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5年源賴朝在壇之浦之戰中徹底剿滅了平氏一族,成為武士集團的最強首領,然而令人費解的是,賴朝此時仍固守關東的鎌倉。1192年賴朝被任命為「徵夷大將軍」後也並未前往京都,幕府政權的駐地也一直設在鎌倉,直至1333年幕府滅亡為止。眾所周知,京都自古以來都是日本的經濟和文化中心,而鎌倉當時只不過是一介偏遠之地。源賴朝把幕府設在鎌倉究竟有何用意?源賴朝號稱「鬼武者」,被日本人稱為政治天才,作為最早確立武士政權的領袖,以鎌倉作為根據地,其實是賴朝政治智慧和深謀遠慮之體現。
位於日本神奈川縣三浦半島西側的鎌倉其實是個天然要塞,其北、東、西三面環山,南臨相模灣。圍繞鎌倉的山巒地形錯綜複雜,形成一道道鐵壁般的屏障,要進入鎌倉,必須通過山巒之間的一道道隘口(即鎌倉著名的「七切通」)。而鎌倉南面,廣闊的由比濱海灘則平緩地向海中延伸,在只能靠船隻投送士兵的古典時期,在這樣的淺灘施實登陸作戰無疑是場惡夢。源賴朝為了強化鎌倉的防守,還在其周圍築起高達10米的巨大防禦牆,並把外側山壁削成直角狀(即「切岸」),防止敵人進攻。選擇鎌倉這個易守難攻的天然要塞作為討伐平氏的軍事根據地,源賴朝確實是眼光獨到。
平治之亂後,年僅13歲的源賴朝被平清盛流放到伊豆半島,並交平氏在關東的分支伊東氏和北條氏嚴加看管。20年流放生涯的磨練讓賴朝變得堅忍、冷靜,憑藉河內源氏嫡子的身份(還有瀟灑俊朗的外形?)硬是拉攏了北條氏一族作為政治靠山。平清盛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關東固然是坂東八平氏的勢力範圍,但別忘了,賴朝先祖源賴信、源賴義和源義家三代和關東也有很深的淵源,更與關東武士存在長達150年的主從關係。
源賴信為朝廷鎮壓了「平忠常之亂」後,其子賴義被任命為相模守,當時坂東平氏的族長平直方不但招賴義為婿,還把鎌倉館——東國霸權的象徵讓給賴義。賴義之子,「八幡太郎」源義家在平定日本東北兩場蝦夷戰敗豪族的叛亂後,被譽為「天下第一武勇之士」。1063年,源賴義將京都的石清水八幡宮勸請至鎌倉的由比濱,創建了鎌倉八幡宮,並成為源氏和鎌倉武士的保護神。
可見鎌倉是源賴朝祖輩耕耘之地,源氏與關東武士存在著長久的主從關係,雖然現在變弱了,但在賴朝舉兵時亦產生莫大的幫助。
關東各國自平將門之亂以來就有強烈的獨立傾向,倍受朝廷和平清盛壓制和剝削的豪族們自是心有不甘,他們翹首以盼,等待合適的機會捲土重來。在平氏政權風雨飄搖之際,賴朝這個貴種出現了,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紛紛擁戴賴朝為武士領袖,一起討伐平氏。聰明的賴朝敏銳地覺察到了關東武士的政治訴求,故而專注於關東的經營,不輕易舉兵上京,他必須設法把關東武士和源氏已經淡薄的主從關係從虛線描成實線,穩定自己的政治基礎 。
關東豪族的代表上總廣常曾經批評賴朝「老是想替朝廷出力,真是沒有出息,如果待在坂東,誰能奈何你?」 可見,關東武士「坂東自立」的傾向是何其強烈。可賴朝還是憑藉出色的政治才能,以御家人制度和掌握在全國設置守護、地頭的權力,避免了關東和王朝國家的全面決裂,也維護了關東武士的基本權益。
為了吸取平氏失敗的教訓,避免武士的腐敗和貴族化,源賴朝刻意在遠離京都的鎌倉設立幕府。他認為掌握實權的人離京都皇室越遠,就越不會捲入皇室的糾紛當中,政權才可以因遠離風暴而長治久安。讓作為權威象徵的朝廷和掌握權力的幕府分開,賴朝才能不被公家那套繁瑣的制度和政策羈絆,開創性地創造了日本獨一無二的「公武二重」政治。
當然除了軍事、政治上的考量,鎌倉也位於東海道上的交通要衝上,物資和人員交流便捷。在日本古世,東海道不經過現在的東京和橫濱,而是從三浦半島乘船橫渡東京灣,直接在房總半島上岸。
這些年來,有日本學者又從城市衛生環境的角度給予解讀,即當時京都戰後衰敗不堪,衛生條件惡劣,瘟疫橫行等等,姑且留作思考。
如今的鎌倉已不僅僅是武家古都,還是毗鄰東京的一個文化藝術氣息濃厚的海濱度假聖地(感覺有點像房地產廣告),特別對中國人來說,《灌籃高手》片頭的「電車海景」更是不少懷念熱血青春之人的朝聖之地。但鎌倉不應該忘記源賴朝,更不該忘記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開創性的政治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