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的人,往往都很寂寞....

2021-02-23 德瑞姆心理



作者簡介:瑛子

來源:丁丁心理(ID:cuca-ddxl)

你總是在說,仿佛我不存在一樣……

曾經有個夜晚,有個男生與我走了幾條馬路。一路大談著足球。

我不懂足球,也沒有興趣,剛開始還出於禮貌地嗯啊是嗎幾聲回應一下,後來因為實在說得太長,我沒辦法再嗯啊了,就感覺好怪異,並且,他似乎不需要我回應似的,只顧密不透風地說下去。興致一直很高昂,那樣的興致會讓我感覺我要是打斷他是我的錯,他也可能會被挫敗。

我就默默地在「他都沒有注意到我好久沒吭聲了嗎?」、「我好想打斷他但無從下嘴」、「算了還是讓他說吧」、「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樣迷惑的情緒中走完了那些路。

後來我只能解離了,思緒飄很遠了再回來他仍然沒有停。

哦,他只是需要一個聽眾。不需要回應,不需要交流。

他只是需要單方面輸出。


有個人在就好。

又一回,與一個男人吃飯,在飯桌上他一直一直在說自己的事情。說了好久他才像醒過來一般:「都是我在一直說,抱歉,你也說說你自己的事吧。」

可我才說了幾句,話又被他接了過去,又變成他一直一直說自己。

哦,他對別人並不真的好奇。

他只是需要有個人坐在那裡。

乖乖地聽他說。

他們是自戀的人兒們。

他們並不與別人建立雙向的關係,他們所有的關注點都在自己身上。他們需要回應,但那回應僅限於你的贊同、肯定,以及仰慕的目光。他們並不需要你的觀點、表達,以及彼此的碰撞。

你們寂寞嗎?自戀的人兒們?

坐在你們對面的我,走在你們身邊的我,可是感覺到了漫無邊際的寂寞呢!

他們和外界,根本沒有「之間」

我說的並不是親密關係中的自戀,這只是自戀人格的人成年後在親密關係中的狀態,但實際上,自戀的底子在他們的幼年,與媽媽的關係裡就已打下基礎。


自戀人格真的不需要與人建立雙向的關係嗎?

不,不如說他們從小就沒有習得與人建立雙向關係的能力。

他們沒有體會過這種你來我往的快樂和深刻。

他們無法去嚮往一個對他們來說並不存在的東西。

他們只盯著自己。從外部,而非內部。

他們不是宇宙中之一點,而是充斥整個宇宙。

他們始終在自己與自己玩兒,所有的愛恨都不指向外部。

他們愛自己,又恨自己。

當他們自大的時候,他們愛自己。

當他們自卑的時候,他們恨自己。

極端的自卑讓他們自戀

沒錯,他們既自大又自卑。並且總是以極端的一面出現。

在自戀人格的人格組織當中,既有自大的自體,也有飢餓的自體(自卑的一面)。通常他們的自大自體很明顯,而把飢餓的自體隱藏、掩蓋一起來。

自大的自體就是自大的、誇大的部分,是「我是老大,我是第一名」的部分。這部分佔大部分。小部分的是飢餓自體,這部分是渴望愛,渴望力比多的投注的。

自大的自體包含了三部分:真實自體,理想自體,理想化的客體。它們是怎麼形成的呢?

第一部分真實自體,這部分來自媽媽早期的養育。

也許媽媽養育得並不好,但媽媽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一些獨特的地方,媽媽這些特殊的目光被孩子接收到,就會被孩子吸納成真實自體的部分。

所以真實自體的本質是孩子覺得自己是很特殊的。但是這個獨特是媽媽臆想出來的,並不是孩子本身真實的特質。

美國的精神分析學院前主席Vamik Volkan曾舉過一個例子說明這一點:一個自戀人格障礙的病人在他幼年的時候,他的媽媽堅定地認為他以後會是一個神父,需要保持完全的潔淨,因此在他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定期灌腸。因此孩子有了與別的孩子完全不一樣的經歷,孩子會認同媽媽自己真的很獨特。

但這個獨特是媽媽因為自己的某個情結強行植入的,並不是看到孩子本身就有的特質。

因此這個獨特本來就是偏離了真實的,是一個誇大的獨特。誇大的獨特使孩子慢慢形成一個誇大的自體。儘管誇大,但孩子是不能分辨的,他只是將這個來自母親的這個誇大全盤吸收進來,成為真實自體的一部分。而實際上真實的自己,是沒有被看見和認同的。

