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三季人爭辯

2020-12-16 趣事廣集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在門外掃地,這時來了一個穿綠衣服的客人。問子貢是不是孔子,子貢得意的說,他是孔子的學生。

子貢像

子貢問他有什麼事,客人說:「我想請教個問題,一年到底有幾個季?」子貢隨口便說「這還用問呀?當然是四季。」客人反駁說:「不對,三季!」最後兩人爭執不下,客人要和子貢打賭,說一年要是有四季,他就向子貢磕三個頭;要是有三季,就讓子貢給他磕三個頭。子貢心想自己肯定贏。這時孔子從屋裡出來了,子貢說明緣由,問孔子一年有幾個季,孔子說:「三季」。子貢聽了簡直不敢相信,但也只好給客人磕了三個頭。綠衣客人笑著揚長而去。

這就是沒見過冬天的三季人真身

子貢疑惑的問孔子:「一年有四個季,為何夫子要說三個季?」孔子說:「你沒看那客人穿了一身綠衣服嗎?他是螞蚱。螞蚱春生秋死,沒見過到冬,你跟他爭到天黑也說不清,你吃些虧,磕三個頭,由他去」。

孔子授學

這個故事意同「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他告訴我們,碰到不講理的人,不要和他去爭辯。你就想像他是個三季人,不要和他一般見識。和一個愚蠢的人爭辯,顯得你不明智。不要把精力和時間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這樣也會讓你的情緒平和很多,身心安穩。

