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期刊《個性與個體差異》(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在2015年先後刊登了兩篇研究個人性格與社交網絡行為之關係的論文,一篇只研究男性,另一篇則包括女性,兩篇論文都指出自戀的性格與發布自拍照的行為(例如發布頻密和修改照片令自己好看一點)相關。
這個現象大概不會令人覺得出奇,有趣的倒是第二篇論文的發現︰自戀與發布自拍照的相關程度,男性比女性明顯。當然,這不表示男性比女性更加自戀,可能是自戀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自戀是要不得的特質
這兩個研究都只是指出相關,而非確定因果關係︰可以是自戀引致發布自拍照的行為,可以是發布自拍照的行為強化了自戀,也可以是兩者互為因果。無論如何,假如我們對這類研究有興趣,應該是因為我們認為自戀是性格缺陷,嚴重的甚至是一種精神病,想認識多一點,從而較容易判斷自己和親友是否有這個問題。
自戀為何是性格缺陷呢?自戀的人通常都有以下相關的特徵︰嚴重高估和美化自己、虛榮心重、態度傲慢、愛炫耀賣弄自以為的優點、覺得自己成功是應份的、渴望得到很多人讚美甚至崇拜、和容易妒忌別人。說這些特徵都是要不得的,相信不會有很多人反對吧?
然而,有一個和「自戀」看來相似的概念,一些思想家和心理學家卻認為指的不但不是性格缺陷,反而是成熟的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面,這個概念就是「自愛」。自愛和自戀,真的不同嗎?
自愛與自戀有別
先看某位造物主說的「愛人如己」,這是他強調的兩大誡命之一,可是,這條誡命的前提是自愛——「愛人如己」,意思是愛別人像愛自己一樣。如果你連自己也不愛,如何能愛人如己?既然自戀是要不得的性格缺陷,它的誡命斷不會以這缺憾為前提,可見隱含在這條誡命裡的「自愛」概念,一定不同於「自戀」。
此外,中國自古的傳統有「潔身自愛」這個說法,這「自愛」,也顯然沒有自戀的意思。那麼,自愛和自戀究竟有什麼不同?
這個問題也許可以寫一篇很長的解釋,但自愛和自戀的最大分別,也可以簡要地講清楚︰自戀的人陶醉於自我(塑造)的美好形象,相信自己已經完全值得別人稱羨,因此會盡力保持自己的「優點」或誇張這些「優點」;自愛的人當然愛惜自己,不妄自菲薄,但仍不斷檢視自己的不足,絕不會認為已臻完美,只會力求改善自己。
自愛是一種修為
《荀子子道》裡記載了一段孔子和三位弟子的對話,頗能說明自愛是一種修為。孔子分別問子路、子貢、和顏淵同樣的兩個問題:「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即「智者會怎樣做?仁者會怎樣做?」)這裡我們只須看他們對仁者的看法︰子路答「仁者使人愛己」,子貢答「仁者愛人」,顏淵答「仁者自愛」。
孔子對三個答案都表示稱許,但有高下之別︰子路是「可謂士矣」,子貢是「可謂士君子矣」,顏淵是「可謂明君子矣」,士君子顯然比士高明,明君子又勝過只是君子。
為何有這高下之別?因為「使人愛己」若不從「愛人」出發,便可能流於權術;「愛人」若不以「愛己」為基礎,不努力改善自己,便可能實踐不得其法或逐漸失去動力。這愛己,不只是和自戀不同,甚至可以說是自戀的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