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都督、假節鉞的關羽,在「襄樊之戰」中有調動劉封的權力嗎?

2020-12-14 畫筆中的歷史

「襄樊之戰」是劉備集團的一次巨大波折,之前劉備集團的勢頭還是蒸蒸日上,「襄樊之戰」後則是一落千丈。「襄樊之戰」的失敗的主要責任人就是關羽,雖然關羽前期打得可圈可點,但是結果就是這樣,責任應該算在他的頭上。除此以外,在「襄樊之戰」中還有一個間接的背鍋者,那就是劉備的義子劉封。關羽曾經要求劉封和孟達出兵協助自己進攻襄、樊,被二人拒絕。在《三國志·蜀書·劉封傳》中使用的是「不承羽命」,很多人認為劉封和孟達拒絕出兵是戰場抗命的行為,也有很多人認為關羽其實並沒有權力來調動劉封、孟達二人。小編下面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關羽、劉封二人的職權

關羽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超然,甚至衍生出關羽尾大不掉,劉備和諸葛亮不惜以荊州為代價坐視曹操、孫權除掉關羽的陰謀論的說法。可見關羽的位高權重。從資歷上來說,關羽是劉備起兵開始就一直跟隨的涿郡故人,勞苦功高,而且感情十分深厚。關羽曾經因為沒有動手殺掉曹操而埋怨劉備;在得知黃忠與自己並列後拒不受拜,這些事情可以體現關羽的傲氣,也可以體現出關羽與劉備的關係非同一般。

再從職權上來說,劉備進位漢中王的時候,關羽官拜前將軍,是劉備集團中位次最高的將軍,當然這個位次不能說明太多問題。更重要的是關羽都督荊州、假節鉞的權力。劉備集團最巔峰的時候,也只有益州和一部分荊州,關羽在軍事上佔了一小半;關羽作為劉備集團唯一的假節鉞的節將,一定程度上代表劉備的意志,也具有一定的專殺的權力。

另外從「襄樊之戰」的情況上來看,《三國志》當中未有劉備命令關羽進攻襄、樊的記載,由此產生一個謎題:關羽北伐是劉備授命還是自發行為?這個並不是很清楚。不過根據「襄樊之戰」之前「漢中之戰」的巨大消耗,以及劉備等人極為遲緩的動作來看,劉備集團似乎沒有準備一場主動的大規模的戰役,所以小編更傾向於關羽主動北伐的說法。也就是說關羽在對外戰爭上具有很大的便宜從事的自主權。

再說說劉封。劉封作為劉備的義子,理論上來說有繼承劉備集團的資格。但是既然親兒子劉禪出生了,劉封自然要為劉禪讓路。劉封的履歷相較於關羽來說無疑是遜色很多。劉封被任命為副軍將軍,是一個雜號將軍;權力上來說,雖然《三國志》沒有明文記載,不過大概上是都督「東三郡」,即上庸、西城、房陵三郡。說是三個郡,其實地盤並不是很大,是從漢中郡分出來的幾個小郡。而且地理環境較為封閉,與關羽負責的荊州的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語,其戰略意義只能是作為關羽北伐時的一個助力。至於假節或者假節鉞的權力,劉封就更不沾邊了。

關羽有沒有調動劉封的權力

從地位和權重上來說,關羽無疑是要高於劉封的,可以說是劉備集團中武將第一人。不過關羽是否能夠調動劉封呢?這一點卻是未必。主要是根據荊州都督和假節鉞兩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是關羽荊州都督的身份,荊州地區的軍事都由關羽來負責。如果劉封屬於荊州的戰區,那麼關羽指揮劉封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那麼問題就出現在劉封都督上庸、房陵、西城等地的身上。從地理環境上來看,「東三郡」是位於荊州和益州之間的一塊地區。由於《三國志》中缺乏地理志,關於這些地方的劃分也不是十分明確。「東三郡」後來被曹魏攻取,重新劃分為魏興郡和新城郡,屬於荊州所轄。不過這並不能確定劉備集團的「東三郡」要歸荊州。因為曹魏沒有益州,只能將「東三郡」歸入自己所置的荊州,而根據東漢的情況,「東三郡」是從漢中分拆出來的,理應屬於益州。關羽這個荊州都督沒有權力調動益州的守軍。