相關焦點

  • 三季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與三季人論短長!
    蚱蜢是春生秋亡的動物,一世沒見過冬天,只歷經春夏秋三季,就算你與他爭辯七天也不會有什麼結果,因為在它的世界裡、一生中不存在冬天,只有三季。你若不順著他說,就能在這裡纏鬧你很久,若不順著他說,他又怎能輕而易舉爽快地離開?」子貢聽後恍然大悟。
  • 他是個三季人,你和他怎麼講道理呢?
    (2)三季人的典故告訴我們的是:不要和無知不懂的人去講道理,一爭高低;只能越爭論,糾紛越多,浪費自己的時間;那該怎麼辦呢?稱讚,欣賞,贊同對方,恭維他好。這?可你遇到的是個三季人,根本不按常理出牌,怎麼講道理呢?
  • 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那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就是說不要和夏天的蟲子談論冬天的冰,這純屬浪費時間。因為它從來沒有感受過寒冬,它從來沒有體驗過冰雪,在它的世界裡只有春天的陽光和炎炎夏日,它永遠都無法理解你所說的冰雪寒冬,這純屬浪費時間。這就好像是給一個從未見過光明的盲人講關於光的事情,你很清楚,你不可能說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光明,因為他從來沒有體驗過光明。
  • 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
    如果你是一隻雄鷹,就不要在乎麻雀怎麼看你;如果他是一隻家雀,就不要勉強其與你雲天高飛。一個人能走多遠,看他與誰同行;一個人走上陽關道還是獨木橋,那是他自己的修行。這個修行源自於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不要與其盲目的爭辯,只要堅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就無須勉強別人認可。有這樣一個故事。
  • 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說得太對了!)
    1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是一種無謂的消耗。莊子在《秋水》篇裡講過這樣一句話:夏蟲不可以語冰。不要和夏天的蟲子談論冰,因為這純屬浪費時間。孔子也曾勸戒弟子,不要和春生秋死的螞蚱談論四季。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是一種無謂的消耗。他從未去過你到過的地方,不知道你讀過的書,不認識你遇見的人。
  • 特雷-楊雞湯:不要和蠢人爭辯,從遠看根本分不清誰是誰
    「一位智者曾告訴我,不要和愚蠢的人爭辯,因為人們從遠處看到這種情形根本分不清誰是誰。」特雷-楊在推文中寫道。
  • 交警正給你的車拍照,準備貼罰單時,一定不要爭辯,你只需這樣做
    交警正給你的車拍照,準備貼罰單時,一定不要爭辯,你只需這樣做車流量大量湧入,未必是一件好事,可以明顯感覺到,車輛過多而引起了一系列變化。道路壓力大,再加上某些車主和行人,不遵守交通規則,容易引發交通事故。
  • 基督徒感悟:真理可以爭辯,但不可在爭辯中失去真理
    對聖經真理的爭辯,應該是為了堅守這一真理,但結局卻讓教會遭遇了一場不該有的損失,使得對真理的爭辯損害了教會,絆倒了信徒,主的真理也隨風飄走。類似事情不僅在牧者與領袖之間發生,在信徒之間也是經常發生的。真理自然可以爭辯,爭辯的目的是讓人更加認清真理,得著生命的造就。
  • 不爭辯,是生活淬鍊的智慧
    雖然不能站在所有人的對立面,但也不必為那些不喜歡自己和不願意了解自己的人而犯愁,因為沒有人可以做到完美無缺,更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對自己滿意和認可,人有了一定經歷的時候臉皮也會慢慢的開始變厚,因為臉皮薄的人根本就無法自信的生活。
  • 論海德格爾與黑格爾的爭辯
    20世紀30年代,海德格爾與黑格爾展開了本質性的哲學爭辯。從形式上看,爭辯(Auseinandersetzung)具有彼此分離而又相互設定的雙重含義。《否定性》手稿為爭辯提供了一個實質性的例子。海德格爾指認否定性為黑格爾哲學的基礎規定而黑格爾哲學並沒有嚴肅對待之。黑格爾從意識的區分出發來思考否定性,因而在某物和他物的關係中規定否定性。
  • 一龍:有時候沉默是一種智慧,不爭辯是一種修行
    在他的個人網頁上,他引用了老子的話「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那是一種無謂的消耗」。這樣一句短短的話,卻顯示出他豁達的心胸來。一龍自己也說過一句話:「有時候沉默是一種智慧,不爭辯是一種修行」。他認為人這一輩子,不管怎麼樣做,都會活在世人的眼光裡,怎麼樣去和人爭辯都是無用,做好自己,心胸坦蕩,時間長了,一切的真相就會呈現在世人的面前,所謂清者自清,只要自己內心沒有愧疚就行。不管一龍有著怎麼樣厲害的武功,我卻只欣賞他這種為人處世的態度。人在世上,不管你做什麼,只要有些成就,就會生活在別人的眼光裡,任憑別人品頭論足。
  • 《莊子》:不爭辯,不計較,是一個人變強大的徵兆
    每次讀《莊子》,都感到心曠神怡,今日感悟如下:不爭辯,不計較,是一個人變強大的徵兆。一、不爭辯,定靜生智慧。古時修道人言:「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功寒。」別人無法理解你,嘲諷你,是他們的認知有限,不需要跟它們爭辯和計較。每個人的認知,有大,有小。認知小的人,就像斑鳩麻雀一樣,無法理解鯤鵬,而譏諷別人。反之,認知大的人,不會跟他們一般見識。不計較,是一種氣度和涵養。
  • 鵝湖之會朱陸爭辯 勝者居然是他
    主要宇宙即萬世萬物都有其存在和發展的理,我們人想要做好認知,為人學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就是格物致知。陸九淵鵝湖書院鵝湖之會的爭辯於呂祖謙有關,也是宋明時期著名的理學家。呂祖謙與朱熹和陸九淵都有所交好。呂祖謙為了自己的兩位朋友能夠化解學術爭辯上帶來的誤會,將自己的兩位朋友都邀請到鵝湖寺進行討論,引發了為期三天的辯論。雙方學術上的分歧也是使得兩家分歧公開化,陸九淵的心即理學說也是在這個時候真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結合兩人的學術思想來看,雖然陸九淵創立了心學,但兩者都是理學家,都認同宇宙真理的存在,都認同理是世間萬物發展的規律。兩者的世界觀是一致的,認同理。
  • 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知理不爭辯
    它根植於內心的善意,表現在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知理不爭辯的細節之中。我們生活在這世間,都各有各的光鮮,各有各的不堪,在不了解前提背景的情況下,不要輕易對一個人下結論。誠如韓寒所說:「如果你不了解,就閉嘴,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過了什麼。」
  • 「夜讀」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知理不爭辯
    卻未曾想,偏見和誤解,就是在這無形當中產生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中,女孩易遙說:「如果有什麼速度可以逼近光速的話,那一定是流言。」易遙媽媽因為生活所迫,在家給客人做按摩,結果客人做完按摩後,用了易遙的毛巾擦身子,害了易遙得了性病。
  • 關於李盈瑩和張常寧的一些爭辯其實無意義
    這樣的爭辯有什麼意義呢?
  • 隊員表情耐人尋味,只有王大雷上前爭辯
    不過,對於這個點球判罰,魯能眾將的反應耐人尋味:除了王大雷爭辯了幾句後,攤手表示無奈外,其他人都沒有上前爭辯,表情麻木。在王大雷帶倒了圖雷後,他第一時間示意不是犯規,隨後在主裁判的漫長等待後,沒有一名魯能球員上前爭辯。直到主裁判吹罰了點球,王大雷才上前解釋了幾句,但裁判對這個判罰相當堅決,他跟王大雷解釋了判罰點球的理由,王大雷攤手表示無奈,也沒有多說什麼。
  • 兒子啃老也比有出息的女兒強,老人被吐槽,給出的解釋卻難爭辯
    一位年過半百的阿姨就在一篇文章下面評論了一句:兒子啃老也比有出息的女兒強,這句話也引起了很多父母的不滿,有很多獨生女父母吐槽這位老阿姨重男輕女,但是老阿姨給出的解釋後,眾人卻難反駁,難去爭辯誰對誰錯。這位阿姨稱自己年輕的時候生下了一兒一女,女兒是二胎。
  • 欲為大樹,莫與草爭,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
    如果和對方翻臉,都是同事,低頭不見抬頭見,總歸不太好。如果忍著,自己邪火往上冒,也是很憋屈。直到後來,我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來應對,那就是,先表達與自己真實想法相反的觀點。不出所料,我表述完之後,同事果然進行了反駁。於是,我大笑著告訴她,你說的對,我也是這麼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