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第一批90後已經步入而立之年,但倔強的我們還是努力的追趕著時代的節奏,直到有天,上微博熱搜的明星我完全沒有聽說過,點進熱搜後,發現網友們討論時用的縮寫,我們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而且不止是明星粉絲圈,就連QQ裡聊的內容,作為90後的我也是一頭霧水。
▲你能看懂多少?
先進行一個簡單的翻譯吧。cqy>處Q友,加QQ好友;cgx>處關係,不是情侶,而是爸媽姐弟閨蜜兄弟之類;nss>暖說說,可以理解為幫點讚、評論說說等;cdx>處對象,嗯,網戀。看著這些縮寫滿腦子「這都是些什麼」的人不止我一個,微博網友@卜卜口製作了一個名為「能不能好好說話」的網頁,功能很簡單,就是幫我們理解縮寫的含義。
許多拼音縮寫對應的含義都不止一個含義, 這種看起來溝通效率低、理解難度大的拼音縮寫,怎麼就突然流行起來了呢?
一頭霧水的90後,也曾引領縮寫潮流
雖然現在流行的是拼音縮寫,但說起縮寫,那可不是突然流行起來的。
讓我們把時間調整到 16 年前,2004 年,《電腦報》發布過一篇名為「網絡菜鳥必須之拼音縮寫用語 Top10」的文章,「BS」、「BT」、「MM」位列前三,相信很多 80、90 後會看著這幾個縮寫微微一笑,但這些曾經流行,如今略顯土氣的網絡用語,看起來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圖片來自:《電腦報》
時間再往後推,遇到快樂的事情,想要奔走相告讓所有人都知道,這叫「喜大普奔」;工作生活太辛苦,感覺失去了愛與被愛的能力,這叫「累覺不愛」;看到大佬對話,雖然聽不懂還是覺著很厲害,這叫「不明覺厲」……80、90後,創造的詞縮寫可不只是GGMM。
▲我在NJ,不是新澤西,是南京
對於這些縮寫異寫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過。一方面,我國著名語言學家陸儉明教授和瀋陽教授在《光明日報》中提到很關心語言文字規範化的實現路徑;而另一方面,主流媒體也喜歡和網友打成一片,一起分享這些不那么正規的說法。
▲「給力」已被收錄於《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
拼音縮寫、漢語縮寫、異寫、轉寫,它們擁有存在和應用的理由,求新求變也是語言發展和應用的必然趨勢。在規範和使用中,這些縮寫便成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和記憶。
便捷、好玩、說話含蓄?為什麼縮寫能流行
拼音縮寫替代掉對應的詞語了麼?答案是否定的。有人GGMM,也有人哥哥妹妹,有人U1S1,也有人有一說一。拼音縮寫的作用不是替換掉正常交流的某個詞,更多的,是在一個群體內的心照不宣,因為有一些縮寫,只要換一個圈子含義就完全不同了。
像上圖中的「KY」,在網絡上表示的是「不會察言觀色的人」(這個否定詞哪來的),或者就是「槓精」的意思。但如果你是《罪惡裝備》的遊戲玩家,KY可就是聖騎士團長凱·克斯庫;換到《黑塔利亞》的漫畫讀者那裡,KY就成了永遠19歲的阿爾弗雷德·F·瓊斯。而我看到「KY」,滿腦子都是烤魚烤鴨。
思維方式和愛好不同的人在一起交流溝通時,是比較容易產生矛盾的,而縮寫就是一種和平的排除異己、尋找同好的方法。圈外人看不懂這些縮寫,圈內人不僅方便了交流,還會有「我是某圈人」的身份認同感和優越感。縮寫能在流行開來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好記。「xswl」比「笑死我了」簡短,「u1s1」比「有一說一」省地方,這些縮寫如同基因通過遺傳來傳遞一般,通過同好間的模仿來發揚光大——這些足夠簡短、足夠便捷的縮寫,這些圈內人才知道的「梗」,就是一種文化的單位(模因meme),它們足夠好記,它們容易模仿。
當然了,規避敏感詞也是縮寫流行的原因之一,不論是明星的名字還是一些侮辱性很重的詞語。不論是用sex代替性行為還是用520代替我愛你,這些相對含蓄的表達方法,讓我們溝通時沒那麼尷尬。
並不方便的拼音縮寫,為什麼會流行?
