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陝西師範大學俄語中心與陝西人民...

2020-12-26 澎湃新聞

新中國成立初期,陝西人民出版社在三秦大地成立,七十年風雨徵程,七十年碩果纍纍。幾代出版人為了陝西的出版事業嘔心瀝血默默奉獻,幾代出版人為了神聖的出版事業兢兢業業努力付出,推出一批又一批的精品佳作。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

陝西師範大學俄語中心

與陝西人民出版社的民歌推廣緣

文/孟 霞

2017年12月,我和我的俄羅斯同事、西安市榮譽市民、俄語中心俄方主任娜塔莉·察廖娃(我們都更願意叫她「娜塔莎」),著名作曲家劉熾的兒子、美籍華人劉欣欣老師合作編譯的《陝北經典民歌》(漢俄對照)在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說起與陝西人民出版社的緣分,讓我不由得想起四年前和該社第四編輯部幾位老師為出版此書共事的那段日子。

最早和我們聯繫的是時任該部主任的劉景巍和管中洑兩位老師。劉老師和她的助手小管編輯都畢業於陝師大歷史系,對母校有著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們在歷史系宋永成教授的引薦下第一次來到俄語中心,我們就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2016-2017年被中俄兩國政府確定為「中俄媒體交流年」,大家一致認為,天時、地利、人和,我們可以共同在出版領域為陝西與俄羅斯的文化交流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 2016年8月24日,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陝北經典民歌》(漢俄對照)推廣活動

這次見面我們談到各種選題,比如中俄文學、文化思想、歷史研究等作品互譯等。當時我給兩位編輯專家講到我從2009年開始參加陝北民歌翻譯的經歷,談到翻譯過程中的遺憾、感受和願望。

△ 2016年8月24日,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陝北經典民歌》(漢俄對照)推廣活動

民歌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拉近不同民族心靈,促進民心相通的最佳工具之一。從2009年起,經歷了幾次翻譯打磨和試唱,我、娜塔莎和我們在「第二屆陝北民歌譯介全國學術研討會」認識的劉欣欣老師共同認為,只有在中外語言文化學者、翻譯專家和音樂家的工作完美結合的前提下,帶有濃鬱地域特色的陝北民歌的譯介才可能在異域被接受、被傳唱。

我們知道,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了一帶一路建設倡議。這對多元文化和多語言空間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於是,我們三人萌生了把陝北民歌譯介到絲路沿線國家的願望。

△ 2016年8月24日,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陝北經典民歌》(漢俄對照)推廣活動後合影

當我把這個願望講給出版社的兩位老師時,他們立即產生了濃厚興趣,建議出版歌集,並邀請劉欣欣老師來西安共同商談出版事宜。

4月初,劉欣欣來到西安,我記得那是春末的一個晚上。因為劉老師事務繁忙,第二天要去延安,我們幾人只能利用他的空餘時間,當晚8點多見面。這是一次愉快、高效的會面。兩個多小時的會談,我們基本敲定了翻譯的曲目,寫作、編譯、加譜的體例。最令人欣喜的是,作為資深編輯的劉景巍老師提出,我們的視野可以放得更開闊一些,不僅做陝北民歌俄譯,還可以做陝南山歌、青海花兒、江南小調等的俄譯,做「中國經典民歌對外推廣譯叢」,當然,還可以從文化互鑑的角度出發,做「俄羅斯民歌引進譯叢」。

△ 《陝北經典民歌》(漢俄對照)封面

就這樣,我們的創作集體誕生了。這個集體的第一項任務就是緊鑼密鼓地開展漢俄對照版的《陝北經典民歌》一書的編寫、配曲、翻譯、插圖、美編和校對工作。

當工作進入實際操作階段之後,我們發現,它比我們想像的要更有趣,也更複雜。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就將陝北民歌的翻譯定位以演唱為目的。這就要求翻譯過程中,在保留詞彙文學性和形象性的前提下,歌詞譯文必須和曲調相匹配,單詞音節與音樂節拍相吻合,單詞的重音與歌唱呼吸相協調,體現出歌曲本身的詩性特徵。為了便於與劉欣欣老師溝通,出版社專門請他來到西安,住在陝西師範大學賓館,讓我們三人能夠見面,就翻譯和配曲進行切磋和打磨。正是由於出版社提供的良好後勤保障,讓我們在較短的時間裡完成了《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三十里舖》《走西口》《蘭花花》等十首經典陝北民歌的譯介。

