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建設是我國高校衝刺國際前列、打造世界頂尖學府和頂尖學科的重大措施,加上嵌入了開放競爭、激發建設活力的機制,不搞終身制,而是有進有出,所以列入建設的高校都在奮發進取,不斷推進學科上水平。
天津大學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的一員。在外人看來,天大在各類榜單上並不亮眼,總是不溫不火,所以一般認為發展平穩、速度不慢也不快。其實呢,這正是天津大學的風格,埋頭做事,不務名氣。你看她的校訓就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本身就是一種科學態度,也是一種專心致志做事的作風。所以,即使天津大學發展迅速,外人一般也難知曉,只有近距離觀察一番,才能作出判斷。今天,本文就「顯微」一下天津大學這幾年的發展情況,為了節省篇幅,只是提供幾個方面的素材。
(1)一年16次登上央視,最猛的一天竟然5次登臺。
誰都知道央視的權威性,其報導的內容屬於重大新聞,其做的節目是重大事項,而且代表了方向正確,所以高校登上央視的次數還是能夠看出其發展情況的。應該知道,央視做什麼節目有著一套嚴格的選題標準和製作程序,與高校自我宣傳的差距是極其明顯的,所以登上央視很能說明問題。有人統計過,2019年,天津大學登上央視16次,其中有一天5次登臺,實屬罕見。下面僅舉幾例:
11月14日22:00,CCTV-2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中國內燃機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深度解讀《動力升級,製造業如何打造強大的「心臟」?》。
10月17日新聞聯播報導,部分中管高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座談會在京召開,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在會上匯報了天津大學主題教育開展情況。
11月8日CCTV新聞頻道《朝聞天下》報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進行時,對天津大學「一封家書探初心」情景黨課,思政課改革創新等進行報導。
7月11日21:48,CCTV-2《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天津大學王其亨教授深度解讀《什麼是中國古建築背後的文化密碼?》。
7月8日—12日,每天22:00,CCTV4《走遍中國》攝製組製作的五集系列片《雅礱江新傳》開播,其中就有天津大學的內容,天大科研團隊承擔的「世界最難建設」大壩——錦屏一級水電站大壩設計壩高305米,全世界海拔最高,其施工難度為世界施工界罕見。
10月1日,國慶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馮翠玲應邀登上巡遊花車參加遊行;天津大學齊俊桐團隊負責天津濱海無人機表演,千架無人機點亮夜空,組成五星紅旗,天安門城樓等圖案,喜迎國慶;天津大學特聘教授青木信夫獲得2019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並得到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會見;中國工業結晶奠基人、王靜康院士,天津大學蘇萬華院士,天津大學「海燕」水下滑翔機團隊學生李昊璋出現了央視鏡頭中。
(2)2020年342項項目獲得自然科學基金支助,直接經費2.03億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部分項目評審結果,天津大學343項項目獲得資助,創歷年新高。其中,面上項目200項,青年項目110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1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0項,重點項目10項,重點國際合作項目1項,直接經費合計2.03億元。高校都知道,一年獲得2億多的科研經費是什麼概念,這證明天津大學科研處於全面發力階段。
在財政「過緊日子」的形勢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0年項目經費預算比2019年縮減7.1%,而全國申報項目數反而比2019年增加了12%,天津大學就有342項項目獲得資助,這種逆勢而上的表現應該說非常給力,這是發展速度和水平的體現。
(3)近5年共獲國家三大獎20項。
國家三大獎含金量極高,這是頂級水平的比較,獲獎數量多少是科研成果的顯現。最近五年,天津大學共獲得國家三大獎2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0項。
我們再換一個角度,從2015至2019年國家三大獎獲獎數量看,天津大學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並列全國高校第16位,2020年又有12項被提名國家三大獎。可見,天津大學科研成果不斷呈現上升趨勢。
(4)泰晤士發布首屆中國學科評級結果,天津大學22個學科進入A類。
這是來自國外的評價,也可參考一下。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了首屆中國學科評級結果。此次中國學科評級中涵蓋的大學均是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的上榜大學,80所中國大陸高校上榜。其中,天津大學22個學科進入A類,5個學科進入B類,共計27個學科上榜。
值得關注的是,這個「中國學科評級」是據中國教育部學科分類,將中國大學與世界大學進行比較而作出的評價,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比以往的評級更接近中國高校的實際情況。該評級使用教學(學習環境)、研究(發表量、收入和聲譽)、引文(研究影響力)、國際視野(國際教師、國際生和國際合著)、行業收入(知識轉移)5個領域的11個績效指標,包含89個細分學科。
在這個表單當中,天津大學的力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等被評為A+,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交通運輸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被評為A,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地質資料與地質工程等被評為A-。這些都是天津大學傳統的優勢學科,顯示出在激烈的競爭當中,天津大學優勢學科保持得很好,甚至有所進步。
(5)成為新工科的領頭羊。
中國工科大學群星聚燦,有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天津大學是其中的重要一員。這些工科大學各顯其能,各具特色,但是天津大學最近幾年在「新工科」建設方面成為一個亮點。
2018年4月9日,天津大學新工科教育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此為全球首個新工科教育教學研究、培訓、交流基地;5月16日,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揭牌成立。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在天津大學召開。
天津大學積極搭建新工科交流合作平臺。與百度公司籤署深度合作協議,雙方將通過新工科百度試驗班、天大百度聯合實驗室、AI實訓基地、新工科項目研發創新等方式,針對實際需求研發未來技術,共同搭建研發平臺、探索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為此,這幾年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能電網信息工程、智能製造工程等8個本科專業。
天津大學還為新工科人才培養建模式、立標準,探索新工科的實現機制。「工程科學實驗班」探索傳統工程教育轉型,藥學專業「本碩博」一體化全英文人才培養探索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國際工程師學院中法合作探索國際工程人才培養;宣懷學院探索創新創業教育……這些試驗田不斷豐富著學校新工科建設的辦學經驗。