再有一個就是假節鉞的權力。關於假節鉞小編沒有太深入的研究,多參考前輩論述,所以可能會有一些不足之處。根據《晉書》以及《宋書》上的記載,這種特權可以分為使持節、持節、假節,具有一定的專殺權。使持節可以處死二千石一下的官員;持節可以處死白丁,軍事上與使持節相等;假節可以處死軍事上冒犯軍令的人。另外假黃鉞可以處死節將,屬於最大的特權。很多人根據這些特權來判斷,關羽有調動甚至處死劉封等人的權力。

不過有一點,這些關於假節鉞的史料都是在漢末三國時期以後,在西晉時期確定的,不能作為唯一參考;而《漢書》、《後漢書》中均未記載假節鉞的具體的專殺之權,《三國志》更是沒有百官志,所以關於三國時期的假節鉞的權力是比較模糊的。從《漢書》和《後漢書》中一些假節鉞者的記載來看,假節或者假節鉞確實具備一定的專殺的權力,但是存在張弛的空間,大概是取決於統治者的意志,而非確定的職權。總的來說,假節鉞的專殺之權大於假節,不過假節鉞的關羽是否能夠擅自處死作為另一個戰區司令(雖然這個戰區相對於荊州來說有些沒牌面)的劉封,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

如何看待「不承羽命」的說法

那麼如何看待《三國志》中劉封「不承羽命」的說法呢?小編個人認為關羽是沒有權力調動劉封的,劉封以「東三郡」初步平定尚未穩固的理由拒絕出兵也不算是戰場抗命。但是關羽在地位上畢竟高於劉封,所以用「不承羽命」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還有一些佐證。劉封逼走孟達,孟達投降曹魏後給劉封寫勸降信,其中的主要內容是劉封這個義子的尷尬身份,以及曹魏厚待投誠者的策略,可以說威逼利誘兼備,但是完全沒有提到劉封在「襄樊之戰」中抗命的說法;後來劉封丟掉「東三郡」回到成都,劉備責備劉封的原因第一是欺辱孟達,第二才是不救關羽。而關羽要求劉封出兵的時候,還沒有落敗的跡象,談不上救助。劉備決定賜死劉封,也是考慮到諸葛亮提出的威脅劉禪的情況,而非戰場抗命。所以小編認為,關羽要求劉封出兵,無論是從職權上還是從現實情況上,劉封都有理由拒絕。而後來劉封被處死,更大的原因就在於他剛猛的性格和劉備義子的尷尬身份上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宋書》、《漢書》、《後漢書》、《中國歷史地圖集》、《漢唐間地方官加節的等級劃分與權力演變》

