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16: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過去十年裡,中國成長為全球科技生態系統的核心參與者。這種崛起導致矽谷看待中國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這種轉變可以簡單地歸結為:「從模仿者到創新者」和「從合作夥伴到競爭對手」。但實際上,矽谷對中國的看法一直是多維的、動態的,受到科技和地緣政治的影響。
矽谷看待中國的五個維度包括:
「模仿者」「競爭者」「市場」「靈感」和「警告標識」。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五個維度此消彼長,尤其要關注的是五個維度的趨勢和拐點。需要指出的是,圖1所描繪的趨勢圖,是根據採訪得出的主觀評估,而非定量分析。採訪綜合了矽谷創業者、投資人、工程師、高管和研究人員的主流觀點。圖1橫軸是時間,縱軸是程度,即中國在矽谷心目中的地位。中國經歷了從模仿者到競爭者的變化。
圖1 2010年至2020年矽谷在五個維度上對中國的看法
這五個維度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 2010年至2013年,中國主要被視為「模仿者」和潛在「市場」。
2. 2014年至2016年,矽谷對中國的興趣急劇上升,既得益於微信和中國行動支付的興起,也得益於美國領先的科技公司進入中國市場。
3. 2017年至2020年,矽谷對中國的總體看法變得更加複雜和矛盾,原因是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不斷增強,以及矽谷對中國創新的擔憂。
十年間,矽谷對中國的主流看法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0年「模仿者」和「市場」是主流看法,到2020年這兩種看法已不再重要;另一方面,2010年最不重要的看法——「靈感」「競爭者」和「警告標識」,到2020年已經成為主流看法。圖2 2018年之前,中國主要被視為「市場」和「競爭者」
中國的商業和科技在十年間發生了很顯著的變化。2010年到2017年,中國作為「市場」和「競爭者」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同步上升(圖2)。這是因為中國企業與矽谷的競爭僅局限在中國國內,還未涉及到國際市場。
2014年左右,蘋果公司在中國的營收大幅增長;Uber、Airbnb和LinkedIn都在努力參與中國市場的競爭;谷歌和Facebook試圖重新進入中國市場;雄心勃勃的美國創業公司開始將中國納入全球戰略。然而,這波樂觀情緒和激烈競爭在2016年至2018年消退,當時中國市場對矽谷許多公司來說顯然是一個死胡同。
2019年至2020年,由於中國科技產品的全球化,特別是TikTok和中國智慧型手機品牌的全球化,
矽谷對中國作為「市場」和「競爭者」的看法首次出現了分歧。矽谷與中國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走出中國市場,走向全球。圖3 2015年以後,中國「模仿者」的維度逐漸被取代
2015年前,矽谷認為中國是「模仿者」。但此後,「模仿者」被另外兩個維度所取代——「靈感」的來源和不詳的「警告標識」(圖3)。推動「靈感」維度的是矽谷對中國移動生態系統的認識:微信這樣的超級應用的崛起、行動支付的擴散,以及數百種新產品和商業模式的誕生。
2017年,矽谷對中國的看法受到中國日益高漲的創新熱情衝擊。兩者讓「警告標識」這一維度迅速攀升。另一方面,近年來TikTok的崛起再次將矽谷的注意力轉移回了「靈感」的維度,Instagram等應用積極模仿TikTok。
註:本文由前灘綜研根據原文摘譯,文中觀點不代表本院及本公眾號觀點。
作者:Matt Sheehan(MacroPolo研究員)
來源:2020年11月19日保爾森基金會內部智庫MacroPolo官網。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