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臺灣城市商業流行音樂

2021-01-19 小馬哥聊音樂

臺灣城市商業流行音樂自70年代後期全面發韌,於90年代達到興盛巔峰。這一時期的臺灣流行歌曲,曲調清新自然,內容自由活潑,寫人、寫景、寫情愛、寫現實,出現了莊奴、左宏元、劉家昌、湯尼等優秀的詞曲家,相繼推出《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又見炊煙》《踏浪》等一系列高品質流行歌曲,成就了一代巨星鄧麗君。後又出現諸如李壽全、陳昇、李宗盛等音樂製作人,培養了大量在華語流行樂壇鼎鼎大名的歌手,掀起了臺灣流行音樂在兩岸三地的追捧高潮。

羅大佑相繼推出《童年》《光陰的故事》《野百合也有春天》《鹿港小鎮》《亞細亞的孤兒》《現象七十二變》《未來主人翁》等歌曲,奠定了「華語樂壇教父」的地位。他以知識分子的態度記錄和批判當時的臺灣社會,將臺灣流行音樂的格局拓寬,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將流行歌曲所能負載的社會功能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以歌曲引領人們關注社會層面上的現實,通過這樣的作品來表達人們對社會文化的參與,是對之前臺灣流行音樂中多抒發小情小愛類歌曲的顛覆性創作。

費玉清《夢駝鈴》專輯連續13周獲臺灣《綜藝100》暢銷歌曲排行榜冠軍,專輯《一剪梅》紅遍大陸,他擅長演唱具有民族曲風的歌曲,因此成為流行樂壇中國曲風的創始者,對90年代後期的「中國風」流行音樂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1987年,周華健以《心的方向》《我是真的付出我的愛》走上了創作與演唱之路,並被冠之「國民歌王」的美譽,《讓我歡喜讓我憂愁》《花心》等在90年代也大受追捧。隨後陳昇《擁擠的樂園》、陳淑樺的《夢醒時分》、趙傳《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我是一隻小小鳥》、姜育恆《騷動的心》《跟往事乾杯》、張雨生《我的未來不是夢》《天天想你》、王傑《一場遊戲一場夢》《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這些歌曲,至今為止仍是兩岸三地不斷傳唱的經典曲目。

素有「音樂頑童」的庚澄慶作為「創、編、唱」的全能歌手,創作的《熱情的沙漠》《讓我一次愛個夠》《我最搖擺》等歌經久不衰。此外包括張惠妹的《姐妹》《給我感覺》、鄭智化《單身逃亡》《水手》等優秀歌曲更是層出不窮。1988年,模仿日本少男偶像團隊的「小虎隊」憑藉一首《青蘋果樂園》打開青少年市場,在兩岸三地掀起一股偶像團體的追捧熱潮,《紅蜻蜓》《逍遙遊》等歌曲廣為傳唱。

