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瑛子
來源:丁丁心理(ID:cuca-ddxl)
你總是在說,仿佛我不存在一樣……
曾經有個夜晚,有個男生與我走了幾條馬路。一路大談著足球。
我不懂足球,也沒有興趣,剛開始還出於禮貌地嗯啊是嗎幾聲回應一下,後來因為實在說得太長,我沒辦法再嗯啊了,就感覺好怪異,並且,他似乎不需要我回應似的,只顧密不透風地說下去。興致一直很高昂,那樣的興致會讓我感覺我要是打斷他是我的錯,他也可能會被挫敗。
我就默默地在「他都沒有注意到我好久沒吭聲了嗎?」、「我好想打斷他但無從下嘴」、「算了還是讓他說吧」、「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樣迷惑的情緒中走完了那些路。
後來我只能解離了,思緒飄很遠了再回來他仍然沒有停。
哦,他只是需要一個聽眾。不需要回應,不需要交流。
他只是需要單方面輸出。
有個人在就好。
又一回,與一個男人吃飯,在飯桌上他一直一直在說自己的事情。說了好久他才像醒過來一般:「都是我在一直說,抱歉,你也說說你自己的事吧。」
可我才說了幾句,話又被他接了過去,又變成他一直一直說自己。
哦,他對別人並不真的好奇。
他只是需要有個人坐在那裡。
乖乖地聽他說。
他們是自戀的人兒們。
他們並不與別人建立雙向的關係,他們所有的關注點都在自己身上。他們需要回應,但那回應僅限於你的贊同、肯定,以及仰慕的目光。他們並不需要你的觀點、表達,以及彼此的碰撞。
你們寂寞嗎?自戀的人兒們?
坐在你們對面的我,走在你們身邊的我,可是感覺到了漫無邊際的寂寞呢!
他們和外界,根本沒有「之間」
我說的並不是親密關係中的自戀,這只是自戀人格的人成年後在親密關係中的狀態,但實際上,自戀的底子在他們的幼年,與媽媽的關係裡就已打下基礎。
自戀人格真的不需要與人建立雙向的關係嗎?
不,不如說他們從小就沒有習得與人建立雙向關係的能力。
他們沒有體會過這種你來我往的快樂和深刻。
他們無法去嚮往一個對他們來說並不存在的東西。
他們只盯著自己。從外部,而非內部。
他們不是宇宙中之一點,而是充斥整個宇宙。
他們始終在自己與自己玩兒,所有的愛恨都不指向外部。
他們愛自己,又恨自己。
當他們自大的時候,他們愛自己。
當他們自卑的時候,他們恨自己。
極端的自卑讓他們自戀
沒錯,他們既自大又自卑。並且總是以極端的一面出現。
在自戀人格的人格組織當中,既有自大的自體,也有飢餓的自體(自卑的一面)。通常他們的自大自體很明顯,而把飢餓的自體隱藏、掩蓋一起來。
自大的自體就是自大的、誇大的部分,是「我是老大,我是第一名」的部分。這部分佔大部分。小部分的是飢餓自體,這部分是渴望愛,渴望力比多的投注的。
自大的自體包含了三部分:真實自體,理想自體,理想化的客體。它們是怎麼形成的呢?
第一部分真實自體,這部分來自媽媽早期的養育。
也許媽媽養育得並不好,但媽媽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一些獨特的地方,媽媽這些特殊的目光被孩子接收到,就會被孩子吸納成真實自體的部分。
所以真實自體的本質是孩子覺得自己是很特殊的。但是這個獨特是媽媽臆想出來的,並不是孩子本身真實的特質。
美國的精神分析學院前主席Vamik Volkan曾舉過一個例子說明這一點:一個自戀人格障礙的病人在他幼年的時候,他的媽媽堅定地認為他以後會是一個神父,需要保持完全的潔淨,因此在他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定期灌腸。因此孩子有了與別的孩子完全不一樣的經歷,孩子會認同媽媽自己真的很獨特。
但這個獨特是媽媽因為自己的某個情結強行植入的,並不是看到孩子本身就有的特質。
因此這個獨特本來就是偏離了真實的,是一個誇大的獨特。誇大的獨特使孩子慢慢形成一個誇大的自體。儘管誇大,但孩子是不能分辨的,他只是將這個來自母親的這個誇大全盤吸收進來,成為真實自體的一部分。而實際上真實的自己,是沒有被看見和認同的。
這個現象在很多家長身上其實都能看到,比如家長沒來由地覺得孩子就應該是上清華北大的料,就應該是能彈會畫的藝術家,不顧事實地誇張地誇獎孩子。這些會讓孩子對自己形成不切實際的期待,也就是誇大的部分。但是這個誇大的部分始終要經受現實的考驗,當現實重重打擊了這個誇大後,孩子可能會走向反面—極度自卑,也就是來到飢餓自體的位置。
第二部分理想自體的形成,是來自於媽媽不夠好的養育會讓孩子有挫折感。
為了彌補挫折感,孩子會發展出一個理想自體來應對挫折,這個理想自體在孩子的需求中是能夠滿足他的一切的,他可以自給自足,各種自洽,不再向媽媽尋求他認為得不到的彌補。沒有完美的媽媽,就造一個完美的自己出來。但這個完美強大的自己同樣是遠離真實的。
第三部分理想客體的形成。
是當媽媽常沒法滿足他們時,被他們感知為壞媽媽時,他們會幻想出一個理想的媽媽,這個理想的媽媽就是理想客體最早期的形象。或者可以說,他們會將理想自體投射到他人身上,這個理想客體是可以給自己提供無窮無盡的愛和養料的媽媽。
