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支柱——父親的扁擔

2020-12-23 樂於平淡崇尚簡單

深秋的早晨,秋風無情襲來,樹葉紛紛落下,看著地上的片片黃葉,心中頓覺悽涼。

我不假思索地拿起掃帚,準備去清掃庭院的落葉時,又不由自主地朝東牆瞥了一眼,目光再次停留在那條老扁擔上。它微微地斜靠在牆角,光溜溜的、靜悄悄的,它就是我的父親曾經用過的扁擔,也是我的父親當年挑起生活重擔的見證。

說起扁擔,上年紀的人都不陌生,並且對它有著特殊的感情。它是一種既能肩挑又能手抬的農具,更是人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充分利用了槓桿平衡的原理)。

扁擔是用硬質木頭或竹子製作的,它扁扁的、長長的,兩邊有結實的繩索和掛鈎。它看起來就像直挺挺的「一」字,有的稍微上翹像個月牙兒。在過去那交通不便的艱苦歲月裡,人們常常用它來搬運東西(如挑水、挑柴草、挑糧食,挑百貨等),比純粹的肩扛手提要省力得多。挑夫根據所挑重物和自己的體力,選好重心挑起來,晃晃悠悠又穩穩噹噹,咯吱咯吱的響聲像極了勞動的號子。

自打我記事以來,這條扁擔就一直在父親的肩膀上。母親曾對我說:「孩子啊,你就是這條扁擔養活的啊,可千萬別忘了這條老扁擔。」當時我年幼無知,不懂其中深意。後來從母親的訴說中才懂得了當年生活的不易,知道了在鳳翔的東北邊,有個麻夫村(位於麟遊縣最西部,地處鳳、麟、千三縣交界地帶,早在隋唐時代麻夫古鎮就是絲綢之路館驛),那裡土地廣闊,物產豐富,我們村裡不少男人便挑著扁擔,翻山越嶺去麻夫站、酒房、花花廟、北裡鎮等地方去販糧。當時,沒有架子車,人們都用扁擔挑,這條老扁擔起了很重要的運輸作用。

據母親回憶說,她生我們兄妹三個的那幾年,就是在國家三年自然災害前後,家裡異常貧困,為了解決一家五口人的溫飽,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不得不一趟一趟地去北山挑高粱或玉米,母親把父親挑回來的雜糧用石磨子碾碎,然後拌成稀糊糊餵我們三個喝。

母親對我說,1962年秋天的一天晚上,她抱著哥哥坐在門前,望眼欲穿地等著父親的歸來。過了好久好久,父親終於回來了!豈料父親一進門,二話沒說便趴在了床上,嘴裡有氣無力地哼哼著。母親趕忙放下哥哥,幫父親脫了上衣,看著父親肩膀上深深的、紅紅的扁擔印痕,母親難過地哭了。她用熱毛巾輕輕地敷著父親的臂膀,父親卻疼得大聲呻吟,雙腿還一個勁地往外蹬。母親拿走毛巾一看,父親肩膀上的那兩塊竟然就破了,粘在了毛巾上,肩膀立刻湧出鮮紅的血水。母親形容說,那血就像紅燭的燭油,染紅了整條毛巾。母親含著淚水,又去茅草灶房裡拿出兩個麩皮餅(把用小麥的麩皮做的餅)遞給父親,父親大口吃著,連聲說:「好吃,好吃,這個到口酥真好吃。」

從那天以後,父親日日夜夜帶著那條扁擔,獨自一人或與村民相約,去磚瓦窯、去煤場、去北山、去麟遊,去秦嶺……不過肩膀不再破了,而是結了厚厚的一層繭。

流逝的歲月鎖不住塵封的記憶。屈指一算,父親離世已三十多年了,他老人家用過的這條扁擔,我視為珍寶,一直存放在牆角。雖然扁擔已經嚴重變形,並且上面已千瘡百孔,但由於我的撫摸或擦拭,居然一塵不染、平平滑滑。

今天早晨我看見這條扁擔,彷佛又見到了父親。他仍然穿著那雙破爛不堪的黃軍鞋,沿著泥濘的鄉間小道,挑著兩袋沉重的東西,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著……

