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最新紀錄片!豆瓣9.5,拍出一段40多億年歷史,畫面堪比科幻片

2021-01-19 青石電影

眾所周知,BBC出品的紀錄片是頂級的。

對它出品的頂級紀錄片,我們都可以如數家珍,從《地球脈動1.2》到《藍色星球1.2》,從《荒野間諜》到《人類星球》,它們在豆瓣上幾乎都取得了接近滿分的高分。

不可否認,BBC擅長以自然中個體命運展現宏大的世界觀。

不僅如此,BBC從自然走向了宇宙,以往我們會感嘆原來我們生活的地球這麼大,這麼奇妙。

如今看完BBC這部最新力作之後,我們只會驚嘆,原來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全部的地球,其實也很渺小。

《行星》

《行星》一共6集,5月31日剛上線,就不出所料在豆瓣評分拿下高達9.5的分數。

它是一個關於行星誕生和消亡的故事,它們在沉寂中孕育,在混沌中成形,它們之間的命運彼此相連,甚至超乎我們的想像。

這一次,BBC把視野放大到宇宙,用擬人化的手法,講述一個和我們所在的星球一起,存在於太陽系裡的八大行星的 「愛恨情仇」,完整呈現了它們幾十億年間在「明爭暗鬥」中此消彼長。

源於人類對未知的探索天性,在過去幾十年間,我們向太陽系中除了地球外的其他七大行星發射了探測器。

而《行星》的故事,就是從這些探測器裡發送回地球裡資料開始。

故事要從46億年前講起,起初太陽誕生的數百年裡,並沒有行星的存在,只有塵埃。

而這些塵埃經過上千萬年的時間,慢慢集結成了巖石,然後在互相之間的引力作用下,創造出了行星的胚胎。

接著離太陽最近的4顆行星出現了,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也就是「類地行星」。

它們有著各自獨特的標籤:水星,離太陽最近,承受著最為強烈的太陽光照射;

金星,表面包裹著濃濃的大氣層,氣溫最高;

火星,和金星相反,氣溫極低,是一個寒冷荒涼的世界。

而我們生活的地球,在這四顆行星裡最為獨特,經歷了40多億年的成長,它形成了山川、河流、甚至生命,到如今,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有生命的行星。

其實,經過科學家的觀察,每顆類地行星都曾有過生命誕生的機會,那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行星會變成現在這樣,一片死寂?

水星作為最神秘莫測的一顆太陽系行星,因為它離太陽太近導致溫度極高,所以也承受了最大限度的摧殘。

它距離太陽5800萬公裡,在數十億年間,承載了比其他行星更為狂暴的太陽炙烤。

且由於它自身運行軌道以及沒有大氣包裹的原因,在正午的近日點時,行星表面溫度高達430攝氏度,但到了晚上卻會驟降至零下170攝氏度。

這給我們探測水星增加了困難,2004年,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發布了「信使」號探測器。

為了保護探測器,它的外圍有一個巨型遮陽罩,同時還設計了一個橢圓形的軌道,以免受到溫度的傷害。

通過探測器傳回的資料,我們發現,水星的內核佔了行星的85%,也就是說,它幾乎被剝去了巖石外衣,直接裸露出核心。

同時還發現,水星的表面居然存在部分化學物質,那麼說明它在誕生之初,或許離太陽更遠。

那它又是怎麼跑到現在這個位置的呢?

因為同在太陽系,有利的空間有限,行星都在你推我搡,試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

在此期間,水星和其他行星的胚胎髮成碰撞,而它丟失的外衣,因為這次撞擊散落在宇宙中。

而這些散落的物質很可能催生了早期的金星。

那金星上又是什麼景象呢?

