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認為:很瘦的人要先吃胖,才能練出肌肉。
這個邏輯沒問題呀。
比較瘦的朋友想要增肌,但是看著自己身無二兩肉怎麼長肌肉?
是不是要先多吃一些,多長些肥肉,然後再把這些肥肉練成肌肉?
這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過程呀,感覺沒什麼漏洞吧?
而且我身邊真的有朋友是這樣想的,覺得需要先吃一些脂肪通過訓練可以把這些脂肪轉化成肌肉。
but!!!事實上肌肉與脂肪完全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脂肪並不會變成肌肉,反而給你增肌的道路上增加了一項減脂的作業。
脂肪為什麼無法轉變成肌肉呢?你自己想想黃金和石頭他能一樣嗎??你是能把黃金變成石頭,還是說石頭變成黃金???肌肉增長和脂肪增長是沒有什麼交集,不必未雨綢繆。
我本人就是從185cm70kg的電線桿子順利變身成為185cm85kg的精壯男孩,大概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很多朋友問我是怎麼增肌的,所以給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小經驗。
友情提示,全文七千字+閱讀時間可能會略長,建議收藏關注點讚慢慢研究。
增肌的原理就是使用良性損傷後的超量恢復,而訓練強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良性損傷程度影響超量恢復,而訓練強度大小又取決於訓練負荷。
簡單粗暴的來講就是訓練重量,因此理論上來講訓練重量越大,對於肌肉損傷越大,增肌效果也會更好,(但前提是保證安全且目標集群主導發力的情況下)。
盲目的衝擊身體無法承受的重量不僅容易造成「橫紋肌溶解」,還容易「蛋」碎人亡。
之前也提到過激素,特別是合成類代謝激素是肌肉合成的重要催化劑。相同訓練和飲食,激素分泌越高肌肉合成效率也就越高,當然增肌的效果也就會更好。
生長激素是合成類激素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並且只有在深度睡眠時才能大量分泌,熬夜不僅會抑制生長激素分泌,同時還會喚醒皮質醇這個「增肌攪屎棍」,把你苦苦訓練的肌肉統統分解。
這一抑制、一分解之間,可以讓你一下回到解放前,因此某種程度上來說肌肉是「睡」出來的!
眾所周知蛋白質是肌肉合成的主要物質,很多增肌的小夥伴幾乎是人手一盒雞胸、雞蛋、牛排等各種高蛋白安排著。
講真的報復性提升蛋白質攝入量對於增肌的效果可能沒你想像的那麼好,過剩的蛋白質會增加肝腎負擔,並且會產生過多的氨氣由菊H排出,所以你的血汗錢很有可能只變成了幾個屁。
男性增肌攝入每千克體重2g蛋白質完全夠用,女性每千克體重1.2~1.5g蛋白質也足夠了。
如果近期感覺屁多了,而且又響又臭,那很有可能是蛋白質攝入過多,需要限制蛋白質的攝入量,轉而把精力放在碳水化合物上。
碳水化合物可以一定程度上刺激」胰島素「的分泌,與「生長激素」一樣「胰島素」也扮演著增肌小助手的作用,傳遞肌肉合成信號並且提高合成效率。
另外碳水化合物還可以提升體內肌糖原儲備,會使你的訓練狀態更加爆炸,訓練過程中的充血感也會更強,同時提升多巴胺分泌讓你感到幸福快樂。
快快樂樂訓練、高高興興變大,他不香麼?
