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生平(郭英徳教授)
在明末清初,安徽全椒縣吳氏家族曾經是一個「家門鼎盛」的大家族,吳敬梓自己說「子弟則人有鳳毛,門巷則家誇馬糞。」這是一個非常富貴的家庭,但是到了吳敬梓出生的康熙十四年(公元1701年),吳氏家族卻已經漸漸地趨衰落了,「君子之家,五世而斬」的厄運,無情地落到了吳氏家族的頭上。
吳敬梓不到二十歲就中了秀才,也算是少年得意了。二十三歲那年,他的嗣父吳霖起不幸去世。不久,族人們就倚仗著人多勢眾,強行的提出分家的要求。
吳霖起是吳國對的長房長孫,吳敬梓雖然是他的獨子,但卻是嗣子,也就是出繼的兒子,吳霖起自己沒有兒子,所以從其他房過繼了吳敬梓。所以對吳敬梓來說,他不僅可以獲得生父吳雯延的遺產,還可以獲得嗣祖、嗣父的全部遺產,也就是他繼承遺產很多。這就使族人對他生出了嫉恨之心,使他在家族財產爭奪風波中處於一個爭奪的中心,以至於他說的像「兄弟參商,宗族詬誶。」結果,孤立無援的吳敬梓只分到了一些非常微薄的遺產,卻飽嘗了爾虞我詐的險惡的世態。在《儒林外史》小說中描寫到了嚴貢生、嚴監生這倆兄弟之間,圍繞著謀奪財產,展開的立嗣之爭,這樣的故事情節裡頭多多少少凝聚著吳敬梓這一段的生活經驗。
這個時候,吳敬梓不到三十歲,他滿懷憤激,但是故作曠達,恣意的豪侈,常常「千金一擲買醉酣」,沉湎於歌舞聲色,過著「放達不羈如痴憨」的那種浪子生活。有時他乾脆把戲子、歌女一齊招到家中來,或者清唱,或者演出,還宴請同好朋友們來飲酒聽戲。有時他甚至留下歌女、戲子,通宵達旦地尋歡作樂。
所以沒過多久,吳敬梓手頭本來就不多的錢花光了。但他並不因此有所收斂,而是賣田賣地、賣房子。眼見得他要把家裡頭的財產都搞得傾家蕩產了,族中的長老們不免勸他幾句,他在盛怒之下,大聲說:「男兒快意貧亦好,何人鄭白兼彭聃!」(吳檠《為敏軒三十初度作》)「鄭白」代指金錢,「彭聃」代指長壽。他自己聲稱願意隨性生活,不求富貴延年。結果是田廬賣盡了,奴僕都逃散了。這種浪子行逕自然不為人們所理解,反而帶來了更多的指責,像他自己後來所回憶到的,「肥馬輕裘笑我貧」,「鄉裡傳為子弟戒。」(《減字木蘭花·庚戌除夕客中》)鄉裡頭他那些同鄉的鄉親們、那些族中的人,都把吳敬梓的這種行為作為子弟們的一種警戒,不要跟吳敬梓學習這樣的浪子生活,再加上他這麼多年科舉考試都是名落孫山,所以族人鄉親們對他更是非常冷漠了。有的時候,他有事登門拜訪族人,但是族人卻把他擋在門外,不見他;有的時候,雖然見到了主人,主人卻故意當著他的面去杖責那些僕人們,讓他感到非常難堪。
所以,在全椒這塊土地上,吳敬梓感受到了風俗的澆薄,人情的冷漠,他決心離開故鄉。他說:「至於眷念鄉人,與為遊處,似以冰而致蠅,若以狸而致鼠。見幾而作,逝將去汝!」(《移家賦》)他要離開家鄉了,呆不住了,所以到了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這年吳敬梓33歲,他帶著續弦的夫人葉氏,從全椒移家到了南京,寄居在秦淮水亭,他的後半生主要就是在南京度過的。他在秦淮水亭布置了文木山房,作為他的書齋,常常在文木山房中會晤和款待一些知心朋友。
兩年以後,就是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元),朝廷下令舉行博學鴻辭科的考試。江寧府學的訓導唐時琳和上江督學鄭江兩個人推薦吳敬梓,所以吳敬梓就到了安慶,這是他的省城了,參加了由安徽巡撫趙國麟(1673—1751)主持的預備考試,這次考試當然順利的通過了。回到南京以後,吳敬梓因為生病臥床,所以沒有再一次得到薦舉進京參加複試。一開始的時候,他對失去博學鴻辭考試的能夠當官的這次機會他感到有所懊悔,他自己說:「著書仰屋差自娛,無端擬獻金門賦。」(《題王溯山左茅右蔣圖》)但是不久他看到自己的堂兄吳檠、友人程廷祚(1691—1767)等等落選而歸,因為博學鴻辭考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考中的,有的人參加考試以後沒有選中就回家了。他看到這些現象,他心裡又感到慶幸,覺得幸虧沒有出去出這種醜!所以對吳敬梓來說這種功名在他心中是盈蕩著的,但是,他對功名有著自己特殊的一種感悟,這種感悟也寫進了《儒林外史》當中。
