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自戀似乎與生俱來。不管男人還是女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戀傾向,由自戀而自大,由自大而狂妄。那麼,人為何要自大?
佛陀出生之後指天畫地,說道:「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如果他沒有成就一門宗派,就算是超級自大了。可是,不只是佛陀有此自大傾向,就是一般人在小的時候也非常自大,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孩子到了這個世界上,會受到父母或者其他長輩的照顧。人們都寵著小孩子,讓他以為他才是世界的中心。於是很多被嬌慣的孩子養成了壞脾氣,只知道滿足自己的私慾,而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當他們長大成人之後,這種壞脾氣還糾正不過來就會被社會所糾正,被他人所糾正,並且這種糾正對孩子本身來說是痛苦不堪的。那麼,不培養孩子自戀甚至自大的習氣行不行?
當然行。很多窮人的孩子從小就吃苦受罪,也就知道世界的廣闊了。但過分自戀的人一般沒什麼出息,因為這部分人的精神是內斂的,向內發展而不是向外發展。當他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差距過大的時候,精神就出了問題。古希臘的英俊王子那西賽斯看到小溪中自己的影子就愛上了自己,從此不再注意美麗多情少女的愛慕。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中的那位皇帝也是自戀的典型,每天都要換衣服,也不管別人看不看了,其實只是高度自戀而已。
那麼人為何要自戀?除了弗洛伊德解釋的對自我投入力比多的狀態,就是經常沉浸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中,以至於產生人格分裂。遠古時期的人類或許是雌雄同體,後來才發展出不同的男女性器官。不然何以男人多了兩個沒用的乳頭呢?為何有變性人的存在呢?既然如此,那麼遠古時期雌雄同體的人可以愛別人,也可以被被人所愛,因為可以同時具備雙性人特徵,當然也可以愛上自己,不然何以人類可以自慰呢?或許大腦的想像能力讓人類有了自戀的可能。為自己再造一個鍾情的人格出來,並整天沉浸在與之相處的境界中,逐漸脫離了客觀實際。也就是說,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無法把自己本能投注到外界世界,轉而滯留在體內,便形成了自戀。當然,人類從一開始就有統治世界的願望,而儒家正好借這種自戀提出了「家天下」的概念和理想。讓很多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其實,真正做了官才知道,所謂的「家天下」只有皇帝才配擁有,一般官員根本不能實現。
科胡特認為,嬰兒在一歲半到三歲之間容易形成一種自大傾向,當這種自大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嬰兒就會大哭,在嬰兒心裡,他自己才是全能的上帝。當他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哭也不管用了,就會失望,大腦根據這種情況形成自體幻想性迴路來替代補償這一種自戀的需要。這種幻想阻礙了嬰兒正常了解自身的過程,如果大大超出了人們可以接受的範圍,也就形成了過分的自戀,進而形成自戀型人格。
如果因為自戀而去改造世界,並不斷修正自己想法,或許更具有爆發力,成為一代大家。由此而引發的自控也是一種自戀的需求,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可以說,自戀與生俱來,消除自戀,並不斷進步才是人類所要做的。但自戀似乎隨時都存在,也成為了人類進步的動力,就不能夠完全清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