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一些給生涯注入能量的故事 △
AfterRain No.162
去年是蘋果公司加入流媒體混戰的第一年,其出品的新聞商業職場劇《早間新聞》脫穎而出,被譽為2019年最後一張必看美劇卡,在豆瓣獲得了8.6的評分。
該劇以電視臺為背景,全美最受歡迎的早間新聞節目核心男主播米切,被指控與多個女下屬之間涉嫌性醜聞而被新聞臺解聘。隨著事件細節的披露,掀起了一場職場的權力之爭。
全劇拍攝手法大膽直接,揭露職場百態,引發眾多熱議。
對於該劇的話題討論,多數集中於辦公室政治與女性平權,尤其是後MeToo時代在性侵話題上的進一步探討。但我認為僅從這些角度出發就抹煞了劇情設計中的亮點。
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到,為什麼編劇在這樣立場鮮明的問題上,並沒有一開始就選擇控訴立場,而是花大篇幅給了男性當事人米切足夠多的自白機會?
看到他成為眾矢之的的慘狀,許多觀眾甚至會產生惻隱,該劇希望給觀眾哪些思考?
這恰恰是對角色的深層剖析。我們可能難以理解這樣的人物,他們能幹、敬業且富有感情,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作惡的動機及意圖,卻屢次背靠權勢犯下可恥的罪過。
其實,經典的心理學著作《情商》一書早就給這樣的角色下過定義——自戀型領導者。
自戀型領導者渴望榮譽,卻缺乏同理心,習慣於對別人不聞不問。當他們處於自私的目的傷害到他人時,會提出令人心悅誠服的理論,有時甚至連自己都會相信。
藉由這個角色,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解讀職場中的自戀型領導者:
一、如何定義自戀型領導者?當自戀者帶有成功的光環時,最容易蒙蔽他人。
劇中,米切在新聞界聲名顯赫,曾任白宮新聞通訊員,總統競選辯論主持人,15年從業生涯中獲多個新聞獎項,且為人充滿魅力,是「國民偶像」。
被解聘後,米切想盡辦法申訴,他並不否認與女同事之間存在混亂關係,但他認為那都是基於自願,所有人都是主動投懷送抱。
米切從一開始就認為自己沒有錯,覺得自己和me too運動裡那些垃圾是不一樣的。自大地認為他人都希望靠他上位,以為自己五十歲依舊是人見人愛。
諷刺的是,直到員工漢娜因此事服藥過量去世,他才恍然大悟這從來不是兩廂情願。
我們不再討論這種行為毋庸置疑的定性,只是藉助這個角色看到職場內一個典型的自戀型領導者是什麼樣子——
他們超出了正常人積極的自愛意識,因缺乏同理心而顯得過於自私和冷酷,並且不善於自我反省。
他們不會都犯嚴重的錯誤,但依然有很多共性,同樣給周圍的人造成不悅,甚至傷害。
自戀型領導者往往有這4個方面的表現:
1、缺乏安全感,避免承認自己的脆弱情感,一旦被外界影響就會加倍還擊。
比如有的人,自己晉升受挫或者考試失敗,如果你在他面前提起這個話題,他就會粗暴地打斷你,甚至諷刺你不會成功。最可恨的是,他還不承認自己生氣了。
2、「擊鼓傳花式」的情緒傳遞。把不安的情緒傳染給其他人,是他們擺脫負面情緒的方式。
我見過這樣的同事,他會莫名其妙地生氣,讓周圍的人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當別人因為他的舉動開始生氣時,他反而平靜下來,對你好言好語。
我更見過這樣的領導,只要工作不順就會找理由罵下屬,看到整個團隊噤若寒蟬,他會引以為傲。
3、對控制權的持續需求,對榮譽極度渴望。
他們大多喜歡挑戰高壓力、高回報的工作,以此獲得巨大榮譽感,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往往會收穫崇拜。
但他們會認為自己是團隊的中心,他人只不過是為了配合他而存在,對於身邊的人,他樂於把人拉入他的計劃之中,卻不願配合他人的計劃,尤其不能接受批評。
4、「雙胞胎幻想」,和他人相處時總是不斷地尋找彼此的共同點,對接受他人的差異極為困難。
在婚姻中,他們總是強求伴侶做出改變;在家庭中,他們會把自己小時候沒有完成的夢想強加給孩子;在職場中,他們最喜歡阿諛奉承,拉幫結派。
怎麼看上去人人都可以對號入座呢?這就是我認為米切這個角色具有現實意義的原因——
自戀情結根植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他是自信和勇氣的根源,當它與權力共同加成,甚至成為某些人追捧的特質。
我們通常意識不到自戀膨脹之後會給他人和自己帶來傷害,往往容易姑息。
二、如何辨別健康的自戀與失控的自戀?健康的自戀對人有積極的作用,失控的自戀會讓人忘記自我反省。
健康的自戀可以追溯到嬰兒時期,一個受寵的嬰兒會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核心,所有人都停下手頭的事情來滿足他的需要。
長大以後,這種態度逐漸演變為一種積極的自愛意識,它會帶給人們適度的自信,如果缺乏這種自信,人們就無法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才能或力量。
許多自戀者都會去從事高壓力、高回報的工作,他們的才能得到發揮,並且可能帶來無上榮譽,甚至在商界成為傳奇領袖。
心理學家麥可.麥科比曾說過:「在商界,隨著職位的升高以及競爭壓力的日益增大,收入和名氣的回報也越來越高,這種自戀型領導也就越普遍。」
但人們樂於追求成為雄心勃勃且充滿自信的領導者,也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忘記了自我反省。
