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0 16:4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王蕊 胡梟峰 記者 李文芳
國慶假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下稱「浙大一院」)骨科胡金艮醫師的一條「遠程救人」的朋友圈火了,更火的還有一條小視頻。別看這短短28秒的自製小視頻,卻成功救治了一位遠在百公裡外列車上的5歲小女孩。
10月5日 13:30 安徽 K2905
5歲女孩火車上手肘脫臼
同車護士熱情幫助尋方法
倪玲是浙大一院腫瘤外科的一名護士,今年10月5日,她和愛人搭乘K2905次列車從安徽阜陽探親返杭。當列車快行至巢湖站時,突然響起緊急廣播「10號車廂有小孩突發急症,急需一名醫生或護士……」
小孩、急症,當聽到這幾個字眼時,倪玲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但同時,她也犯起了難,從事護士職業3年來,沒有兒科實習和工作經歷,兒科知識薄弱,萬一病情很棘手怎麼辦?而且兒童通常也不容易配合治療。
對於急症病人來說,多一個人出力就多一分撫慰,關鍵時刻,倪玲的愛人給了她最大的支持:先去了再說,也許可以幫到病人很多,真不能出力,也可以向醫院的同事求助!
節假日的列車更顯擁擠,倪玲好不容易從6號車廂走到10號車廂,看到了小女孩彤彤(化名)。在表明了護士身份後,彤彤奶奶對倪玲說,孫女是習慣性脫臼,剛才和同車小朋友打鬧拉扯時左肘關節不小心又脫臼了,由於距離目的地溫州還有15小時的車程,年事已高的奶奶拒絕了在巢湖站下車接受治療的建議,但是彤彤的小手保持著一個姿勢不敢動,難道要在擁擠的車廂裡堅持15個小時嗎?
儘管曾在浙大一院骨科工作一年半,但因長期從事護理工作,對脫臼的治療經驗不足,倪玲第一時間想到了自己的老鄉——浙大一院骨科主治醫師胡金艮。於是,一場列車上的「遠程醫療」就此上演。
13:39 杭州 浙大一院
醫護人員遠程教學治療方法
一個小視頻,一次性復位成功
因為信號問題,直到13點39分,第二次電話才接通,倪玲向胡金艮詳細介紹了病情並尋求解決方案。考慮到彤彤才5歲,胡金艮認為她很有可能是左肘關節橈骨頭半脫位,這種狀況在韌帶較為鬆弛的兒童身上經常會發生,只要能復位成功小手立刻可以活動自如,沒有特殊情況也不必再去醫院,但是列車上缺乏專業、有經驗的骨科醫生,誰來復位成了最大問題。
想到倪玲曾在骨科有工作經歷,又掌握一定的醫學知識,只要掌握復位的技巧,一定是最佳人選。於是,胡金艮說:「你稍等我一下,咱們遠程教學,我馬上錄製肘關節復位的視頻給你,你學著幫她復位吧!」
儘管當天還是國慶假期,浙大一院照常開設門診,診室外人潮湧動,現場錄製視頻勢必要花費幾分鐘時間,必須要取得患者的同意。經過溝通,患者非常爽快地答應配合做示範,另一位好心的候診患者也熱情幫忙錄製視頻。
13點50分,胡金艮將28秒的小視頻發送給倪玲,讓她試著復位。另一邊,倪玲收到視頻後,先認真學習了幾遍,掌握其中要領,便對著視頻幫彤彤復位,隨後又輕聲哄著彤彤去拿奶瓶喝奶,看到彤彤舉高了本來不敢動的手臂,左肘活動自如,露出一臉笑容,倪玲馬上給胡金艮發去一條信息「好啦,謝謝」!另一邊,收到信息的胡金艮懸著的心也終於落地了。
5歲以下兒童易發
這些日常動作要注意
肘關節橈骨頭脫位怎麼辦?哪些人最易發?又可如何預防?
浙大一院骨科胡金艮醫師介紹,橈骨頭半脫位多發生在5歲以下的幼兒,男孩較女孩多,左手較右手多見,1至3歲是高峰。由於幼兒期橈骨頭髮育尚未健全,橈骨頸部的環狀韌帶只是一片薄弱的纖維膜,相對鬆弛,對橈骨小頭不能確實地穩定,一旦小兒的前臂被提拉,肘部處於過伸位牽拉,就極可能造成脫位。
有些日常動作極易造成橈骨頭脫位,比如家長攙著小孩上街,孩子的上肢上舉,家長的上肢下垂,遇到臺階時,家長的手突然提起孩子的手走過臺階;再比如用強制手段給小孩穿套上衣或小孩相互打玩等。
橈骨頭脫位後,兒童會有直呼手肘疼痛,不肯用手取物和活動肘部,或拒絕別人觸摸等現象,建議家長儘快帶孩子到醫院骨科接受正規的復位診治。復位後可不必固定,也可用三角巾將上肢懸吊3到5天,減少活動。對於經常復發的習慣性半脫位,家長要注意防止牽拉傷肢,這種半脫位,待5~6歲後即極少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