相關焦點

  • 內地歌手逆襲金曲獎 大陸音樂臺灣正流行
    在曾經為王菲創作名曲《我願意》的姚謙看來,她們直接是臺灣流行音樂的「產品」,並不具備太多的大陸元素,而近些年創作勢力的磅礴以及龐大的市場因素,大陸流行音樂才開始真正「輸出」。  但之後隨著整個唱片產業的僵化,臺灣音樂人更多到大陸發展,越來越多的大陸歌手模仿和「山寨」港臺歌手,作品直接是臺灣創作者打造,又重新開始臺灣流行音樂主導。  在姚謙看來,如果說總體上大陸流行音樂影響臺灣,其實才剛剛開始,李榮浩等大陸歌手的多項入圍也說明金曲獎的開放和包容。
  • 劉小山:好的流行音樂,是在藝術與商業的掙扎中找到平衡
    ,影視音樂製作人、流行音樂專家、音樂學者:劉小山。 59.4%的線上音樂人生活在新一線城市13.9%生活在二線以下城市 (圖片來自Fastdata極數:2020中國在線音樂行業報告)
  • 臺灣流行樂壇的新地標-臺北音樂中心
    》-九重門設計網·無價值不分享- 【前  言】     流行音樂在某種程度上往往帶有很強的地域性,而臺北音樂廳的設計則完美地體現了這種特質。該音樂廳在設計時將展覽大廳體塊進行了一定的抬高處理,以象徵流行音樂的最高成就。同時在內部設置了多個展覽空間、行政辦公室、以及收藏間。設計師希望這三個功能體塊在融入都市環境的同時,又能保持其一定的獨立性,從而更好地體現臺灣流行音樂的世界風格。
  • 吳迪雜談:鄧麗君,臺灣的流行音樂的代言人之一
    但我今天還是想回憶回憶港臺音樂,特別是臺灣音樂一些老故事,以及對整個華語音樂的影響。或許也會有人點讚的。我今天這裡所說的華語音樂,主要是臺灣的國語音樂,也就是以普通話為標準的華語音樂。臺灣的華語音樂,也是整個華人中的代表基地,其創作水平之高,影響力之大,名人輩出,大師如雲,是整個華語流行歌曲的驕傲。臺灣的流行音樂影響之深,傳播之廣,明星之多,實在讓我們一言難盡。
  • 抖音(TikTok)在臺灣崛起
    」開發上線,定位為適合年輕人的音樂短視頻小區。根據音頻內容,Facebook開始意識到TikTok的崛起,扎克伯克開始計劃阻止其最新競爭對手TikTok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扎克伯格稱,Facebook將推出類似抖音的應用Lasso在Tiktok尚未進入的墨西哥市場進行實驗,此後再去其它Tiktok已經流行的市場競爭。Facebook、Twitter、SnapChat過去均將彼此視為競爭對手,但目前均已把TikTok列為頭號競爭對手。
  • 臺灣音樂製作人吳旭文:「自媒體時代為兩岸音樂人帶來全新爆發力」
    中新網烏蘭察布9月5日電 題:臺灣音樂製作人吳旭文:「自媒體時代為兩岸音樂人帶來全新爆發力」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兩岸音樂人無需懷疑自身的價值,怨嘆抖音等新媒體的崛起,音樂人必須回歸到更專注自己的音樂創作狀態中。」9月5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電話採訪的臺灣音樂製作人吳旭文認為:「自媒體時代為兩岸音樂人帶來千載難逢的機會和全新爆發力」。
  • 歷史上臺灣流行音樂和大陸比哪個更強?
    從港臺和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來看,早期港臺翻唱日本的歌曲比較多,而大陸歌手又翻唱港臺歌曲,就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臺灣流行音樂比大陸強的多。從代表人物來說,內地有劉歡、那英、毛阿敏、陳明、韓紅、汪峰、崔健等。而其中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只有劉歡一人,因為他唱過很多國際活動的主題曲。
  • 中國流行音樂史:從金嗓子周璇到小鮮肉橫行,真的無藥可救了嗎
    如今,小鮮肉們霸佔了各大音樂排行榜,儼然是一副統一江湖的架勢,聽著他們哼哼唧唧無病呻吟的所謂「音樂」,不禁讓我們無限感慨:中國的流行音樂,還有救嗎? 說起中國的流行音樂,最早要追溯到三十年代的民國大上海十裡洋場。
  • 人物誌;客家人出身的「臺灣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
    從小愛好音樂,5歲學琴,1972年18歲參加學生樂隊擔任鍵盤手,從此開啟音樂演藝活動的腳步。1974年創作了第一首歌曲《歌》,1976年大學畢業後的羅大佑正式投入商業音樂創作。(1976年臺灣阿里山火車站。)
  • 歷時17年,「臺北流行音樂中心」開幕
    三大場館匯成臺灣流行音樂的心臟 ,其靈感源自於羅馬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以環繞式廣場空間的概念結合藝術、商業、市集和演出活動;南北基地由造型天橋串聯,三棟主建築位於同一水平線,除了加強建築的統一性,也以視覺軸線引領參觀者至不同目的。
  • 爵士音樂,雷格音樂以及流行音樂是什麼?孩子要知道這三點差異
    在其後爵士音樂的發展過程中,除了這些黑人音樂,也吸收了古典音樂、民俗音樂等諸多音樂元素,也因此逐漸形成了今日種類多樣的爵士樂,它所傳達的內容也更多樣化,不再只是早期的黑人音樂風格。綜合來說,有人認為爵士音樂是一種即興的黑人民間藝術,在白人基於商業目的而接管後,失去了它原來的身份。
