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說「我有三套房,但真沒意思。」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大概率是「這炫富的方式也太直接了吧。」
實際上,他/她可能說了心裡話。
因為房子這東西,不能只看數量。有些房子,真沒意思。
訴苦的這哥們,93年生人,獨生子,名下確實有三套房,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套房:父母早年買下的房子,無電梯老破小,周圍都拆了,唯獨他們那一小塊因為釘子戶沒拆;
第二套房:2010年,父母在重慶買的套三電梯新房,父母自住中,無貸款;
第三套房:重慶主城區較為偏遠的套三,去年剛買,父母給了三成首付,自己還貸,還未接房;
這個情況看下來,是不是像極了很多家裡沒礦也沒遇上拆遷的90後?一邊欠著花唄、信用卡,一邊看著微博上「你不逼父母一把,永遠不知道他們多優秀」的段子哈哈哈哈。
這哥們說的「真沒意思」確實是實話。老破小租不起價格;他這個年紀和父母住一起也不合適;新買的房子離上班的地方太遠,單程通勤時間一個半小時左右,就算接房了也不太願意去住。
說這哥們的事兒,其實就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賣不掉、不好租、住不著的房子確實是「真沒意思」。具體而言,沒意思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房子。
無電梯的老破小
無電梯老破小,只在兩個情況下有意思:要拆了;有頂級學區資源。
圖片來源網絡
除此之外,誰會租或者買沒有物業可言、戶型不合理、小區內部配套差的無電梯老破小?
當然,你也有可能看了那些暴改老破小的電視或網絡節目,相信再爛的胚子都能通過裝修改變命運。但問題是,改得了一套房子,改得了整個小區嗎?
部分遠郊盤
為什麼說部分遠郊盤沒意思?因為很多人錢包有限只能買遠郊。而且隨著城市的外擴,遠郊會逐漸變成近郊,只是時間的長短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就要記得那句話「地鐵能到的地方,都不是遠方」。遠郊盤首先要選有明確軌道交通規劃的盤。
地鐵口800米和地鐵口1800米的的房子差距不只是1000米。
再者,儘量選擇品牌開發商,價格雖然稍貴一點,但能保證不爛尾,後續的增值空間也相對較大。
這裡插播一條新聞:
圖片來源網絡
其實對於中國房地產整個行業而言,7個月271家房企破產不算一個驚人的數據。但對購房者而言,能避險就避險。
三四線城市的投資性房產
翻開朋友圈,最有趣、最活躍、每天遇到的故事最多的人,不是賣保險的,就是房產中介。
圖片來源網絡
大部分三四線城市的房價虛高,既無產業支撐,也無人口支撐,這一點已經不需要再多費口舌去闡釋。
但為什麼還是有人會買來投資?
因為焦慮,並且在焦慮的時候有人告訴你:「大城市買不起,就先在老家買一套,等以後有錢了可以賣了去大城市買,再不濟也有套房子啊。」
這個邏輯咋一聽很有道理,你開始考慮要不要在老家先買一套。
又過了一個月,中介告訴你:「老家的房子又漲了。」
於是,你有點後悔沒聽中介的話。
但事實上,漲了也和你沒太大關係。
首先,大部分三四線城市目前的房價經過棚改已經來到了高位,後續增值的動力缺乏;
其次,即使後續房價能夠維持小幅增長(中國人對房子的信心不需要理由),但由於是人口流出城市,租售都有較大難度,有價無市,並且出售的周期少則3—5年;
再者,三四線城市房價即使能持續增長,漲幅也遠不及一、二線城市,置換房產的壓力將加大。
說具體點,如果手持50萬現金,能夠在重慶這樣的城市首付個稍微偏遠的小戶型,也不要回區縣買個地段好的套三或套四。
判斷方法
購置房產其實準則很簡單,明確兩個問題:
1. 未來5—10年,你大概率會在哪裡工作?
2. 你考慮購房的房子是否容易租售?
別考慮老了以後住哪兒,先解決當下的居住需求。解決居住需求後再購置的房產,不屬於消費型房產,就需要考慮其流動性,也就是是否易租售。
人生已經如此艱難,就不要花錢在那些沒意思的房子
上了,要花就得花在刀刃上。
別讓販賣焦慮的人暴富得比你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