和水星不同的是,金星表面包裹著厚厚的雲層,看起來倒是和地球十分相似。

但它的地表溫度卻高達457攝氏度,大氣壓是地球的89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達96.5%。

也就是說,生命在這裡根本不可能生存。

距離太陽1.08億公裡,按理說它的溫度應該不會高於水星,但因為它深受太陽自身變化的影響,表面的大氣層帶來過度的溫室效應,以致於它的溫度越來越高,最終耗盡了行星上幾乎所有的水。

這麼說來,比金星相比,火星離太陽更遠,應該能在享受溫暖的陽光下孕育生命。

可火星比金星體積小,無法保持大氣層,而沒有大氣層的保護,火星上的水大都蒸發殆盡。

不過對於這個先天條件大部分屬於優秀的行星,人類還是沒有放棄在火星上尋找生命的痕跡。

2015年,馬特達蒙主演的《火星救援》,就是我們對火星的一個美好嚮往。

不過,我們也不能過度樂觀。就算是我們目前生活的地球,也並不是永遠這麼美好。

雖然它在過去的40億年裡,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相反,還繁衍了無數物種。

但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卻開始老化,還是不可逆的。

太陽作為一顆恆星,和所有恆星一樣,走向消亡是不可避免的,在內核的氫燃料耗盡之後,它就會開始冷卻膨脹。

據科學家推測,大約經過50億年之後, 太陽也將走到這一步。

它的邊緣會向外擴張,進入紅巨星階段,水星首當其衝會遭到吞噬,金星的生命也會走到盡頭,就算地球能逃過這慘烈的結局,可在這環境下掙扎求生也肯定不復當初,而生命也終將逝去。

而圍繞在太陽系外圍的行星卻能因此「得利」,比如土星的土衛二,或者木星的木衛二。

片中說:始終蓄勢待發的一系列冰封世界,即將從沉睡中醒來。

這些行星中,土衛六成了生命延續的最佳可能。它的大小與行星相當,直徑比水星還大,被濃密的氮氣和甲烷組成的大氣包圍。

探索土衛六的探測器發回的照片顯示,它的表面像極了地球上的河床。

在它的北極,還發現了數十座湖泊,毫無疑問,它存在構成生命的所有元素。

等到55億年後,它是不是會成為孕育生命的新星體。

生命無常但終將延續,這便是宇宙永恆的定律。

BBC把一部科普類的行星紀錄片拍出了科幻大片的感覺,為我們還原了這個最最神秘的宇宙,仿佛親眼所見一般。

每一幀的畫面,除了「震撼」,想不出別的詞來形容!

從銀河系和恆星的角度來說,太陽系中的行星,不過是陽光偶然掠過的一顆沙粒,卻在過去的40多億年裡,通過自身動蕩不安的變化史,書寫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壯麗詩篇。

《行星》這個紀錄片的視角,是把我們每一個人,都退回到最原始渺小的一粒塵埃裡。

且不說大到銀河系,在太陽系裡的那些行星,都毫無疑問是偉大的存在。

幾十億年下來,每一顆行星的存在都是一種恩賜,那我們作為這茫茫宇宙中的渺小存在,會有多少僥倖和感恩。

每一個生命都不會永生,最後終將消失在這些蒼茫的宇宙之中,無聲無息。

就像第一集的最後,主持人布萊恩考斯克教授說的:

我們不知道茫茫恆星中,有多少地球這樣的行星存在。

但是我們必須正視一個問題,那就是,它可能並不存在。

如果把我們從地球的單一行星拎出來,通過整個太陽系裡的行星發展故事來看,或許我們會更愛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吧。

