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臺灣流行音樂和大陸比哪個更強?

2021-01-13 小丹話家常

從港臺和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來看,早期港臺翻唱日本的歌曲比較多,而大陸歌手又翻唱港臺歌曲,就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臺灣流行音樂比大陸強的多。

從代表人物來說,內地有劉歡、那英、毛阿敏、陳明、韓紅、汪峰、崔健等。而其中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只有劉歡一人,因為他唱過很多國際活動的主題曲。而在港臺有影響力的也差不多只有那英。所以大陸流行音樂在代表人物和影響力方面不是太多,

而臺灣代表人物太多了,羅大佑、李宗盛、鄧麗君、周華健、周杰倫、齊秦、任賢齊、五月天等等等等太多被大陸熟知的歌手了。在國際影響力上也是少有內地歌手相媲美,鄧麗君、周華健、周杰倫等都是紅遍整個東南亞,在東南亞的名聲跟在臺灣和內地是差不多的,在歐美國家也是有著不錯的知名度。

從音樂製作水平來說,臺灣也是高出內地很多。臺灣很早之前就形成了作詞作曲、編曲、錄音一條龍的製作流程,而且都是非常專業的,可以說是工廠化的生產了。反觀內地,在這方面以前都不是太專業,而且內地的歌手很多都是籤約臺灣的唱片公司,來製作和發行專輯的。而且臺灣的流行音樂製作高度一定程度上已超過香港,香港的很多歌手像張國榮、BEYOND、杜德偉、莫文蔚、鄭中基等等都跟臺灣的唱片公司籤約出過專輯。

