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對戚繼光武學思想的影響

2020-12-14 騰訊網

璞瑅止觀

戚繼光作為傑出的軍事家、抗倭英雄,南北徵戰四十餘年,為清滅倭寇、鞏固北部邊防作出了傑出貢獻,同時他還是明代的重要武術人物,他的《紀效新書》記錄了槍、牌、筅、棍、鈀、射等武術內容,收錄了《楊家六合八母槍法》、《劍經》等器械拳譜,為明代武術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武學思想影響了明及明代以後的很多軍事家和武術家。而戚繼光武學思想的形成與成熟卻與此時流行於世的陽明心學有著密切聯繫,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功夫也可以說是這位戎馬倥傯的儒將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理念。

儒學與戚繼光武學思想

從戚繼光的武學思想形成到發展和完善,經歷了多個階段,但始終都是從軍事實踐中來,根植於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抱負。從思想來源來看,他的理論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以《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尉繚子》、《六韜》等共同構成的《武經七書》另一個是以儒家經典的《四書五經》為核心的儒學典籍,因而戚氏的武學理論蘊藏著兵儒合一的特性。尤其是儒家的經典思想成為他日後作為一代名將的思想後盾。

自戚繼光的五世祖戚斌開始,戚氏家族便世襲將兵之職,但戚繼光一生卻常以儒將自居,他的《紀效新書》——《練將篇第十四》就針對將領思想境界的培養提出了鮮明的看法,他認為:「無分於武弁也,無分於經生也,無分於草芥也擇其有志於武者,督郡而理之。首教以立身行己,揮其外誘,明其忠義……」可以看出戚繼光把將領能否立身行己、抵抗外在的誘惑、深明大義作為首要之前提條件,因此他指出:「為將者需先將《孝經》《忠經》《論語》《孟子》《武經七書》白文,次第記誦。……然後益之《春秋左傳》《資治通鑑》以廣其財;授之《大學》《中庸》大義,使知心性之源。

由此,戚繼光對儒家經典的推崇可見一斑,對將領培養過程中的思想基礎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認為只有以此為前提才能「措方而不構於方,悟法而不泥於法。」然後才能「進之以器技、行伍之務,置諸蜉鼓實用之間,心方自信,職方自決。」此時將材方才算成矣。

戚繼光本人對《四書五經》頗有造詣,尤其推崇《大學》,他指出「上自天子,下至於庶人,凡有家、國、天下之責者,一切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就出自《大學》,可上承格物致知之法,誠心正意之本,下啟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剛健有為之道,是「大學」的中心和中軸。他在關於將帥品德培養的問題上,把《周易》的「惟謙卦無兇辭,古之大將惟謙善終,此之謂也」作為對將帥日常行為的要求;在談及將帥人格的培養時,主張最為要緊的就是為將者能否「將生死置之度外」,還援引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以作勉勵;他還非常欣賞孟子「我善養養浩然之氣」一文,主張將帥應注重個人修養,善養浩然之氣。

另外,戚繼光還攝取了從漢代到宋代理學所確立的一套貼近現實社會的倫理綱常,在對於人生追求上,戚繼光在兵學領域解釋和發展了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他說:「利與眾共之,不自以為利,則獨享其利也大;功與眾共之,不自以為功,則獨歸其功也深。雖為用兵制勝之道,即是心身性命之學。」(《愚愚稿上》)戚繼光的儒學修為和以上這些觀點的闡發,可以看出儒學對他思想影響之深刻,正是這種深刻的影響,使得戚氏在培養將領、治理軍隊、武學修養上有著那個時代人所不具有的高度;也為他日後逐漸傾向和服膺於同樣出自儒學的陽明心學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

陽明心學在理論上對戚繼光武學思想的影響

明代初期的思想界繼承了宋代以來的程朱理學,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後詔令天下,國家的科舉考試沿襲宋代理學家朱熹、程頤和程顥等人對四書五經的注釋,翌年,《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等相繼修訂完成,自此程朱理學在明代初期佔有正統統治地位。因而戚繼光的武學思想初期也帶有理學的思想痕跡,他對天理和人慾有過精闢解釋,在對待人性善惡的問題上把朱熹的「明天理,滅人慾」用他貫習的戰場語言解釋為「天理難復而易蔽,人慾難磨而易起。復理如仰面攻城,縱慾如下坡推轂。」把人慾橫流、修身難、墮落易解讀的生動非常。

