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語:在德國講足球歷史的話,多特蒙德肯定是繞不開的話題,在進入90年代之後,多特更是把自己的名聲打到了海外,成為歐洲勁旅。進入21世紀之後,多特最後的輝煌得益於克洛普時期的兩連冠,而在那之後,多特儘管依然是德甲勁旅,但是與拜仁的差距似乎越拉越大,而且有好幾次都是在開局極其有利的情況下,最終被自己玩砸了,關鍵時刻總是掉鏈子,成了多特這幾年的鮮明標誌。
自從科瓦奇接手拜仁之後,「南大王」就不像是之前那麼具有統治力了,本賽季甚至一度被萊比錫給壓制,最終炒掉了科瓦奇,換上了有些名不見經傳的弗裡克。這對於任何想要打破拜仁壟斷的球隊來說都是好機會,當然,也包括這些年拜仁的最大競爭對手多特蒙德。
本輪德甲面對勒沃庫森,原本他們可以藉助萊比錫與拜仁的榜首大戰進一步縮小與積分榜榜首的差距,但是,一場3-4讓他們反而拉到了與榜首兩強的差距,以前的劇本似乎又要重演了。那麼,現在的多特究竟少了什麼呢?
攻守再未能同時達到巔峰
在克洛普的多特時期,兩個奪冠賽季的單賽季丟球數都很低,2010-2011賽季是22個,2011-2012賽季是25個,場均丟球數都不到0.7,而在那之後的賽季裡,多特的單賽季丟球數從未低於場均1個,最低的丟球數也有34個,而大部分的時候單賽季丟球數都超過40個。人們總說防守拿冠軍,這句話在多特身上驗證的一點都沒錯。
當然,不同的時期多特的防守問題是不一樣的。在克洛普最後的幾個賽季,多特的防守問題似乎更多的是因為進攻不利導致的。原本多特擁有格策,香川真司,庫巴以及萊萬的超級攻擊組合,可是到了最後,就只剩下庫巴一人。
儘管姆希塔良,羅伊斯的加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格策,香川等人的空缺,但是,中鋒位置上萊萬的空白始終無人可以彌補,多特找過很多前鋒,始終無人可以做到萊萬做的事情。因此,克洛普只能用更加積極的壓上來彌補攻擊火力的不足,到了後期圖赫爾也是如此,這就讓後防線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而等到姆希塔良+羅伊斯+奧巴梅揚的攻擊組合形成的時候,多特的防線卻又成了「累贅」,首當其衝的就是皮什切克與蘇博蒂奇的狀態下滑,讓多特在右路以及中衛的防守上都出現極大的問題。
此後,多特就成了一支攻強守弱的球隊。直到現在也是如此。攻擊線上,桑喬,羅伊斯以及哈蘭德的組合依然是讓人豔羨,還有布蘭特與小阿扎爾這樣的好手,放眼德甲,甚至都不輸給拜仁。可以到了防守又是另一番景象。
面對勒沃庫森的比賽,多特的防線被徹底打爆,不可否認弗蘭德算是一個實力不俗的前鋒,但是,多特的防線表現確實也有夠糟糕的。面對反擊的時候,不會卡位,對抗身體條件並不出眾的弗蘭德也辦法不多。而面對陣地戰過來的高空球,也是沒有辦法。
多特的防守有多差,我們從上面的數據就可見一斑。儘管丟球數還能排在上半區,但是,其他的防守數據都是聯賽10名開外是水準,攻強守弱已經成為近幾個賽季多特的標籤了,頭重腳輕沒有辦法解決,多特何來爭冠的可能性?
