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我國實體經濟面臨的挑戰及應對建議

2020-12-14 人民論壇網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社會經濟活動大規模暫停,對我國實體經濟造成了八個方面的重要影響,包括消費、投資、出口、政府支出四大需求方面,產業鏈與外資流入兩大供給方面,就業及部分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保障這一民生方面,以及我國擴大進口政策與中美貿易協定的執行這一對外貿易方面。因此,在抗疫期間以及勝利後,我國必須系統性地出臺經濟穩定與激勵政策,以儘可能地降低總體經濟損失,維護和鞏固長遠發展大局。只要應對得當,短期GDP增速下降將無損於我國經濟發展大局。

關鍵詞:新冠肺炎  實體經濟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近期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及政府為遏制疫情所採取的有力措施,無疑將對我國實體經濟產生較大影響,尤其是將顯著影響短期GDP增速。但當前一段時期,在疫情得到徹底緩解以前,我國仍需繼續以防控疫情為主,果斷犧牲一定的短期經濟利益。這同時也意味著,在抗疫期間以及勝利後,我國必須系統性地出臺經濟穩定與刺激政策,以儘可能地降低總體經濟損失,維護和鞏固長遠發展大局。

當前我國實體經濟面臨的挑戰

第一,消費支出受到直接衝擊,部分行業甚至凍結。由於此次新冠肺炎的高度傳染性以及各地採取的封城、居家隔離、工廠停工等眾多有力措施,導致春節假期經濟活動減少,餐飲、酒店、旅遊、文化娛樂、交通等多個行業的消費支出更是直接凍結。這種凍結狀態雖會隨著疫情的緩解而逐步減輕,但基於疫情的客觀發展規律,預計在第一季度不會快速復原。這些消費支出本屬於春節假期經濟的重頭,且我國經濟中的服務業佔比已經高達53.9%(2019年),因此消費凍結不可避免地會對一季度的GDP增長數據造成較大的影響。

第二,短期內企業投資勢必會直線下降。由於假期延期、人員返崗受限、工廠停工延長,基建工程項目停滯;部分行業利潤和現金流均已經受到重創,企業面臨資金約束從而投資能力下降,部分企業甚至面臨破產的危險;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增長預期也開始惡化。由於以上三方面的原因,企業投資在短期內必然下滑,同樣導致負面需求衝擊。

第三,由於國內、國際原因,企業出口將面臨困難。一方面,由於國內企業生產受限,存量訂單的交付預計將面臨一定的困難。另一方面,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成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多國對我國實施了不同程度的入境限制,國際商務旅行、會展、人員交往、運輸等受到一定影響。同時,國際經濟增長動力普遍轉弱、外部需求惡化、企業新訂單創造難度加大。

第四,部分企業及地方政府債務違約將增加。2019年我國部分企業和地方政府已經面臨著債務違約壓力。本次疫情會加劇大部分企業的財務壓力,擾亂企業的經營與財務計劃,從而導致企業債務違約的增長以及中小企業的生存困難。另一方面,抗擊疫情本身以及疫情結束後改善民生、發展經濟都要求地方政府增加支出,與此同時政府稅基卻面臨收縮,這一局面必將加劇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增加部分地方政府的債務違約風險。

第五,產業鏈受到的幹擾可能會更長遠地影響我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完整的產業鏈是我國經濟的一大優勢,其任何變化都值得高度重視。此次疫情的重災區武漢及周邊地區是我國重要製造業及商業樞紐,而在疫情起源地湖北以外,經濟越活躍的地區人員流動越頻繁,也越可能受到疫情衝擊,這一點可以從確診病例數得到驗證,例如截至2月5日排名第二、第三的浙江(895例)、廣東(870例)是我國的經濟重鎮。這些地區均是我國國內以及全球產業鏈的核心組成部分,疫情導致的生產受限必然會造成產業鏈出現一定程度的擾動。尤其是跨國公司,由於具有全球布局且易於流動的能力與特徵,更可能會出現基於分散風險目的的產業鏈部分轉移。