但隨著明代中晚期政治的腐敗、朝政的頹圮,理學開始逐漸演變為統治階級工具的假道學,正是此背景下,明代大儒王陽明在繼承陸九淵心學基礎上發展出了著名的「致良知」理論,認為人心即是理,心外無理,在晚明極為盛行。戚繼光身處王守仁思想廣泛影響的大背景下,終生服膺陽明心學,由「良知」發展出「正心之術」,並應用到將帥的培養當中,把端正思想作為做將帥的根本;王陽明所強調的「知行合一」在戚繼光的武學思想中解釋為「身體力行」,他說:「近世人輕易看書,辭日繁,道益晦,只是欠『身體力行四字耳。」

又在王陽明「人人即可為堯舜」之說基礎上提出應當將聖賢和真正的大儒所說所言,字斟句酌的體悟,在自己身上力行,只要得一「良知」便可以抵達聖賢的地位,便可日日見堯舜。王陽明稱「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卷4《與楊仕德薛尚謙》)戚繼光則提出「去外寇易,去心寇難」,把為將帥的道德情操與抗擊倭寇相結合,認為善立功之人,應當是能夠蕩平一方倭寇之將;善立德之人,當是能夠蕩平自身心中倭寇之帥。

戚繼光的兒子評價他為:「私淑陽明,大闡良知」,深諳王陽明的心學,並用實際行動闡發光大。因此,他的武學和軍事思想雖然未對陽明心學有創造性的革新,但卻將其「知行合一」的哲學理論、倫理理論和軍事思想、作戰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運用到軍事實踐當中,在很大程度上真正踐行了王學的思想核心。

在戚繼光看來,天下之事難者甚多,而用兵之術,是難之又難之事,是「根於幾微,本諸仁義……跡粗而用神」而在這尤難之事中,最為重要的即是「練將」,他認為將領的品行操守與戰爭的成敗關係密切,驕傲、盈滿、矜怠、快俠等品行都不能成就一名可以保家衛國、揚名立功的將領。為將者首要有良好的品行,無論貴為王侯將向者,賤而匹夫庶人者,共有的僅是「一心」而已。而此心,即是王守仁所說的「良知之心」。

戚繼光武學對「知行合一」的踐行

在踐行心學的過程中,戚繼光從兩個方面實踐和發展了陽明的理論,第一方面,他把作為天理的良知與人心統一起來,認為致知之事不需要向外探求,應訴諸於本心,因此他說:「天之付我,原來有善無惡。」又說:「在就己之德與其在民者,一一究竟到至善本末源頭去處,畢竟善為天命所付之本然……」由此可以看出,戚氏把天命所付之善本身即看作理,至善之理要到人性之始去覓,理即是心,是天之本然,正如王陽明四端之說中的第一心,即「無善無惡是為本體」,本體即是本心。

第二方面,他同王陽明一樣認為良知人人皆有,聖愚並無不同,因此他說:「……自明德而言,謂之盡性;自新民而言,謂之推心。蓋天下同是心,故因心可以制治,千萬人之心即一人之心故也;天下同是性,故因性即可以藕民,千萬人之性即一人之性故也。」戚繼光在實踐心學的過程中,創造性地把練將、練兵、軍事作戰、武術習練與心之體融會貫通,形成了屬於軍旅的心學體系。

除此之外,戚繼光還結合宋代張載的「氣本體」範疇,認為心與氣相對,提出用提升「心氣」來提高道德修養,他指出:「兵種雖多術,而膽具於身心統乎氣,氣當乎用,則未嘗不同。」認為氣發於外而根植於本心,所以出於諸心的方為真氣,而格物而後發者,是為客氣。心原本是諸天至善之本體,心一旦與物接,就會外化為氣,在此過程中,出於純本之心的至善本性會發生變化,因而才出現真氣,然後是浮氣和積氣等。真勇就是出自真氣,唯有具備真勇之兵將在戰場上才能縱橫捭闔取得最終勝利,而浮氣和積氣則會擾亂本心,使得兵將或萎靡不振或剛愎自用,致使戰爭失敗。所以要從修心修德之處著手,修心氣之術即是平心中之寇,呈現心之純本自然的至善之態。

