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反擊戰,戰士頭盔上紅色圖案代表什麼?真相令人悲痛

2021-01-19 奇觀史書

1986年10月14日,老山前線打響了一場由蘭州軍區139師416團「特工五連」為主,代號為「蘭劍-B行動」激烈殘酷的拔點戰鬥。這次是中國第一次直播慘烈的對越反擊戰,也是我軍戰爭史上第一次進行現場直播的戰鬥。

參加「蘭劍-B行動」的139師416團是一隻屢建奇功,戰功顯赫的英雄連隊,尤其是在抗美援朝中,打的美國王牌部隊狼狽不堪,因此被中央軍委授予「特工五連」榮譽稱號。因為這是一場直播戰鬥,通過視頻發現在戰士們的頭盔上和肩膀上有多種標誌,每種標誌都代表什麼?

這些紅色標誌總共有六種,分別是「Z字型」、「一槓型」「圓型」「十字型」、「三角型」、「箭頭型」,其中,「三角型」是代表第一突擊隊員,「箭頭型」是代表第二突擊尖兵,而「Z字型」的是代表突擊隊長,「一槓型」是代表突擊隊排長,「圓型」是代表突擊隊班長,「十字型」是代表突擊隊衛生員。

我們會發現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突擊隊員,聽到突擊隊員的名字都會令人肅然起敬,他們的任務是在優勢炮兵的火力支援下,向越軍佔據的老山前沿604號陣地和968高地突然出擊。

604號陣地、968號高地位於老山主峰東南方約1000米,其南靠大青山,東鄰832高地,西連1058高地,都有越軍防守,只有北側是第47集團控制的1072、1043高地,但是這兩個高地不易防守且後勤困難,打下來之後又都主動撤了回來,轉為火力監視。

968高地是雙方爭奪次數較多的地域之一,越軍的防禦心理相當敏感,選擇這裡作為首次出擊的目標,具有打擊越軍士氣、保持軍事壓力的意義,同時也可以在較為熟悉的地形上進行初戰練兵。

1986年10月12日,在139師召開的出徵誓師大會上,集團軍軍長錢樹根向5連授予一面印有「攻無不克」四個大字的紅旗,為壯士們行色,軍長親自為突擊隊員們斟酒,很多突擊隊員是人生第一次喝茅臺酒,竟然是為上戰場,也可能是最後一次了。

出徵之前,突擊隊員告別家人,為保平安他們幾乎全穿著紅褲衩、繫著紅腰帶,胸前用綢布做的大紅花,希望有幸運之神能夠眷顧自己,還能跟家人團聚。

突擊隊員們與10月14日凌晨開始出擊,原本想趁著敵人不注意,以偷襲手段迅速攻下兩個高地,可是凌晨大霧瀰漫,摸不清陣地在哪裡,戰鬥只能推遲,一直到中午大霧散開,指揮部只能改偷襲為強攻,爾後下達炮火準備命令。

從12時58分,11個炮兵連的65門火炮對松毛嶺、那拉、八裡河東三個方向的越軍前沿307號陣地、425陣地、395號高地、55號高地等18個目標實施重點炮擊,誘使敵人誤判,以掩護突擊隊員在老山方面的出擊。

13時35分,步兵第一突擊隊迅速出擊,經已經打開的雷區通道直撲604號陣地,第一突擊隊副隊長羅卜基帶隊衝在最前面,以勇猛的動作連續炸掉了越軍3個火力點,迅速突破604號陣地前沿,之後轉入搜剿敵人的掩蔽工事和屯兵洞,掩護第二突擊隊。

第二突擊隊在隊長祁振武指揮下超越第一突擊隊向968高地發起衝擊,10分鐘衝上968高地主峰,隨即轉入搜剿打洞。可是高地上殘餘的越軍藏著掩蔽的屯兵洞中負隅頑抗,在搜剿過程中,戰鬥打得很殘酷,突擊隊員傷亡很大。

突擊隊員顧金海和畢東玉在搜剿的過程中,顧海金為了保護戰友被敵人的手雷炸傷五處,包紮完傷口,仍然堅持戰鬥。這時飛來一發越軍的炮彈,將顧海金和隊長馬權斌同時炸傷。

身邊的隊員又要送顧海金下陣地,他用力大聲喊道:「先救隊長!」這感人的一刻被佔地記者拍到,一度在網上流傳,感動無數國人。顧海金拖著受傷的身體劃出一條20米的血路,頑強的炸毀敵人一個又一個屯兵洞,斃傷越軍多名。

在最後和戰友們一起後撤時,越軍的炮彈再次飛來,顧海金用最後一點力氣將隊長馬權斌推開,隊長獲救了,顧海金全身卻變得血肉模糊,因流血過多壯烈犧牲。戰後,顧海金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戰後統計,戰鬥中突擊隊犧牲22人,負傷56人,馬權斌等指戰員榮立一等功,顧金海、羅卜基、祁振武等烈士被追記一等功。