天津大學正在實施專業建設「雙十」工程,重點建設10個新興工科專業,改造升級10個傳統工科專業,帶動全校專業重構、內容重塑、水平提升,實現從學科導向轉向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跨界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在傳統工科專業更新改造方面,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技術「升級」水利水電工程專業;以「工程科學實驗班」為載體,打通機械、光學、信息、計算機等學科專業,實現學校專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如果對專業不太了解,此段理解有些困難)
(6)高起點補上「缺醫少藥」這個短板。
天津大學原來沒有醫學院,許多人也不知道天大還有藥學院,所以認為天津大學「工科獨強、缺醫少藥」。這個認識雖然不太準確,但醫學與藥學的確是天大的一塊短板。為此,天津大學在這方面可謂大手筆、高起點。2000年8月,天津大學成立了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2017年8月與天津醫科大學共建「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2018年4月又成立醫學部,算是補上了「缺醫少藥」的短板。
補上短板容易,成為高水平卻很難。有的985高校醫學院成立了三四十年,在醫學界還是沒有存在感,可見上水平之難。實際上,天津大學早在1978年就創辦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是國內首批建立該專業的四所大學之一,併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目前擔任全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協作組組長單位;在學科評估中,與北京大學等高校並列第8位,早就是一級學科博士點。這說明,天津大學的學科建設瞄準的是高起點。下面再看一看幾個具體事實:
▲2014年,藥學院入選「高校國際化示範學院推進計劃」,成為全國首批四個試點學院之一。
▲2015年,藥學本科國際實驗班開始招生,已建立並實施國內首個「藥學專業本-碩-博全英文人才培養體系」。
▲2018年,聘任顧曉松院士為醫學部主任,創辦全國首個智能方向的醫學類新專業「智能醫學工程」並設立全國首個智能醫學工程博士點,任全國智能醫學工程教聯體理事長單位,獲批組建「腦科學與神經工程重點實驗室」、「災難醫學技術重點實驗室」。
▲2019年,在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上展示全球首款腦機接口專用晶片「腦語者」,「天津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成立,「智能醫學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獲批組建,「天津大學健康醫學大數據國家研究院」正式成立。
▲在醫學工程方面已經主持承擔80餘項課題研究任務,取得多項創新成果,特別在腦-機交互領域已形成包括100餘項國家發明專利和國際專利在內的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體系。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央廣總臺推出特別直播節目——《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其中就集中展示了天津大學及其合作夥伴在腦—機接口方向取得的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
▲醫學部現下設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臨床醫學院2個教學單位,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災難醫學研究院2所研究院,未來將形成一個囊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智能醫學工程等教學單位、醫工院等新型科研機構以及直屬附屬醫院、教學醫院等臨床基地的格局。
(7)天津國家應用數學中心。
首批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共有13個,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廣東,吉林,陝西,重慶,四川,深圳,山東,湖南,江蘇,湖北,北京。
1952年高校院系大調整,天大的數學系、物理系併入南開大學,所以許多人覺得天津大學數學不行。不過,這一般是外行所見,工科大學特別是名牌工科大學數學學科都是不錯的,因為工科不可能離開數學與力學。
正是因為如此,早在2012年,天大就成立了應用數學中心,2014年又升級為「天津應用數學中心」。「天津應用數學中心」是繼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和上海數學中心之後,第三個以省市命名的數學中心。這說明天津大學在數學發展方面具有前瞻性,搶佔了先機。所以,2020年能夠再次晉級為「天津國家應用數學中心」。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天大發展的確迅速。
(8)世界最大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大科學裝置)。
大科學裝置是投入巨大的大型科學研究設施,面向科學技術前沿,目的是為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做出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貢獻,極其重要。
舉個例子。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也就是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未來開發核聚變能打下基礎。
大科學裝置不常有,建在大學裡的大科學裝置更難有,可是天津大學卻有一個大科學裝置正在建設當中。
2018年,我國地震工程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由國家發改委批覆立項。該大科學裝置建成後,將成為目前世界最大、功能最強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擬研究設施,這對於保障土木、水利、海洋、交通等重大工程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迄今為止在天津建設的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由天津大學牽頭建設,坐落於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內,總建築面積7.7萬平方米,建設周期為5年,總投資預計超過15億元人民幣。
大科學裝置落戶天津大學,自然與天津大學相關學科的實力密切相關。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建設涉及水利工程、土木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精密儀器科學、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防災安全等眾多學科領域,而相關學科正是天津大學的優勢學科,而且還擁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又具有豐富的科研設施建設管理經驗,可為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建設與運行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網友們,這裡只是走馬觀花式的提供了一些資料,供你在了解天津大學時做些參考,難免採集不全,表述不準,但都是事實。不知道你所認識的天津大學是一個樣子,歡迎留言討論!謝謝閱讀與關注。
(本文為原創,百家號首發;文中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天大與南開的異同點在哪裡,各自底蘊咋樣,高考學子如何選擇?
用事實說話:天津大學與南開大學到底誰的綜合實力強一些?
未來津門第一高校:最有可能是誰?
「神操作」:天津應用數學中心在天大,主要師資來自南開?
天津大學驚人之舉:組建超級醫教聯合體,囊括津城最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