△ 《陝北經典民歌》(漢俄對照)插圖

出版帶曲譜的俄文音樂書籍,對於陝西人民出版社而言是一次新的嘗試。為了讓歌集更具特色,更吸引人,責任編輯、美術編輯付出了極大心血。劉景巍、管中洑專門約請陝北安塞縣(今延安市安塞區)農民畫家親手繪製反映歌曲主題的畫作,為歌集配上鮮豔的農民畫插圖。趙紀才編輯以自己的音樂專業知識,對全書的樂譜進行了整體把關。

終於,關於陝北民歌、陝北文化的中俄兩種文字、陝北安塞農民親手繪製的與歌曲主題相關的農民畫,易於演唱和配器的五線譜匯聚在一起,文字、圖畫和樂符,這三種連通中俄人民情感的符號完美結合,呈現在《陝北經典民歌》(漢俄對照)一書當中。

△ 2016年9月7日,陝西人民出版社攜《陝北經典民歌》(漢俄對照)參加第29屆莫斯科國際書展,並與俄羅斯俄語出版社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隨後,在陝西人民出版社的努力下,該書赴京參加了第23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又赴莫斯科參加了第29屆莫斯科國際書展,引起中外媒體和廣大讀者的極大關注。

明年是陝西人民出版社70年華誕。作為西北地區第一家出版社,也是最有影響力的一家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為什麼能夠緊跟時代,永葆活力,屹立於出版之林?我想,這與他們擁有一批熱愛圖書事業,對出版精益求精,對文化推廣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編輯和出版人是分不開的。

我很幸運。陝北民歌讓我本人,讓陝西師範大學俄語中心與陝西人民出版社結緣,與社裡最優秀敬業的出版人結緣。2018年,我曾在「中國特色民間文化走出去」訪談中提到,民歌是民族的靈魂。民歌是最接地氣、最真實反映人民生活狀態的藝術作品,是最容易讓民族與民族之間產生共鳴、實現交流與理解的東西。正因此,我相信,我們的民歌譯介內容將會更豐富,我們和陝西人民出版社的民歌推廣緣會一直繼續下去。

(作者系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俄羅斯世界」基金會陝西師範大學俄語中心中方主任,陝西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系主任)

本文選自2020年11月30日《文化藝術報》A08版 詳情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查閱