我們可以用兩個標準來衡量一個人的自戀狀態是否屬於健康的自戀。
第一、是否具有產生同理心的能力。
一個人如果無法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那麼他們的自戀狀態往往是不健康的。
我們所說的自戀型領導者,屬於失控的自戀者。
他們過於渴望成功帶來的光環,而且由於不在乎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總是咄咄逼人,不惜代價。
他們很難產生同理心,只要為了自己的需要,完全可以漠視他人的感受。
比如在裁員的過程中,不會對因此遭難的員工抱有任何同情心,更不會對自己的過激行為感到愧疚。
第二、是否善於反省,並且樂於接受現實的檢驗。
失控的自戀者希望得到別人的推崇,而不是喜愛,他們的特點是專制,並且擅長培養自己的親信。
如果他是領導者,即使他提出的計劃並不出色,也很難容忍他人的批評;他會選擇支持自己觀點的數據,忽略反駁自己觀點的事實;他們不喜歡傾聽,只願意鼓吹自己的觀點和教訓別人。
如果一個領導者是健康的自戀者,他們既能自信地掌控大局,也能夠接受批評,至少會聽從知心好友的意見。他們樂於接受現實的檢驗,具有遠見,樂於接受新信息,因此能夠做出合理的決策。
可見,自戀型領導者並非天生的「反派」,如果你追求高職位的成就,希望成為領導者,還真得有合理的「自戀」。
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忽視忠告又缺乏約束,就有可能給周圍的人帶來災難,還會陷團隊於困境。
三、如何應對自戀型的領導者?不要讓自己變得憤怒而麻木,要有策略地調整相處方式。
在崇尚以自我為中心的現代社會中,人們的貪慾得到釋放,虛榮得到了美化,意味著自戀型領導者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多,在職場中並不少見。
我們可以有兩點關鍵的應對策略:
第一,改變意識,認清「忠誠的黑暗面」
很多人把職場看做一個純粹的「名利場」,認為只要迎合上司的虛榮心就能升職。平心而論,這的確也是《早間新聞》中部分受害女性錯誤的認知。
我們無須對他人的價值選擇過多批判,只可惜大多數情況下並不能如願。自戀型領導者最終考慮的依然是自己的需求,而且這會助長整個團隊的文化產生這種傾向。
每個公司都希望自己的員工為公司感到驕傲,希望他們能體會到自己的使命感,但不會願意他們不顧一切地去追求榮譽而不是實際成就,更不會願意看到整個團隊歪曲事實,每個員工默默地維持他們共同的幻想,好像根本沒有任何問題。
這並非真正的忠誠,是團隊和個人均要清醒意識到的黑暗面。
第二,區分不同的人群,給予不同的相處方式
無須指望改變你的領導,職場上不要充當救世主,試圖救贖他人的靈魂;也不要當一個逃避者,遇到問題只靠辭職解決。我們可以努力改變相處方式,從而讓自己的職業生涯比較順利。
在《自信向左,自卑向右》一書中,哈佛心理學博士馬爾金認為自戀者分為外向型、內向型和共享型,可以有不同的相處策略。
1、外向型自戀者最好辨認。
比如喜歡在公共場合標榜自己,成為焦點,愛慕虛榮,炫耀自己的金錢和財產,甚至兩性關係。《早間新聞》的米切就是典型的外向型。
這一類型的領導,日常中要給予充分的權威肯定,但在工作以外的社交場合須保持距離。因為通常他們會很認可有能力給予自己職業輔助的人,但也會下意識地以為自己的影響力可以延伸到工作之外,不要給他這樣的錯覺。
2、內向型自戀者就比較麻煩。
從外表看來這類人容易害羞,待人接物謙虛謹慎,甚至對他人的關注避之唯恐不及。實際上,他們內心深信自己比他人優越,害怕被批評,一旦自己的才幹沒有得到承認,就會極度不滿。
面對這一型領導,要學會溫和地表達感受,承認他對你的幫助非常重要。如果要指出問題,也要聚焦在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對方的錯誤上。
3、共享型自戀者很有意思。
特別愛把自己想像成一個樂於助人、樂於傾聽的人,標榜自己為他人付出很多,但對自己投入少得可憐,特別享受成為一個別人眼中的「慈善家」和「饋贈者」。
有一個這樣的領導,不妨心安理得地「示弱」,三不五時傾訴一下心事,能夠有效地拉近距離。
據我觀察,職場中大多數女性領導都屬於這個類型,如果她們能夠把握好這個度,還顯得滿貼心的。但一不小心,就會在員工眼中顯得婆媽,而如果讓她知道你認為她八卦和嘮叨,那你日子就不好過了。
一點總結:
我們在看美劇的時候不容易產生情感共鳴,因為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異,這會給我們錯覺,美劇中那些強烈的職場衝突、辦公室政治,很難在我們身邊出現。
其實不然,人性中的問題總是相似的,區別的只是解讀的方式。他們認為人性本惡,用一個人的作惡折射出每個人身上的小惡,而我們認為人性本善,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受道德的約束。
職場中的自戀型領導者,卻非道德規範可約束,而是一種社會情感的缺失。他們不會顧及他人的感受,只為滿足自己的需求,在一開始,可能只是很小的苗頭,被客觀環境滋生而膨脹。
主動意識,才能指引自己的行為,清醒地應對職場社交,至少可以在恰當的時候,毫不猶豫轉身離開。
- END -
過期的文章 不過期的心智成長
讀完的舊書,讀不完的書外它人生
—雨後之魚—
讀一些給生涯注入能量的故事
After rain Enjo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