從內地的演出市場來看,內地歌手也是無法跟臺灣的歌手比的,演唱會臺灣歌手舉辦的次數比內地歌手多得多,而拼盤演唱會,往往壓軸的也是臺灣歌手。

相關焦點

  • 內地歌手逆襲金曲獎 大陸音樂臺灣正流行
    但之後隨著整個唱片產業的僵化,臺灣音樂人更多到大陸發展,越來越多的大陸歌手模仿和「山寨」港臺歌手,作品直接是臺灣創作者打造,又重新開始臺灣流行音樂主導。  在姚謙看來,如果說總體上大陸流行音樂影響臺灣,其實才剛剛開始,李榮浩等大陸歌手的多項入圍也說明金曲獎的開放和包容。
  • 崛起的臺灣城市商業流行音樂
    臺灣城市商業流行音樂自70年代後期全面發韌,於90年代達到興盛巔峰。這一時期的臺灣流行歌曲,曲調清新自然,內容自由活潑,寫人、寫景、寫情愛、寫現實,出現了莊奴、左宏元、劉家昌、湯尼等優秀的詞曲家,相繼推出《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又見炊煙》《踏浪》等一系列高品質流行歌曲,成就了一代巨星鄧麗君。後又出現諸如李壽全、陳昇、李宗盛等音樂製作人,培養了大量在華語流行樂壇鼎鼎大名的歌手,掀起了臺灣流行音樂在兩岸三地的追捧高潮。
  • 「老司機」進議場,大陸用語臺灣正流行
    如果盤點這些年風靡臺灣的大陸流行語,你會發現——比想像中的還要多!從《甄嬛傳》、《延禧攻略》等IP劇的熱播,及選秀節目的崛起,加上社交網絡的推波助瀾,大陸流行文化對臺灣的影響甚至超越韓國。大陸流行文化勢不可擋,正在越來越迅猛地影響臺灣,反觀臺灣,曾經引以為傲的「軟實力」正急遽地衰減。
  • 吳迪雜談:鄧麗君,臺灣的流行音樂的代言人之一
    臺灣的華語音樂,也是整個華人中的代表基地,其創作水平之高,影響力之大,名人輩出,大師如雲,是整個華語流行歌曲的驕傲。臺灣的流行音樂影響之深,傳播之廣,明星之多,實在讓我們一言難盡。臺灣歌手:鄧麗君鄧麗君就是臺灣流行音樂的一個響亮的招牌與縮影,她的歌曲,她的形象,甚至她的各種各樣的行為,也讓眾人津津樂道,成為一代巨星,粉絲遍布世界各地。
  • 臺灣樂團上大陸
    除非一個樂團硬要呆在地下,不然就會被各種獨立廠牌、獨立音樂平臺,甚至是政府挖出來。從2007年開始,臺灣文化部每年出錢出力支持獨立音樂發展,不僅出臺了「硬地(臺譯indie)音樂錄製推廣補助案」,還特地設立了金音獎,按音樂風格分出了各類獎項。樂評人馬世芳說過一個真事:香港、大陸的音樂人都羨慕死臺灣了。辦音樂活動、出唱片,政府還有補助。
  • 深度訪談: 臺灣經典流行音樂大師鈕大可——丹心守方田 寸土顯真顏
    劉:蘇芮演唱的《沉默的母親》,當年獲得了「金鼎獎」最佳歌詞。但我覺得,這首作品,之所以能夠在當年臺灣流行曲唱片暢銷排行榜數周排名第一,旋律應該是佔了很大比重。鈕:詞和曲是要互相搭配的,一首好的作品,旋律會是吸引聽眾的先決要件,搭配上好的歌詞,則是能夠延續一首歌是否能流傳很久的重要因素。
  • 說唱音樂和HipHop文化,哪個更重要?
    前幾天看了一篇同行(說唱音樂VS嘻哈文化,哪個更重要)的推文,我覺得他的主題很有意思,光看這個標題就已經讓我「浮想聯翩」了。這個話題非常值得討論,但又很擔心一些說唱老(pen)炮(zi)跑過來罵我們。留言我都想好了,你們丫懂說唱嗎?你們丫懂黑怕嗎?你們丫知道什麼叫做underground嗎?
  • 英媒:因為這個原因 臺灣民眾對大陸好感又提升了——
    臺灣民意基金會本月早些時候公布的一項年度民調結果顯示,對大陸有好感的受訪者比重上升了4%,達到48.8%,而反感大陸的臺灣民眾比重則從47.4%降至43.9%。臺師大臺語系副教授、社會學專家莊佳穎說,對大陸好感度的增加既是因為欣欣向榮的大陸經濟,也是因為臺灣民眾接觸到了更多的大陸流行文化和製作精良的歷史劇。
  • 臺灣青年大陸創業:「更廣的視野,更強的民族認同感」
    臺灣中華青年交流協會供圖福建省政協副主席杜源生、全國青聯副主席奇巴圖、臺灣中華青年交流協會及臺灣創新創業總會相關負責人出席了論壇部分活動,來自海峽兩岸的知名學者、社團負責人及港澳各界青年代表等500多人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和溝通兩岸青年在創業、公益和科技等方面的議題。作為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交流合作平臺。
  • 大陸名家作品在臺遇冷 歷史小說更得臺灣讀者心
    大陸名家作品在臺遇冷 歷史小說更得臺灣讀者心     即使如餘華、賈平凹、王安憶/《中時電子報》   中新網4月22日電 據臺灣《旺報》報導,大陸書壇的暢銷書引進臺灣未必暢銷,即使如餘華、賈平凹、王安憶等名家,在臺灣也多半只能「叫好」而不到「叫座」的程度。倒是散文及較輕鬆的大眾文學、歷史小說,近年在臺灣抓住了一部分人的胃口。
