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 |資深編輯張海潮

2020-12-17 澎湃新聞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 |資深編輯張海潮

2020-12-15 1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編輯部往事(編者篇)/作者王新民

  拙著《策劃賈平凹》出版後,一拿到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送來的樣書後,第一批要贈送的人裡面就想到張海潮先生。因為書中一章《路見不平一聲吼,我為〈秦腔〉鼓與呼》與其有直接關係,他,就是拙著《〈秦腔〉大合唱》的責任編輯。

  張海潮是改革開放前後第一批進入陝西出版大院的資深編輯,他是陝西人民出版社的編審,也是商州人,幾乎與賈平凹同時上大學並分配到陝西人民出版社工作,曾榮獲首屆全國優秀中青年編輯、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陝西省跨世紀三五人才等稱號,他曾編輯出版了《可愛的家鄉》叢書等大量優秀政治理論讀物,也編輯出版了不少文化藝術類圖書,如《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史(三卷本)》《大道哲學全書(九論一史)》《龍魂楹聯文化叢書(九卷本)》《中國書法思想史》《中國歷代書法名作鑑賞與臨習一本全叢書(五卷本)》《大筆一揮天地驚——論毛澤東書法藝術》等。

張海潮責編的圖書

  2006年,看好賈平凹長篇小說《秦腔》的筆者,撰寫了長篇報告文學《〈秦腔〉大合唱》,出版時找到張海潮,在閒聊了有關賈平凹在出版社的往事後,我們三言兩語就《〈秦腔〉大合唱》的出版事宜達成共識。不久張海潮就審完了書稿且作了數頁的審稿筆記和意見,他的審稿意見相當具體到位,令人嘆服;更令我感動的是他幾乎犧牲了禮拜天休息時間審閱了拙稿,並整理出四頁的審稿意見,這種工作精神和作風在如今已不多見,是難能可貴的。正是他的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使《〈秦腔〉大合唱》一書出版後受到歡迎和好評。2008年《秦腔》獲得茅盾文學獎後促使《〈秦腔〉大合唱》修訂並一版再版,成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具的雙效書。  

  張海潮先生的敬業精神、工作作風和職業道德在其著作《我做編輯》一書中得以體現。全書分為選題策劃、書訊書評、理論思考和編外絮語四部分,較為全面系統地展示了一位資深編輯三十年編輯生涯的思考和實踐。在書前題為《我做編輯三十年》的序論中,他從編輯出版事業是一個值得熱愛和奉獻的事業;編輯出版工作要在與時俱進中實現文化傳播功能;主動策劃選題,是提升編輯工作主動性與高級化的必然選擇;社會生活永遠是圖書選題的源泉和目的;審稿是編輯工作的中心環節;撰寫書評是編輯工作應有之義和基本功力;做點理論研究,學做自覺的編輯人;團隊的力量;圖書編輯要不斷地提高執行力意識和能力;文化的主題詞永遠是編輯的血脈與靈魂等十個方面闡述了他的編輯思想和觀點,對人很有啟發。

張海潮在國際出版學術會議上

  張海潮先生的敬業精神,不僅表現在他文集的夫子自道中,而且體現在其行動中。1987年10月下旬,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從三秦出版社轉來《黨的十三大報告學習輔導》的選題,十三大召開的前一天中午,社領導安排張海潮赴京落實書稿。他連忙聯繫買票,火車票、飛機票都買不到,幾經周折,終於買到西郊機場的機票,下午四點多鐘,乘坐著軍航的三叉戟飛往北京。從機場坐車到市區已是子夜時分,冒著刺骨的寒風尋找賓館旅社,最後在前門大街大柵欄找到住處已是次日凌晨兩點多。第二天清早趕往作者處,一起聆聽和記錄十三大召開的實況錄音。待作者根據錄音整理修改完書稿,在趕回西安的火車上,連夜完成對書稿的編輯加工,下車後立即發稿付印。由於出版及時,正趕上學習高潮,首印近20萬冊很快售完。  

張海潮的審稿意見

  正因為張海潮先生的敬業精神和文化堅守,使他成為令人敬佩和受人歡迎的資深編輯。退休後他本可以含飴弄孫,享享清福,但他退而難休,除受聘陝西省出版協會,擔任編校質量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出版年鑑》陝西專欄主編、三秦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和為一些出版社擔任重點圖書編審工作外,對陝西人民出版社的「養育之恩」仍念念不忘,在該社建社70周年大慶前夕,又受邀參與《陝西人民出版社70年大事記》編纂工作,繼續為陝西人民出版社的出版事業發揮餘熱,貢獻聰明才智。  