《紀效新書·膽氣篇》有云:「……至於治心寇,卻弗加意功名利慾。與心為敵,無異於寇能剿外寇者卻不能攻心寇,可不省旃。……心為主將,氣為士卒,治心則為良將,治氣則得猛卒,……善將心者,以意為偏稗忠信為甲冑,禮義為幹櫓,戒慎恐懼,防乎其防。」他把兵與將之間的關係比作心與氣,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都有所批判和吸收,因此他即反對「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思想,又不完全因襲心學「致良知」的理論範疇,認為只為追求頓悟成聖賢,卻忽視當下社會現實的實踐是有違道德之真的。

他把心學的功夫論演化實踐為「治心寇」,這既與王守仁「破心中賊」有異曲同工之妙,又結合了切身實際存在的政治軍事環境,他要求他的將領要身率天之道、忠信果敢、仁厚知禮,應當在一念起之處格除不當的慾念,需要時時「自返照腔子裡面」,不斷自省,所謂知善知惡謂之良知,只有如此方可使良知不會泯滅。

戚繼光之《紀效新書》在培養將領方面,從「正心術」到「明保障」,根本之標準共計二十六條,這二十六條包括七項基本原則(正心術、立志向、明死生、辨利害、做好人、堅操守、寬度量),需要克服的七項缺陷(聲色害、貨利害、剛愎害、勝人害、逢迎害、委靡害、功名害)以及為將帥者的十二中基本素質(尚謙德、惜官箴、勤職業、辨效法、習兵法、習武藝、正名分、愛士卒、教士卒、明恩威、嚴節制、明保障),這些標準既有積極地引導,又有反面勸誡,其核心就在與「正人之心」,不得不說戚氏之學中無處不印刻著陽明心學思想的光輝。

另外,陽明心學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樸實無華,深入民間鄉裡進行思想教育,他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玄之又玄的天理之性引向日常生活,提倡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存在的意義。正是因為心學走進民間、關注大眾的日常生活,倡導簡潔樸實的理論,將哲學活動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把在雲端、廟堂和山野的哲學玄思下降到人間,用世俗的教法,過市井啟發愚懵,用簡單平常的話來向他人講學,這才使得心學成為明清兩代最為盛行的哲學思想。戚繼光把心學的這種方法論踐行於軍隊建設當中。

明代中晚期,士卒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基於這一特點,在制定軍隊條列或是撰寫軍事著作時,戚繼光都力求做到通俗易懂、語言平實,還產用諺語、格言、俗語等於士卒講話。譬如他要求士卒禁止殺戮百姓時,就隨口引用佛家「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俗語;還常用「皇天不負好心人,皇天不負苦心人」這樣的口頭禪來激勵士兵;在勸誡他手下將領清正廉潔時,又隨口引用當時流行的諺語「朱門生餓殍,白屋出公卿」;還常以常「常調官好做,家常飯好吃」這種口語提醒將領們不要貪功茂名。

綜上,可以發現,戚繼光在他的行伍生涯中無處不在身體力行的實踐著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精髓,尤其是在細節上幾乎處處不離「知行」二字,可以說是心學在武學中的絕佳現實演繹,從根本上把武術的本質實踐出來,即是說武的本質並非具有多強的殺傷力、多麼炫目多姿的外在表現力,而是在於對於道德的根本之實踐。戚繼光以他卓絕的思想造詣和威名赫赫的軍事才能,無愧於他一代儒將的風採,更無愧於後人對他的無上讚譽。

