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猜,隨便猜,不重要。
連上訊號,有個依靠。
【先扯淡】
微信好友都問我,為什麼把朋友圈關了,這樣不就少了社交和互動了嗎?我說,要是誰真想和我互動,即便約會沒時間,熬電話粥也行啊。更何況,不想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只會相互利用、不付出真心的人身上。
想必大家的朋友圈都差不多,幾類人的特點也十分相似。你曬美食、美景、美腿和正能量也就算了,最令人噁心的就是往圈裡扔垃圾和訴苦,博得關注和同情。就像告訴大家,自己是受害者、苦不堪言,蠱惑大家去攻擊別人。
扔不扔垃圾另算,像這種人的眼光,總是集中在困難、挫折、煩惱和痛苦上,心靈就會被一種滲透性極強的消極因素而左右,很容易影響別人。每個人都很苦,都需要獨自面對,更何況大家該負責的都在負責。
漫長人生中,什麼都不是一眼看到頭的,一時的春風得意算不了什麼,一時的失敗低谷更是無所謂。人生進退是常事,想要真正的成功,是要靠【熬】的。
【熬】字怎麼寫?上面一個【敖】古文指的是遊山玩水、暢敘幽情;下面四個點,好比船兒飄過,水波蕩漾,多浪漫啊。美得像和自己心愛的人,環遊世界的感覺。很明顯,古文中【熬】是褒義詞。但因為時代不同了,以前古人沒電視、沒網絡,時間過得也很慢。現代信息世界,社會錯綜複雜、人心急躁,貪嗔痴念橫行無阻。人們的生活速度快,沒時間問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只能受【煎熬】。
只有那些真正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做成了事業的人,把心思放在做事上,降低慾望,【熬】才能從貶義詞,回歸到褒義詞。所謂【熬】,是不輕易放棄,不輕易改變,是歡喜中持有一份凝重,悲哀時多留一絲希望,是對生活的負責人,是謹慎對待每一個屬於自己的日子。俗話說【千年的媳婦熬成婆】,當你做任何事,都是一次次的放棄,一次次的因果輪迴,永無休止,到後來,一事無成。倒不如,沒想好,就不要做;想好了,就做到底。
好比寫書法,學過書法的人都知道,每一個字的最後一筆很重要。書法大家們在臨池行筆之時,常常有點石成金的神奇功力,因為他們尤其擅長將功補過。比如一個【大】字,及時前兩筆寫得再歪,也能通過最後瀟灑的一捺來平衡圈子結構。所以,萬事開頭難,【熬】上一段時間就順了,不難了。好比談戀愛,等過了磨合期,就可以平靜的廝守到老了。
還記不記得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介紹我在東京走訪琥珀咖啡館老闆關口老爺子。當我問他,如何將自己發明的鶴嘴壺理論持續到現在?他回答,因為反對我的人沒有我活得久,都死了。
成功的事業,不靠機遇、犯法、頭腦、或一夜暴富,而是靠【熬】。好好保護身體,活得久一點。
【翻譯正文】
往期回顧:
《烘焙師宣言》| 焦糖化反應/熱解反應(二)
強度評分
基線烘培
芳香:3
香氣:4
酸度:4
純厚度:3.5
低溫下豆
芳香:3
香氣:3.5
酸度:4
純厚度:3.5
高溫下豆
芳香:3
香氣:3.5
酸度:4
純都度:3.5
值得留意的是上面的強度評分在不同烘焙緯度變化卻不大。也說明強度評分中的這幾個元素與最終烘焙度無關聯,但與代表咖啡烘焙進度的曲線路徑有關係。
風味描述
基線烘焙
果香:桃子派
花香:茶感、花香
草藥:做派用的香料(如肉桂、丁香等)
甜感:糖漿、蜂蜜、焦糖
純厚度:茶感
尾韻:桃子、蜂蜜、花香
低溫下豆
果香:草本、桃子
花香:花香、綠茶
草藥:青豆、黃瓜、茶感
甜感:甜蜂蜜、甘蔗汁
純厚度:乾淨、茶感很強、蜂蜜
尾韻:綠茶、種子
高溫下豆
果香:桃子派、糖漿
花香:醬汁、芝麻
草藥:種子
甜感:甜啊、純度很高的巧克力
純厚度:巧克力、磨牙
尾韻:做肉餅用的香料,糖漿
最後,當著眼於如何改變咖啡風味曲線時,我們已經了解不同咖啡之間的顯著差別所在。低溫下豆導至草本味調,因為焦糖化反應和熱降解反應不充分(尤其是熱降解反應是針對並減少發出草本味的化合物的)。低溫下豆雖然可以保持更甜感,但是沒有層次感,更沒有焦糖化反應和熱降解反應所帶來的平衡感更佳。
焦糖化反應和熱降解反應越深,烘焙度越深,肉醬味越濃,苦味越重。風味發展的途徑看起來追隨的是從草本、甜感到甜感、沒有草本味,到一切適中,到略苦,最後到苦。
底線是,只要你烘焙靠譜,在選擇出鍋溫度時多加留意、多加考慮,就不會把豆子烘壞。還有就是,想達到深烘風味、層次感更足、而且重純厚度的標準,不一定非要把咖啡都燒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