不久,吳敬梓移居城東的大中橋,生活越來越貧困,但是他仍然非常瀟灑自如,他的朋友說道「環堵蕭然,擁故書數十冊,日夕自娛。」(程晉芳《文木先生傳》)到萬不得已沒有辦法過日子的時候,吳敬梓只好忍痛賣書換米,聊以充飢。
南京那個地方到了冬天夜裡非常寒冷,吳敬梓沒有禦寒之衣,又沒有酒食,所以他就邀請他的好朋友五六人,乘著晚上月亮比較亮的時候,出城南門,繞著城牆步行數十裡地,一路歌吟呼嘯,彼此應和,就是跑步了。等到天色大亮的時候,才從水西門進城,從南門出去繞了一圈,從西門進城,大笑著自己散去了。每天晚上都這麼做,習以為常。他們把這種活動叫做「暖足會」,就好像現在的運動會了。
吳敬梓有位親戚叫程麗山(程晉芳的族祖),經常接濟他,他家裡沒米就給他送米,他家裡沒菜就給他送菜。有一年深秋的季節,連續下了三四天的大雨,程麗山對自己的兒子說,這種時候城裡的米肯定很貴,不知道吳敬梓這位老兄怎麼過日子,請你帶上三鬥的米,兩千的錢去看看他。程麗山的兒子到了吳敬梓家一看,吳敬梓果然已經餓了兩天肚子了,沒米吃了,所以他一有了錢米,又開始飲酒歌詩,從來不考慮將來怎麼過日子。
貧窮的境遇,並沒有改變吳敬梓的志氣。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一事差堪喜,侯門未曳裾。」(《春興》)不管生活多麼困難,他也不願向達官貴人乞求資助。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吳敬梓寄寓在江蘇的揚州,住在后土祠的附近。這年十月二十八日的早晨,他接待了詩人王又曾的來訪。傍晚的時候,吳敬梓到王又曾的船上回訪。他們一見如故,歡聚暢談,心情十分愉快。分手的時候,還訂下了日後客邸消寒的約會。
回家以後,吳敬梓又喝了一杯酒,薄醉盡興,脫去衣裳,解開鞋帶,登床睡覺。就枕後,不到一頓飯的工夫,吳敬梓突然一口痰湧升,堵塞在喉嚨裡頭,來不及喊叫,更來不及吃藥,頃刻之間,撒手而亡。這已經是十月二十九日的凌晨。
吳敬梓在揚州的時候,曾經把兜裡的錢都花光了,招待朋友酣飲。酒醉的時候,他大聲朗誦唐人張祜的詩「人生只合揚州死」。沒想到,這句詩竟然成了詩讖。
關於吳敬梓生平事跡的詳細的評述,可以參看孟醒仁、孟凡經的《吳敬梓評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和陳美林《吳敬梓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1992、1998、2011),尤其是陳美林先生的《吳敬梓評傳》非常詳細,多次再版。
清聖祖玄燁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 一歲
夏曆五月,出生於安徽全椒。父吳雯延,幼時出嗣為吳霖起之子。在家塾讀書。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 十三歲
母死,仍在家塾讀書,但閱讀範圍更廣,除「四書」、「五經」外,更涉獵「綺語」、「秘函」。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 十四歲
