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宴席」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宴席中最有名的當屬項羽和劉邦在秦朝都城鹹陽郊外舉行的「鴻門宴」,雖然鴻門宴不是什麼好的宴席,是暗藏殺機、加害客人的宴會的代表,但是在我國宴席很多時候都是正面的,或者表達的是對朋友的感謝,或者是親人朋友之間增進感情的一種方式。有人願意宴請自己也說明自己得到了別人的肯定,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但是最近幾年宴席變了味道,尤其是在農村「冷席」頻現。何為「冷席」,顧名思義就是主人名義上是請了很多人,也準備了很多桌的酒席,但最後赴宴的人卻少之又少,宴席上冷冷清清,尤其是最近幾年這種「冷席」在農村突然之間多了起來。而在早些年,農村宴席可是非常大的場面,那時候流水席都要吃上好幾天,有人宴請也都是高興得赴約,那為什麼現在突然卻沒人了呢?這就要從農村宴席的變化說起。
在以前舉辦一次宴席是一件非常繁瑣的事情,從前期赴宴人員的確定和邀請,到臨近宴席蔬菜、肉、魚的準備,到宴席上客人的招待和敬酒,直到最後客人離場,生怕中間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怠慢了客人,傷害了赴宴人老遠赴宴的一片心意,所以以前舉辦宴席都是慎之又慎,只有人生中的幾件大事,像娶媳婦、生孩子、家人去世這種才會舉行宴席。
而現在完全變了,宴席成了一種形式,在一些地區更成了一種「斂財」的形式,以前只有人生的幾件大事才會舉辦宴席,現在不僅是娶妻生子,就連買房、孩子升學、搬遷、母豬下崽都會舉辦宴席進行「慶祝」,而且現在宴席的質量也是大不如前,以前的主人生怕招待不周,而現在都是到了飯點直接到飯店吃飯,完事各回各家完全沒有起到宴席交流感情的作用。
前幾天筆者在讀大學的表弟就跟筆者吐糟了宴席這個事情,今年升學考試的時候表弟的成績並不理想,因為發揮不好最後只能讀個專科,在他們學校算是比較差的成績了,表弟就覺得面子上很過不去,在聽到他爸爸說要舉行宴席慶祝的時候,表弟是極力反對,認為自己考的不好,就不要大費周章了,即使要請客也就是親戚之間吃下飯就行了,但是他爸爸並沒有聽他的,而是在農村擺了三天流水席,直到最後家裡在清算禮金的時候,表弟才知道宴請的真正目的,宴席其實同他考的好與不好沒有太大的關係,更多的是為了禮金,因為最後他爸爸高興的把錢拿給他看,並說:「兒子你看,一場宴席下來,你這上大學的學費就有了呀。」
更可怕的是,這種為了禮金而舉辦的宴席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種普遍現象,以前可能因為自己工作忙走不開,當別人邀請了自己,但是自己實在去不了,又擔心別人誤認為自己「不識抬舉」,即使人不到也都會想辦法把該給的禮金送到,這種「人不到禮到」的狀態讓主人覺得自己沒有看錯人,客人也覺得自己有面子。而現在更多的人也明白了一些人舉辦宴席就是為了「斂財」,並不是真正的跟自己交好。
筆者在去年就聽一個朋友講過這麼一件事,當時是去參加一個關係比較好的同學兒子的結婚宴,在宴席上就碰到了他的另一位小學同學,雖說當時屬於關係比較好的朋友,但是初中畢業後就沒有了交際,出於面子當時就互相留了聯繫方式,哪知這裡就給後面的事情埋下了伏筆,這位同學不僅自己兒子結婚的時候喊了他,兒子搬家的時候喊了他,兒子的孩子出生的時候又喊了他,而筆者這位朋友因為結婚比較早這些事早些年都完了,理論上對方是不需要任何還禮的,前三次他都很高興赴約了兩次,中間有一次因為事情也讓別人把禮錢帶了過去,而等到這位同學的女兒要結婚的時候又喊他的時候他才明白,對方是把他當成了「提款機」。
其實,並不是大家不想去參加宴會,也不是不捨得那幾百塊錢的禮金錢,更多的時候宴席人不到禮也不到都是因為被傷透了心。我們都講究禮尚往來,對方給予的我們要想辦法償還,一次兩次是新鮮,多了這邀請宴席的味道也就變了,尤其是對方沒有什麼理由能讓你還禮金的時候,是絕對不能輕易邀請別人的,即使邀請了對方帶了禮金也要在後續想辦法把禮金給別人還回去。
最後,我們也提倡大家宴席應該舉辦,但是請還宴席一個乾淨的「環境」,不要為了幾百塊錢的禮金而讓宴席變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