增肌本身就是一個增長的過程,所以必須要有額外能量來支撐,否則你就會一直處於拆東牆補西牆的過程。
千萬別指望脂肪這個「懶傢伙」幫助你,脂肪分解需要線粒體搬運,水解、氧化等一系列複雜漫長的過程,等著它「腿著」來支援,你早已拆完了東牆,並且沒啥大事兒它根本不動地方,還不如食物攝入來的直接高效。
當然能量溢出也不可能沒有上限,一般建議每天控制在300~500大卡左右就可以,就算再努力一個月提升1.5kg的肌肉你都屬於天賦異稟了,沒必要吃太多。
那些一鍛鍊就胡吃海塞的訓練者,只會讓你的身體日漸圓潤,除了力量和不斷在體重秤上順時針推進的指針,不會得到理想的身材。
上面提到了外配型體質很難留存能量,因此我們必須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快的刺激肌肉,當然並不是不行而是不能,拉長訓練時長會增大單次訓練的能量消耗,這個過程很容易產生「拆東牆的行為」,畢竟咱們是要長肌肉的不是來幹體力活兒的。
一般瘦子增肌建議把組數控制在20~25組,組間休息控制在1分鐘左右就OK了,肌肉可以充分得到刺激的同時,也不會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一次訓練中負重越大,參與肌肉越多的動作儘量靠前。
身體狀態最好的時候就是熱完身剛要開始訓練的時候,身體內儲存的糖原相對豐富一些,肌肉和神經也更加興奮運動表現也會更好。
增肌訓練因為負重較大的原因,建議組間休息控制在90秒左右。
休息時間過短肌肉沒有恢復下一組的力量下滑會很大,休息時間過長充血感消失訓練感受也會大打折扣。
向離心控制最好都保持在1秒以上,完成一整個動作建議用時在2~4秒左右。
不管是多麼花裡胡哨的訓練模式背後都離不開紮實的基本功。
也就是基礎動作的掌握,深蹲、臥推、硬拉、推舉這四個動作是身體綜合素質的體現,也是各訓練部位的核心動作。
因此如果是新手先不要考慮效果問題,先掌握動作,有句話說得好:「磨刀不負砍柴功」。
深蹲是下肢力量的黃金訓練動作,腿部肌肉佔比超過全身50%~75%,因此腿部肌肉量增長速度一定程度上決定全身肌肉增長速度。
肥腸詳細的深蹲動作描述:
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自然外分。
吸氣腰背挺直狀態下屈髖屈膝下蹲,直至大腿平行地面。
感受腿部、臀部有明顯的拉伸感,稍作停頓,呼氣收緊核心,腿部、臀部發力還原。
臥推是上肢力量的綜合表現,臥推同時也是一個多關節複合動作,除了胸部之外對於核心力量、肩關節深層肌肉及手臂量都有著不錯的訓練效果。
肥腸詳細的臥推動作描述:
雙腳分開略大於肩寬,屈膝90度雙腳踩實地面,平躺在凳子上眼睛位置處於槓鈴杆正下方。
收緊臀部、挺直腰背、收緊核心、肩帶下沉、肩胛骨收緊,抓杆起槓雙手距離大約是肩寬的1.5倍。
吸氣緩慢將槓鈴杆下放至中胸正上方的位置,稍作停頓感受胸大肌被拉長,呼氣胸大肌發力還原到初始位置,並且收緊擠壓胸大肌。
硬拉是整個後鏈肌群力量的表現,對於伏案久坐人群來說後鏈較為薄弱,周期性的加強可以改善背部無力和肩頸腰背的酸痛。
肥腸詳細的硬拉動作描述:
雙手約等於肩寬握杆,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向前。
吸氣保持腰背挺直、腰腹收緊狀態下,屈髖屈膝身體前傾。
感受小腿後側、大腿後側、臀部、背部有明顯拉長的感覺,呼氣發哦還原。
推舉訓練主要加強肩部力量,上肢大肌群的訓練肩關節全部參與,而肩膀也面臨著穩定性,和力量的挑戰,出色的肩部力量可以保護肩關節免遭受傷的風險。
肥腸詳細的推舉動作描述:
雙手握杆略比肩寬,將槓鈴放置鎖骨正上方位置。
呼氣肩部發力帶動雙臂將槓鈴推舉至頭部正上方位置並收緊肩部,吸氣肩部控制還原至鼻尖下方位置即可。
我是不知道其他大佬怎麼睡,我是喜歡抱著女朋友睡,感覺這樣我更加容易進入深度睡眠,刺激更多的生長激素。
我為什麼這麼皮?你們又不點讚關注、收藏、喜歡的!眼看就就快寫完一半了,不皮就沒機會了!