嗣父霖起出任江蘇贛榆縣學教諭,隨同赴任所。在縣學中學習,並參加當地人士的詩酒宴會。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 十八歲
生父雯延病故,敬梓往來於大江南北,奔波於南京、贛榆、全椒之間。考取秀才。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 二十二歲
嗣父霖起罷官,從贛榆回到全椒。
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癸卯(1723) 二十三歲
霖起病故。此後數年內,族人爭奪遺產,口角不斷,家產日削。
雍正七年己酉(1729) 二十九歲
參加滁州科考,因性格高傲,為人中傷,幸學使憐才,拔為第一。但秋季參加鄉試,卻落第而歸。
此年或稍後,妻陶氏病故。
雍正八年庚戌(1730) 三十歲
遊南京,除夕與友人鮑某痛飲。是夜,作《減字木蘭花》詞八首。
雍正九年辛亥(1731) 三十一歲
從南京返回全椒。此年或下一年續娶儒醫葉草窗之女。
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 三十三歲
二月,從全椒移居南京淮清橋附近,自行購置秦淮水亭。作《移家賦》,自敘家世、生平以及移家原由。
從此,與南京文士相往還,被推為「盟主」。
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 三十四歲
重陽前三日,在秦淮水亭為友人徐紫芝《玉巢詩草》和湯懋坤《石臞詩集》作序
清高宗弘曆乾隆元年丙辰(1736) 三十六歲
清廷第二次舉行博學鴻詞科,赴安慶參加學院、撫院、督院三級預試。試畢,沿江而下遊貴池、蕪湖等地,回到南京。後因病未赴北京參加廷試。
九月,舉行博學鴻詞科廷試。族兄吳檠赴京應試,落第而歸。敬梓為之作《酬青然兄》。
寧國李岑森於參加鴻博廷試後即卒於都下,敬梓作《傷李秀才》詩。
歲暮,窮困異常,友人王溯山饋之以米。此年開始醞釀並創作《儒林外史》。
乾隆三年戊午(1738) 三十八歲
與友人李本宣一同出遊蘇南溧水、高淳一帶,並結識當地文士司徒際周、司徒左文、司徒孔文、趙壽民等。
乾隆四年己未(1739) 三十九歲
夏季,三十九歲生日時作《內家嬌》詞。
再次出遊蘇北真州(儀徵),於僧捨得識從母之子全椒人蕭某,現已為僧,法名宏明。與之互訴生平,感慨不已。
與方嶟、江昱、楊凱等人唱酬。方嶟擬出資為其刊刻《文木山房集》
乾隆五年庚申(1740) 四十歲
此年或下一年,受程京萼、程廷祚父子以及樊聖謨等人影響,捐資修復南京中華門外先賢祠,祭祀吳泰伯以下先賢二百餘人。為此,將全椒老屋賣去。返故鄉全椒,在族兄吳檠的半園中,與親朋舊友金榘、章晴川等歡聚。並與嶽丈葉草窗歡聚十日。
其姊於七月病卒。姊夫金紹曾早在康熙五十九年去世。敬梓請友人程廷祚為其姊撰《金孺人墓志銘》。
盧見曾於乾隆元年(1736)升任兩淮鹽運使,駐揚州。此年被遣戍臺,高風翰為之作《出塞圖》,題詩於畫者頗不乏人。敬梓遊揚州,經常出入鹽運使署,也為《出塞圖》題詩一首,自稱「治晚生吳敬梓」。
與南京文士吳蒙泉、龔退庵、馮粹中、朱草衣、宋潤九、塗長卿、沈瘦岑、樊聖謨、顧秋亭、戴瀚、勵行南等,在李天澤的蘆渡園中作消寒之會。吳蒙泉名培源,時任上元縣教諭。
乾隆六年辛西(1741) 四十一歲
與吳培源詩酒唱酬不斷,此年正月吳培源寫有《辛酉正月上弦與敏軒聯句》。又參加程麗山護蘭齋詩酒宴集,與會者除吳蒙泉外,尚有程廷祚、李本宣等名士。
初識程晉芳,此年冬應邀赴淮安程晉芳家做客數月。
乾隆七年壬戌(1742) 四十二歲
從淮安返回南京。