  近年來,社會上的浮躁之風也吹進了出版界,加上出版社由事業向企業轉制,有些編輯想得更多的是利潤,也就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能掙多少錢的書稿的組編上,這也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在此情況下編輯用於審稿的時間和精力卻越來越少,因此就出現了圖書質量下降的問題,甚至出現政治問題。所以我們應向張海潮先生學習,要進一步提倡認真負責嚴謹不苟的敬業精神和工作作風,為讀者奉獻更多更優秀的精品圖書。  

作者王新民

  作者簡介:  

  王新民,陝西大荔人,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作協會員。陝西省委宣傳部原二級巡視員。長期從事出版編輯和管理工作,與陝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長惠西平主編《賈平凹文集》(20卷)等圖書。業餘鍾情讀書寫作,著有《渭河大水災》《黃土高原上的銀鈴》《策劃賈平凹》等20餘種並獲獎多種。

  2021年元月中旬,陝西人民出版社將迎來70年的歷史時刻。即日起,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陽光報》、陽光網、《陽光報》新媒體,面向全國有獎徵集與該社70年歷史有關的優秀文章、圖片、短視頻,歡迎全國的作者和讀者踴躍來稿。徵文分為三大類,文字類、圖片類、視頻類,其中文字類設置了三個欄目,分別是:書海鉤沉(作者篇)、編輯部往事(編者篇)、讀書識「人」(讀者篇)。歡迎廣大作者、編者、讀者朋友踴躍投稿。  

