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聰明投資者
「疫情可能加劇「去全球化」的傾向,其中特別值得警惕的是「去中國化」的傾向。」
「此次美元荒不久,就有九國央行籤署貨幣互換協議。這裡有兩個事情值得關注,一個籤約的央行中沒有中國的央行,第二個是,互換網絡中的貨幣沒有人民幣。」
「在疫情中,雖說各國因「封國」而在實體經濟領域被隔開了,以至於出現「去全球化」現象,但是,同樣是危機,使得大家對美元需求更強了,正是這種「共同需求」將各國在金融上進一步聯繫在一起,而這樣一個日益加強的貨幣金融網絡中獨獨沒有中國,沒有人民幣。這種可稱為國際金融「去中國化」,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傾向。」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說,國際上特別是國際金融領域,一個排斥人民幣、排斥中國的同盟正在形成。面對這種狀況,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只能讓人民幣強起來,讓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當然,作為基礎,更少不了讓中國強起來。」
「金融體系中,必須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依託強大的經濟實力把貨幣推出去。貨幣推出去也不是說推就推,實際上又歸結為金融改革的問題。」
以上,是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揚在鳳凰網財經聯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辦的「全球經濟與政策選擇」活動上,發表的最新精彩觀點。
李揚分析了疫情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他特別警告,疫情可能加劇「去全球化」的傾向,其中特別值得警惕的是「去中國化」的傾向。
以下是演講全文,聰明投資者經授權分享給大家。
大家好,今天我同大家討論一下疫情的金融影響。這是一個大題目,因為這次疫情百年未遇,所以,它對金融的影響很全面、很深刻。在此我只同大家分享對五個問題的看法。
資產負債表衰退正在衝擊世界經濟
第一個看法,疫情迫使經濟按了「暫停鍵」,這種情況下,企業過去的借債很有可能變成不良債務,對應到債權人,則是不良資產,這樣,典型的金融風險就會產生。
危機以來,世界各國貨幣當局、財政當局都採取了很多救助措施,這些措施無非施用於三個方向:
一是解決企業、解決單位、解決金融機構面臨的問題;二是全面提振社會的信心;三是針對個人,補助那些生活無著落的貧困人口。
第三方面很重要,因為它直接關乎社會安定,所以,很多國家政府直接給百姓發錢或消費券,在中國,全國性的安排還沒有,但是,各個省、市大都有自己的類似舉措。
金融運行的基本法則是有借有還,所謂金融,就是貨幣資金的有償轉讓,有償,是金融活動的要點,那麼,有償如何才能實現?基本程序是,資金到手後需要在企業形成產品,能夠賣掉形成利潤。
但是,疫情使得這些鏈條中止了,於是,可能有相當份額的現有資產會變為不良資產。如果資產成為不良資產,經由資產負債表效應,整個經濟便會面臨巨大的負面衝擊。
對於企業來說,借的每一分錢都不能賴掉,但是與這些負債相對應的資產卻會因疫情的發生而貶值,所以企業需要調整資產負債表,大家都這麼做,整個經濟便會下行。宏觀經濟學最近幾十年來有很多進展,其中之一,就是確認了「資產負債表衝擊」在整個經濟周期運行中的關鍵作用。現在,這樣一個衝擊正在全世界上演。這是第一個問題。
大量發放的錢很多並未流入實體經濟
反而加大了貧富差距
第二個問題,現在,為了救助危機,各國政府發了大量的錢,其中相當部分用於補助。在貨幣「放水」的情況下,會不會產生通貨膨脹?