當然還是要假惺惺的祝福大家:早日脫單(Keep single dog)
不過增肌一定要保證充足睡眠,讓肌肉有足夠的休息恢復時間,不要熬夜,會掉肌肉哦。
周一:胸
平板槓鈴臥推4組x6~8rm
上斜槓鈴臥推4組x8rm
平板啞鈴臥推4組x8rm
上斜啞鈴臥推4組x8rm
雙槓臂屈伸4組x自重
繩索夾胸3組x15rm
周二:背+有氧
硬拉4組x8rm
高位下拉4組x6~8rm
高位下拉-窄距4組x12rm
坐姿划船4組x8rn
俯身槓鈴划船4組x12rm
直臂下壓3x15rm
阻力單車30分鐘-心率控制在120次/分鐘左右
周三:肩
槓鈴推薦4組x12rm
啞鈴側平舉4組x15rm
槓鈴提拉4組x12rm
啞鈴前平舉4組x15rm
繩索麵拉4組x12rm
俯身飛鳥4組x15rm
周四:肩袖+有氧
彈力帶外旋轉3組x25rm
招財貓3組x25rm
30~60度側平舉3組x25rm
彈力帶內旋3組x25rm
阻力單車30分鐘-心率控制在120次/分鐘左右
周五:手臂
槓鈴彎舉-槓鈴窄推4組x12rm
啞鈴彎舉-頸後臂屈伸4組x12rm
錘式彎舉-繩索臂屈伸4組x12rm
啞鈴彎舉遞減4組x力竭
鑽石伏地挺身4組x力竭
周六:腿
槓鈴深蹲4組x8rm
槓鈴寬蹲4組x8rm
頸前深蹲4組x8rm
坐姿腿屈伸4組x15rm
坐姿腿彎舉4組x15rm
弓箭步3組x30步
周日:腹+有氧
卷腹4組x25rm
側臥卷腹(左、右)4組x25rm
仰臥抬腿4組x25rm
平板支撐4組x1分鐘
阻力單車分鐘-心率控制在120次/分鐘左右
一周三次的有氧訓練是為了保證心肺能力的前提下儘量減少脂肪的堆積。
老叢特別能吃,能量攝入比較充足,朋友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來。
但是不管怎樣一周還是要至少有一次有氧的運動。
肩袖肌群的訓練主要是提升肩關節穩定性,避免運動過程中出現晃動和運動損傷。
在寫吃法之前,我先說些基礎的小知識點:
判斷一下自己屬於哪一類體質匹配相應的營養素攝入比例
對自己的身體有了一個大概的定位,根據不同的身體類型給大家飲食建議
首先我們需要清楚自己每天應該攝入多少熱量才能讓你肌肉增長,對吧?
然後我們再具體計算出這些熱量轉化為具體食物的重量,沒毛病吧?
你的合理攝入熱量應該=消耗熱量+熱量溢出
這個公式聽起來有點抽象,沒關係我們一步一步來解題
我們先來算你的消耗熱量是多少?
消耗熱量=基礎代謝➕運動代謝
基礎代謝=「體重kg-體脂肪量kg」x12.5x2.2
運動代謝=體重kg x運動時長min x0.086
上面出現了「體脂肪量」,不同性別脂肪量計算
男性體脂肪含量=「腰圍cm x0.74」-「體重kg x0.082+44.74」
女性體脂肪含量=「腰圍cm x0.74」-「體重kg x0.082+34.89」
上面計算完自己的消耗熱量了,熱量溢出數值範圍是300kcal左右。
所以在消耗熱量上加上大概300kcal就是你的合理攝入熱量了。
看到這裡,建議小夥伴們拿起手中的紙筆開始計算自己的合理攝入熱量。
然後!我們如何把合理攝入熱量轉化為具體食物的重量呢?
快快拿起紙筆!
