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象傳》
有了責任與擔當,才有了不斷努力拼搏下去的動力。而人存在於這個世上的價值便是不斷產生價值,創造價值。而要實現這一目標便是要一直前進一直向上。一個人的嬰兒階段,他沒有任何的自理能力,需要依靠父母來完成所有的生活,後來隨著我們漸漸地可以爬行,可以行走,開始有意識的時候便有一些事情需要我們自己來完成。例如我們可以自己去吃飯,可以自己去上廁所,可以自己穿衣服。再到我們上小學上初中,有了獨立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的思想才幹不斷增長,不斷得到鍛鍊,從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是要讓我們越發獨立和自主。
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新一代的青年們有著很大的闖勁與膽量,他們敢於在新的領域不斷嘗試創新,他們不懼失敗也不怕未知,他們的思想不像老一輩的人特別保守。政府和社會都鼓勵年輕人創業,這年輕人的存在讓商業更加有了活力,讓市場更加有了競爭力。也就是因為年輕一代的存在讓世界有了朝氣與活力,這是這個社會所倡導的年輕人的特性。
不過這個社會所不接受的人便是啃老的人,他們自己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卻不願意去努力,只依靠家裡生存過活。畢竟年輕人有手有腳有體力有腦子,他們有拼搏的資本與能力。但是卻由於個人懶惰的性格或者是由於父母的過分溺愛,讓他們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願意費力去做任何事情。所以家庭背景以及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不管是富有的家庭還是貧窮的家庭,都要教給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並且給他們以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入正途。對孩子過分的寬容與縱容會讓孩子產生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給孩子的未來蒙上一層灰暗,讓孩子永遠走不出舒適圈。韓愈《進學解》中有:「業精於勤,荒於嬉。」
一個人能有多懶?吃飯要喂,出門要背,父母離世後他被活活餓死。這個小孩便是因為父母的溺愛,使得他喪失了基本的生活與自理能力,以致最後的死亡。這個孩子名叫楊鎖,是河南信陽人,雖然他的家境很一般,但由於他是家裡唯一的孩子,父母對他極其寵愛。他的父母給他起名「鎖」字也是想把孩子永遠地鎖在身邊,可以看出父母對他的珍愛程度。
楊鎖的日常生活都是由父母料理,他自己從來不用做任何的事情。而且父母的溺愛,相對於其他家庭的溺愛還有所不同,楊鎖父母對孩子愛的方式便是幫他料理生活中的一切,小到吃飯睡覺,大到出門工作時要帶著自己的兒子。所以一直到楊鎖長大,他一度不懂得筷子是如何使用的,出門後不捨得讓他走一步路,都是把楊鎖背在身上。甚至到後來楊鎖上學之後受到老師的批評與懲罰,楊鎖的父母都會去學校與老師吵鬧一番,看到自己心愛的兒子不願意上學便直接讓孩子放棄學業。
但是在楊鎖13歲的時候,他的家庭出現了變故,父親因為重病而離開人世。家裡缺少了一個勞動力,所有的生活重擔都壓在了楊鎖母親身上。不論生活過得多麼困難,楊母也不捨得讓楊鎖幹一丁點兒活,而是身兼數職還無微不至地照顧楊鎖的生活起居。極大的生活壓力,快將楊母壓垮的時候,她曾讓楊鎖去幫他幹一點活,得到的結果卻是惡語相向與拳腳相加。楊母不僅沒有放棄楊鎖,還耐心哄他,讓他高興。不過沒多久,楊母也因極重的生活壓力而離開了人世。母親死後再也沒有人去照顧楊鎖的生活起居,他既不整理自己的儀容也不換洗自己的衣服。後來他的堂哥看他可憐便接他去自己家裡居住,給他找個工作。可是楊鎖卻因為懶從工地跑回了家中。
堂哥見他如此懶惰,也沒有了管他的心思。楊鎖為了活下去,將家裡的所有東西都變賣,可是不管多少錢都填補不了他這個無底洞。後來他直接去乞討,他在家裡甚至連一張床、一個被子都沒有,冬天的時候他只能在屋子裡刨個坑用土蓋著取暖,但是那年冬天下了幾天的雪,楊鎖的堂哥還是很擔心這個沒有自理能力的弟弟,並準備帶著東西去看他。可他看到的是渾身僵硬已經失去生命體徵的楊鎖,可當時的楊鎖才23歲,一個如此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了。楊鎖的故事後來被人熟知並拍成了一部《罪愛》電影以警醒父母對孩子愛的方式一定要正確健康,不要一味地縱容和放縱孩子。
參考文獻:《進學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