  • 古典看不起搖滾,搖滾看不起流行:我找到華語音樂鄙視鏈的原因
    二戰後重新崛起,它的流行文化一直亞洲第一。老牌發達國家有最大的優勢,什麼人才精英、經驗積累、產業鏈成熟度等。歐美流行音樂一直是世界第一。日本繼歐美後的第二座高峰,長時間佔據亞洲流行音樂的第一。「亞洲四小龍」經濟崛起6070年代,流行文化的發展有滯後性。
  • 你還記得臺灣流行樂壇那些大牌的音樂創作人和歌手嗎?
    喜歡流行音樂的朋友,一定對港臺流行音樂不陌生。在許許多多70後、80後的記憶中,港臺流行音樂伴他們走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他們記憶中最純真、最美好、最難忘的歲月就是在港臺流行音樂的陪伴、陶冶中度過的。如果沒有曾經的港臺流行音樂,那麼許多70後、80後那片記憶的星空將會黯然失色。
  • 第21屆臺灣金曲獎流行音樂類入圍名單全公布
    中新網5月14日電 據臺灣TVBS報導,今日第21屆金曲獎公布了流行音樂類入圍名單,其中張惠妹憑藉《阿密特》專輯,一舉入圍八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據悉,第21屆金曲獎將於6月26日在臺北舉行。  第21屆金曲獎流行音樂類入圍名單:   【演唱類】   【出版獎】   - 最佳年度歌曲獎   身騎白馬《徐佳瑩 LALA創作專輯》/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好膽你就來《A-MIT
  • 民國「最輝煌」的城市,它的沒落,是香港和臺灣崛起的直接原因
    我們都知道,我國歷史悠久,歷代有很多繁華的地方,有些繁華的地方保存在歷史長河中,發展成了更大的城市, 但是有些地方在歷史長河中漸漸沒落,失去了過去的光明, 民國時期,有這樣的城市,非常繁榮, 可以說是民國最「輝煌」的城市,其沒落是香港和臺灣崛起的直接原因!
  • 歷時17年,「臺北流行音樂中心」開幕 | 三大場館完全解析
    三大場館匯成臺灣流行音樂的心臟 圖片提供/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座落在捷運南港、昆陽站開闊腹地上的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是由美國RUR Architecture及宗邁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其靈感源自於羅馬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以環繞式廣場空間的概念結合藝術
  • 第24屆臺灣金曲獎流行音樂類完整入圍名單
    第24屆臺灣金曲獎  搜狐娛樂訊 2013年5月22日下午17:00,第24屆臺灣金曲獎流行音樂類提名名單正式公布。據悉,今年金曲獎流行音樂類頒獎典禮將於7月6日(星期六)晚在臺北小巨蛋舉行,今年的頒獎禮主持人確定將由數度主持金曲獎的陶晶瑩擔任。  天王周杰倫、天后蔡依林都入圍最佳男女歌手,其中蔡依林專輯《MUSE》入圍最佳國語女歌手、最佳國語專輯獎與最佳年度歌曲3大獎。而香港歌手林憶蓮專輯《蓋亞》因入圍6項大獎,為最大贏家。
  • 從臺灣音樂產業看政府資助藝術
    筆者在臺生活四年,基於對臺灣華語流行音樂產業中創作者發展現狀的了解,結合流行音樂發展歷史和文化產業發展帶來的文化轉型, 分析政府資助藝術的成效、多歧性和複雜性。02·背景華語流行音樂起步至今,兩岸政府通過對加大對音樂產業的資助、完善音樂產業製造和引導媒介的廣泛傳播,已使其發展頗具規模——臺灣流行音樂產業在九十年代開始陸續達到最高水平,1997年臺灣唱片業在亞洲排名第二世界第十三。近年來大陸音樂市場也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已躋身全球第十。
  • 「翻紅」的伍佰背後,是華語流行音樂的浮沉史
    從伍佰出道到走紅,從走紅到人氣的平淡,乃至最近的「翻紅」,隱藏的其實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一段浮沉史。華語流行音樂浮沉中國近代新音樂誕生於20世紀初期,1927年音樂家黎錦暉創作的《毛毛雨》是中國第一首流行音樂作品。流行音樂具有簡明歡快、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等特點。
  • 臺灣音樂人廈門發起閩南語合唱團 盼閩南音樂「生生不息」
    一個臺灣音樂人,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廈門這座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美麗城市,於是,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巷都有了屬於自己的「情歌」。他創作的歌曲還被選入廈門宣傳片:「廈門親像一首歌,咱來念歌給全世界來聽,讓全世界聽見廈門。」    未來,我們將持續耕耘原創文化土壤,讓更多年輕人唱自己的歌;帶動本土優秀流行音樂作品和音樂人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