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戀」是性格缺陷,但「自愛」不是?

2020-12-11 獨視角

心理學期刊《個性與個體差異》(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在2015年先後刊登了兩篇研究個人性格與社交網絡行為之關係的論文,一篇只研究男性,另一篇則包括女性,兩篇論文都指出自戀的性格與發布自拍照的行為(例如發布頻密和修改照片令自己好看一點)相關。

這個現象大概不會令人覺得出奇,有趣的倒是第二篇論文的發現︰自戀與發布自拍照的相關程度,男性比女性明顯。當然,這不表示男性比女性更加自戀,可能是自戀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自戀是要不得的特質

這兩個研究都只是指出相關,而非確定因果關係︰可以是自戀引致發布自拍照的行為,可以是發布自拍照的行為強化了自戀,也可以是兩者互為因果。無論如何,假如我們對這類研究有興趣,應該是因為我們認為自戀是性格缺陷,嚴重的甚至是一種精神病,想認識多一點,從而較容易判斷自己和親友是否有這個問題。

自戀為何是性格缺陷呢?自戀的人通常都有以下相關的特徵︰嚴重高估和美化自己、虛榮心重、態度傲慢、愛炫耀賣弄自以為的優點、覺得自己成功是應份的、渴望得到很多人讚美甚至崇拜、和容易妒忌別人。說這些特徵都是要不得的,相信不會有很多人反對吧?

然而,有一個和「自戀」看來相似的概念,一些思想家和心理學家卻認為指的不但不是性格缺陷,反而是成熟的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面,這個概念就是「自愛」。自愛和自戀,真的不同嗎?

自愛與自戀有別

先看某位造物主說的「愛人如己」,這是他強調的兩大誡命之一,可是,這條誡命的前提是自愛——「愛人如己」,意思是愛別人像愛自己一樣。如果你連自己也不愛,如何能愛人如己?既然自戀是要不得的性格缺陷,它的誡命斷不會以這缺憾為前提,可見隱含在這條誡命裡的「自愛」概念,一定不同於「自戀」。

此外,中國自古的傳統有「潔身自愛」這個說法,這「自愛」,也顯然沒有自戀的意思。那麼,自愛和自戀究竟有什麼不同?

這個問題也許可以寫一篇很長的解釋,但自愛和自戀的最大分別,也可以簡要地講清楚︰自戀的人陶醉於自我(塑造)的美好形象,相信自己已經完全值得別人稱羨,因此會盡力保持自己的「優點」或誇張這些「優點」;自愛的人當然愛惜自己,不妄自菲薄,但仍不斷檢視自己的不足,絕不會認為已臻完美,只會力求改善自己。

自愛是一種修為

《荀子子道》裡記載了一段孔子和三位弟子的對話,頗能說明自愛是一種修為。孔子分別問子路、子貢、和顏淵同樣的兩個問題:「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即「智者會怎樣做?仁者會怎樣做?」)這裡我們只須看他們對仁者的看法︰子路答「仁者使人愛己」,子貢答「仁者愛人」,顏淵答「仁者自愛」。

孔子對三個答案都表示稱許,但有高下之別︰子路是「可謂士矣」,子貢是「可謂士君子矣」,顏淵是「可謂明君子矣」,士君子顯然比士高明,明君子又勝過只是君子。

為何有這高下之別?因為「使人愛己」若不從「愛人」出發,便可能流於權術;「愛人」若不以「愛己」為基礎,不努力改善自己,便可能實踐不得其法或逐漸失去動力。這愛己,不只是和自戀不同,甚至可以說是自戀的相反。

