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葩說》某期節目上,李誕提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一個人一輩子只談了一次戀愛,另一個人一輩子談了200次戀愛,這兩個人誰更會談戀愛?
換言之,愛情究竟是一顆「寧缺毋濫」的鑽石,還是一項「熟能生巧」的技能?
在過去,車馬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那時的愛情也瀰漫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幾乎家家都有一臺縫紉機,一塊繡花的床單,一件打了補丁的衣服,而在這一件件最貼手的日用品下,是爸媽那平平淡淡卻相濡以沫的愛情。
可現在,物質豐富了,出門買個菜都能碰到三五個前女友,掌握戀愛技能的人越來越多,愛情卻成了一件奢侈品。
電影是時代最忠實的記錄者,同樣也是時代愛情最生動的詮釋者。
過去的電影,我們會為男女主角至死不渝的愛情而感動;現在的電影,人物的背景身份讓愛情變得「高高在上」,即使口中的承諾再海誓山盟,也難以觸及觀眾心底。
於是乎,拍愛情電影成了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愛情元素在電影中更多的是附屬品,所謂「劇情不夠,愛情來湊」,回想上一次在電影院被愛情感動哭,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了。
拍愛情電影難,拍愛情電影還敢在2019年的賀歲檔上映,更是難上加難,可有一個導演卻偏要趟這渾水。
他就是馮小剛,他的新作《只有芸知道》即將於12月20日與觀眾見面。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因為馮小剛向來是個「不安分」的導演,十幾年前他已經靠著賀歲電影坐穩了內地最成功商業導演的寶座,卻依舊喜歡跨出舒適區溜達。
他嘗試過宮廷悲劇《夜宴》,嘗試過戰爭片《集結號》,嘗試過災難片《唐山大地震》、《1942》,嘗試過圓形畫幅的《我不是潘金蓮》…好奇尚異,樂此不疲。
已識乾坤大,獨憐草木青。這一次馮小剛嘗試的是一部纖塵不染的愛情片,他表示:「我62歲了,想拍一些純粹的美好的故事,這是我內心的需求,我相信也是觀眾的需要。」
《只有芸知道》,拋開電影本身,只看電影名字就充滿了年代感,我們立刻會想到1993年孟庭葦那首《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想起1996年許茹芸那首《如果雲知道》。
那是個詩人還是詩人、同志還是同志、愛情還是愛情的年代,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有幾部經典愛情電影是他們共同的回憶。
1996年陳可辛的《甜蜜蜜》,黎天王和張影后演了一出樸實的愛情,配上鄧麗君甜美的歌聲,看了這部電影仿佛過了一生。
1999年張藝謀的《我的父親母親》,一身紅衣在山間奔跑的章子怡,演繹了最動人的中國愛情,無數觀眾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懷。
2014年的《歸來》,是皮哥記憶裡距離最近的一部經典愛情電影,張藝謀通過這部影片再度重演了《我的父親母親》帶給觀眾的感動,只是影片名為《歸來》,可那個純真年代已然無法歸來。
五年過去了,馮小剛也走上了這條路,希冀用一部愛情電影來呈現平凡人世間的真正美好。
其實兩年前他已經嘗試過一次了,電影《芳華》用一個跨度三十多年的故事講述了那一代人對愛情與信仰的堅守,影片票房口碑雙豐收。
這一次,馮小剛沿用了《芳華》裡的兩名演員:黃軒和楊採鈺,拍了一部更加純粹的愛情電影。
這種「純粹」體現在三點。
第一,故事選在了紐西蘭小鎮克萊德。
對於絕大多數觀眾來說,克萊德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名,導演將主人公置於一個烏託邦的地方,就是希望抽離時代、地點等因素對人物的影響,單純講述一個愛情故事,這個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年代和任何國家,它只與愛情有關。