  ★投稿地址是1768825103@qq.com,來稿務必寫明作者姓名、地址、聯繫電話,以便編輯稿件時聯繫。 

  ★徵稿時間截止到2021年1月1日結束。2021年元月中旬公布獲獎結果。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張也:永遠忘不了陝西人民出版社
    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陝西人民出版社立足陝西,面向全國,出版圖書逾萬種,行銷圖書40多億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繁榮我國出版事業,豐富人民文化生活作出了自己的貢獻《西遷人》讀書分享會,陝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陝西人民出版社領導與作者冷夢在建社70周年即將來臨之際,為了收集該社歷史上諸多珍貴的記憶和資料,再現該社歷代出版人奮鬥和奉獻的足跡,講述出版領域的陝西好故事,凝聚陝西文化出版業的正能量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 |曹谷溪:《山花》情緣
    1972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詩集《延安山花》,使地處黃河岸邊的一個偏遠小縣——延川,成為「全國群眾文藝創作先進典型」。這本詩集,先後在國內外發行達28.8萬冊,在當時是一個奇蹟。《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陝西日報》等報紙,均發表了分量很重的評介文章,我本人也因此備受關注。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曹谷溪:《山花》情緣
    1972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詩集《延安山花》,使地處黃河岸邊的一個偏遠小縣——延川,成為「全國群眾文藝創作先進典型」。這本詩集,先後在國內外發行達28.8萬冊,在當時是一個奇蹟。《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陝西日報》等報紙,均發表了分量很重的評介文章,我本人也因此備受關注。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春風化雨又吹花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春風化雨又吹花 2020-12-16 16: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徵文|王新民:賈平凹與陝西人民出版社
    編輯部往事(編者篇)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賈平凹文集》賈平凹與陝西人民出版社文/王新民2018年中秋前夕,賈平凹在「賈平凹題名推薦圖書展,《極花》開播儀式現在還當幾本雜誌的主編,編輯是我一生的基本職業。」而賈平凹的編輯生涯是從陝西人民出版社(以下簡稱陝人社)起步的。1975年的金秋季節,賈平凹從西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了,從此離開校門,提著三年前入學時的那隻綠色舊箱,走向一個新的環境——陝人社,由一名大學生成為一名文學編輯。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陳超英:我與陝西人民社的兩代情結
    編輯部往事(編者篇)上世紀70年代陝西人民出版社同事的合影  左起趙彥平、作者父親陳策賢、章彬、張如蘭  文/陳超英 屈指算來,離開家鄉,告別陝人社,已經二十七載由於市場看好,陝西人民出版社抓住時機,宣布成立青年讀物編輯部。   1990年春遊時,與青年部同事的合影  前排左起雷波、蔣麗;後排左起何大凡、陳四長、孔明、作者  在物色人選時,時任經濟理論編輯部主任的朱玉,向社領導推薦了我。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月亮升起的地方是家鄉
    代表作:中篇小說集《都市洪荒》,短篇小說集《記住月亮升起的地方》,散文集《婆屋那邊的事》,倶為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邵慶芳  前幾天朋友問我手頭有沒有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我隨口一說:「沒有。」過後我自己笑了,笑自己對讀書的欠缺和滯後,總覺得自己書讀得太少,羞於出口。怎麼可能沒有呢?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陳四長
    我慶幸在陝西人民出版社遇到文社長。1985年,我從團省委「畢業」,面臨「轉崗」。省委、省政府都有單位領導找我談過,我舉棋不定。一日去省出版社辦事,恰巧在大門道兒碰見文炎。文炎是我的老領導,我在榆林地委做通訊幹事時,文炎是宣傳部的副部長。於是我們站著拉了一會兒話。文炎問我的情況,我如實相告。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肖雲儒
    今天,陝西人民出版社的步伐已經沉澱為結結實實、有光有彩的歷史,而我當年的夢想卻早已灰飛煙滅,好不感慨唏噓。好在在陝西人民出版社的70年曆程中,有整整一個甲子年,我與它的緣份從來沒有斷過。幾乎各個時期都在陝西人民出版社出過書,掰指頭數來有:《80年代文藝論》(1991年,責編金義良);《獨得之美》(1994年,責編郭繼明);五卷本「對視」書系,第一卷《對視文化西部》(1991年,責編陳惠雲),後面四卷《對視20年文藝》《對視269(上)》《對視269(下)》《對視風景》,由於當時從陝西人民出版社分出去組成了太白文藝出版社,是以太白文藝社的名義出版的,責編朱鴻;四卷本「雩山」書系,《青燈說辭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馬士琦:我和陝西人民出版社的緣情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我和陝西人民出版社的緣情文/馬士琦陝西人民出版社,老陝人親切地簡稱之為「陝人社」。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楊建民:為「陝人版」圖書寫評論...
    為陝西人民出版社一家出版圖書寫評論,還「日子」,你寫過幾篇?用得上這麼大的標題麼?人生數十年過去,想想,許多事可不就是緣分麼。大學修習中文,報考時雖然不敢說想當作家,可閱讀寫作的夢,肯定是報考時的一個指向。大學畢業回家鄉,還是在想讀書而不易的年月。可咱「上面」有人。同班的幾位同學都進了出版社,人們以他們名字說事,算算主要有三「平」:馬平、任平、惠西平。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王蓬:我的第一本書
    2001年全國召開第六次作代會,蒿文杰和我都與會,一村產生兩個代表,開全國先例,這是後話。王蓬著作《油菜花開的夜晚》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1964年我初中畢業,因政審落選回鄉務農,農活嚴酷,又逢「四清」,寫作更是白日做夢。在漫長的18年裡,我與蒿文杰都是生活在底層的農民。首先得用原始沉重的工具養家餬口。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李元博 : 大社品格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大社品格文/李元博在慶祝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七十周年之際,有幸應邀以徵文的形式,來講述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的往事,我感到十分高興。在我的意識裡,人民社是神聖的,她的神聖性正如她的名字一樣,是人民的。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陝西師範大學俄語中心與陝西人民...
    新中國成立初期,陝西人民出版社在三秦大地成立,七十年風雨徵程,七十年碩果纍纍。幾代出版人為了陝西的出版事業嘔心瀝血默默奉獻,幾代出版人為了神聖的出版事業兢兢業業努力付出,推出一批又一批的精品佳作。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曹谷溪:《山花》情緣——寫在陝西...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山 花》情 緣——寫在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七十周年之際文/曹谷溪一個偶然的善舉,往往能成就一個人的未來,一個偶然的事件,或許會影響一個時代。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王智鈞 : 從而立到不惑
    幾代出版人為了陝西的出版事業嘔心瀝血默默奉獻,幾代出版人為了神聖的出版事業兢兢業業努力付出,推出一批又一批的精品佳作。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
  • 河南人民出版社舉行建社70周年 暨《太行金印》一書出版座談會
    5月8日上午,河南人民出版社舉行成立70周年暨《太行金印》一書出版座談會,以慶祝建社70周年生日。《太行金印》一書的主人公吳金印書記到會並表示祝賀。  座談會上,《太行金印》一書出版策劃人陳智英簡要介紹了河南人民出版社70年來的發展歷史及策劃出版該書的過程、重要意義和價值。《太行金印》一書的作者劉長利簡要介紹了自己的創作體會。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郭元軍對河南人民出版社的工作給予肯定並提出具體要求。吳金印書記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張興海:四十三年事與思
    新中國成立初期,陝西人民出版社在三秦大地成立,七十年風雨徵程,七十年碩果纍纍。幾代出版人為了陝西的出版事業嘔心瀝血默默奉獻,幾代出版人為了神聖的出版事業兢兢業業努力付出,推出一批又一批的精品佳作。
  • 全國徵文|曹谷溪:《山花》情緣
    1972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詩集《延安山花》,使地處黃河岸邊的一個偏遠小縣——延川,成為「全國群眾文藝創作先進典型」。這本詩集,先後在國內外發行達28.8萬冊,在當時是一個奇蹟。《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陝西日報》等報紙,均發表了分量很重的評介文章,我本人也因此備受關注。
  • 今天,人民教育出版社70周歲啦!
    202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70周年。70年立德啟智、鑄魂育人。70年來,人教社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保持高度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覺,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聚焦主責主業,持續改革創新,為我國基礎教育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