相關焦點

  • 「不懂得拒絕」+「選擇困難症」是一種性格缺陷嗎?
    不懂得拒絕難道不是一種性格缺陷?通常來說,「不懂得拒絕」的性格背後,都伴隨著「選擇困難症」,這是沒有主見的現代症候群。而且這個群體在社會上佔著很大部分的比例。面對重大決策時,一般領導者都是果斷、雷厲風行、說一不二的,而沒有主見的人呢?可能半天也想不出來個所以然來。
  • 短評│誰該被「有缺陷可退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你生小孩有遺傳性缺陷要不要殺掉?」這句話太火爆,具遺傳性缺陷者可能覺得心頭被戳了一刀。如果人同此心,應可理解,政府規範寵物買賣的「有缺陷可退換貨」條款,讓很多愛動物人士受不了。 農委會新訂「犬貓買賣定型化契約範本」,表面是保護消費者權益,若發現缺陷可要求退貨或賠償;但形同將活生生的動物區分出「瑕疵品」,恐怕只有等著被「銷毀」的命運。難怪愛動物人士氣炸了,有藝人在臉書上火爆提問是否有缺陷就該去死,更有人怒吼:腦殘官員有缺陷、不適任,選民可不可以要求退貨?
  • 「我喜歡你」,「君のことが好きだ」為什麼要加「こと」?
    無論是熱烈進攻的「請跟我交往」,還是內斂含蓄的「我覺得你很好」,這些最後都濃縮成了一句話:「我喜歡你」「君のことが好きだ」  有同學疑問,「君のことが好きだ」,為什麼是這樣表達呢?能不能直接說「君が好きだ」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
  • 為什麼是「いっしょに」而不是「いっしょで」?
    那麼,教研君想問下小夥伴們,為什麼「みんなで」「ひとりで」「二人で」等是使用「で」,而「いっしょに」是使用「に」呢?「一人で/二人で/みんなで」は、名詞および範囲を限定する格助詞「で」からなる表現で、「一人で/二人で/みんなで 歌う」の「一人で/二人で/みんなで」は、「歌う」という動作をおこなう主體の範囲を示す表現です。したがって、「で」の前の名詞は「一人/二人」など人/ものの數を表す名詞、「みんな」「社員」「參加者」など人/ものの集合を表す名詞に限られます。
  • 《貓物語·黑/白》&「羽川翼」—欲望,愛戀,孤獨「真物」的掙扎
    而這也是讓人害怕的地方——過度割捨自己去追求真物,顯得卑微病態;而真物的光輝映射出周圍偽物的缺陷,更讓他人難以喘息。情鬱於內,自然要發洩與外。如此便誕生了由障貓變化而來的象徵著精神壓力的「黑羽川」。羽川翼追求成為真物,而真物是不允許不完美的。
  • 是「弊社」還是「當社」?
    稍微搜索一下兩者的區別便可以知道「弊社」是自謙語而「當社」不是,那麼是不是意味著,只要是比較正式,或者商務的場合我們就只能用「弊社」這個單詞來表達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這兩個單詞的區別。首先來看一下字典上對兩個單詞的定義:   弊社  1.自分の會社の謙譲語。小社。
  • 巴西為什麼叫做「巴西」
    提起巴西,很多熱愛足球的人都知道巴西號稱「足球王國」,更知道巴西孕育了很多球團巨星,你們會想起貝利,想起羅納爾多,想起卡卡,想起內馬爾,可是,你知道巴西為什麼叫做「巴西」嗎?「共和國」我們就更清楚之了,是指國家和政府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國家各級政權機關的領導人不是繼承的,不是世襲的,也不是命定的,而是由自由公正的選舉產生的。我們祖國的全稱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 「前に」和「後で」:為什麼に和で不能互換
    ,但是仔細想想為什麼呢?同樣是表示時間為什麼一個用的是「に」而另外一個卻是「で」呢。下面我們就來理一理前前後後那些事。先來看一下「前」的用法。①表示「基準となる出來事が起こる以前(特に、直前)の時間、ある時點以前」參照物發生之前的時間(特別是距離參照事物發生時間最近的時間);某個時間點以前。②「順序の先の方」表示順序中的前者。
  • 「髕骨軟化」,就是「髕骨」「軟化」了麼?醫生:並不是!
    去醫院看了,很多會被醫生診斷有「髕骨軟化」。我相信,一聽到「髕骨軟化」這四個字,99%的人都會認為:這個病就是一個叫「髕骨」的骨頭,它變軟了。綠色的,就是髕骨然而,這是對「髕骨軟化症」的一種誤解髕骨軟化其實是「髕骨軟骨軟化」的簡稱。這個病,不是骨頭變軟了,而是髕骨軟骨產生了磨損,進而導致了一系列的臨床症狀。
  • 日本為什麼要從「倭國」改名叫「日本」?