假設我們的總能量攝入加上用於肌肉增長的熱量一共是2300kcal,身體類型屬於外胚型。
碳水化物攝入量=(2300kcalx60%)/4kcal=345克
蛋白質=(2300kcalx20%)/4kcal=115克
脂肪=(2300kcalx20%)/9kcal=51克
1克碳水化物=4kcal的能量
1克蛋白質=4kcal的能量
1克脂肪=9kcal的能量
根據以上各大營養素的攝入量來匹配飲食就可以了,早午晚的熱量攝入比例建議是3:4:3就可以了,可能食物與能量沒那麼契合,全天誤差控制在100kcal以內就可以。
這是我增肌期其中一天的飲食:
早餐:饅頭x1個(全麥麵白x2片)、煮雞蛋(兩個蛋白一個全蛋)x3個、牛奶250gx1盒、核桃x3顆、香蕉x1根
加餐:蛋白x2、玉米(紫薯)x0.5個
午餐:白米飯200g、雞腿肉300g、綠葉青菜50g左右、牛奶250gx1盒
加餐:一勺30g的蛋白粉
晚餐;玉米粒50g、雞胸肉200g、綠葉青菜不限。
瓶頸期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肌肉量、圍度、力量、耐力等等變化放緩,或者說沒有變化,我們都可以稱為「瓶頸期」。
我個人的理解是:現有的訓練以及飲食方式,身體已經開始適應,並且來到了舒適區,一定時間內體型和體重都沒有明顯的變化。
就像是工作,你適應了自己的工作環境氛圍工作量,就算是來到舒適區,不太想去做新的挑戰,可能是目前太舒服了、自己太懶了、沒有膽量等等
有哪些方法可以突破增肌的瓶頸期?
以下內容都是依據我這幾年的健身經驗及認知給大家分享的一些乾貨。
熟悉的圖片熟悉的我,上圖穩住軍心
不可否認8~12次的訓練重量在現有的力量基礎下,確實可以獲得比較高效的圍度增長,但是不要忘了是現有「力量基礎下」,這也就意味著其實在這個重量區間相對來說力量增長效果很有限。
我們知道肌肉量的增長一定伴隨著力量的提升,如果你一直嚴格執行8~12次的訓練重量並且近期力量並沒有明顯增長,那我的建議是你可以偶爾嘗試3~6rm重量的訓練。
固定的訓練角度會使肌肉收縮方式變得單一。
如果你已經明顯感覺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身體開始出現發展不平衡,那我給你的建議是可以在訓練角度上做調整,會更好的刺激到薄弱部位提高肌肉量,同時也會看起來更加美觀協調。
如果相同訓練方式和重量下60~90秒的組間歇你已經練起來無壓力。
我建議進一步縮短組間歇,提升對於心肺的刺激,心肺能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恢復速度,並且高效的訓練更加適合增肌,不會產生多餘的能量消耗。
在能量攝入充足的情況下,我還是建議增肌的小夥伴做一些高強度的心肺訓練,一方面是可以控制能量溢出不至於增的太肥,另一方面心肺過程中可以起到排酸的作用,使身體可以更快的恢復到最佳狀態,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訓練頻次,增肌效果相對也會好一些。
飲食與訓練一樣不可一成不變,你的體重、體脂率、以及肌肉量的變化,一定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代謝,也就意味著可能兩個月前的飲食,攝入能量足夠支撐增肌,但是隨著體重、肌肉量增長等因素的變化,飲食也需要同步提升攝入量,才不會在飲食上落下來。
建議每半個月或者一個月測量一下身體的圍度、體成分,如果出現了,肌肉與脂肪都出現了減少,那就需要在原有訓練基礎上提升能量攝入,相反如果脂肪增長過多,肌肉增長不明顯,那就需要在控制一部分攝入量的同時提升訓練強度(負荷)。
最後來個小總結
增肌的效果與訓練、休息、飲食密不可分,並且也需要懂得變通,不要一成不變,不同的訓練方式與訓練模式會讓身體更加不適應,不適應就會帶來相應的增長。
當然遵循訓練原則沒有錯,一些新穎的模式可以偶爾融合的訓練,就像吃慣了水煮突然來一頓煎烤一樣會帶來驚喜,訓練也是一樣。
綜上所述:
身體內的脂肪對於肌肉的提升並沒有太大影響,瘦子增肌提前吃胖幾乎沒用,不要把精力放在這些沒用的事情上,好好訓練把每個動作細節扣明白,飲食安排好並且付諸行動,不要熬夜打遊戲看主播,自然肌肉就會越來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