這些看起來簡短的拼音縮寫,其實並不方便。拿出手機,輸入「xswl」,就會出現「笑死我了」、「嚇死我了」、「想死我了」等候選詞。比起直接選擇輸入,切換到英文輸入並沒有多便捷,那讀出來呢?不論是「艾克斯埃斯達不溜愛樓」還是「西斯烏了」,一樣沒有提高溝通效率。
這些大多來自明星粉絲群體的語言,根據群體習慣表達著娛樂領域的特定含義,雖然造詞規律無非是拼音縮寫(xswl)、諧音(康康)、外來詞本土化(打 CALL)還是粉絲圈典故化(剛哥),但更新速度著實太快,特別是明星別稱。
▲百科收錄的易烊千璽別稱就有6種
雖然大部分習慣用語不會造成粉絲群內的理解困難,但這些人名、影視劇名、粉絲圈專用詞、拼音縮寫造成的理解障礙,即使在群體內部成員,也很難通過幾個簡單的拼音首字母理解出代指的到底是什麼。
人民網曾在微信、微博等平臺回收有效問卷1012份,問卷結果也反映了拼音縮寫的濫用與難以理解,可以說拼音縮寫是門檻最高、理解難度最大的一類粉絲群體語言行為了。輸入不簡單、表意不明確的拼音縮寫,為什麼就流行了起來?其實也不難理解,求新、求異、從眾以及便捷的移動網際網路,都在粉絲用語的創造、使用和擴散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為一種語變體,拼音縮寫適合的從來都是那群接受和使用它的人。創造、使用、傳播這些縮寫是年輕群體用來凸顯自己身份、個性、態度的一種手段。即使不習慣,但為了圈內同好的認同、快速融入圈子,一些人也被動的接受了這些縮寫——圈外人很難理解,但使用者內部則有著高度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艾漫數據&微博:2018粉絲白皮書
不用擔心,未來還是漢字的
不追星的你,是從哪裡聽到這些流行語的?其實許多沒有追星經歷的人,大多是通過娛樂新聞、自媒體、朋友等途徑知道的這些用語,在這些人眼裡,「XSWL」和「神馬浮雲」沒有區別,就是普通的網絡用語。
不過與圈內人使用不同,圈外人在使用時含義已經有一些變化了,比如最近人民日報推出的「愛上中國風」直播專場,這個偶像應援才使用的「打 CALL」,在這裡變成了對中國風的加油和祝福。而這個含義的改變,並不在粉絲圈內人控制範圍。
▲ 中國風「出道」,我們瘋狂「打 CALL」
那這些拼音縮寫會更廣泛的傳開,甚至替代一些原用詞麼?不會。語用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六大禮貌原則」,包括減少有損他人觀點、減少利己觀點、減少貶低他人、減少表揚自己、減少觀點不一致、減少感情對立等內容。而粉絲圈在使用這些拼音縮寫時,幾乎違反了所有禮貌原則,這也導致了這些縮寫很難得到廣泛的認同。
的確,這些拼音縮寫已經不算小眾,也挺有意思。但它不夠嚴肅、不夠明確,每個縮寫的創造者都為縮寫注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說辭,使用者就像是得到了作文的通用模版,根據模版去組織語言、制定規則,這本身就是一種語言運用能力的倒退。其實,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縮寫,比如 NS(Nintendo Switch)、LOL(League of Legends)、CCTV(China Central Television);除了英文縮寫,中文本身也有不少縮寫形式,比如中職聯(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西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科院(中國科學院),但它們都是某個組織、某項活動的簡稱,不論是讀還是寫,的確減少了溝通成本。
雖然當我們想去了解某一個圈子內的事情時,總會被有些縮寫搞暈腦袋,但出了這個圈子,我們依然可以和朋友們好好交流,輕鬆溝通。但連「武漢加油」都要說成「WHJY」的這種為了「立異」故意「標新」的說法,沒有發揚光大的意義,也沒有讓大多數人認可理解的可能。
如果和身邊的朋友家人溝通,那就先從讓他們聽懂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