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遼闊,東西領土的兩端相距5000多千米,經度跨度也有60多度,按照標準時區劃分我國領土共橫跨五個時區。不過如今我國國內的時間,都以統一的東八區時間「北京時間」為標準。統一時間為人們日常生活提供了工作和學習上的便利,即便最東西兩極的國土時差近5個小時,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時間的統一,一般不到出國的時候,很少有人會感受到有「時差」這個概念的存在。
不過在民國的時候,我國的人們在國內就會有很大的時差,這是因為在民國時,中國曾被劃分為五個時區,自東向西分別為:長白時區、中原時區、隴蜀時區、回藏時區、崑崙時區。其中和如今的北京時間相對應的,就是如今的中原時區,當時也稱之為中原標準時間。最東邊的長白時區比如今的北京時間早半小時,而隴蜀時間則比北京時間慢一小時,回藏時間則慢兩小時,崑崙時間足足慢了兩個半小時。
這種時區劃分從1918年一支直沿用至1945年,不過在使用了20年之後,內政部對這五個時區的劃分進行了簡單的調整。不過後來,抗戰時出於特殊考慮,雖然名義上為五個時區,還是統一將全國使用同一時刻,不過使用的並不是當時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的中原標準時間,因為南京淪陷後,實際上起到臨時政府和陪都作用的是重慶,因而在抗戰時全國使用的標準時間是隴蜀時間。
在抗戰結束後,五大時區保持不變,只是將回藏時區改為了新藏時區,臺灣省則加入了中原時區,使用中原標準時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期沿用的五大時區雖然對於當地人的日常作息來說非常便利,但是在進行全國統一管理的過程中,確實是比較麻煩的,人們出行的時候也會覺得很不方便,所以決定出當時的新疆、西藏(新、藏於1952年改用北京時間)等地外使用單一時區制,從這時開始,五時區劃分正式被停止使用。
不過在如今的中國大地上,還是有些保留著一些時差現象,其中一個就是沿用了中原標準時間的臺灣省。另一個則是我國的新疆省,由於和北京時間相差整整兩小時左右,除了北京時間海設定了比較接近當地時間的烏魯木齊時間。所以當地人雖然在公眾場合都儘量使用北京時間,但是在一些邊遠地區和人們私底下相約的時間,偶爾還是會按照當地的烏魯木齊時間來進行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