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移李尚隱​​​​​​​

2021-01-19 澎湃新聞
矢志不移李尚隱​​​​​​​

2021-01-15 1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御史,是古代監察官,負責監督百官,反貪糾錯。唐人李尚隱(666 —740 年),曾三度進御史臺任職,擔任過左臺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御史大夫。作為監察官,李尚隱清正剛直,處事明斷,推案妥當,不畏強權,不徇私情,被時人所推重,稱其為良吏。

唐中宗景龍年間,中書侍郎、檢校吏部侍郎崔湜與吏部侍郎鄭愔主持典選官員,不按規則辦事,向權貴傾斜,搞權錢交易,使選拔顯失公正,百官憤憤不平。崔湜出身豪門貴族,才貌出眾,人品不佳。當時才女上官婉兒專秉內政,崔湜與她私下「拍拖」,又與安樂公主走近。憑藉兩位女士力薦,崔湜得以入閣拜相,權傾一時。對於崔湜徇私舞弊,朝臣大都敢怒不敢言。而李尚隱與另一位御史李懷讓不顧個人安危,在殿廷挺身而出,直接向中宗彈劾崔湜。因為證據確鑿,中宗只好將崔湜貶為江州司馬,因上官婉兒、安樂公主說情,改貶為襄州刺史。

睦州刺史馮昭泰,出於個人恩怨,誣告桐廬縣令李師等二百多人,稱他們是妖逆,奏請嚴辦。朝廷下詔讓御史調查核實,諸御史忌憚馮昭泰性格剛愎,怕他不好惹,都以病推託。李尚隱感嘆:「怎麼能讓好人冤枉受罰而不給他們清白呢!」於是他主動請求出差,最終查明真相,為李師等人洗刷冤情,使他們免遭厄運。

不放過一個壞人,也不冤枉一個好人,李尚隱就是這麼做的。

然而,同樣是御史,有人卻以權謀私。唐玄宗時期,有一個叫王旭的侍御史,為人嚴厲苛刻,每每奉命辦案,總會順手牽羊,敲一敲竹槓。時任劍南縣令紀某,被揭發有貪腐行為,王旭奉命前往核查。一到蜀地,王旭立即收審紀某,見人家妻子漂亮,竟然將她強暴,並奏請處決紀某;結案之後,王旭把紀某的家財,包括他所貪來的贓款數十萬全部據為己有。紀某弟弟紀希虯,是宋王李憲的下屬,為了替兄長報仇,他讓一個忠實的家奴冒充衙役

受僱於御史臺,侍奉王旭好幾個月。

王旭賞識他,把他召入私宅中,把心腹要事託付給他。於是王旭平素接受賄賂請託之類事情,被這個家奴一一記錄下來。紀希虯得到一手材料,連夜去見李憲,揭露王旭惡行,哭訴兄長不幸。李憲深表同情,翌日上奏朝廷。碰巧,御史中丞李尚隱奉命辦理王旭案。李尚隱排除一切阻力,不因王旭為同僚而包庇他,而是順藤摸瓜,把問題查得一清二楚。王旭所獲贓款贓物不計其數,其罪行曝光之後,滿朝文武無不為之震驚,原來御史之中竟有如此敗類,借反貪之名行貪腐之實,實在辱沒御史身份。執法犯法,豈為法理所容?御史敗類王旭被逐出御史臺,貶為龍平縣尉,不久死去。

此後,李尚隱轉任兵部侍郎,又多次出任地方官,最後成為御史臺最高長官——御史大夫。時逢開元盛世,倉廩充裕,國泰民安。然而,即便天下富足,也滿足不了某些官吏的貪慾。當時主管錢糧的司農卿陳思問,把許多奸佞小人招為自己的屬吏,他們串通一氣,隱瞞錢穀數量,從而中飽私囊。起初只是輕度「薅羊毛」,日後放開手腳「撈」,以至於露出了馬腳。李尚隱負責按問,一舉查出一窩「碩鼠」,為國家追回大量財物。陳思問被革職查辦,流放到嶺南。

有唐一代,李尚隱堪稱御史中的佼佼者。他敢作敢為,善作善為,所辦案件都能依法判決,從未出現差錯或冤情。他一向廉潔自律,從不謀取私利,曾任廣州都督兼五府經略史,離任之際,有人以衣袖攜金相送,他婉言謝絕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生來不戀財物,並不是害怕『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正是基於這非凡的節操與定力,他在離任時「揮手一別不帶走一絲錢財」,卻在歷史的天空留下清白美名。

文章摘自《黨政幹部廉鑑》

陳良,湖北黃梅人,資深媒體撰稿人、知名專欄作家,出版有《人間煙火》《透視腐敗》《靈魂笑忘書——水滸人物心理探秘》《走出迷局——審視歷史中的人性與制度》等多部著作。

《黨政幹部廉鑑》一書透視廉政人物,以史為鑑,弘揚浩然正氣;聚焦傳統文化,以文化人,塑造高尚品格。同時《黨政幹部廉鑑》也是一部借鑑歷史上優秀廉政文化,加強黨政幹部廉政建設、提高拒腐防變能力的指導用書,可以作為基層黨組織廉政教育黨課教材。

關鍵詞 >> 廉潔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