相關焦點

  • 關羽假節鉞可以節制劉封和孟達嗎?看透這兩點,或許你就明白了
    219年7月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在此之前的6月孟達和劉封兵分兩路拿下了東三郡,如此一來關羽的荊州四郡和益州、漢中就連在了一起,劉備的實力真正得以橫跨荊益兩州
  • 襄樊之戰中,假節鉞的于禁可以斬殺曹仁這一級別的武將嗎?
    但是曹操時代的于禁卻是一個特例,他是外姓武將中唯一一個被授予假節鉞權力的,在戰時狀態就不必請示匯報,可以直接斬殺自己軍中觸犯軍令的將士。但是襄樊之戰中假節鉞的于禁可以斬殺曹仁這一級別的武將嗎?事實是想都別想。
  • 襄樊之戰:關羽為劉備背了一千多年的黑鍋
    ,這還不算,其後發生的一系列嚴重後果都和此戰有莫大的關係,比如孟達叛逃、劉封被殺以及東三郡的丟失,劉備為了重新奪回荊州大舉伐吳,卻在夷陵之戰中大敗,損兵折將無數,蜀漢國力一下子跌到了谷底。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先得說一說關羽為何要在漢中之戰剛剛結束就迫不及待地發動襄樊之戰,主流的觀點都認為關羽太過心急,倉促之間發動時機不對,事實上無論對關羽還是劉備而言,這都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戰機稍縱即逝,以後都未必有這樣的機會了,為什麼這麼說?
  • 關羽為何突然發動襄樊之戰?二爺其實是在暗示張飛,可惜張飛沒懂
    劉備當時出動了五虎上將,包括,黃忠、趙雲、馬超、張飛等,謀士有法正、當時諸葛亮負責後方糧草、兵馬調度相關事宜。劉備動用如此龐大的人力、將才、終於在漢中打敗了曹操。這一仗,劉備算揚眉吐氣了,在漢中之戰剛剛打完之後,鎮守荊州邊境的大將關羽突然發動襄樊之戰。
  •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結局,劉備有一半「功勞」
    劉備自稱漢中王時,曾給關羽封「假節鉞」,張飛、馬超等人也僅僅得到「假節」。《三國志·關羽傳》有記載: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假是「暫代」之意,節杖象徵天子親臨,斧鉞是「君主的君權」。武將擁有假節,往往可以代替君主帶兵打仗,但假節鉞則可以全權代表君主行使一切權力。不得不說,蜀漢建立前期,劉備太「寵愛」關羽,正是這種無限度的溺愛,將關羽捧到蜀漢第二把交椅的位置,使得關羽變得更加目中無人。從關羽羞辱孫權,到「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再到「命喪臨沮」,劉備「功不可沒」。
  • 【襄樊之戰始末01】關羽為什麼敢打襄樊——一場不起眼的人事調動的背後故事
    而轉調軍區的,一般是國家缺人了或者有非你不可解決的問題了,比如說曹真死後,司馬懿在荊州軍區司令任上被調往西部都督雍涼軍事,而後來又因為北邊的公孫淵實在解決不了,才被派去幽州平叛。樂進受調任之時,國家一不缺人,二樂進當時在群星閃耀的魏國也不算啥,為啥荊州軍區幹的好好的就被調走了?唯一的解釋就是樂進在荊州打出了岔子,被撤職了。
  • 蜀之殤: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前因後果,與蜀漢衰弱的轉折點
    劉備、孫權、張飛一、襄樊之戰為什麼發生關於到底是劉備命令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還是關羽擅自發動了襄樊之戰,歷來都是有很爭議,別的先不說,就說作為鎮守一方的大將,有沒有權力發動一場關乎國運的大戰?這種戰爭似乎都是不可能發生的,如果你讓曹仁背著曹操發動一場攻打季漢的大戰,或者讓陸遜背著孫權發動一場攻打曹魏的大戰,曹操和孫權的反應一定是:震怒。
  • 關羽很委屈,諸葛亮也無辜,是誰的疏忽大意導致了荊州之戰全面潰敗?
    劉備佔據荊州,封諸葛亮龐統同為軍師中郎將。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進位漢中王,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董督荊州事(實際意義上的荊州牧)、漢壽亭侯;張飛為右將軍、假節、新亭侯;封馬超為左將軍,假節、前都亭侯;黃忠後將軍、關內侯。
  • 關羽北伐襄樊,曹操派出于禁救援襄樊,為何不派夏侯惇率26軍救援
    關羽在公元219年發動襄樊之戰,北伐襄樊,曹操派出的首支救援襄樊的援兵就是于禁率領的七軍三萬多人,曹操為何不派夏侯惇率26軍救援,而是執意派出于禁率領的七軍三萬多人救援襄樊呢? 原因很簡單,一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于禁駐軍離襄樊最近;二是曹操其實已經派出了夏侯惇手下的軍隊救援襄樊。
  • 關羽如果從麥城突圍成功回到成都,會因丟失荊州被劉備處死嗎?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劉備在漢中爭奪戰中擊敗曹操,七月,進位漢中王,七月末,受封為劉備集團前將軍且有假節鉞之權的關羽正式率軍三萬餘發動襄樊之戰!
  • 假節鉞:到底有多大的權利
