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了啟蒙班的圍棋教學是有一定的模型的。比如我這裡第一個模型就是招式——目的模型。
具體就是可用打譜的方式告訴小朋友,每一手棋都有名字(招式),每一手有名字的招式都有一些簡單的目的。(這個目的小朋友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隨意「編排」)
然後學到一定程度(大約上海2級左右),開始要用更高一級的模型來代替覆蓋之前的模型了。
就是攻防的技巧學習。
這一階段的模型學習除了極簡單的鋪地板式圍空以外,都是攻守方面的知識。首先要用緊湊的思維代替「三公流式」的思維(當然如果一直是我帶的學生可能從一開始就不會有「三公流式」的思維),然後具體的招法在有中盤戰鬥的時候,無外乎攻擊模式下的手法,風險,利益。
攻擊的手法概括包圍,切斷,擠壓或內部破壞眼位,相應的抵抗手段包括突圍,連接,保護或擴大眼位,還有對殺時候的緊氣長氣。除了極少數「天王山式」的消脹要點外,這些攻防手段幾乎都會是當前局面的急所。而急所,是「急所,大場,打入或圍空,官子」這一模型裡最重要的一位。
攻擊的手法可以是單一的,也可能是複合手法。而攻擊所帶來的利益也可能是千變萬化的。一根筋的力量型棋手在下棋的時候往往攻擊對象單一化,攻擊利益單一化,對價值的判斷又特別簡單化。
很多自信且有一定計算力的孩子之所以棋力遇到了瓶頸,是因為只考慮到利益,不考慮風險。不考慮風險靠Bluff獲利,終究是走不長遠的。
值得注意的是,攻擊能獲利,好的防守也能獲利。有三本值得小朋友推薦一讀的書,一本《圍棋中盤基礎》(邱百瑞),一本《圍棋攻防技巧》(加藤正夫),一本《圍棋棋形的效率》(林海峰)。這三本讀完,可以讀《圍棋進攻的基本方法》(加藤正夫)。這些書吃透,我覺得弈城5都差不多了。
能靠自己就領悟這些併合理利用的都是有才能的棋手,而「手割」的靈活運用會讓自己更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