相關焦點

  • 陽明心學讀書會:「心學的智慧」
    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曾經影響了很多人,其中包括曾國藩、毛澤東、孫中山、梁啓超、岡田武彥、稻盛和夫等,其影響遠至日本、韓國、東南亞及歐美等國家。關於陽明心學,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
  • 「陽明心學」為何在日本獨樹一幟,甚至反過來影響起源地的中國
    梁啓超也說「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國內無數仁人志士為之沸騰,將東洋學和西洋學並列,並以昔日的學生為師,掀起留學日本、效仿研究陽明心學的浪潮,並對辛亥革命等事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聖人之學,心學也 |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如果說,象山先生是心學的開山之祖,那麼陽明先生則是心學的集大成者。陸象山在南宋就已經提出了他的心學理論。他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六經皆我註腳」。他認為,所有經典都是為自己的心做註解。陽明先生通過龍場悟道,以自己的人生體驗和生命經歷,來註解孔孟之道。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構築了陽明心學的基石是什麼呢?那就是王陽明概括的四句話,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後來人們稱之為陽明心學「四句教」,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我們就陽明心學四句教深入解讀:1.無善無噁心之體:在貴州農場開悟後的陽明先生與釋迦牟尼一樣,發現吾心即天理。
  • 陽明心學核心觀點之三:致良知
    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觀點,分別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致良知」三字,是陽明先生晚年提出的觀點,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最終旨歸。陽明先生曾對其子正憲言道:「吾生平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其思想淵源是什麼?何以稱為「孔門正法眼藏」?
  • 國人必讀:中國思想發展的七個階段和陽明心學!
    把陽明心學實踐最到位的是日本君主立憲制的成功,心學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以軍閥衙門代替了文人論道。新儒家對文學的直接影響——《儒林外史》、《紅樓夢》6,清朝考據康熙、乾隆 等皇帝對文人論道的打擊,對文人書、信的焚燒和嚴查。7,近代西學西方文化來襲,帶著資本和技術。但同時也帶來了民主和科學,尤其是科學技術。
  • 2020陽明心學大會在紹興召開,陽明故居遺址發掘保護工作首次披露
    雖然他離開世界已經五百多年,但是,他的思想一直影響至今,有著極為強大的生命力和不可估量的時代價值。今天(10月31日)上午,紹興市人民政府、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國哲學史學會共同主辦了這場「陽明心學大會」。
  • 岡田武彥為何潛心研究陽明心學?聽聽他弟子怎麼說
    為研究陽明心學,他曾親訪中國八省區八十餘縣市,行程兩萬餘裡,又親自捐款並大力募款,修復中國境內多處陽明墓和紀念碑亭,對於推動當代中國陽明心學及傳統文化的發展厥功至偉。岡田武彥六十八歲提筆,九十三歲完成,花費了二十五年的心血寫就的陽明通俗傳記《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成為了解王陽明生平和思想的權威作品,中文簡體版出版後持續暢銷。
  • 揭開陽明故居遺址「面紗」 2020陽明心學大會紹興開幕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紹興10月31日電(記者 方堃)「由王陽明所創立的心學哲學,非但震動當時,影響後世,且流播海外,形成域外陽明學派,毫不誇張地說,王陽明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偉大哲學家。」
  • 陽明心學不是成功學也不是心理學,從原則來入門
    陽明心學近年來最受到熱捧的傳統文化符號,卻被當成「成功學」、有如心靈雞湯式的傳播的趨勢。該如何地定位陽明心學,是思想家,還是哲學,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哲學又是個西方詞語,難道中國有哲學嗎?對於思想與哲學沒有弄清本身,也是陽明心學的範疇。因此讀透了,也就明白了西方的哲學、科學與東方的思想、學問到底是什麼關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構成,當代社會該如何來理解陽明心學。現在有用大量的作品解讀陽明心學,心學發展過程中也是眾多的典籍,但更需要的是當下出發,用當代的語言來講述陽明心學的內在本質。