    但其實這裡邊除了大和以外,其他幾個國名並不是一個國家。  而為什麼日本會從倭國改名成日本?主體民族又為什麼叫做大和民族?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些事情!  早在西周時期,中原政權便已經和日本有了聯繫。《論衡》中說:「周時天下太平,越裳獻白雉,倭人貢鬯草」其中「鬯草」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香草。也就是說,周朝時期,當時的日本有個倭國就已經是周朝的朝貢國。
  • 錯了,並不是「逼迫教會的掃羅」變成了「使徒保羅」
    甚至有一位教會成員問我:「等等,你是說耶穌沒有在往大馬士革的路上把掃羅更名為保羅?」這問題在於,無論這一觀點有多麼流行,它都是不正確的。我也不是故意要掃大家的興。我不知道這個想法從何而來——毫無疑問,一些勤奮的人一定對此做了研究——但關於掃羅更名為保羅的想法,是自作聰明地把舊約故事解讀到了這位偉大的使徒身上。
  • 趣讀丨日本為什麼要從「倭國」改名叫「日本」?
    本文來源於三觀(ID:sanguan15)▼日本,大家都非常熟悉這個國家在古代的時候叫做倭國,大家也知道除此之外,大和、扶桑、邪馬臺一直就被我們當做是日本的別(古)稱其實這裡面除了大和國以外上述提及的幾個國家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日本為什麼從倭國改名叫做日本
  • 「青空」「青葉」!日本人為什麼藍綠不分?
    但是在日語中同樣有「青葉」「青菜」這些詞彙,這時候「青」又是指的「綠色」。那麼日本人為什麼藍綠不分呢?今天就一起來尋找一下答案吧。Q:日本では「青」と「緑」の區別があいまいなのはなぜ?在日本,為什麼「藍」「綠」的區別很曖昧?
  • 「民族英雄」孫楊,成不了「國際巨星」
    在孫楊事件的討論中,還有相當一部分的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孫楊明明擁有作為巨星的良好硬體,卻無法成長為姚明和李娜這樣的國際巨星?實際上,更適合拿來和孫楊作對比的不是姚明或者李娜,而是劉翔。籃球和網球擁有比田徑和遊泳更廣泛的觀眾基礎和商業賽事體系,這些體育運動不需要和奧運會「強捆綁」。奧運會金牌,對於這幾個賽事的運動員來說,只是錦上添花。與奧運會越強捆綁的賽事,越依靠舉國體制的支撐。這也是為什麼田徑、遊泳、舉重、體操這些項目對奧運會如此渴望。姚明和李娜沒有那麼大的壓力。從一開始,他們所代表的運動就更加國際化。
  • 「爬山」這個詞已經過氣了,為什麼「有 1 嗎」「呵呵」還在流行
    更別說他們討論的還是這些年已經完全變了引申義的菊花——再也不是隱居名士的代表了。▲ 今天說菊花,你想到的一定是身體器官這些詞,在網際網路失去了原意一部《隱秘的角落》大火,帶起了多少流行詞?「爬山」不再是單純的爬山,而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 「は」和「へ」為什麼會讀「wa」和「e」?
    「は」を"wa"と読んだり「へ」を"e" と読んだりするのはなぜ?為什麼「は」會讀「wa」,「へ」會讀「e」?
  • 「2人」和「二人」居然不是一個意思
    原則として、「順番に數えられるものは『洋數字』」で書きます。「2階建て」「1児の母」「48歳」といった具合です。この場合の「數字」は、「3階建て」「2児の母」「54歳」というように、増えたり減ったりできますよね。原則上來說,「按順序列舉的是用『洋數字』」來書寫的。「2階建て」(2層樓的建築)「1児の母」(1個孩子的母親)「48歳」(48歲)這種情況。
  • 「ら抜き言葉」中省略的竟然不是「ら」?
    11月3日に投稿 された「島田教授の日本語史講座、面白すぎる! 『ら』抜き言葉で抜けてるのは『ら』じゃなかった!」。最近,關於「省去ら的詞語」的推文成為了熱門話題。它就是11月3日在推特上投稿的「島田教授的日語史講座太有趣了,「省去ら的詞語」中省去的其實不是「ら」!」。
  • 為什麼日語裡二十歲讀「はたち」而不是「にじゅうさい」?
    學習了日語中年齡的說法,我們會發現「20歲」在日語中的發音並不符合音讀的方式,而是讀作「はたち」。這是為什麼呢?
  • 「袋住先」不是「袋到尾」
    學生既然自我期許為社會未來的主人,更不應急於求成,好讓自己有時間做更佳準備。  本欄一直呼籲雙方需要以最大誠意、智慧和勇氣開展對話,期間波折已令受影響的市民折騰了足足兩星期。今時我們再次強調:政府在學聯某些訴求上,不是不願讓步,而是不能答應,也不可能做到,這並不涉及誠意。學生或示威者會問,為何中央或港府不能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