相關焦點

  • 對越自衛反擊戰犧牲的女戰士:一人戰鬥至死,一人被越軍匕首割喉
    對越自衛反擊戰犧牲的兩名女戰士:一人戰鬥至死,一人被越軍匕首割喉 對越反擊中,湧現出很多英雄,他們中間有的負傷,有的甚至光榮犧牲。在這些英模人物中間有兩位女英雄,她們為了祖國的安寧,犧牲了年輕的生命。
  • 對越反擊戰的真相,越南真的全民皆兵反抗中國嗎?
    可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越南戰爭剛結束後越南就立刻和中國翻臉了,多次挑釁中國最後爆發了對越反擊戰。時間來到1979年的2月15日,成都軍區的149師接到命令來到雲南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在他們接到任務後從2月18日開始便開始以鐵路輸送或者摩託車兩種方式相結合奔赴戰場。在去往戰爭的途中昆明軍區的指揮官指示149師直接去往13軍的戰場上,作為這個軍隊的預備隊。
  • 對越反擊戰,3名解放軍被越軍懸賞100萬,他們到底做了什麼?
    對越反擊戰,給了越南深刻的教訓,也讓越南至今都難以忘懷,當然這一切都是越南自找的,遙想當初,越南抵禦法國沒有錢和糧,我國人民即使餓著肚子,也給越軍捐糧。
  • 對越反擊戰爆發時,越南「親華派」在幹什麼?
    世界形勢呈現兩極化,一方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代表美國,另一方是社會主義的代表蘇聯。然而在70年代後期蘇聯的經濟出現停滯期同時蘇聯與中國之間的矛盾也存在已久。世界格局正在悄然變化。在70年代中葉,越南作為社會主義陣營一方的成員國在中國的幫助下成功抵禦了法國和美國、正式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 1979年對越反擊戰,日本戰地記者隨越軍行動,寫出反擊戰撤軍真相
    1979年對越反擊戰,日本戰地記者隨越軍行動,寫出反擊戰撤軍真相文/文史紀事上世紀七十年代,越南在中方的援助下取得了抗美抗法作戰勝利,完成了統一獲得了自由彼時的越南元氣大傷,首要任務應當是搞好經濟建設,重建家園,但被利益蒙蔽雙眼的越軍選擇窮兵黷武,一方面在東南亞攪事,另一方面不斷在中越邊境挑釁,進而妄圖蠶食我國邊境領土。面對越軍的此種行為,中方給予嚴厲勸告但卻換來越軍的變本加厲,無奈之下只好被迫進行自衛還擊。1979年2月,對越自衛還擊戰打響,我邊防部隊兵分東西兩線,朝著越軍陣地突進。
  • 真實老照片:李雙江在對越反擊戰前線,為戰士演唱,陣地上創作歌詞
    1979年2月17日,為了維護邊疆的和平穩定,對越自衛反擊作戰(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打響了。反擊戰一直持續到了一九九零年代得初期才正式結束。 這一張照片為在前線陣地上,雙江同志為戰士們演唱歌曲。
  •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陣亡的最高將領,兇手身份卻令人詫異
    但是,邊境上的戰火硝煙卻從來沒有停止過!抗美援朝戰爭、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衝突……新中國要崛起,要發展,要抵禦外國的侵略,要保護全國人民的生命安全!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敵人的子彈就無情地穿過一位烈士的身體,烈士在異國的領地上於血泊之中倒下!再也沒起得來……
  • 對越反擊戰,越軍向他投擲數十顆手雷,妻子至今誓不改嫁!
    1979年,爆發了中越邊境戰,解放軍戰士英勇作戰,據戰後統計,在對越反擊戰中共傷亡27000餘人,陣亡6000餘人,負傷21000人。 今天我們要講的戰士,名叫傅平山,天津人,從小就崇拜解放軍,1976年年僅19歲的傅平山終於如願以償,成了一位解放軍戰士,在部隊他從一名普通戰士當到了班長,排長,最後成為了一位連長
  • 對越反擊戰,他第一個把紅旗插上老山,如今只是保安?他說很知足
    《無名烈士老山插旗》這副攝影作品拍攝於對越反擊戰時期,當時這名烈士無懼生死,們面對這敵人的猛烈攻擊,他依然決然地崇尚老山主峰,把紅旗插在了山上。這幅畫是世界知名的攝影作品,而這名戰士並沒有犧牲,他的名字叫做何天華。
  • 對越反擊戰,不怕死的戰士,子彈沒了直接搶敵軍的槍,越軍都傻眼了
    在對越反擊戰中,就是有這麼一個現實問題,子彈往往都是不夠用的,有很多的士兵,分到的子彈,也有五發!拿著五發子彈能夠幹什麼?就算是彈無虛發,也只能幹掉五個敵人,敵軍可是成千上萬的啊,解放軍怎麼辦呢?
  • 一位對越自衛反擊戰老兵的41軍情結
    軍紀之好令人驚嘆!毛主席聽說後,欽點北平的防務由41軍擔當,並在南苑機場檢閱了41軍。在解放全中國的口號聲中,東北野戰軍揮師南下。41軍奮勇當先,一路衝殺,戰士指看南粵,將國民黨殘兵敗將趕出南海。隨後,41軍駐守南疆,這些魁梧的北方漢子開始了思鄉的軍旅生涯,父親就是這支英雄部隊其中一員。他們的後代陸續來到軍營,有青梅竹馬的果實,也有南北婚姻的結晶。
  • 靠什麼化悲痛為力量?
