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人的調整,一直在繼續。
首輪第一場之後的擴防、增加格林的持球、戴維斯高位進攻之類。
次輪第二場開始不用德懷特·霍華德,增加戴維斯移動中接球;第三場下半場不用麥基,對球施壓,快速強弱側轉移。
第四場小球陣容,戴維斯對位威少,勒布朗與朗多弱側收籃板球起速,陣地戰大量空切多點出球。
今天又變了。
今年季後賽場均得29分聯盟第六的戴維斯,今天13分。
按一般標準:哇!失常啦!
——戴維斯今天投了9個籃,4個是長距離中投,籃下3個,禁區邊2個。
——第一節戴維斯就4個助攻:兩個三分球,兩個餵籃下給卡魯索們上籃。
——與對開拓者第四場差不多:
不得分了,高位策應去了。
反過來,勒布朗開場第一球是:深入籃下,交叉掩護,哈登戈登二人沒溝通好,KCP擺脫戈登切出,戴維斯給KCP做球,三分球。
——本來該是戴維斯掩護,勒布朗做球的,反過來了。
實際上第一節就是如此:
勒布朗在籃下坐,戴維斯去高位蹲。
稀裡譁啦打了會兒,勒布朗一個三分打到23比7後,下去了,戴維斯帶朗多們打起了鵜鶘時期的套路:擋拆內切,給卡魯索保送上籃傳。
防守端,倆人角色也交錯了:
戴維斯依然如上一場似的守威少,勒布朗是負責輪轉掃蕩的那個:2搶斷1封蓋,以及不知多少次補位(開場哈登那個上籃,勒布朗還試圖造進攻犯規來著,雖然摔得有點假)。
所以第一節一度都33比11了。
之後,也就那樣了。
當然,對面一度打出11比0,然後沃格爾教練一個暫停,又拉開了。
上一場湖人三分球30投9中而已,但空切穿插,內線得分62。今天對面擴防,但湖人三分球開了,而且刻意為之,且有花樣。
比如KCP和格林的弱側二人轉搶出的三分球機會,比如開場勒布朗給KCP低位掩護、戴維斯做球的三分球。
花樣多了,於是37投19中的三分球。
大概就是:
小球拉開空間了,你擴防,就打傳切;你收縮,就投三分。
丹東尼懵了。
卡魯索有一個勒布朗式的漂亮追帽。庫茲馬很高效的17分。朗多不如他兄弟搶鏡——在場邊都吵起來了——但有個細節,我很喜歡:
一度被掀起追分潮時,朗多朝庫茲馬吼了一嗓子,讓他注意防守輪轉,別漏人。
眾所周知,朗多這脾氣很得罪人,當初雷·阿倫的不爽,與此不無關係。
但在湖人,場上除了勒布朗,是得有個老將吼吼,來保持警覺。沃格爾也不反對這個——當初在步行者,負責場上喊的就是大智者大衛·韋斯特。
如此,場上亂成一鍋粥時,不至於繼續糟糕下去。
場上隨時有一兩個吼出來隊友能聽的人(勒布朗、朗多),有足夠多的調整來應付不同節奏,就是會不一樣些。
哈登說了段話,大意是:
「除了最後幾場比賽,我們防守都很好。主要是像籃板球這種事,我們紀律不夠(才沒抓到)。湖人打出高潮,當你好容易停住他們進攻時,又被抓到前場籃板,就很容易洩氣。」
——實際上,常規賽,他們的進攻與防守籃板都是聯盟倒數第六。
進攻籃板是投三分多自己放棄的,防守籃板……嗯。
是紀律的問題嗎?怕不盡然。
本來以他們的陣容,要搶好籃板,就是勉為其難。
丹東尼之前也提到,他試圖解決球隊動力不足的問題。
我想:
當一個系列賽4場下來,全隊五個人每場34分鐘以上,比賽時間960分鐘有830分鐘扣在六個人身上,每個位置平均矮對面5公分輕個10公斤,死扛快跑,還指望球隊動力足……總好像哪裡不對勁。
體力不是光靠發狠就能有的。籃板球不是光靠紀律就能搶到的。996不是靠畫大餅就有拼勁的(嗯這行劃掉)。
丹東尼帶隊四年以來:
2017年第六場75比114被馬刺席捲淘汰。
2018年第七場連發27個三分球不中被淘汰。
2019年杜蘭特倒下卻被庫裡一個第四節神奇表現解決第五場,再被勇士第六場末節起速捲走。
今天第一節就被打懵提前輸了,之後不必再提。
一根筋不調整了,動力鼓不起來了,收尾被捲走了。
好像總是這樣?
