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29352
只要有一張墊子,一塊空地,
想練習隨時都可以……
瑜伽因為「無門檻」,
正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熱愛。
不過,
最近,題為《觸目驚心,瑜伽坑害了多少人》《中國女性正在被瑜伽毀掉身體》等類似標題的文章在朋友圈中流傳。
文章中稱練習瑜伽會得「瑜伽病」。
瑜伽到底還能不能練?怎麼練呢?
今日是全民健身日,
由此,我們採訪了北京小湯山醫院康復科主任武亮博士,
讓他給我們說說關於瑜伽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據一些傳言稱「瑜伽病」已成新病種,
主要以肌肉韌帶拉傷、軟骨撕裂為主,
另外,還有關節錯位、脊椎錯位以及關節炎症、神經痛等。
那麼,練瑜伽真的會練出「瑜伽病」嗎?
現在報導稱的所謂「瑜伽病」,
無非是瑜伽練習中所產生的一些可能造成傷害的綜合體現,
基本上屬於局部發生的問題。
這些既不是練習瑜伽後必然導致的後果,
也不是全身性的問題。
如果說成「瑜伽病」,則會讓人產生很大的誤解。
儘管沒有『瑜伽病』這個病種,
但是練瑜伽還是有可能受傷的,
我們應該儘量去避免。
因為瑜伽很多動作都是身體的極致伸展,
看起來相當優美,
很多練瑜伽的人都想要做出資深瑜伽教練那樣的高難度動作。
武亮說,練習瑜伽一味的追求極致姿勢?
勸你還是悠著點!
因為每個人身體條件不同,
練習的程度也應有所不同,
練習時不要盲目攀比,
要始終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來做瑜伽的動作。
太多練習者不顧自己的自身條件去一味地效仿別人他就肯定會受傷。
人體的每一個關節都有自己的活動範圍,
長期超過這一範圍的高強度活動,
往往會給關節帶來近期或遠期的損害。
那麼,練瑜伽真的很容易受傷嗎?
人體脊柱前後左右任何方向都能彎曲,
只是幅度不同。
只要在自己合適的範圍內鍛鍊,都可以。
事實上,人體的關節是需要肌肉和韌帶的保護,
肌肉和韌帶結實、強健,對關節的保護就比較好。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
運動鍛鍊就是要鍛鍊肌肉和韌帶。
瑜伽最終是為了提高心理和精神需求達到身心合一。
判斷一項運動適不適合自己,
可以預先對自己的身體進行一個評估,
可以上專門的醫療機構,
評估完是否適合此類的動作和運動。
如從做完運動後自己身體的反應就能直觀判斷。
如果運動之後,
感覺身體很舒服、很舒暢,那就是適合自己的好運動。
如果感受頭暈、心慌、胸悶、氣短、嘔吐、四肢無力等症狀,
請立刻停止這類運動。
瑜伽圈有個著名的自黑笑話,
說的就是一個胖子想練瑜伽減肥,
最後變成了一個柔軟的胖子。
瑜伽究竟能減肥塑身嗎?
武亮不無幽默地說,如果你指望著通過瑜伽進行減肥或塑形,
只能說你的期待有些跑偏了。
所謂「塑形」,
其實就是增肌+減脂。
減少全身贅肉,
增加肌肉,以達到凹凸有致。
但是瑜伽既不能減脂,也不能增肌。
有研究表明,練習瑜伽,每小時可消耗50—150千卡熱量,
而減掉一公斤脂肪需要消耗的熱量是7716千卡,
因此要減去一公斤脂肪,
需要持續練瑜伽三天三夜。
也許你會說某些瑜伽實際上強度也很大,
好吧,確實有些瑜伽比其他瑜伽更耗費體能,
但每小時也不會超過200千卡的,
對減肥來說不值一提。
不過,練習瑜伽可以很好地增強身體協調性以及平衡能力。
在老一輩的眼中,
孕婦應該少動多休息,
以免動了胎氣。
懷孕了到底還能練瑜伽嗎?
武亮說適當的瑜伽運動還是可以,
而在懷孕前3個月,胎兒尚未穩定,屬危險期,就不宜做瑜伽。
最好等到4個月之後再開始練習瑜伽,
同時最好能隨時與產科醫師溝通,
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如果孕媽咪屬於流產的高危險群,
務必要詢問醫師後再決定是否可循序漸進的練瑜伽。
那麼,在練習瑜伽時如何避免受傷呢?
首先,要熟悉自己身體的各部位,
才能在練習過程中正確著力和發力,
其次,了解自己有無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或頸椎、腰椎是否有傷,
身體其它部位的受傷史等,
避開做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傷的動作。
再者,初學者應避免獨自練瑜伽,
應選擇具有專業資格證的瑜伽老師指導,
並選擇合適的課程,
練習時穿著柔軟舒適瑜伽服,
配備專業道具,如瑜伽毯、瑜伽磚等,
以便更好地保護和支撐身體。
最後,練習者在練習前應充分熱身,
練習時需量力而行,感到不適應馬上停止。
武亮提醒大家,以下幾類人群在練習瑜伽時需特別注意:
1、年老體虛或患有高血壓及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的人練習瑜伽要注意以修心為主,切記不要追求動作的幅度和強度。因為過度的屈、伸、旋轉可以壓迫腹部及下肢,使腹壓增大,回心靜脈血增多,增加心臟負荷,導致呼吸困難或舊病復發。
2、兒童練習瑜伽應特別注意。雖然練習瑜伽能夠增強肌肉和韌帶的柔韌性,但骨骼和軟組織正處於發育階段的兒童練習瑜伽不當容易造成損傷並留下後遺症,甚至影響到身體的發育。
有話說
瑜伽並非只是一套流行或時髦的健身運動這麼簡單。經常練瑜伽還能增強身體力量和肌體彈性,使身體四肢均衡發展,讓人變得越來越開朗、有活力,且身心愉悅。但如果方法不當,很有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使得健身變傷身。(記者 袁晗 馬雲菲 陳杰 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