很多人把這次疫情遇到的問題和上次SARS對比起來看,大家認識到,SARS和新冠之間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SARS的時候生產沒有受到影響,需求受影響大些。
所以,SARS後,全世界依然是通貨緊縮。新冠疫情不同,疫情發生後,大部分地區群眾禁足,甚至封城、封國,所有的生產要素都不能流動,大部分的生產不能正常進行,導致供應大規模萎縮。
大家知道,所謂通貨膨脹,簡單說,就是過多的錢追逐過少的產品。現在,產品供應少了,但是過多的錢還在被釋放出來,於是形成「過多的錢追逐定量的甚至是更少的產品」,通貨膨脹就會發生。
最近幾十年來,全球宏觀經濟運行的主要傾向是通貨緊縮,因為供應太多而需求不足,而現在,需求固然受到影響,供應受到的影響可能更大。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對通脹保持足夠的警惕。中國第一季度的數字已經出來,可以看到CPI和PPI都上漲較快。
CPI所對應的產品恰恰主要是人們日常所需,特別對應的是低收入家庭的日常所需。所以,這些必需品價格上漲所帶來的社會影響非常大。我們必須對此保持充分的警惕。
警惕貧富不均加劇
第三個問題稍微要細一點,疫情期間放出的大量資金去哪了?最希望出現的結果是進入實體經濟,使得人們願意生產、願意投資、願意增加僱員,產品生產出來賣得掉、工資能照發、利潤能增加。
但是,疫情期間,被從金融渠道和財政渠道釋放出的資金,基本不走這條正常渠道,因為現在很多地方禁省、甚至禁國,企業不能夠生產,所以,企業即使拿到錢,也不會從事生產和投資。於是,大量的資金便會跑到別的地方去,主要是股市、債市、房地產市場等虛擬經濟領域。這樣一種資金流動格局會加劇原已存在的貧富不均。
危機過程中很多調查顯示,很多人如果一個月不開工就沒飯吃了,有的兩個月、三個月,多數人都撐不了幾個月。
企業也是這樣,企業規模越小,這種情況越嚴重。除非我們採取「直升機撒錢」這種理想化的理論模式去「量化寬鬆」,大部分資金都到不了一般群眾和中小企業手裡,而會集中到資本所有者手裡。
國內外都有大量針對此類問題的研究,研究顯示,經由金融過程所提供的救助措施,在對經濟恢復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可能會加劇貧富不均,加劇社會矛盾。
這是因為,在疫情蔓延之時,大量資金不會流入實體經濟,而是流入其他領域,主要是股市、債市、房地產市場,即所謂的虛擬經濟領域。
由於持有股票、債券、房產等「資產」的人大都是高收入者,資金流動的這種格局,會增加資產所有者的收入,進而導致貧富差距加大。
客觀地說,這就是一個老問題。在市場經濟中,資本和勞動相比,資本總是佔優,最近幾十年來,這個問題比較突出,2014年法國一位經濟學家寫過一本《21世紀資本論》,說的就是資本和勞動間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在整個社會分配中,資本佔優,勞動相對劣勢,這一次疫情,無疑會加劇這種情況。
實體經濟萎靡
金融化趨勢進一步凸顯
第四個情況是,經濟可能會陷入長期停滯,主要的因素是實體方面。因為疫情,大家都按了「暫停鍵」,現在看起來,「暫停鍵」可能按得很長,疫情要真正過去,還需要有效的疫苗研發出來,這恐怕得到2021年甚至2022年之後了。
這意味著,疫情導致的經濟停滯會是長期的。實體經濟萎靡不振,大量資金湧入虛擬經濟,而目經濟生活中本就存在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即經濟的金融化,這種現象,隨著資金大量湧入虛擬經濟而進一步的加深,乃至影響到經濟的各個方面。
這就形成了著名的「金融周期」。原本的周期是經濟周期,其基本動因是產品的生產過剩,經由物價漲跌、企業興衰,周而復始。如今,由於資金大部分不進入實體經濟,經濟周期主要表現為股票、債券、房地產等金融變量的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調控政策施行之後,首先看到的是各類資產類指標的漲跌,如股市漲了、股市跌了,債市漲了、債市跌了,房價漲了、房價跌了,等等。這種「金融化」現象是非常不利,它使現有成熟的宏觀調控工具、宏觀調控政策、宏觀調控理論都趨於失效。
問題在於,由於事出緊急,即便我們知道傳統工具失靈,我們還須沿用這些工具去應對危機,以解燃眉之急,根本顧不上這些措施之後會洪水滔天。這樣一種惡性循環,細思極恐。
「美元荒」強化了美元的國際地位
須警惕世界金融「去中國化」
第五個問題稍微遠一點並且深入一點,這就是,疫情可能加劇「去全球化」的傾向,其中特別值得警惕的是「去中國化」的傾向。
迄今為止,已經有很多專家討論了去全球化問題,關於產業鏈、價值鏈的斷裂等等,這些都是毫無疑問的事實,因為大家封國、禁足,無法正常開展貿易活動,資本流動也基本上停止。
