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梁淑芳)剛剛出生15天的女嬰彤彤胳膊不慎脫臼,孩子痛得哇哇大哭。
17日,在電話裡彤彤媽媽李女士說,自己餵奶時發現,孩子左胳膊一直不動,一碰就哭鬧。
李女士說,自己住在達坂城,就在家門口醫院了個拍片子,顯示孩子骨骼沒問題,但一碰還是哭。
「我們搭車來的烏魯木齊兒童醫院,掛了骨科急診。」李女士說。
骨科值班醫生王維銘通過詢問病史及仔細查體,考慮到可能是肘關節橈骨小頭半脫位。這很有可能是家長在給孩子穿衣時不慎拉傷的。但同時,他也犯起了難,還沒有見過這麼小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
他讓家長輕聲哄著彤彤去拿奶瓶喝奶,自己趁孩子不注意檢查左肘關節並手法復位。
不到兩分鐘,手上傳來咯噔的感覺,復位成功。看到彤彤舉著本來不敢動的手臂活動自如,漸漸停止了哭鬧。 診室裡的家人們懸著的心終於落地了。
肘關節橈骨小頭半脫位怎麼辦?哪些人最易發?又可如何預防?
該院兒童骨科醫生王維銘介紹,橈骨小頭半脫位多發生在5歲以下的幼兒,男孩較女孩多,左手較右手多見,1至3歲是高峰,彤彤是目前所診治過最小的患者。
由於幼兒期橈骨頭髮育尚未健全,橈骨頸部的環狀韌帶只是一片薄弱的纖維膜,相對鬆弛,對橈骨小頭不能確實地穩定,一旦小兒的前臂被提拉,肘部處於過伸位牽拉,就極可能造成脫位。
有些日常動作極易造成橈骨頭脫位,比如孩子在自家柔軟的床上翻身扭壓胳膊,家長在遇到臺階時,突然提起孩子的手或者前臂走過臺階;再比如用強制手段給小孩穿套上衣或小孩相互打玩等。
編輯/曹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