這個現象在很多家長身上其實都能看到,比如家長沒來由地覺得孩子就應該是上清華北大的料,就應該是能彈會畫的藝術家,不顧事實地誇張地誇獎孩子。這些會讓孩子對自己形成不切實際的期待,也就是誇大的部分。但是這個誇大的部分始終要經受現實的考驗,當現實重重打擊了這個誇大後,孩子可能會走向反面—極度自卑,也就是來到飢餓自體的位置。

第二部分理想自體的形成,是來自於媽媽不夠好的養育會讓孩子有挫折感。

為了彌補挫折感,孩子會發展出一個理想自體來應對挫折,這個理想自體在孩子的需求中是能夠滿足他的一切的,他可以自給自足,各種自洽,不再向媽媽尋求他認為得不到的彌補。沒有完美的媽媽,就造一個完美的自己出來。但這個完美強大的自己同樣是遠離真實的。

第三部分理想客體的形成。

是當媽媽常沒法滿足他們時,被他們感知為壞媽媽時,他們會幻想出一個理想的媽媽,這個理想的媽媽就是理想客體最早期的形象。或者可以說,他們會將理想自體投射到他人身上,這個理想客體是可以給自己提供無窮無盡的愛和養料的媽媽。

這個媽媽是完全為他所用的,滿足他的工具。

假若這個媽媽(客體)不能夠無限滿足他,打破了他的幻想,那麼瞬間這個客體就會成為被貶體的壞的客體。

在他們心裡,好壞是分裂的,無法統一在一個人身上的。

他們自大自體的部分與飢餓自體的部分分裂開來,那些真實自體不能接受的自體部分,以及被貶低的客體意象,都被驅逐到飢餓自體裡。

他們的力比多(libido: 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錯者和兒童的性生活。精神分析學認為,力比多是一種本能,是一種力量,是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的驅動力。)和攻擊性總是以分裂的形式分開投射到不同的人和事上面。他們沒有整合的能力。

我不喜歡這個世界

當你完全地滿足了他們的自戀,你是好的,他們會投注愛和激情(力比多的部分)給你。當你做不到,你是壞的,他們會攻擊(攻擊性的部分)你,你曾經的好就像從來沒存在過一樣。

他們沒法把你看成好壞並存的一個人,他們沒有同時容納好與壞的空間。

因此,你總覺得與他們的相處需要如此小心翼翼,一不合他們的意,你就變成了一個壞人。

甚至你只是在表達你的觀點,僅僅因為你的觀點與他不同,就會被他視為是攻擊、敵意,是在否定他。

可是,沒有誰可以無止盡地滿足另一個人,除了在某個特殊的時期。比如嬰兒和媽媽。

無助的嬰兒需要每時每刻被即時滿足才能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安全感。也因為這種一餓就有奶,一哭就被安撫的感覺,嬰兒會處在一個全能自戀的感覺中,這是一個人日後健康自戀的基礎。

但是過了嬰兒期,如果還一直處在全能自戀的狀態,就會變成病理性的自戀。

一般嬰兒在過了一歲以後,會慢慢具有延時滿足的能力,可以適當地耐受挫折。如果媽媽還是堅持一直用即時滿足的方式對待嬰兒,他們的能力會發展不出來。

如果嬰兒開始能夠感覺到媽媽有時也做得不完美,對媽媽發洩憤怒,而媽媽能夠很好地承接嬰兒,並不因嬰兒的憤怒而報復嬰兒,而是以一個穩定平和的存在陪伴嬰兒。慢慢地,嬰兒就能夠接受媽媽有時做得好,有時不是那麼好,這個好和不好,可以並存在同一個媽媽身上。他會接受這個不完美的真實的媽媽,同時也是接受真實的不完美的自己的開始。以及接受真實的,不完美的世界。

真實的世界,真實的人總是好壞並存的。自大和自卑也是並存的,它們是月亮的陽面和陰面,可以長久地和諧共處,而非總是一個試圖絞殺另一個。

自戀的人,都活在巨大的泡泡裡

Vamik說自戀人格的自大自體就像是一個玻璃泡泡,自戀的人呆在泡泡裡面,隔著玻璃去感受這個世界。他們出不去,外面的人也進不來。同時,這個泡泡又是如此脆弱,稍微一碰,可能就碎掉了。

