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無論是遠方之客,還是村舍近鄰,中國自古對待客之禮都非常重視。婚喪嫁娶、添子中第等都要舉行儀式來招待親鄰,對「舌尖上的中國」來說,酒席自然必不可少,所以在民間,一般事由都不說,直接說成「吃酒席」或「赴席」。
「吃酒席」這種形式曾給村民之間的交往起到很重要的「潤滑」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生活習慣、生活觀念的變化,「吃酒席」這種形式正在面臨著「解構」,也就是說,過去的「酒席」形式,已經僅僅變成「形式」而存在,甚至已經無法適應現在的社會狀態了,所以出現了「冷席」和「無酒席」現象。
所謂「冷席」,就是很多人只「隨份子」不吃席,使很多餐桌都坐不滿,本來紅紅火火的儀式,變得冷冷清清。因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魚大肉已經吃膩了,對酒席上的飯菜不再那麼敏感了;並且人們現在工作都很忙,不像過去有「農忙」、「農閒」之分,抽不出時間也就很難「赴席」了。
所謂「無酒席」,就是人們就餐時不喝酒只吃菜,即便主人家準備了好酒。我國自古就有「無酒不成席」的說法,客人來了「沒喝好」,就顯得主人怠慢了。但現在人們出行都有自駕車,「開車不喝酒」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所以就有了很多「無酒席」。
【大鄉】專注科普三農領域的「冷知識」、「趣知識」,和您一起回味鄉土、鄉村、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