相關焦點

  • 想起父親的那副扁擔
    的 扁 擔文/趙曉東我自豪地講我是一個農民兒子我摯愛著故鄉的熱土和親鄰歲月匆匆如歌記得那是十幾歲的童年時候想起父親的那副扁擔心海漾起波瀾那時的父親挑起嫩綠的稻苗從小村口,顫悠悠,蕩悠悠穩健走向池埂汗水不停地溼透父親的衣背他全然不顧
  • 扁擔:壓彎了無數父親的腰,當代年輕人,都不知道挑扁擔什麼滋味
    扁擔記憶 我常常會想起來父親的扁擔,3米長,硬木,兩邊有鐵做的鉤子。父親用它來擔水,挑糞,挑玉米等,不管風吹日曬,不管酷暑寒冬,那時候每當朝陽升起,父親就會拎著扁擔出門了。家裡的一切都是父親用扁擔挑起來的,可是父親的腰也被扁擔壓彎了。 有時候,等父親閒下來,我會跳進筐子裡,一邊是我,一邊是重物,父親挑在肩上,我悠悠晃晃,像是在坐搖床一樣。後來,才知道,我和那重物加起來足足有一百多斤,父親就那樣挑著一走就是幾裡地,沒有休息一下。
  • 鄉土散文:天長日久,布滿滄桑的扁擔是否一如父親臉上深深的溝壑
    母親從娘家挑回兩袋高粱米,開始了她和父親的小日子。據母親講,當年她聽媒人說,父親踏實能幹、肯吃苦。或許,這就是母親當年嫁給一貧如洗的父親的勇氣。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第一次挑水,是在六歲左右。長長的扁擔被父親塞到我手裡,缺衣少飯的日子,我的個頭自不比現在同齡的孩子。父親便幫我挽起兩圈鐵鏈,才勉強把水桶拖離地面。
  • 錦繡小康|「金扁擔」 挑起幸福生活
    剛到梁家河,習近平等北京知青和農民一起打壩、拉土、挑糞、耕種、鋤地、收割、擔糧……什麼活都幹,扁擔是他們最常用的勞動工具之一。陝北的扁擔與南方的竹扁擔不同,竹扁擔挑東西時會產生形變從而起到緩衝作用,而木頭扁擔特別硬,沒有形變,把所有重量結結實實地壓在肩膀上。
  • 鐵棚子和扁擔扛出的美好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父親13歲的時候,祖父去世,是祖母把父親和叔叔拉扯成人。1960年父親挑著行李闖關東,一根三尺多長的扁擔,一頭是窩窩頭,一頭是行李,他步行40多裡從南宮縣東南方的一個小鄉村到威縣縣城坐汽車。幾經周折,在遼寧鐵法大明礦當了一名礦工。
  • 錦繡小康 | 「金扁擔」 挑起幸福生活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剛到梁家河,習近平等北京知青和農民一起打壩、拉土、挑糞、耕種、鋤地、收割、擔糧……什麼活都幹,扁擔是他們最常用的勞動工具之一。陝北的扁擔與南方的竹扁擔不同,竹扁擔挑東西時會產生形變從而起到緩衝作用,而木頭扁擔特別硬,沒有形變,把所有重量結結實實地壓在肩膀上。為了耐用,老鄉往往又會在扁擔中間增加一根木頭,這樣的扁擔就更沉。
  • 外公的扁擔
    作者:彭寶珠(華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外公有一件珍貴的寶貝,那是一根紅軍留下的扁擔他經常拿出這根扁擔給我們講有關紅軍的故事。外公與紅軍有著特殊的感情。外公一生行醫,曾救過紅軍戰士的命,在戰火硝煙中與紅軍結下了深厚情誼。
  • 房山區深山裡的「扁擔行動隊」
    戴上護膝,壓緊棉帽,拿起扁擔,撩簾出門……,一大早,中山村「扁擔行動隊」隊長王春麗出發了。 「扁擔行動隊」出發 山路上還結著些許冰霜,王春麗呼出一口白氣,沿著蜿蜒打滑的石板路,小心翼翼朝村西頭走去。於此同時,「扁擔行動隊」其餘11位隊員也都出了門。拿著扁擔,大家可不是去打水,而是上門給村民收垃圾。每個扁擔上,都掛著「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兩個桶。 「扁擔行動隊」的由來 中山村地處房山區大安山鄉,是個小村,僅有住戶63人,其中60周歲以上的就有48人。
  • 【植物筆記06】扁擔杆
    中文名:扁擔杆俗名:扁擔木、孩兒拳頭學名:Grewia biloba
  • 放下木扁擔挑起「金扁擔」
    亢太平的生活,曾經離不開那根木扁擔。那根顫顫悠悠的木扁擔,擔起了整個家,也擔起了他對過上好日子的嚮往。 它擔起過一捆捆柴草,那時候做飯取暖全靠秸稈做柴火。 它擔起過一副副水桶,早些年沒有自來水,村民都得走很遠挑水喝。 木扁擔陪著亢太平走過了一年又一年,他的肩膀,早已磨出了老繭。 放下它,亢太平開始了新生活。
  • 他們是泰山靚麗的風景線,每天天不亮出發,用扁擔挑起美好生活