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一個呆在泡泡裡的人,沒錯,你會很寂寞,你觸碰不到他。但同時,他也觸碰不到你,你們彼此寂寞地呆在一起。

也許,他的寂寞更甚於你,畢竟,你的寂寞因他而起,而他與這寂寞的泡泡,已相處了一生。

他們的寂寞,在最早的不被媽媽看見真實自我的那時,就已經開始了,他們讓你感受到寂寞,也許只是他們想讓你嘗一嘗他一直以來感覺到的滋味。

先讓你感同身受,然後,也許他們在他們也不知道的無意識中,期待你能改變他們,讓他們能夠擁有真實的能力,建立真實的關係,從此不再寂寞。

你可以選擇轉身離去,或者,如果你足夠愛他,他也愛你,你也可以這樣做:在大部分時候,無條件地滿足他、肯定他,給他一個基本的安全感,以及對你的信任,但同時要有自己的一個界限,當他越過界限的時候,讓你不舒服的時候,你要清晰地表達出來,然後不管他反應如何,以行動和語言表示你依然愛他。

向他示範就算你既好又壞,就算你不完美,有諸多缺點,甚至對我既好又壞,我也能夠接受,並且一直愛你,因為我看見了這個真實的你,並且愛著這個真實的你。

慢慢地,他也可以接受你是一個不完美的人,你沒辦法總是滿足他,但他仍然可以與你好好呆在一起,而不是暴怒、離開。總的來說,你需要做一個足夠好(而非完美)的媽媽,耐心地等待他從泡泡裡慢慢出來。

而如果你是擁有寶寶的真的媽媽,若想要你的寶寶不受自戀之苦,你所要做的是去看見、回應你真實的孩子,不誇大他,也不貶低他,你只是因為他是他自己,因為他的真實,因為他的存在而愛他。

也許惟有足夠好的愛,才能破解寂寞。

*作者介紹:瑛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十幾年紙媒從業者。兒童教育踐行者,贊成教育的前提是認同與跟隨。愛文字,愛人性的豐富和不完美,相信陪伴和被看見的力量。圖片均來源於韓劇《金秘書為何那樣》。就在文末點個「在看」吧福利如果你也想用心理學的知識覺察行為模式,幫助自己成長,幫助他人療愈。掃描下方圖片中的二維碼開啟你的心理學奇妙之旅。德瑞姆心理學院,陪你在助人自助的路上實現夢想!