第六,外資流入會受到較大影響。國際經濟活動主要涉及產品貿易、服務貿易以及跨國投資。除產品貿易受影響外,服務貿易佔我國經濟的比重相對較小,由於疫情導致的人員流動受限,將尤其會影響我國上半年的外商投資流入,因為跨國投資高度依賴於國際商務旅行和人員交流。這一特徵在2003年「非典」疫情導致當年外商投資從高增長(11%)到微增長(2%)上清晰可見。

第七,就業及低收入人群的勞動收入、生活保障受到衝擊。疫情對產業、企業的所有衝擊,都將傳導到就業市場。尤其是受疫情影響突出的服務業、中小企業,更是具有就業量大、勞動密集程度高且非正規化程度高(勞動契約關係更鬆散)的特徵,疫情帶來的就業問題將會更突出。這些就業群體中覆蓋了大量的低收入人群,就業崗位減少、勞動時長縮減帶來的收入衝擊,將直接影響到這部分人群的生活保障。

第八,擴大進口政策及中美貿易協定的執行將加大企業競爭壓力,同時政策執行將面臨困難。我國近兩年連續執行擴大進口的政策,且根據1月15日達成的中美貿易協定,2020年我國自美進口需基於2017年增加88.3%。擴大進口固然給國內經濟帶來了大量的益處,但同時也會給國內企業帶來更大的進口競爭壓力,放大疫情的負面衝擊。另一方面,伴隨國內經濟下行的進口需求下降,也給我國擴大進口目標的落實帶來困難。

應對疫情衝擊,保存經濟活動基礎、儘快啟動經濟運轉的應對建議

我國要在科學判斷疫情、尊重疫情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抓準時機,針對以上八個方面,綜合利用財政、貨幣、金融、產業、貿易、外交、社會保障等政策與前沿技術手段,精準施策,系統施策。針對以上八大方面的經濟影響,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政策目標:一是保證企業生存,二是保障基本民生

企業與民生是後續經濟、社會穩定健康發展的根本,短期內所有政策應該聚焦於這兩大目標,優先保證企業生存,保障民生的壓力儘量由政府兜底。

政策原則:科學決策,精準施策,動態調整,因城施策,系統施策

一是經濟政策出臺的時機、力度決策要科學,政策要有明確針對性,這是政策效果的關鍵。在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的取捨中,一定要基於對疫情的科學監測、模擬、研判,尊重客觀規律,科學決策、動態調整、因城施策,絕對避免「一刀切」式的粗放決策。這方面可充分利用我國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方面的優勢,吸納民間企業的參與,關鍵時刻絕對要避免盲目決策。二是穩定與激勵政策要系統,各政策間形成合力、相互補充,避免各自為戰甚至互為掣肘。

消費方面,關鍵在於保護未來消費復甦的基礎

防疫期間損失的消費支出,一部分是不可彌補的,另一部分有望在疫後恢復甚至補償性反彈,但前提是這部分消費的供給能力得到保存、不出現大面積企業倒閉。建議發改委、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交通運輸部等部委,聯合財政部及地方政府,儘快展開系統調研,在摸清各相關行業、不同類型企業所受衝擊情況及所需扶持的基礎上展開業務支持與財務支持,包括及時進行具體業務指導與扶持、管制規則調整;科學確定所需財政支持的力度,根據行業、區域特徵確定具有針對性的稅費減免、財政補貼方式與力度。