因此,多特總是在關鍵時刻掉鏈子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多特在上次輝煌之後,始終沒有出現過一支攻守皆在巔峰的球隊。要麼是克洛普後期一年賣一個攻擊線上的核心,導致球隊進攻端統治力不在,要麼是等到一批好的攻擊手到位之後,球隊的防線又水準跟不上了,結果只能是高開低走。
從高位防守到低位防守,多特還沒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戰術
而防守端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治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多特請來的這些主教練多半是傾向於進攻型的教練。
從克洛普到圖赫爾再到博斯,儘管陣型方面不一樣,但是,相對而言打得都是高位逼搶戰術,只不過是把陣型從4231變到了343,而已,一個穩定的陣型,一種穩定的戰略或許是球隊可以走出泥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像是當年的巴薩一樣,後來的輝煌,其實多半也是因為他們可以堅守住Tiki—Taka這種體系,最終等到了一批天才球員的爆發,才有了後來的「宇宙無敵」戰艦。
其實,多特不是不可以炒掉圖赫爾,但是換來的博斯,其實與他的前任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博斯是一個克魯伊夫的忠實信徒,他把多特這幾年在克洛普與圖赫爾治下的簡潔的高壓逼搶快速反擊戰術做了極大的修改,他的推進方式更加類似於巴薩,不再講究快速的把球推進到對手的核心區域,而是講究把球儘可能的控制在自己的腳下。
而再到如今的法夫爾,甚至連高位逼搶都不要了,他是一個低位防守的執行者,丟球之後,習慣於從中場就開始布置防線,從中線附近開始層層阻擊敵人。球隊的戰術與當初克洛普時期漸行漸遠。唯一還保有的就是,多特在進攻端依然投入足夠的兵力,其壓迫性還存在,但是在攻防轉換的階段,以及推進的方式方面已經與以前大相逕庭了。
這種戰術的頻繁更迭,讓多特在轉會市場上的投資顯得回報率不高。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圖赫爾走了,博斯要他喜歡的球員,博斯走了法夫爾又要選他喜歡的球員。
圖赫爾與克洛普是一個路數,講究高位逼搶快速反擊的路數,因此他們選擇了射術更加精湛的因莫比萊;而博斯喜歡使用創造力更強的姆希塔良搭檔技術更強的前鋒,因此他選擇了奧巴梅揚這樣的球員;但是,到了紀律嚴格的法夫爾則不喜歡奧巴梅揚與姆希塔良,把他們統統賣走,選來了相對紀律性更好的帕科,這就是多特因為戰術更迭,讓球員更換頻繁,甚至沒有一個確立的核心球員,而本就資金有限的他們,因為戰術的更迭頻繁,讓他們的投入產出比不高。
多特不屬於豪門俱樂部,因此在轉會市場上很難跟頂級豪門搶人,而儘管他們發現人才的眼光不錯,低價淘來了不少好球員,但是,卻因為戰術的更迭,使他們很難發揮出原來到來時的戰術構想,這也是多特成績始終上不去的原因之一。
天時不在,拜仁的強勢讓多特難以企及
我們中國人常說「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多特事實上在瓜迪奧拉降臨拜仁的那一刻開始,已經不再具有天時了,這個天時就是拜仁的崛起。
德甲歷史上,其餘球隊加起來的冠軍數量還不如一個拜仁多,拜仁之外,奪取冠軍第二多僅僅是奪冠5次的多特與門興而已,也就是說,德甲歷史上除了拜仁有過王朝之外,其餘的球隊都沒有出現過王朝。
這在四大聯賽歷史上不多見。英超有曼聯與利物浦爭得不可開交;意甲雖然尤文無敵天下,但是米蘭雙雄好歹能合力抗衡老婦人;而西甲雖然競爭也不激烈,但是好歹也是皇馬巴薩的「二人轉」,而德甲就是拜仁的獨角戲。
因此,在德甲想要拿冠軍,最大的天時就是拜仁剛好處於第一個低谷的時期。2009-2010賽季拜仁儘管依然無敵於國內,並且還打進了歐冠決賽,但是,那僅僅是末日餘暉而已。穆勒,巴德士圖貝爾等小將還沒有成熟,而克洛澤,範比滕以及布特等人都廉頗老矣,拜仁處於一個青黃不接的時代。
在多特奪取冠軍的第一個賽季,拜仁僅僅排名聯賽第三,還不如勒沃庫森,根本談不上是多特的競爭對手,而隨後的一個賽季,儘管拜仁打回了第二,積分榜上與多特的差距也有8分,但是,這一切在隨後的一個賽季開始發生逆轉。
拜仁的年輕一代迅速崛起,羅貝裡的核心組合如日中天,儘管在聯賽與歐冠中,都是多特與拜仁進行角逐,但是,聯賽中的差距達到了25分,雙方的實力對比已經發生了改變,而在瓜迪奧拉到來之後,這種改變在繼續拉大,而且拜仁還不斷的從多特這邊挖走核心,格策,萊萬以及胡梅爾斯,此消彼長,多特再也無力抗衡拜仁了。
拜仁在瓜迪奧拉時期處於絕對的穩定期,儘管在歐冠頻頻折戟,但是在聯賽統治力極強,甚至出現了3月奪冠的「奇蹟」,失去了這個天時,多特想要奪冠自然就難了。而本賽季,多特再次迎來了極佳的天時,但是,拜仁換下科瓦奇扶正弗裡克之後,似乎又恢復了原本的穩定,不知道本賽季多特能否逆襲成功呢?這或許是克洛普奪冠之後,多特最好的機會了。
因此,多特多次關鍵時刻掉鏈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德甲聯賽的容錯率太低了,拜仁的強勢穩定,幾乎容不得你犯一點錯誤,一旦出錯,差距就會拉開,這口氣鬆了,後面再想提起來就難了。
總結:多特總是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其實內外在的原因都有。自身實力不足以抗衡聯賽巨無霸拜仁,而且又剛好處在了拜仁一個極其強勢的時期。儘管,他們在轉會市場上眼光依然不錯,而且投入也不算小,但是,隨著幾任主教練的修改,他們的戰術已經與當年相差甚遠,而很多球員,也隨著主教練當年更迭,失去位置,只能推到重來,再換一茬,而像是桑喬這樣的超級巨星,多特也壓根是留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