相關焦點

  • 《行星》豆瓣評分9.5,BBC把紀錄片拍出了科幻片的感覺
    《行星》豆瓣評分9.5,BBC把紀錄片拍出了科幻片的感覺。從紀錄海洋生命的《藍色星球》,到展現自然環境的《地球脈動》和《冰凍星球》,沒有一個不好看的,對不對?BBC的製作團隊們用這些神片刷新了人類對我們所居住的星球的認識,也把紀錄片的視聽表現力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 80後姑娘辭去百萬年薪工作,拍出中國水下紀錄片,品質堪比BBC
    80後姑娘辭去百萬年薪工作,拍出世界第一部中國水下紀錄片,品質堪比BBC!大家都知道中國有約960萬平方公裡的陸地面積在這片陸地上繁衍了成千上百城市然而你知道嗎?在這片陸地下,還有一些我們不曾了解的城市和生命距今60多年的老宅子還保持著當初被淹時的原貌這是全世界唯一一段需要從水下穿過的長城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沉船年月深久後成為水產棲息地這些珍貴的鏡頭出自一部紀錄片《水下中國》這是世界第一部從水下視角展示中國的紀錄片
  • 為什麼我們拍不出BBC那樣的紀錄片?
    為什麼我們拍不出BBC那樣的紀錄片?9.7,又一次好評如潮。這時,我想問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為什麼BBC能拍出這麼好的自然紀錄片,而我們不行?知乎上也有這麼個討論。有位網友吐了個槽:BBC的思想是「Let me tell you an interesting story」,我們的臺長指導思路是「讓我來拍個片子教育你們一下」。為什麼 BBC 紀錄片拍攝水平和敘事水平那麼高?
  • 豆瓣9.4,BBC又出了一部口碑炸裂的紀錄片
    本文來自豆瓣用戶DOCO熱紀錄給《文明》的評論
  • 豆瓣9.9 一集封神!這部最美紀錄片我們等了16年
    2001年《藍色星球》以歷年來首套全面探索海洋世界的自然歷史專輯震撼上演。這個史詩般的海洋全記錄至今都讓很多人保持著對海洋世界的憧憬。在豆瓣的評分是9.5,海洋也作為難被人類所看到的自然奇觀被拍攝了下來,海洋最深處,神秘、恐怖、美麗,前所未有。
  • 高分影單|BBC拍給孩子的人文歷史紀錄片,第一部絕了!
    《糟糕的歷史》荒誕喜劇類歷史紀錄片推薦指數:★★★★★豆瓣評分:9.3影片簡介:《糟糕歷史》用喜劇的視角向觀眾朋友們展示歷史上最囧的一面《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寶自述經歷的文物紀錄片豆瓣評分:9.4《如果國寶會說話》共100集,分為四季播出,第一季將於2018年1月1日開始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首播。為拍攝該紀錄片,攝製組足跡遍布全國,拍攝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50餘處考古遺址。
  • 豆瓣9.5!這部BBC巨製史詩級科幻紀錄片,帶孩子了解八大行星的故事
    最近播出的BBC紀錄片《行星》,就為我們上演了太陽系八大行星的歷史大劇。BBC《行星》 總共有5集,在豆瓣上有9.5的高分。這部紀錄片和以往的宇宙知識類的紀錄片不同,《行星》不是在跟你講複雜的天文知識,而是把八大行星當成了人物角色,講述行星自己的生命故事。
  • 學英語最好的材料,40部高分高清英文紀錄片(第四彈)
    紀錄片大概是除動畫片外,最適合孩子觀看的影片了。製作精良的紀錄片,講解通俗易懂,不僅能讓我們感受到視覺的藝術,更有豐富的營養價值,還可以學英語噠~所以本期莎翁叔精心挑選了40部純英文(大部分為BBC出)產精品紀錄片,涵蓋動物、植物、地理、歷史、人文、自然等,結合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身。
  • 「豆瓣高分推薦」這五部國產紀錄片,你值得一看!
    通過這個片子,我們可以更加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對歷史人物有重新的認識,對遠方的那些大漠飛煙有了更多的嚮往,想像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歷史人文厚重,情感充沛,畫面配樂文案滿分,把你看到淚流滿面也不在話下。每個華夏兒女都不應該錯過這部絕佳的紀錄片。
  • ...bbc|life|王朝|紀錄片|地球|地球的力量|荒野間諜|地球脈動2...
    《地球脈動》出品時間:2006-02-27豆瓣評分:9.7分2006年BBC出了一部直到如今都被很多人奉為絕對經典的自然紀錄片《地球脈動》。這部紀錄片一經播出就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和討論,用獨特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地球的壯麗輝煌。
