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17年的澳網決賽嗎?由費德勒和納達爾上演了一場五盤大戰,最終由當時已經35歲的費德勒拿下冠軍,而這場比賽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除了是兩大天王睽違已久的決賽對決,還有費德勒在冠軍點時緊盯大屏幕看著鷹眼判決,最後欣喜若狂跳起來慶祝的模樣。
鷹眼挑戰(即時回放系統)在網壇已經施行多年,早在2006年8月,美網就已經開始實施,隨後澳網和溫網也都跟進,唯獨紅土場地的法網不打算引進鷹眼挑戰系統,因為紅土地上通常會留下網球的球印。每場比賽選手都有3次挑戰權,可以針對有疑慮的判決提出挑戰,這無疑提升了網球比賽的質量,降低了誤判影響比賽結果的風險。
不過,誤判不只出現在網球場上,棒球、籃球等運動比賽也都會發生,所以美職棒也在2014賽季制定挑戰規則,可挑戰的項目有全壘打、界內外球,安全上壘與否等,每支隊伍每場比賽最多擁有兩次挑戰權,第一次挑戰成功改判的話可以獲得第二次的挑戰權,反之則無。
日本職棒直到2018賽季才開始推行,名稱也比較特別,不像美職棒用「挑戰」(challenge)這個說法,日本的名稱「請求」(request)相較之下柔和許多。而NBA的隊伍雖然沒有權利向裁判要求看回放畫面輔助判決,但裁判如果對判決有疑慮經討論後也可以自行觀看。
由此可知,即時回放輔助判決在運動界儼然成為一股趨勢,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儘管這個系統為比賽減少了誤判,仍舊有人傾向不支持這項規則。NBA金州勇士隊的教頭Steven Kerr就曾說過:「難道就不能捨棄這些嗎?我們雖然想要對球隊有利的評判,但全場2萬名觀眾就得這樣幹坐著浪費時間。比賽中所有的評判都值得我們去懷疑其正確性,那為何要為了某個判決特別停下來、延遲比賽呢?即時回放是件非常可笑的事。」
而費德勒2017年在澳網封王那次的挑戰是個很特別的例子,因為它既可以是挑戰的負面例子也可以是正面案例,就看大家如何解讀。先說明一下當時的賽況:費德勒在自己的發球局來到賽點,趁著納達爾的接發球過短逮到機會回擊了在線邊的致勝球,線審沒喊出界,但納達爾提出挑戰認為應該是出界。
鷹眼結果出爐,球的確壓在線上,納達爾的挑戰失敗宣告了費德勒奪冠。而當成負面案例的原因是,如果沒有挑戰規則,納達爾將無法挑戰,費德勒便可以在確認對方未回擊球後的瞬間開心地躺在地上慶祝,所以挑戰耽誤了他的喜悅;正面的原因是,若沒有挑戰規則,納達爾將可能對費德勒的勝利抱持疑慮,心理上會有些不舒服,通過挑戰至少會覺得這球輸得心甘情願。
個人其實是支持挑戰規則的。在以前還沒有即時回放系統的年代,每每在慢動作回放時看到裁判嚴重的誤判,甚至因為這個誤判害得支持的球隊輸掉比賽,我總是在電視機前氣得牙痒痒,但最後也只能告訴自己:「誤判也是比賽的一部分呀。」而這幾年不一樣了,因為有了電視輔助判決系統,所以我們對比賽的公平性、判決的正確性有更多的要求。
挑戰權對比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球隊或球員在比賽中對有疑慮的判決提出挑戰,可以提升判決的精確度,當然了,這也更加考驗裁判的眼睛,我想這的確是科技發展進步下的產物,也必須花比較多時間,但這使得球賽的質量更好、間接促成裁判素質提升,身為球迷的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