投資方面,關鍵在於恢復企業投資能力、激勵投資意願

針對企業投資受阻的三方面原因,建議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統籌督促國家衛健委、疾控中心、專家組及各地政府,聯合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高科技企業,利用「專業+技術」的手段,彌補地方政府科學決策能力的不足,迅速提高全國以及各地的疫情監測、預測能力,因城施策,及時動態調整企業復工、復產限制程度;隨著肺炎檢測技術的進步、檢測能力的提升和檢測成本的下降,可對部分特定關鍵職能人群開展定向檢測,確認健康後開具健康證明,持證有限度復工、復產;利用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財政手段,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與信貸政策、貼息政策,降低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及融資約束,提高投資能力;由於銀行體系很難及時落實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建議暫時適度放鬆民間金融活動,發揮民間金融匹配中小企業的特定優勢,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發改委規劃並提前宣布一批投資項目,抗疫勝利後及時啟動,進而帶動各種民間投資跟進,並引導民間預期;國家高層明確抗疫決心,在科學決策基礎上明確抗疫時間表、路線圖,改善企業預期、降低不確定性,提高投資意願。

出口方面,重在協助企業獲取新訂單,為復工做準備

除動態調整企業復工限制、維持既有訂單的履約能力外,重點放在協助企業獲取新訂單上。建議外交部門加強國際協調,在配合國際防疫、加強防護的前提下,避免各國「一刀切」地對與我國相關的人員、交通等過度限制,恢復持有健康證明人員的正常跨境活動,堅決反對貿易限制;加強各地使領館、境外民間商會團體等的信息樞紐功能,協助國內企業與國際需求的對接;商務部等通過發布業務指引,協助、鼓勵企業利用網絡、視頻、AR、跨境電商平臺等現代科技手段,部分替代商務旅行;制定並提前發布加強出口退稅的政策,引導企業預期;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減免訂單保費、加快理賠速度。

部分企業及地方政府債務違約方面,加強階段性的國家兜底或補助功能

由於債務違約具有明顯的負外部性,且社會影響較大,建議在此特定階段,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加強對企業債務違約的監測,對於純粹由於疫情原因而導致的違約進行階段性兜底或者補助;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債務違約進行階段性兜底或者補助。

維持產業鏈方面,關鍵在於儘可能恢復生產

與促進企業投資類似,仍然建議加強對疫情管控的科學決策,儘可能地及時對企業復工限制進行動態調整、因城施策;商務部或地方政府應主動加強與標誌性跨國公司的聯繫,加強疫情溝通,爭取合作支持,共同穩定信心,避免出現標誌性的外資轉移現象。

外資流入方面,需要國內、國際配合

短期內外商投資取決於國內疫情防控對人員、生產等的管制程度,建議動態調整;長期內外商投資仍然取決於我國營商環境及經濟發展,建議繼續加強營商環境建設,改善發展前景;國際方面取決於他國對我國的國際交流限制,類似地,建議外交部門加強國際協調。

穩就業與保障民生方面,保證企業生存與社會保障救濟雙管齊下、各司其職

綜合利用上述財政、貨幣、金融、產業、外交、技術手段,儘可能地維持企業生存,這是疫後穩就業的根基;停工期間企業人工成本、租金成本等,由於是純商業行為,政府可發布指引,鼓勵企業與員工、業主進行友好協商、成本分擔,而不應該強制規定照常發放工資、強制減租以致顧此失彼;對於由於疫情導致生活困難的人員,政府應果斷承擔社會保障功能,迅速啟動救濟程序,不能將此社會職能強制轉移給企業;發改委規劃實施的項目,儘可能向民生傾斜,以補齊民生短板(醫療、社區衛生、養老、城市基礎教育、農村教育補貼等)、改善基本生活水平為導向,精細化、小型化、普惠化運作,滴灌到社會最基層。

進口及中美貿易協定方面,適度調整貿易政策,以暫時減輕國內企業競爭壓力、避免雪上加霜為主

正常進口業務可按照市場需求正常進行,但暫緩擴大進口政策的執行進度、降低執行力度,給國內企業以緩衝期,避免進口壓力的驟升;中美貿易協定規定的進口項目,在協定允許範圍內,根據國內產業受疫情衝擊情況及國內需求情況,調整進口進度、產品結構;根據中美協定第7.6條第2款「如果締約方無法控制的自然災害或其他不可預見的事件延遲了締約方及時履行其在本協議下的義務,則雙方應相互協商」的規定,充分做好由於國內需求下降、無法完全履行2020年進口義務的協商應對方案。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國際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董 楠 / 周素麗