小球陣試驗其實挺好的:保持壓迫,壓垮對手,挺酷。
但是吧……
2015年總決賽後三場,勇士就是七人輪換頂下來的,伊戈達拉因此得了總決賽MVP——然而但勇士之後,也總是用個博古特或帕楚利亞填些時間,關鍵時刻才放小球。
2012年東部半決賽和決賽,邁阿密熱也是小球:查爾莫斯+韋德+勒布朗+巴蒂爾+哈斯勒姆這個最高203公分的首發一路趟過了沃格爾教練的步行者,跟凱爾特人打得難解難分——然而第二年熱還是用喬爾·安東尼這些長人,到補上鳥人才打出了27連勝。
2014年總決賽,馬刺是換上了迪奧打小首發,才開始席捲熱——然而之前之後,還是讓斯普利特站首發的。
去年總決賽最後兩場,伊巴卡發揮神勇,但納斯教練也沒說把加索爾直接踹了算了。
本系列賽,湖人慢慢雪藏了麥基和德懷特,但戴維斯還是在場的:他終究算個長人。
極端的小球陣,理論上是無敵的——尤其是在NBA2K裡。
防守端快速縮放輪轉,進攻端無限空間。只要執行得當,對方毫無空間,自己都是空間,怎麼想都爽。
但用到實踐上,小球陣容已經很耗體力了,短輪換更耗體力。
所以應急時用用挺好,真當常規陣容使,容錯率就很低。
與此同時,進攻純粹依靠空間拉開,可調整的餘地就很小了。
2009年的魔術是如此,2015年的鷹是如此,今年的雄鹿也是如此。
湖人這連續多場的有序調整,除了沃格爾教練改小球陣的套路外,還有賴於兩個王牌的調整。
勒布朗不單是能如第三場那樣半場飆29分,也不只是能突破分球。第三場第三節的4封蓋、第四場的策動空切、今天開場的無球掩護和之後的連續三分球。
戴維斯不單是能攻擊內線和守護禁區。第四場的換防威少,今天的高位策應,都在釋放出隊友空間來。
《少林足球》裡,吳孟達說足球無非停傳帶射,籃球裡的攻擊招式,姑且簡化歸納為投突傳擋切靠。
王牌能擔當的角色多,球隊能調整的套路就多;對手需要的應變和猜測就多。
反過來,如果王牌和球隊都相對一根筋不調整,只靠一招,人還少,體力還弱,越打越緊張,那就容易糟糕。
籃球史上的大多數極端套路,如雙塔甚至三塔(1998年波波維奇試驗過……),如極端小球,理論上都可以成功:
靠紀律,靠效率,靠特定打法,都行。
但那是建立在「人如機器一般不會犯錯」的基礎上。
只要打球的還是人,而非機器,那就是會有起伏,會累,會判斷失準,會漏掉理論上堵得住的人、投丟理論上投得進的球。
與此同時,招式單一,意味著能先聲奪人,但只要一下打不死,就有得緩。對手調整過來了,你怎麼辦?
打遊戲的都知道,不怕boss強,只怕招式多變的boss。只要是有套路的boss,多死個幾次,摸準招式了,就有得打了。
打遊戲的也都懂:輕甲攻擊強還靈活,理論上只要避開一切進攻,就能迅速砍死對手;重甲笨重進攻還不高,但容錯率高,被挨了一下還有緩。
而人不是機器,總會出錯的。
多備幾套輕重甲,打不通的boss也應變得來啊。
湖人是平時打大球,急了也能打小球;丹東尼就沒第二套班子。覺得球員缺動力……真不能怪他們吧?
當然,那就是他們整個的建隊思路。求仁得仁吧。
說個迷信吧:
1981年摩西下克上淘汰湖人,1986年大夢下克上淘汰湖人,1996年大夢下克上淘汰湖人,2009年姚明在那年此前湖人只輸過3場的斯臺普斯球館,客場帶傷轟下西部半決賽第一場。
歷來休斯頓克湖人的,都是巨人。
哪怕對面是天勾是三塔,還是巨人頂著上才能贏。
說些巧合。
這是勒布朗第二次淘汰哈登+威少——上一次是2012年總決賽,他拿到第一個戒指。
也就是那年,哈登+威少西決淘汰了丹尼·格林。之後格林跟威少哈登互有勝負(2014、2016、2017),今天格林算是淘汰了哈登+威少,報仇了。
也就是那年,朗多最後一次進了分區決賽。
也就是那年,塔克結束了在德國的聯賽,回到了美國。
也就是那年,哈登離開了雷霆,開始了新的旅程。
也就是那年,安東尼·戴維斯進NBA了。
也就是那年,湖人的主帥變成了邁克·丹東尼,德懷特·霍華德初次去到湖人。
八年之後,一切都天翻地覆。
也就是那年,勒布朗在季後賽初次迎戰保羅·喬治,對手主帥正是沃格爾。
也就是那年,勒布朗在東部決賽最後一次決戰朗多,對手主帥正是裡弗斯。
下一輪西部決賽,這些命運交錯的敵友,會重新聚首嗎?
約基奇:
我持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