    1然而,在這「五嶽獨尊」的泰山,有這麼一群人,身穿薄衣,外面套著一件紅色馬甲,天蒙蒙亮,就開始他們一天的徵程,他們有個精神的名字,叫「泰山挑山工」,且與「波瀾壯闊」的泰山遙相呼應,僅一根扁擔就挑起了他們美好的生活
  • 跟著挑山工爬泰山兩小時近四千級臺階:沉甸甸的扁擔挑起的是生活
    12月4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泰山風景區,跟隨挑山工登泰山,親身感受他們是如何用肩膀和一根扁擔,挑起山上遊客、商家、工作人員的生活物資需求,也挑起泰山的「脊梁」。王懷玉的扁擔有兩米多長,兩頭各捆著五個木紙箱。王懷玉介紹,「箱子裡裝的是工藝品,屬易碎物品,挑擔子時得格外注意。」為了起身容易,他們將扁擔放在高臺上,半彎下腰拱過扁擔,左手搭在扁擔上,右手撐住高臺,一下子便挑起來。這一氣呵成的動作,看似輕鬆,其實挑起來的貨物足有百餘斤重。
  • 泰山挑山工:沉甸甸的扁擔挑起的是生活
    為了起身容易,他們將扁擔放在了高臺上,半彎下腰拱過扁擔,左手搭在扁擔上,右手撐住高臺,輕鬆地挑了起來。這一氣呵成的動作,看似輕鬆,其實挑起來的貨物足足百餘斤。挑山工的扁擔挑起的貨物足足百餘斤夏天赤著背,冬天著薄衣,長長的扁擔挑著貨物,在盤道上穩步斜行,成了泰山挑山工的標誌形象。
  • 知道扁擔定律,讓你的生命如釋重負
    我們都知道,人在挑擔子的時候,扁擔有可能被壓彎,如果挑的東西過重,還有可能會把扁擔壓斷。那麼我想問一下,扁擔在被壓斷的一瞬間,物體的那些重量都憑空消失了嗎?就筆者看來,顯然不會,物體會瞬間落地,地面會來承受物體的這個重量,也就是物體的重量由扁擔傳遞給了地面。
  • 扁擔用什麼木材做最好?網友各有各的說法,看看老農怎麼說
    扁擔是挑(或抬)重物的用具,呈扁圓長條形,可由多種材料製取。但是,雖然能夠製取扁擔的材料非常多,不過,論使用的舒適程度,真正能用來製取扁擔的材料並不多。老農進一步解釋說,最好的扁擔在挑起重物時不但不容易將扁擔壓斷,而且,扁擔在肩頭必須具有「跳動性」,因為扁擔在跳動的一瞬間會離開肩膀,從而使肩膀能夠得到瞬間的歇息,而這一瞬間的歇息就能夠減輕挑擔者的勞累程度,從而能夠使挑擔者將重物挑得更遠。因此,在製作扁擔選材時既要考慮材料的緻密度(堅硬程度),又要考慮材料的柔韌度。
  • 告別「犁耙鋤」 挑上「金扁擔」 農業現代化添薪助燃農民紅火生活
    告別「犁耙鋤」 挑上「金扁擔」 農業現代化添薪助燃農民紅火生活 2020-12-21 23: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浦老街|故去的扁擔河,原是日軍侵佔新浦的產物
    老新浦比起現在面積要小很多,那時人們生活都集中於前河至後河之間,也就是今天市化路到人民路的範圍,東西受龍尾河與鹽河所限,老新浦市區便匡制在這狹長地帶。1925年隴海鐵路通達新浦時,鐵路遠離當時的市區鋪設,過了鐵路以南便是荒野一片,鮮有人家。
  • 2020年度「扁擔傳人」十大代言人公布
    等供銷合作社人身上集中展現了這些優秀品質,也因此被推選為2020年度「扁擔傳人這是記者從12月18日在海南海口舉辦的2020全國供銷合作社合作發展論壇暨中國供銷集團杯「金扁擔此次論壇暨頒獎典禮是今年8月在總社辦公廳、經濟發展與改革部、合作指導部指導下,中華合作時報社等單位開展的「尋找扁擔傳人
  • 南太行藏著一個石頭鎮,「扁擔精神」堪比「紅旗渠精神」!
    其實,在河南省林州市,能夠媲美「紅旗渠精神」的還有「扁擔精神」。「扁擔精神」發源於林州市石板巖鄉。「弘揚扁擔精神,振興供銷合作事業」石板巖,位於林州市西部大約25公裡,地處太行山腹地,聽聽這個名字,就知道這裡是石頭的世界。不用去太遠,只在石板巖鄉上轉上一圈,就會發現,這裡的農家、商鋪、街道、政府機關、新建的賓館清一色以石頭為原材料建成。
  • 一根小扁擔 人生大舞臺——記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
    朱允德的伯父朱守未是遠近聞名的扁擔戲藝人,一次偶然的機會,伯父發現他對扁擔戲特別痴迷,於是就經常帶著他走村串戶進行演出,閒暇時就手把手地教朱允德扁擔戲的表演技藝,傳授他演出經驗和技巧,朱允德學習得也很投入。為了練習口技,朱允德常常跑到野外,一練就是半天,直到模仿的聲音惟妙惟肖;為了練習手上的功夫,他常常忘了吃飯和睡覺,直到手指發麻起泡。從10歲到15歲,正是一個孩子最為天真純樸、貪玩好動的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