這使得《只有芸知道》不像《芳華》那樣尖銳,但更具有普適性,這是它比過往愛情電影有所突破的地方。
第二,故事改編自馮小剛摯友的真實愛情經歷。
馮小剛自己也是故事中的人,從他及妻子徐帆,再到本片編劇張翎都與影片故事原型張述、羅洋夫婦有著堪比親情的友情。當羅洋因病於2017年去世時,馮小剛便想把這段身邊的真實愛情故事搬上銀幕,所以他明知賀歲檔是個商業概念,也熟稔於怎樣滿足觀眾,卻依舊遵從內心的需求。
本片的演員徐帆也坦言,過去的表演更像是一種工作,而這次的表演是內心真實情感的表達。由此可見馮小剛和徐帆等主創是把個人對友情、愛情的感悟融進了真實的故事中,這份真聽真看真感受也讓本片的愛情不是空中樓閣徒有一副空架子,而是深深紮根於現實土壤,充滿了生命力。
第三,本片的故事很純粹。
影片中你看不到出軌、插足、三角戀、私生子等狗血的橋段,就是兩顆心相濡以沫從一而終的簡單故事。
或是騎著自行車徜徉在林間小徑,或是俯首依偎在屋前老樹下看雲淡風輕;或是踩著椅子給新家添置裝飾,或是餐館忙前忙後一天後相擁著就寢。
影片最催淚的金句「有你的日子,就是我要過的日子」就是這種簡單純樸風格的體現。
儘管是個簡單故事,但導演講述的方式卻讓觀眾一直身處於細細流淌下的真情實感中。
導演以倒敘和插敘的方式講故事,開篇即交代了女主角羅芸因病去世,他愛人隋東風帶著羅芸的骨灰上路替亡妻完成遺願,也重拾了他們過往十幾年的愛情記憶。
第一段回憶是兩人在紐西蘭克萊德小鎮的生活,他們開著餐館,過著標準的「一屋二人三餐四季」的神仙生活,可是羅芸卻依舊憂心忡忡,話語間似乎總瀰漫著「不安全感」,她羨慕別人說走就走的旅行,她抱怨和隋東風之間已經變成餐館平淡忙碌的終日束縛。
觀眾會訝異於羅芸的焦慮與不知足,但在第二段回憶講述了他們相識相戀的過程後,隨著羅芸一個深藏心底秘密的揭曉,我們才恍然大悟,也逐漸理解她為何一直渴求「安全感」。
雖然遇到隋東風後,羅芸把每一天都當成這份愛情的恩賜,但生命的未知感還是會時不時地撕扯著她:「半路留下的人,好苦啊。」
而隋東風是愛她的,所以才放下心愛的長笛,投身於柴米油鹽的瑣碎中,只為給她一份「安全感」,忙碌的同時也把羅芸想要的遠方許給了未來。只是這個未來是整日被內心秘密牽絆住的羅芸所等不起的,她不是太貪心,在生死面前誰都無能為力。
儘管這是一段已提前告知結局的傷感故事,片中不少鏡頭也會讓你數度落淚,但憑藉唯美又繾綣的風景,簡單卻深刻的愛情,觸及內心的臺詞,皮哥相信這段故事還是會喚起當下人疲憊內心最真切的情感共鳴,《只有芸知道》也極有可能成為新的愛情經典電影。
目前各個渠道釋出的先期口碑也佐證了這一點。
在12月8日舉行的《只有芸知道》百場點映中,場均人次及上座率均排在當日第一,而從「溫柔不失力量、紙巾不夠用、歲末暖心」等關鍵詞中也能看出影片收穫了現場各個年齡段觀眾的眼淚和讚譽。
在上海,一對相伴六十載的夫妻觀影后激動地表示片中的愛情就是他們每天攜手度過的日常:「他到哪裡,我也去哪裡,我就是要跟著他。」另一位初為人父的影迷也表達了影片故事讓他更加感激生命的饋贈。
在廣州,一位年輕女影迷也對黃軒的表演讚不絕口:「嫁人就嫁隋東風。」有已婚阿姨則表示:「這是一部長在已婚婦女淚點上的電影。」
而在本周末14日-15日開啟的新一輪周末千場點映目前也正在進行中,雖然城市、場次雙雙升級,但在前一輪口碑的發酵催化下,絕大部分點映場仍是「一票難求」,其中成都路演各場次在開售不久便全部滿座。
隨著點映場次更大規模的開放,觀眾口碑也被徹底引爆,豆瓣、淘票票等平臺上評分也隨之節節攀升,網絡媒體上越來越多的觀眾也表達了自己對這部影片的喜愛:本年度最動人愛情片;看完又相信愛情了;很唯美很暖,後勁很足;上映後值得帶父母二刷三刷。
雖然影片的題材或許在賀歲商業片的市場上並非主流,但有如此多的優質口碑加持,皮哥相信影片上映後定會強勢逆襲,給更多影迷帶去感動。
距離《只有芸知道》上映不到一個星期,12月20日,不妨停下繁忙的腳步,在品悟這段感人愛情故事後,重拾對生活及愛情的美好,也期待這段溫情故事可以在寒冬給你帶去一絲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