掃碼立即下載文化頭條APP

責 編 | 龐阿倩

審 核 | 梁飛燕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原標題:《「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陝西師範大學俄語中心與陝西人民出版社的民歌推廣緣》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馬士琦:我和陝西人民出版社的緣情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我和陝西人民出版社的緣情文/馬士琦陝西人民出版社,老陝人親切地簡稱之為「陝人社」。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曹谷溪:《山花》情緣——寫在陝西...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1972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詩集《延安山花》,使地處黃河岸邊的一個偏遠小縣——延川,成為「全國群眾文藝創作先進典型」。這本詩集,先後在國內外發行達28.8萬冊,在當時是一個奇蹟。《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陝西日報》等報紙,均發表了分量很重的評介文章,我本人也因此備受關注。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王智鈞 : 從而立到不惑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王智鈞 : 從而立到不惑 2020-12-16 15: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李元博 : 大社品格
    新中國成立初期,陝西人民出版社在三秦大地成立,七十年風雨徵程,七十年碩果纍纍。幾代出版人為了陝西的出版事業嘔心瀝血默默奉獻,幾代出版人為了神聖的出版事業兢兢業業努力付出,推出一批又一批的精品佳作。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張興海:四十三年事與思
    新中國成立初期,陝西人民出版社在三秦大地成立,七十年風雨徵程,七十年碩果纍纍。幾代出版人為了陝西的出版事業嘔心瀝血默默奉獻,幾代出版人為了神聖的出版事業兢兢業業努力付出,推出一批又一批的精品佳作。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張也:永遠忘不了陝西人民出版社
    陝西這片獨一無二的文化厚土和革命聖地,滋養出了陝西人民出版社。豐盈厚重的人文底蘊和歷史不衰的紅色出版傳統。該社創建於1951年1月,幾乎與新中國同齡,是陝西歷史最長、綜合影響最大的出版社。50年代新建的辦公樓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徵文|王新民:賈平凹與陝西人民出版社
    編輯部往事(編者篇)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賈平凹文集》賈平凹與陝西人民出版社文/王新民2018年中秋前夕,賈平凹在「賈平凹題名推薦圖書展,《極花》開播儀式,王新民《策劃賈平凹》發布會」上致辭說:「我本身就是出版社的,大學畢業後在那兒幹了好長時間才調到西安市文聯,後來調到省作協。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 |資深編輯張海潮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 |資深編輯張海潮 2020-12-15 1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陳超英:我與陝西人民社的兩代情結
    在廣州,我似乎已經適應了這裡的一切,而與故土漸行漸遠。不料,冬季的一個早上,我剛打開手機微信,卻被孔明的一則約稿函攪動了內心的波瀾,記憶的閘門隨之打開,淡忘的往事竟一幕幕浮現眼前,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個我生於斯、長於斯、兩代人服務於斯的地方——陝西人民出版社。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肖雲儒
    記得在一個場合,向當時陝西人民出版社的領導林理明、胡海提出過能不能調到出版社來。我「童言無忌」卻又自負三分地說,報紙的周期和壽命是以天來計算的,刊物的周期和壽命是以月來計算的,而出版社組織出版著作,周期和壽命是以年代來計算的,它是漫長人生和深度思考的沉澱和結晶,又能回傳到漫長的光陰中去。我因此很羨慕到出版社工作,當然自己也想藉此多寫一點文章。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 |曹谷溪:《山花》情緣
    1972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詩集《延安山花》,使地處黃河岸邊的一個偏遠小縣——延川,成為「全國群眾文藝創作先進典型」。這本詩集,先後在國內外發行達28.8萬冊,在當時是一個奇蹟。《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陝西日報》等報紙,均發表了分量很重的評介文章,我本人也因此備受關注。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曹谷溪:《山花》情緣
    1972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詩集《延安山花》,使地處黃河岸邊的一個偏遠小縣——延川,成為「全國群眾文藝創作先進典型」。這本詩集,先後在國內外發行達28.8萬冊,在當時是一個奇蹟。《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陝西日報》等報紙,均發表了分量很重的評介文章,我本人也因此備受關注。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春風化雨又吹花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春風化雨又吹花 2020-12-16 16: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王蓬:我的第一本書
    2001年全國召開第六次作代會,蒿文杰和我都與會,一村產生兩個代表,開全國先例,這是後話。王蓬著作《油菜花開的夜晚》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1964年我初中畢業,因政審落選回鄉務農,農活嚴酷,又逢「四清」,寫作更是白日做夢。在漫長的18年裡,我與蒿文杰都是生活在底層的農民。首先得用原始沉重的工具養家餬口。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月亮升起的地方是家鄉
    代表作:中篇小說集《都市洪荒》,短篇小說集《記住月亮升起的地方》,散文集《婆屋那邊的事》,倶為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邵慶芳  前幾天朋友問我手頭有沒有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我隨口一說:「沒有。」過後我自己笑了,笑自己對讀書的欠缺和滯後,總覺得自己書讀得太少,羞於出口。怎麼可能沒有呢?
  • 關注陝西人民出版社公眾號獲贈新書《納粹戰犯的孩子們》
    關注陝西人民出版社公眾號獲贈新書《納粹戰犯的孩子們》 2020-05-12 16: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陳四長
    我慶幸在陝西人民出版社遇到文社長。1985年,我從團省委「畢業」,面臨「轉崗」。省委、省政府都有單位領導找我談過,我舉棋不定。一日去省出版社辦事,恰巧在大門道兒碰見文炎。文炎是我的老領導,我在榆林地委做通訊幹事時,文炎是宣傳部的副部長。於是我們站著拉了一會兒話。文炎問我的情況,我如實相告。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楊建民:為「陝人版」圖書寫評論...
    為陝西人民出版社一家出版圖書寫評論,還「日子」,你寫過幾篇?用得上這麼大的標題麼?人生數十年過去,想想,許多事可不就是緣分麼。大學修習中文,報考時雖然不敢說想當作家,可閱讀寫作的夢,肯定是報考時的一個指向。大學畢業回家鄉,還是在想讀書而不易的年月。可咱「上面」有人。同班的幾位同學都進了出版社,人們以他們名字說事,算算主要有三「平」:馬平、任平、惠西平。
  • 【悅讀薦書】陝西人民出版社:《話說延安精神》
    兼任全國黨建研究會特邀研究員、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研究會副會長、陝西延安精神研究會研究員(理事)。內容簡介:這本書與其他闡述延安精神的作品最大的不同,在於作者用5個篇章、206幅珍貴圖片、65個短小精悍的故事,把「善於講」和「喜歡聽」結合起來,把革命傳統、紅色基因的「道」貫通其中,把抽象的理論通俗化,不說教,不空談,真正讓黨史故事「飛入尋常百姓家」。是一本弘揚正能量、發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發揚紅色傳統的精品力作。
  • 趙一德到陝西師範大學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十四五」時期,陝西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部署,牢牢抓住戰略機遇,通過發揮科教、區位、能源、產業、文化等優勢塑造高質量發展勝勢,通過抓好就業、創業、樂業等民生工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奮力譜寫陝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