相關焦點

  • 那些愛找藉口的人,為什麼都很自戀?
    作者:九霄雲客對自戀型人格來講,什麼最重要?人與人交往,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你會發現身邊有很多自戀的人。心理學研究發現,自戀型人格最重要的是一成不變的自我形象。所謂自我形象,就是展示給別人的一種標籤化的特質,也就是通常我們說的「人設」。
  • 人為何要自戀?
    可是,不只是佛陀有此自大傾向,就是一般人在小的時候也非常自大,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孩子到了這個世界上,會受到父母或者其他長輩的照顧。人們都寵著小孩子,讓他以為他才是世界的中心。於是很多被嬌慣的孩子養成了壞脾氣,只知道滿足自己的私慾,而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當他們長大成人之後,這種壞脾氣還糾正不過來就會被社會所糾正,被他人所糾正,並且這種糾正對孩子本身來說是痛苦不堪的。
  • 如何與自戀的人相處:不幸嫁給惡魔的人,也可以贏回生活的主動權
    三個月前拉姆被前夫燒傷病重身亡的消息,我想猶在許多網友的心頭,那些對至親手段殘忍,一再挑戰人類極限的瘋狂之人,他們並非瘋子,有著正常人的思維,卻常常作出驚人之舉,是因為他們是極度自戀之人,心理有著嚴重的缺失,無法彌合。我們每個人都自戀,但自戀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生活並損害了自己的親密關係時,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一種種病。
  • 武術套路是自戀的體操
    武術發展上千年,讓很多人為之痴迷。只是,經過現代人驗證,大部分武術不具備擂臺實戰的功力,武術套路更是不行。那麼,為什麼還有很多人練習武術套路呢?武術套路也是這樣的,不管是「白鶴亮翅」還是「力劈華山」都是以健身強體為主要目的的,其中技擊的成分早就在流傳過程中被武師們剔除乾淨了。為什麼要剔除技擊的成分?因為統治者怕民間習武成風,不好管,容易造成動亂,就不提倡技擊成分,更要嚴厲打擊以武犯禁的行為。於是,武師們為了讓自己的武術流傳下去,只能屈從了政策的需要,自廢武功,傳下很多和體操差不多的套路,或者一招兩式的「絕學」,真到了擂臺上,還是沒多大用。
  • 人活著就應該自戀!
    最近,我覺得我越來越自戀了居然腹肌都出來了。記得是13年的時候搬到縣裡來住了,開始到縣火車站野球場打球,一下接觸高手就多了。那一年傷了好幾次,我才發現打藍球除了運球,投籃,傳球,還有個最重要的東西忽視了,那就是力量對抗。心裡很喜歡打球,所以14年我決定好好練練力量,就辦了個健身卡,其實我練得也不勤快,但是只用了三個月,我就發現我的力量明顯變好了,胸肌也變大了,手臂也變粗了,腿部力量明顯變好了。
  • 還在為你身邊自戀的人陷入自我懷疑?揭開自戀者的真相,突破牢籠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一類人?他們總是自以為是,從不會關心別人的想法,常常以自我為出發點。即使你做得足夠好,可在他面前,你依舊得不到尊重與愛,你可能長期都能感受到自卑與壓抑,甚至想要逃脫這種讓人受盡委屈的生活,可你卻因為某種原因(愛)而選擇了留下。如若你也曾有過如此這些感受,那很可能是遇到了一個自戀型戀人或親人。
  • 從高分職場美劇《早間新聞》,看懂自戀型領導者
    被解聘後,米切想盡辦法申訴,他並不否認與女同事之間存在混亂關係,但他認為那都是基於自願,所有人都是主動投懷送抱。 米切從一開始就認為自己沒有錯,覺得自己和me too運動裡那些垃圾是不一樣的。自大地認為他人都希望靠他上位,以為自己五十歲依舊是人見人愛。
  • 如何看待董明珠「自戀」事件?
    本來,全國每年的碩士畢業論文多如牛毛,沒人會關注一篇為畢業而寫的碩士論文,更何況還是名不見經傳的一所大學的碩士論文。這篇論文之所以會出圈,是因為它把董明珠作為研究對象,而且給她貼上了自戀的標籤,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 自戀+謙虛
    要爬上公司的領導層當然需要一點自戀的精神,但是當你已經置身領導級,要想在這裡取得成功,還得具有與自戀同樣多的謙遜態度。   不過即便如此,自戀往往仍是成功的必備要素——比如說已故的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就是一個頗為迷戀、執著於自己的觀點的人,正是他這種固執己見將蘋果公司塑造成為了世界上身價最高的公司。
  • 強調自我的時代,如何區別「自戀」和「愛自己」?
    這往往是患者在早年的經歷中體驗過人際關係上的創傷,如與父母長期分離、父母關係不和或者父母對其態度過於粗暴或過於溺愛等等。於是孩子只好把關注點投注在自己身上,即使偶爾投注向他人,也會最終反射到自己身上,具體的表現,就是缺乏對別人的共情能力。
  • 一個內心邪惡的人,不僅善於偽裝,往往還有這3個特點,多留心