相關焦點

  • 李蘭委員: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
    「這反映我國企業活力偏弱,企業家發展實業的動力和信心不足。」李蘭說,受到世界各國經濟增速普遍放緩、國內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等因素的影響,我國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實體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挑戰。
  • 平安集團黃寶新:新形勢下金融企業要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
    黃寶新黃寶新表示,進入經濟社會新的發展階段,金融企業肩負著新的使命和任務,如何更好地發揮服務實體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大家面臨的一個重要的課題。在新形勢下,金融企業要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從宏觀層面看,金融企業要主動適應,並滿足實體經濟發展及轉型升級中的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
  • 我國「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我國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趙丙文:從科技自主創新的系統性看,我國在頂層設計、思想觀念、人才隊伍、技術成果積累等方面都有短板。其中最令人擔心的不是某項技術突破、市場適用、規則匹配,而是科技人才隊伍培養。
  • 新形勢下推動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著力點
    原標題:新形勢下推動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著力點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內外部環境將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改革發展也面臨新的任務。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技術產業是維護國家安全、增強一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力量。
  • 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新形勢下中國保險...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11月10日,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出席了「第十五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並發表了題為《新形勢下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的主題演講。目前,我國經濟金融發展正面臨著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挑戰和機遇並存。從國際情況看,全球經濟復甦方向不變,但困難障礙重重,疫情仍是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變量。
  • 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 努力推動我國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
    本文轉自【人民網】;當前,我國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積極成效,而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
  • 「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展望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明確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提出了新形勢下經濟什麼樣的發展、如何發展這個重大問題。
  • 侯雲春:新形勢下,展望房地產行業的「白金時代」
    2、新形勢下的機遇和挑戰3、新形勢下房地產行業的出路在哪裡?新形勢是「新」在哪裡?從房地產行業的情況來看,今年前4個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和房地產開發投資額、房屋新開工面積大幅下降。從長期因素或者根本上來看,房地產行業所面臨的新形勢,「新」就新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轉變所帶來的變化。這種變化對房地產行業的發展來說,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消費需求擴大和消費升級。我國在去年的人均GDP第一次超過1萬美元,這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 把握新形勢下擴大內需的新特點和發力點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受全球疫情衝擊,世界經濟衰退,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國內消費、投資、出口下滑,就業壓力顯著加大,企業困難凸顯。對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使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並作出重要部署。
  • 宗慶後談新發展格局下實體經濟使命:積極創新 扶危濟困
    日前,在「2020央視財經論壇」上,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以《新發展格局下的實業使命》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作為始終紮根實業、深耕實業的老一輩浙商,宗慶後對新發展格局下實體經濟的發展有哪些思考?  「當前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這是一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我們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 王永平:實體商業迎來更加公平的營商環境