這個媽媽是完全為他所用的,滿足他的工具。
假若這個媽媽(客體)不能夠無限滿足他,打破了他的幻想,那麼瞬間這個客體就會成為被貶體的壞的客體。
在他們心裡,好壞是分裂的,無法統一在一個人身上的。
他們自大自體的部分與飢餓自體的部分分裂開來,那些真實自體不能接受的自體部分,以及被貶低的客體意象,都被驅逐到飢餓自體裡。
他們的力比多(libido: 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錯者和兒童的性生活。精神分析學認為,力比多是一種本能,是一種力量,是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的驅動力。)和攻擊性總是以分裂的形式分開投射到不同的人和事上面。他們沒有整合的能力。
我不喜歡這個世界
當你完全地滿足了他們的自戀,你是好的,他們會投注愛和激情(力比多的部分)給你。當你做不到,你是壞的,他們會攻擊(攻擊性的部分)你,你曾經的好就像從來沒存在過一樣。
他們沒法把你看成好壞並存的一個人,他們沒有同時容納好與壞的空間。
因此,你總覺得與他們的相處需要如此小心翼翼,一不合他們的意,你就變成了一個壞人。
甚至你只是在表達你的觀點,僅僅因為你的觀點與他不同,就會被他視為是攻擊、敵意,是在否定他。
可是,沒有誰可以無止盡地滿足另一個人,除了在某個特殊的時期。比如嬰兒和媽媽。
無助的嬰兒需要每時每刻被即時滿足才能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安全感。也因為這種一餓就有奶,一哭就被安撫的感覺,嬰兒會處在一個全能自戀的感覺中,這是一個人日後健康自戀的基礎。
但是過了嬰兒期,如果還一直處在全能自戀的狀態,就會變成病理性的自戀。
一般嬰兒在過了一歲以後,會慢慢具有延時滿足的能力,可以適當地耐受挫折。如果媽媽還是堅持一直用即時滿足的方式對待嬰兒,他們的能力會發展不出來。
如果嬰兒開始能夠感覺到媽媽有時也做得不完美,對媽媽發洩憤怒,而媽媽能夠很好地承接嬰兒,並不因嬰兒的憤怒而報復嬰兒,而是以一個穩定平和的存在陪伴嬰兒。慢慢地,嬰兒就能夠接受媽媽有時做得好,有時不是那麼好,這個好和不好,可以並存在同一個媽媽身上。他會接受這個不完美的真實的媽媽,同時也是接受真實的不完美的自己的開始。以及接受真實的,不完美的世界。
真實的世界,真實的人總是好壞並存的。自大和自卑也是並存的,它們是月亮的陽面和陰面,可以長久地和諧共處,而非總是一個試圖絞殺另一個。
自戀的人,都活在巨大的泡泡裡
Vamik說自戀人格的自大自體就像是一個玻璃泡泡,自戀的人呆在泡泡裡面,隔著玻璃去感受這個世界。他們出不去,外面的人也進不來。同時,這個泡泡又是如此脆弱,稍微一碰,可能就碎掉了。
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一個呆在泡泡裡的人,沒錯,你會很寂寞,你觸碰不到他。但同時,他也觸碰不到你,你們彼此寂寞地呆在一起。
也許,他的寂寞更甚於你,畢竟,你的寂寞因他而起,而他與這寂寞的泡泡,已相處了一生。
他們的寂寞,在最早的不被媽媽看見真實自我的那時,就已經開始了,他們讓你感受到寂寞,也許只是他們想讓你嘗一嘗他一直以來感覺到的滋味。
先讓你感同身受,然後,也許他們在他們也不知道的無意識中,期待你能改變他們,讓他們能夠擁有真實的能力,建立真實的關係,從此不再寂寞。
你可以選擇轉身離去,或者,如果你足夠愛他,他也愛你,你也可以這樣做:在大部分時候,無條件地滿足他、肯定他,給他一個基本的安全感,以及對你的信任,但同時要有自己的一個界限,當他越過界限的時候,讓你不舒服的時候,你要清晰地表達出來,然後不管他反應如何,以行動和語言表示你依然愛他。
向他示範就算你既好又壞,就算你不完美,有諸多缺點,甚至對我既好又壞,我也能夠接受,並且一直愛你,因為我看見了這個真實的你,並且愛著這個真實的你。
慢慢地,他也可以接受你是一個不完美的人,你沒辦法總是滿足他,但他仍然可以與你好好呆在一起,而不是暴怒、離開。總的來說,你需要做一個足夠好(而非完美)的媽媽,耐心地等待他從泡泡裡慢慢出來。
而如果你是擁有寶寶的真的媽媽,若想要你的寶寶不受自戀之苦,你所要做的是去看見、回應你真實的孩子,不誇大他,也不貶低他,你只是因為他是他自己,因為他的真實,因為他的存在而愛他。
也許惟有足夠好的愛,才能破解寂寞。
*作者介紹:瑛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十幾年紙媒從業者。兒童教育踐行者,贊成教育的前提是認同與跟隨。愛文字,愛人性的豐富和不完美,相信陪伴和被看見的力量。圖片均來源於韓劇《金秘書為何那樣》。就在文末點個「在看」吧❀福利如果你也想用心理學的知識覺察行為模式,幫助自己成長,幫助他人療愈。掃描下方圖片中的二維碼,開啟你的心理學奇妙之旅。德瑞姆心理學院,陪你在助人自助的路上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