    舟曲泥石流災害帶給國人心靈造成的悲痛還未消退,又從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傳來20餘名香港同胞遭劫持、造成15人死傷的噩耗。悲痛此時乃是整個中華民族心靈的共鳴,化悲痛為力量是全體炎黃子孫的共同的企盼。  靠什麼化悲痛為力量?  國學大師文懷沙老先生在哀悼汶川遇難同胞的演講時說到:「「中國不是哭哭啼啼的國家。
  • 對越反擊戰勝利後,被俘虜的6個女戰士回國,國家是如何處理的?
    1979年2月,三十萬解放軍朝著越南反擊,打響了自衛反擊戰,在二十八天的作戰中,儘管越軍的兵力、作戰經驗都比較豐富,整體的武器裝備也領先解放軍,但戰爭還是一邊倒的勝利。
  • 對越反擊戰中,中央為何派遣74歲的許世友出徵,而不是粟裕?
    在新中國建設的道路上我國經歷了數次戰役,雖然過程艱辛但都成績斐然。戰爭能否勝利不僅在於戰士的作戰能力,極大程度上取決於指揮者的領導方針。 1979年的對越反擊戰,便是對我國將領以及軍隊實力的一次完美見證。由許世友將軍領導的我國軍隊大獲全勝直達越南首都,然而此時的許世友將軍已有74歲的高齡了,為何國家仍然派遣許世友將軍帶兵出徵呢?
  • 對越自衛反擊戰題材影片《高山下的花環》中,小北京真的有原型嗎
    我們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一部對越自衛反擊戰題材的老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令我們許多人都淚流滿面,在戰後梁三喜的老母親前去部隊,與同樣失去兒子的雷軍長碰面的那一段更是令人印象深刻,那麼在現實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小北京」真的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
  • 鋼鐵戰士肖家喜:對越反擊戰爬行9日回國,未殺一敵卻獲一等功
    四十年前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時至今日也沒有被人所忘懷,那些流逝在久遠年代裡的有名亦或是無名的英雄,被銘記在人們的心裡,或者鐫刻在象徵著功勳的墓碑上。但是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一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普通戰士,被稱為鋼鐵英雄,雖未殺一個敵人卻榮獲了一等功,這究竟是何原因呢?
  • 對越反擊戰,主力團團長把兒子送尖刀連,親眼看到兒子被越軍打死
    1984年,謝晉導演拍攝了一部關於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電影,這部電影叫《高山下的花環》。在電影中有這麼一個場面,戰爭快要開始時,一位貴婦人向軍長求情把自己的兒子撤出來,但是這位軍人不但沒有答應,反而還開會批評了這種不正之風,並把自己的兒子派了上去,最後自己的兒子犧牲在了前線。
  • 日本、俄羅斯和越南,是如何在教科書上描述對越反擊戰的?
    20世紀70年代末,中越關係趨於惡化,越南開始頻繁入侵中國邊境,中國的領土主權安全受到強烈威脅,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這場戰役不到一個月,我軍就沉重打擊了越南霸權主義的囂張氣焰,達成了戰略目的凱旋。中國教科書上對於這場戰役,就是基於客觀事實描述的一場正當的防衛反擊作戰,但國際上對於它的評價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出現了完全相反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之所以會上演這樣一出「羅生門」,也是因為各國站在了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日本、俄羅斯和越南在教科書上是如何描述對越反擊戰的。
  • 對越自衛反擊戰,越軍的真實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中國一共調派了56萬的兵力參與此次戰爭,而越方參與此次戰爭的兵力是陸軍10萬名,還有民兵15萬名,戰爭結束之後我軍的總傷亡人數為27000人,而越軍的總傷亡人數為6萬人,另外還有50000名民兵,中國以較小的代價就獲得了非常不錯的結局。
  •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普通人:他們沒有光輝事跡,但同樣是英雄
    全班戰士將重機槍放上竹筏渡河時,遭到敵人火力掃射,來自貴州修文縣的戰士王成進不幸被敵人擊中腦門,一句話也沒留下便當場犧牲。倖存的戰士們迅速衝上河灘,衝到 23 號高地腳下,與連隊其他戰友會合。戰士們用機槍向高地上的越軍射出復仇的子彈,踩過越軍的屍體,衝上了23號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