  • 臺灣人最喜歡哪個大陸城市?居然不是上海
    一直想做一個小調查,關於臺灣人最喜歡的大陸城市。遠因是幾年前到臺灣交換的時候,和一個臺灣妹子的對話讓我印象深刻。那時我問她:「你家人會讓你去大陸發展嗎?」她先是不假思索地說到:「不會吧,其實我爸蠻綠的。」但還沒等我做出回應,她又補了一句:「但上海可以吧。我爸還蠻喜歡上海的。」
  • 你還記得臺灣流行樂壇那些大牌的音樂創作人和歌手嗎?
    喜歡流行音樂的朋友,一定對港臺流行音樂不陌生。在許許多多70後、80後的記憶中,港臺流行音樂伴他們走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他們記憶中最純真、最美好、最難忘的歲月就是在港臺流行音樂的陪伴、陶冶中度過的。如果沒有曾經的港臺流行音樂,那麼許多70後、80後那片記憶的星空將會黯然失色。
  • 臺灣音樂人:大陸市場為兩岸音樂融合提供更好舞臺
    新華社廈門12月29日電(記者付敏)「你的聲音——對話兩岸音樂人」音樂沙龍28日在廈門舉辦。來自臺灣的多位音樂人表示,大陸巨大的音樂市場吸引了諸多島內音樂人前來逐夢,這為兩岸音樂融合提供了舞臺。臺灣知名音樂製作人陳建平2011年帶領團隊來到廈門發展。
  • 臺灣人喜歡大陸的電視劇電影嗎?
    我看過好幾檔臺灣的娛樂節目,臺灣人很喜歡大陸的節目,僅僅一部《甄嬛傳》在臺灣就播了十幾遍,還有人看。早些年,臺灣古裝劇再大陸很火,譬如《一代女皇武則天》《戲說乾隆》《包青天》等,但是最近一年,情況絕對反轉,大陸的電視劇在臺灣很火。
  • 臺灣著名政治家邱毅:大陸在音樂領域人才輩出,喜歡薛之謙和毛不易
    ~文章來源謙友~6月29日,臺灣著名政治家邱毅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表示:「小女兒放暑假了,昨晚她推介了兩位當紅的男歌手給我,一位是薛之謙
  • 人物誌;客家人出身的「臺灣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
    從小愛好音樂,5歲學琴,1972年18歲參加學生樂隊擔任鍵盤手,從此開啟音樂演藝活動的腳步。1974年創作了第一首歌曲《歌》,1976年大學畢業後的羅大佑正式投入商業音樂創作。(1976年臺灣阿里山火車站。)
  • 歌聲串起兩岸共同記憶:大陸唱《浪子回頭》,臺灣流行《學貓叫》
    聽到他這麼說讓人不禁感嘆,原來,中國女排的傳奇故事和拼搏精神早已穿過那道淺淺的海峽,抵達了對岸。 沈傑繼續說,「當時我在成都,大家都在聽周杰倫、王力宏和SHE的歌,但正版的CD只有新華書店賣,一張二三十塊錢,很貴。」即使這樣,也阻攔不住大家對於音樂的熱愛,攢錢買CD成了很多80、90後共同的青春回憶。近些年,傳到大陸的臺語歌也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 大媽臺灣辦證寫大陸遭諷 義工直接回「是哪個大陸?」
    海外網10月27日電近日有臺灣網友在PTT爆料,一位大陸大媽在臺當局「移民署」新北市服務站申請居留證,在文件上填「大陸」,遭到志工直接回「是哪個大陸?」。(圖源:中時電子報)據《中時電子報》消息,羅智強指出,「大陸」二字的意義,第一,就是臺灣地區基本性「法律」規定,「大陸地區」的大陸;第二,依照「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中,「大陸地區」就是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國領土。
  • 臺灣人最喜歡大陸哪個城市?知道真相的我熱淚盈眶
    一直想做一個小調查,關於臺灣人最喜歡的大陸城市。遠因是幾年前到臺灣交換的時候,和一個臺灣妹子的對話讓我印象深刻。那時我問她:「你家人會讓你去大陸發展嗎?」她先是不假思索地說到:「不會吧,其實我爸蠻綠的。」但還沒等我做出回應,她又補了一句:「但上海可以吧。我爸還蠻喜歡上海的。」
  • 從臺灣音樂產業看政府資助藝術
    因此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這類文化政策的合理性、有效性都值得重視與探討。筆者在臺生活四年,基於對臺灣華語流行音樂產業中創作者發展現狀的了解,結合流行音樂發展歷史和文化產業發展帶來的文化轉型, 分析政府資助藝術的成效、多歧性和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