  • 9.9分,創造世界奇蹟的BBC紀錄片《地球脈動》
    它的豆瓣評分高達9.7,眾人以為它已經是紀錄片的巔峰之作。《地球脈動》Planet Earth Season10年後,《地球脈動2》強勢歸來,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紀錄片,它在豆瓣上高達9.9分,排名第一。
  • 學英語最好的材料,40部高分高清英文紀錄片(第一彈)
    紀錄片大概是除動畫片外,最適合孩子觀看的影片了。製作精良的紀錄片,講解通俗易懂,不僅能讓我們感受到視覺的藝術,更有豐富的營養價值,還可以學英語噠~所以本期莎翁叔精心挑選了40部純英文的紀錄片,涵蓋動物、植物、地理、歷史、人文、自然等,結合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身。
  • 跨越近20年,豆瓣9分以上,10部最佳環境類紀錄片|值得你和孩子一起看
    其實從2004年,中國就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垃圾製造大國,據統計,中國每年產生6000萬噸的塑料垃圾,居世界首位。所以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脫口秀大師George Carlin有一段流傳甚廣的關於人類和地球的發言:這個星球已經45億歲了,我們人類才存在多少年,十萬年?也許,二十萬年?
  • 2020最新片單|適合春節看的10部高分紀錄片
    《手術兩百年》豆瓣評分:9.4《手術兩百年》由央視出品,獲得2019年中國視頻榜的「年度紀錄片」獎。這也是中國首部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的科學紀錄片,攝製團隊歷時3年,前往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等國,拍攝醫院、博物館等,採訪了50多位頂級專家。
  • 豆瓣9.4分與BBC跪著看系列,這些紀錄片人生必看
    除了動物類紀錄片,人文類型也是同學們關注的焦點。通過這些紀錄片,觀眾們可以足不出戶地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和世間百態,也能在濃縮的有限時長裡,一覽人類千百年發展史中的重要事件。歡喜紀錄片:《人生每七年》《人生每七年》系列由導演麥可·艾普特拍攝,他從1964年開始採訪14個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七歲的小孩,2019年第九季播出,當年的孩子們已經63歲。
  • 豆瓣評分9.9!BBC《藍色星球2》幕後:水下拍攝6000小時
    2001年BBC出品的紀錄片《藍色星球》可以算是全世界探索海洋的自然紀錄片的「開山鼻祖」,豆瓣評分9.5。時隔16年之後,《藍色星球2》強勢回歸,並在騰訊視頻播出,豆瓣評分高達9.9!在長達5年的拍攝過程中,BBC自然歷史部為了這部7集的紀錄片一共進行了125次遠徵,拜訪了39個國家,足跡遍布全球五大洋幾乎所有的海域,甚至包括南極冰蓋下的深海海底。光是水下拍攝,就長達6000多個小時。
  • 二戰最好的紀錄片《二戰全史》,豆瓣評分 9.3,只等你來揭開!
    二戰最好的紀錄片《二戰全史》,豆瓣評分 9.3,只等你來揭開!《二戰全史》該紀錄片通過德國、義大利、日本三個軸心國分別在歐洲、亞洲、中東所挑起的戰爭,表現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在海、陸、空的各個戰場上英勇抗擊法西斯侵略者宏大場面。
  • GZDOC人物 | 禹成明:多拍,開發紀錄片的無限可能
    GZDOC人物 | 禹成明:多拍,開發紀錄片的無限可能 2020-01-01 09: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BBC拍了部杜甫的紀錄片,「甘道夫」念的英文詩,翻譯的是杜甫的哪一...
    這還不算完,BBC新推出的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也在他們那紅了。so,who is Dufu? 紀錄片目前豆瓣評分7.6,作為中國觀眾,大家都對杜甫的生平有一定了解,不過紀錄片提供了另一種解讀視角,是陌生又新奇的。
  • 創新體驗樹歷史紀錄片新典範《十三行》豆瓣9.0完美收官
    由廣東廣播電視臺、澳門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製作,北京文特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7集紀錄片《十三行》最後一集已於今日在優酷視頻上線。自開播以來,《十三行》憑藉自身品質引起了網友的高度關注和討論,並以豆瓣9.0分的成績獲得了觀眾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