在此狀況下,這個世界有意無意地會出現「去全球化」現象。我作為中國的學者,特別關心的問題是,這個過程中,「去中國化」現象實實在在地發生了。
這次危機剛開始時,全世界突然出現「美元荒」。歷史上,美元荒出現過幾次,最近的一次就是十年前的金融危機。每一次美元荒之後都產生了一個確定的結果,在專業人士眼中,美元荒通常都意味著某種國際金融格局的改變,改變的方向則是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壟斷地位的進一步強固,美國當然因此獲益。
如何應對美元荒?現有條件下,只能是通過以美國為核心的全球央行實施貨幣互換來應對。所以,此次美元荒不久,就有九國央行籤署貨幣互換協議。
這裡有兩個事情值得關注,一個籤約的央行中沒有中國的央行,第二個是,互換網絡中的貨幣沒有人民幣。
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在疫情中,雖說各國因「封國」而在實體經濟領域被隔開了,以至於出現「去全球化」現象,但是,同樣是危機,使得大家對美元需求更強了,正是這種「共同需求」將各國在金融上進一步聯繫在一起,而這樣一個日益加強的貨幣金融網絡中獨獨沒有中國,沒有人民幣。這種可稱為國際金融「去中國化」,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傾向。
這次危機以來,各國央行之間的貨幣互換已經安排了三次。如果再回顧歷史,上一輪次貸危機時也有一波美元荒。危機雖然發生在美國,對美元產生衝擊,但是危機發生後不久卻出現了美元荒,這是實在無可奈何但又必須接受的事實。
當時,即2008年,也有一個貨幣互換的協議,我們當時對此就做過研究,發現,這個貨幣互換協議來者不善。如果聯繫到當時美國高調推出的「環太平洋的貿易協定,即TTP,情況就更為明顯。
在這個協議中,多數環太平洋國家都參與了,包括像越南、汶萊等,但是,獨獨也沒有中國。我們當時就指出:貿易協定中排除中國,貨幣金融協定中沒有中國,中國明顯被孤立了。這意味著,「去中國化」的傾向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此次疫情進一步發展了,這非常值得關注。
還有一個佐證。大家知道,數字貨幣Libra的2.0版出來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數字貨幣是以五、六種貨幣來定值的,而這個定值的「貨幣籃子「裡也沒有人民幣。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說,國際上特別是國際金融領域,一個排斥人民幣、排斥中國的同盟正在形成。面對這種狀況,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只能讓人民幣強起來,讓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當然,作為基礎,更少不了讓中國強起來。
必須深化經濟改革
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面對這次疫情,金融領域受到了一系列深刻衝擊。面對衝擊,中國很難獨善其身,只能爭取相對好的結果。好在中國比較早地度過了第一個階段,穩步地復工復產,各方面都在恢復過程中。
這種情況下,實體經濟領域應當加快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描繪了周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藍圖,按照這個藍圖去施工,將中國比較快地建設成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屬當務之急。
金融體系中,必須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依託強大的經濟實力把貨幣推出去。貨幣推出去也不是說推就推,實際上又歸結為金融改革的問題。所謂推出去,不是說讓外國人持有人民幣,而是讓他們持有人民幣定值的金融資產,比如,人民幣定值的股票、債券、住房等等。
總之,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地金融對外開放,進一步地把國內金融體系市場化,讓國際投資者願意、能夠持有人民幣定值的資產,這樣人民幣國際化才能穩步推進。
總之,如果說過去很多矛盾都還潛在的話,那麼疫情把很多矛盾都揭開了。面對矛盾,中國肯定毫無畏懼,繼續按照既定的方向,推進我們的經濟發展,這個方向就是加快改革、深化改革,相信中國能夠率先走出衰退。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