    12月10日至11日,以「新形勢、新思維、新機遇」為主題的「全國中小城市商業創新發展論壇」在海南三亞藍灣綠城威斯汀度假酒店正式召開,樂居財經作為首席地產媒體全程支持報導。直播帶貨的火爆致使實體商業面臨困境。國家審時度勢的提出「雙循環」戰略,對於商業地產行業必然產生重大的影響。王永平進一步解釋道,「雙循環」實際上是以國內市場為主,以國內循環為主,內循環的核心則是消費。希望就寄託於消費領域,消費領域裡面位於行業的人怎麼樣去抓住機會,應對各種挑戰。
  • 新三板實體經濟迎發展第二春 中遊企業面臨最大挑戰
    中國網財經1月10日訊(記者 王穎)2016新三板掛牌企業進入「萬家燈火」時代,從全年整體融資情況來看,金融類企業與非金融類企業融資佔比相較上年發生了較大變化,數據顯示2016年新三板資金傾向的重點方向為實體經濟投入。
  • 計算系統在新形勢下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計算系統論壇計算系統在新形勢下的新機遇和新挑戰12月19日-20日,以"新變局、新技術、新機遇"為主題的2020中國計算機教育大會(CECC2020)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該論壇將圍繞計算系統的前沿核心技術、最新研究成果、教學實踐效果、產教融合方式、未來發展趨勢,共同討論計算系統在新形勢下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 我國構建數據新型要素市場體系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我國構建數據新型要素市場體系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我國構建數據新型要素市場體系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2020-03-04 18:21:27  來源:《電子政務》2020年第3期本文對當前我國構建超大規模數據要素市場的重大意義進行了系統闡述,深入剖析了當前我國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面臨的統籌力度弱、數據立法欠缺、交易市場瓶頸大、創新資源配置效率低、數據市場監管難、數據安全保障差等六個方面的挑戰,並從搭建公共平臺、完善市場要件、研究配套政策、推動協同聯動、優化市場結構等方面提出具有實踐價值的解決方案。
  • 劉俏:疫情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邏輯與施力重點
    從1、2月份國內經濟社會運行數據可以看出,市場嚴重低估了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衝擊。正因如此,美歐等國意識到社交疏離帶來的經濟活動停頓將對其實體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從而接連出臺了重量級的經濟刺激政策。全球產業鏈中斷、外需變化以及疫情第二次爆發的可能性或給中國經濟帶來第二次衝擊。1、2月份社會經濟運行數據反映出我國已經遭受了一次衝擊。
  • 殷劍峰談復甦背後有隱憂(下):中國經濟短期問題和長期挑戰
    201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佔比開始見頂下降,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未來可能很快將面臨更為嚴重的人口問題——人口負增長。根據預測,2027年我國總人口將達到頂峰,此後一路下降。未來十年,主要經濟體中只有美國是人口正增長。
  •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哪些壓力?如何應對?官方解答
    中新經緯客戶端6月16日電 16日,國家發改委在6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5月份經濟社會秩序有序恢復,主要經濟指標在持續改善。有記者問,從最新發布的數據看,一些主要指標有所回升,實物量指標也有所好轉,請問如何看待當前的經濟形勢?
  •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辦「共同應對新形勢下的恐怖主義」國際研討...
    總臺央廣記者:我們注意到,昨天,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辦「共同應對新形勢下的恐怖主義」國際研討會,來自12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反恐研究機構負責人和學者與會。你能否介紹更多情況?趙立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昨天舉辦了「共同應對新形勢下的恐怖主義」國際研討會。
  • 李佩珈、李義舉: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與商業銀行應對
    未來商業銀行應根據疫情的發展做好政策應對,不斷完善應急機制,加大資產的風險評估力度,創新業務模式,在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損失的最小化。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中美貿易摩擦暫時緩和、美元指數保持穩定、國內經濟短期受到衝擊、國內資本流動波動加大的背景下,當前我國貿易順差格局是人民幣匯率穩定的主要原因。2019年在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反覆的背景下,我國貨物貿易實現順差4215億美元,同比增長20%。
  • 【智庫思享】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產業經濟的衝擊與應對
    伴隨各國受疫情衝擊而封鎖邊境,經濟停滯和下滑,全球石油天然氣的需求下降,而在此背景下,主要依靠油氣財政收人的OPEC和俄羅斯國家面臨財政問題達不成減產協定,供需斷崖式變化導致國際油價暴跌。4月20日,WTI原油創紀錄地跌至每桶-37.63美元,國際油價歷史性地創出了負油價。相反黃金等避險產品價格則不斷創出了歷史新高,美債收益率則屢創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