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每個人在與人相處時都經歷過這樣的情況。剛開始認識的時候,大家都很友好。但當你成為朋友後,久而久之,對方可能就不再那麼尊重你,甚至與你產生隔閡。為什麼?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人際交往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原因。
心理學對於很多人都是偏玄學的東西,這種虛無飄渺的心理要如何捕捉?其實不難,雖然世界上沒有相似的人,但是由於社交,很多行為會趨向一致,這樣想就很容易把人歸類,同一類都有類似的心理活動,這樣我們就能大致上掌握他人由思想控制的行為。
在交流之初,每個人對彼此還是陌生的。人們傾向於保持友好的態度來聯繫對方。這種尊重源於對陌生人的探索。因此,在一開始,每個人的溝通是平等的,他們的問題不會暴露太多
而當你深陷愛河時,雙方對對方都有一定的了解,此時,有可能會發現一些情感上的變化,而這種變化的原因往往是一些非常簡單的事情,比如你對別人的行為過於寬容等等,這可能會讓別人誤以為你是一個沒有底線和原則的人。從心理上講,會形成低門檻效應,他們會放下對你的尊重,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保持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呢?
1、第一階段:陌生到熟悉階段
一開始,我們都是陌生人。我們需要通過交流逐漸培養感情。這是一個從接觸到相識的過程。一開始,你可以主動向對方表達你的善意,把你想表達的想法透露出來。如果對方也積極回應你,你可以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