花朝之夕,與老藝人王寧仲赴城北參加集會,歸途中,王寧仲訴說生平遭遇,敬梓頗有感觸,為之作《老伶行》。吳培源寫有《題吳敏軒<老伶行>詩後》。除夕,吳培源邀敬梓去家中守歲。敬梓作《滿江紅》詞,已佚,吳培源和作尚存《會心草堂集》中。
乾隆八年癸亥(1743) 四十三歲
表兄兼連襟金榘客居揚州,另一摯友南京詞人陳希廉也在揚州坐館。敬梓為之介紹,金、陳兩人得以相識晤面。希廉辭館歸寧之際,金榘作書託其代致敬梓。
此年以後,生活更形困難,曾再度去淮安程晉芳家以求貲助。在南京曾以藏書換米充飢,繞城步行取暖。
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 四十六歲
吳培源任職上元教諭八年,赴京候選,南京文士集會歡送,培源有《丙寅秋季餘將入都門,雪村學士暨諸君子招飲顧生(方+角) 園亭,分賦贈別,餘得紫薇調》等詩作。敬梓亦寫有《送家廣文先生俸滿入都謁選》詩。
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 四十八歲
吳培源調任浙江遂安知縣,敬梓可能於此年前往探訪,並於途中遊杭州,作《西湖歸舟有感》,詩存《金陵詩徵》卷四十四,又見全椒鄉間訓蒙千家詩中。
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 四十九歲
據程晉芳《懷人詩》可知,經過十餘年精心構制,《儒林外史》於此年基本完稿。敬梓更加貧困,甚至以勞力謀取衣食。程晉芳記其窘狀有「白門三日雨,灶冷囊無錢。逝將乞食去,亦且賃春焉」詩句。入秋,霖潦三四日,晉芳族祖麗山曾令子持米及錢前往探視敬梓,敬梓果然已不食二日。
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 五十歲
受程廷祚等人影響,於此年前完成《儒林外史》以後,即開始研治經學,認為是人生立命處。開始著作《詩說》。為江昱《尚書私學》作序。金兆燕說他「行年五十仍書痴」。
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 五十一歲
弘曆南巡召試,長子吳烺與友人王又曾等迎鑾獻詩,賜舉人、授內閣中書。
與南京青年詩人嚴長明、塗長卿、陶蘅川有忘年之交,常常聚會,分詠題詩。
能隆十七年壬申(1752) 五十二歲
程晉芳從淮安來南京應試,敬梓與嚴長明同去訪問。晉芳在寧期間,風雨晨夕,三人過從甚密。
為友人李本宣《玉劍緣傳奇》作序。
冬,曾返故鄉,拜訪故舊。
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 五十三歲
作《金陵景物圖詩》二十三首,由友人樊聖漠以各種字體寫出,首頁並題「乾隆丙辰薦舉博學鴻詞、癸酉敕封文林郎內閣中書、秦淮寓客吳敬梓撰」。
花落江開之際,再度返回故鄉全椒。
盧雅雨還揚州,再任兩淮鹽運使。
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 五十四歲
再遊揚州,往依盧見曾,住后土祠附近,日與金兆燕、石莊等人交遊。十月,程晉芳來揚州,將歸淮安時,敬梓登舟送別。此際,晉芳亦墜入貧困。十月二十八日,王又曾從北京南下,路過揚州,停舟上岸往訪敬梓。黃昏,敬梓去舟中回訪又曾。歸來後竟因痰湧,片刻而終。身後如洗,由王又曾請求盧見曾出資,金兆燕為之經營喪事,並將棺木從水路運回南京,葬於清涼山簏(一說在鳳臺門)。金兆燕、王又曾有詩紀其經過。敬梓逝後,程晉芳曾作詩哭之,十餘年後,約在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之際,程普芳又為其作《文木先生傳》。
「吳敬梓生平大事年表」選自《陳批儒林外史》, 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