    蘇軾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寫道:「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借用了馮唐持節雲中赦魏尚的典故。文中提到「持節」一事,那麼「節」是什麼東西,它到底是幹什麼的,跟「節鉞」又有什麼聯繫呢?
  • 連關羽都有假節鉞,為何丞相諸葛亮卻僅僅只有假節之權?
    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221年稱帝之後封諸葛亮為丞相、假節,同時假節的還有張飛和馬超,此後一直到234年病逝五丈原,諸葛亮始終只是假節而無假節鉞。 眾所周知的是,假節鉞的權柄比假節大多了,戰時假節鉞名義上可以斬殺假節之大將,按理來說就算劉備時期諸葛亮無假節,但是劉禪時期諸葛亮大權在握,又常年出徵應該有假節鉞才對,那麼連關羽都有假節鉞,為何丞相諸葛亮卻僅僅只有假節之權?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 關羽為何發動襄樊之戰?早有安排還是突發奇想?結果他預想到了嗎
    01襄樊之戰前,劉備,關羽,張飛已經成為匡漢集團的首目了,荊州三郡也已經被他們佔領,此時,他們也已經有實力跟曹操和孫權爭天下了,劉備穩住孫權後,籌謀著怎樣收回漢中之事,在劉備打敗了曹操,而邊境的名將關羽卻突然發動了戰役,這就是有名的襄樊之戰?
  •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到底是被誰坑死?真相讓人意想不到
    同年,駐守荊州,並得以假節鉞的關羽,突然發動襄樊之戰,拉開了北伐的序幕。在這一戰之初,他先是兵圍樊城,困住了曹魏名將曹仁,之後又水淹七軍,降于禁、斬龐德,使援軍全軍覆沒,一舉威震華夏。然而好景不長,東吳在曹魏的聯合之下,突然出手攻打關羽後方,使關羽被迫敗走麥城,最終被無名小將馬忠擒殺,一代將星就此殞落。回味歷史,每每想到此事,大多數人都會唏噓不已,甚至淚溼雙目。
  • 漢末三國有幾人假節鉞?一位梟雄,三位權臣,八大名將
    《史記》記載:「節 ,使者所擁也」,持節者代表皇帝親臨,可行使一定的權利,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戰事頻繁,大將假節比較常見,所謂「假」指的是「權以給之,不常與」,其中假節鉞權限最高,戰時甚至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力,那麼漢末三國有幾人假節鉞?一位梟雄,三位權臣,八大名將。
  • 關羽為什麼要水淹七軍
    關羽發起襄樊之戰,因為後方被偷襲最終導致整個荊州丟失,所以該不該發動這場戰役,就有了各種說法,可謂是褒貶不一。關羽為什麼要發起這次戰役,我們還是要先看一看,他發起這次戰役的背景是什麼?
  • 關羽非荊州一把手,劉備為何要提防結拜二弟?
    孟達攻破房陵後,乘勝進攻上庸(今湖北竹山縣西南),劉備擔心孟達有異心,就派養子劉封從漢中順漢水而下,統領孟達,與之一起迫降上庸。由此,劉備將新城、上庸和魏興三郡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體內流淌著忠誠血液的關羽,不知道對劉備進行質疑,只知道拿黃忠來做出氣筒。費詩開導他說:「那些建立功業的人,手下的人才都不止一個。過去,蕭何、曹參與高祖是少小親舊,而陳平、韓信是後來亡命投奔高祖的,最後排定官位,韓信居首席,也沒有聽說過蕭何、曹參有怨言。(言外之意,你關羽也不該有怨言)現在漢王因為黃忠有斬夏侯淵之功,特意尊崇他,可是,在漢王心裡,黃忠會超過您嗎?
  • 諸葛亮勸劉備殺劉封,在剛猛難制的背後,隱藏著哪些真正的原因?
    當時上庸有土著勢力申耽、申儀,還有從荊州派來的孟達。劉封匯合孟達的兵力,在攻打上庸的過程中,接受了申耽、申儀的投降,順利拿下了上庸。劉備任命劉封為副軍將軍,坐鎮上庸。不久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在襄樊之戰的過程中,關羽多次寫信給劉封和孟達,讓他們率軍來襄樊前線增援。從上庸到襄樊有漢水相通,如果劉封和孟達響應關羽的召喚,順流而下,幾天內就可以到達襄樊前線。
  • 淺析—關羽到底應不應該發動襄樊之戰
    當時,劉備剛剛取得益州和漢中,兵力三分,關羽為何急急進攻襄樊呢?此次戰役又給吳蜀魏三國帶來了怎樣的後果呢?在此文中,我簡略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感受。關羽(一)襄樊之戰爆發的背景襄樊之戰爆發於公元219年八月,此前公元214年劉備取得益州,公元215年與孫權爭荊南三郡,公元219年正月劉備攻取漢中。
  • 關羽坐鎮荊州,為何要發動襄樊之戰,全力防守不行嗎?
    襄樊之戰,使得曹魏、蜀漢的實力受損,尤其是蜀漢,不但損兵折將、還丟失荊州,成為三國形勢的重要轉折點。此戰還導致蜀漢與東吳十餘年的同盟關係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後發生夷陵之戰。因此,對於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選擇,後人自然是有所爭議了。那麼,問題來了,關羽坐鎮荊州,為何要發動襄樊之戰,全力防守不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