  • 2020陽明心學大會紹興開幕
    從今年開始,紹興市人民政府將攜手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國哲學史學會,每年在紹興舉辦「陽明心學大會」。本次大會主題為「陽明心學與社會治理」,將舉行天泉會講、陽明心學與企業家精神、陽明心學與膽劍精神、首屆全國大學生知行合一傳習論壇等四個分活動。
  • 問藥丨略答陽明心學與禪宗宗趣之異同
    概而言之,陽明心學與禪宗有三個相似,三個不同。第一個相似:產生的背景相似。禪宗是在佛教教理及教派極度發達之後,自博而約,自繁而簡,自理而事,所產生的一個宗派。因此,禪宗的產生具有融匯、總攝、超越、現證的意義。而陽明心學也是在儒家思想集大成的基礎上,產生的一個具有實證、心證、內證傾向的學派。
  • 陽明心學和禪宗到底有什麼不同?
    許多人都認為陽明心學和禪宗是同一碼事,甚至有的人批評王陽明的心學是「禪骨儒表」,也就是說陽明心學是披著儒家的外衣,幹的是禪的買賣。持這種說法的人既不了解王陽明,也不了解禪宗。禪宗和陽明心學,看起來有那麼點相似,都是在談「心」,其實兩者是「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因為兩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方向不同,目的也不同。
  • 貴州省第二強戒所:創新「陽明心學除癮治療法」
    作為貴州省戒毒管理局「心學除癮,苗藥祛毒」戒治工作思路的試點單位,2017年8月以來,該所立足戒毒人員「心癮難戒」實際,積極探索創新,將發端於貴州本土的陽明心學引入戒毒工作,通過與專家團隊合作,成功打造了獨具特色的戒治新方法——「陽明心學除癮治療法」,幫助「心癮」深厚的吸毒人員重獲新生。
  • 原創|陽明心學有什麼用?
    這是靜之兄第1411篇原創,累計原創280萬字日本的維新派,把陽明心學拿來用,就找準了問題的關鍵點,推動了明治維新,實現了國家的改制。東鄉平八郎,在甲午海戰和日俄海戰中靈活的運用了陽明心學,就取得了以弱勝強的奇功。稻盛和夫,把陽明心學應用於企業的經營管理,竟然創立了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救活了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陽明心學如此厲害,可見一斑。那麼,陽明心學究竟厲害在什麼地方?做事。做事,就是解決問題。解決問題,關鍵在於判斷。
  • 南哲思享|李承貴:論席書對陽明心學的特殊貢獻
    席書把陽明講學的「深遠影響」描述得如此精彩美妙,如此振奮人心,而貴陽的家鄉父老無不熱切期待陽明的到來。這對於自小立志做聖人、以天下為己任的陽明而言,無論如何都是不忍拒絕的。王陽明講學於文明書院,對席書而言,是希望陽明輔導準備參加科舉考試的年輕學子,為貴州培養人才;對陽明而言,則是傳播自己的學問和思想。
  • 第三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啟動儀式召開
    論壇組委會特別顧問、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全國政協文化和文史委副主任王世明先生談到:陽明文化始終未離開過中華初心和道統,它是中華初心延展開來的一大驛站,陽明是中華道統正宗的傳承人。陽明思想可以用天人合一去理解和把握。陽明文化之本、陽明文化之根在今天的中國仍然熠熠生輝。希望能夠用陽明心學,喚醒中國人身上的勤善品德,支撐著大家奔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
  • 青島大學商學院Q29 精進成長班 | 「陽明心學與商業本質」
    青島智誠靈動戰略品牌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誠瑩老師滿懷熱情,生動地為我們講述了王陽明先生的生平經歷,特別是從「龍場悟道」中,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陽明心學的聖賢思想。在商業問題上,王老師從陽明心學角度,以心求道,回歸商業本質,探求商業進化,解密管理的底層邏輯。
  • 第三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3月23日隆重召開
    馬衛光先生談到,作為陽明先生的故鄉,這些年來,我們堅決扛起為「往聖繼絕學」的歷史責任,努力朝著打造中國陽明心學研究中心、國學高地的目標邁進,我們進一步完善「王陽明文化傳承寶庫發展規劃」,充分依託國內外專業機構和學者開展課題研究、學術研討,深入系統挖掘王陽明的思想體系和時代內涵,努力為傳承弘揚陽明文化貢獻出本源於紹興的力量。
  • 黎紅雷對話林安梧:新儒商與陽明心學
    當代新儒學與新儒商的巔峰對話,企業儒學與陽明心學的深入交流!2021年1月7日晚,博鰲儒商論壇研究院2021開年巨獻、新儒商論道公益直播系列總四十一期,由博鰲儒商論壇理事長、中山大學黎紅雷教授,與臺灣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原主任林安梧教授對話《新儒商與陽明心學》。林安梧教授與黎紅雷教授是多年的老朋友,分別專攻新儒學與新儒商,都主張儒學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