    很多人的內心住著兩個「天使」,一個善良,一個邪惡,做每件事情的時候都是這兩個「天使」在做著較量。但是,有些人心裡就只有一個「天使」,而且是「邪惡天使」,這類人善於偽裝,但是對其他人來說卻是很大的威脅。內心住著「邪惡天使」的人,往往都有以下3個特點,認清了,千萬不要被對方的外表所迷惑。
  • 不,這與孩子的健康自戀有關
    她在這本書中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健康的自戀是一種情緒免疫系統,我們人的成長就是不斷在發展這種健康自戀。先來解釋下什麼是自戀,自戀在心理學上是指對自我過度關注,對自我價值感誇大以及缺乏對他人的共情。那麼其實人需要一定的自戀,對自我積極的關注和認同自我的價值,這就是健康的自戀。這種健康自戀是有助於情緒健康的。自戀過少或者過度,都是不健康的。
  • 川普行為的根源:自戀人格特質與對外政策偏好
    一、川普的人格特質——自戀型人格按照弗洛依德在1914年的著名論文《論自戀:導論》中提出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個體在生命的早期都是自戀的,伴隨著個體的社會化過程,應該逐步將這種愛自己的能力發展至愛他人,如果無法把這種源自本能的「力比多」投注到外界客體,這種力量便會積蓄在體內並形成自戀。
  • 郭俊辰化身自戀水仙花爆笑連連,每天都被自己帥醒是一種什麼感覺
    你見過如此自戀的人嗎?每天都被自己帥醒出門要戴面紗就怕被路人愛上,全部女性都愛慕他的事情讓他天天都沉迷在自己美麗的容顏裡。在《少年派》裡飾演錢三一的郭俊辰化身自戀狂魔慕絕塵自戀到上天入地誰與爭鋒,《縈縈夙語亦難求》低調開播郭俊辰在裡面飾演的慕絕塵是千蘊山莊少莊主,是一個武功高強的自大狂,對自己非常有自信又自戀所以發生了一系列的啼笑皆非的事情。
  • 當代自戀,「那麼普通,又那麼自信」
    誠然,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戀,而適度的自戀能帶來自尊、自愛等積極的心理狀態。在現代醫學範疇內,嚴重的自戀也是一種病。 BBC在一篇關於自戀盛行的報導中指出,根據《診斷與統計指南》,患者會出現誇大自我的幻想或行為,對自我的重要性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深信自己超凡脫俗,缺乏同理心,對外界批評反應激烈,有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和特權感。
  • 真正有故事的人,往往心如止水
    有的人,喜歡把自己經歷過的事情,添油加醋,海吹胡侃,或自戀,或自卑:有的,把自己釀造成了英雄,有的,把自己說成了怨婦,等等。其實,這樣的人,往往也只是經歷了人生的小風小雨,而大凡經歷人生大起大落的人,才是真正有故事的人,他們往往心如止水。首先,真正愛過的人,往往心如止水。一個人,如果真正愛過一個人,那麼,這樣的情感,在自己心靈深處,一定是刻骨銘心的。
  • 王者榮耀主播大比拼,張大仙、騷白、呂德華,這3人誰更自戀?
    在王者榮耀中,有很多的主播都憑藉著高超的技術收穫無數粉絲。有的主播為了直播效果,時常將自己的強項放在嘴邊,這就顯現出主播的自戀性格,不過這種自戀性格的主播同樣能給大家帶來更多的技術和樂趣。針對這一點,主播中最出名的可能還是要數張大仙、騷白、呂德華這三位了,那麼這3位主播中,誰更自戀呢?對此網友也做了一個投票。
  • 測你的自戀程度有多高!
    選擇這個長裙的:你無論是對自己的能力還是外表都充滿了自信,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自戀狂,因此你不怎麼在意周圍的人對你有什麼看法,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你的自信心能夠讓你很好的發揮出所擁有的潛力,說起來也是個不錯的優點,只是有時候過分的自信往往會蒙蔽了你的雙眼,導致你一旦遭遇點小挫折就會受到重大打擊一般。選擇這個長裙的:對於你來說,自戀似乎和你沒有關係,你對於自身的認知還是比較合理的。你能明白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並且不卑不亢,也許偶爾你會吐槽或是羨慕,但是你也不會出現自戀的心態。
  • 「董明珠太自戀」成碩士論文,學霸們都在研究啥?
    近日,一篇題目為《CEO自戀及其經濟後果研究——以格力電器為例》碩士學位論文在網絡上引起熱議。該論文選取格力電器作為研究對象,在衡量董明珠自戀程度的基礎上,總結其自戀的三大表現行為,分別為渴望支配性權力、採取冒險決策、固執己見。
  • 《唐人街探案》:論自戀,沒人比得過陳思誠
    網劇《唐人街探案》由陳思誠監製並編劇,柯汶利等新導演聯合指導,它以單元劇的形式講述了偵探林默和其他人搭檔探案的過程,這季故事發生在泰國,總共12集,每4集破獲一個大案,裡面經常有電影版《唐人街探案》的人物前來串場,彼此呼應,讓人對「唐探世界」的認知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