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搜狐在北京舉辦「2020搜狐財經峰會」。
本屆峰會匯聚20餘位政界精英、商業領袖以及經濟學界翹楚,圍繞「中國經濟的韌性」、「變革期的中國與世界」、「創新帶動產業升級」、「後疫情時代的消費重振」等議題,深入探討國內外經濟形勢、政策導向。
峰會共分為上午、下午兩場。上午的會議探討宏觀經濟形勢,分析「雙循環」下的新經濟格局,展望變革期的中國與世界。下午的會議聚焦企業,探尋產業升級之路,分享後疫情時代如何重振消費。
在下午的峰會中,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出席並發表了題為「搶抓機遇,自我革新,科技賦能,開啟中國汽車產業新徵程」的演講,分享了他對汽車行業發展方向的理解。
朱華榮表示,汽車行業正面臨著巨大的轉型,當前的中國的汽車市場不僅產銷量居全球第一,保有量也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但同時,在所有的地區和國家裡面,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市場這樣競爭激烈,新增多,消亡也多。
另外,在品牌市場競爭力方面,「傳統汽車主流的中國品牌,其實在技術上和質量上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合資品牌水平」,朱華榮在演講中指出。
對於行業的未來發展,朱華榮表示,行業格局正在重塑,產業煥新勢不可擋。朱華榮指出,5G、人工智慧、大數據為產業創新提供了沃土,再加上中國消費主體正在年輕化,消費在升級,這些都在快速地改變汽車產業。「現在的汽車不僅僅是一個車,它在向著服務生態轉化,進一步催生汽車產品的創新,推動汽車產業的煥新」,朱華榮表示。
如今,長安汽車也正將效率和軟體能力打造為核心競爭力,從傳統的製造汽車企業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轉型。
下附演講全文:
朱華榮:我想從汽車行業這個角度,來和大家分享我對汽車行業發展方向的觀念,供大家參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要發展實體經濟,而且堅定不移地建設製造強國。8月份李克強總理到長安汽車時也是語重心長地跟我們探討。提到中國的汽車行業,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汽車行業的製造水平,所以汽車行業應該義不容辭的在製造強國的發展上做出自己的貢獻。
今天上午很多專家講述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和轉型,整個全球經濟的發展。
其實汽車行業面臨巨大的轉型。首先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汽車行業出現的一些特徵:首先,容量大,或者說容量最大。大家都知道,從2009年開始,中國其實一直就是全球汽車產銷量的第一大國,份額佔到全球的30%。今年1—9月中國汽車市場累計銷售了1712萬輛,達到了全球32.5%。截止到9月中國汽車保有量達到2.75億輛,超過了美國2.72億輛,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汽車保有量國。
其次,中國競爭最激烈。為什麼這麼說呢?在所有的地區和國家裡面,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品牌超過100個,而中國現在有145個品牌,其中有130個是中國本土品牌。當然,消亡也快,1—10月已經消亡了20個,這裡面不僅僅是中國品牌,有些全球品牌由於經營不善也在退出中國市場。1—10月銷售量在1000輛以下的,就是在我們心目中無法生存的,就有28個。
前不久有媒體問我說,你5年前說中國品牌80%會死亡,我說當時我沒有用「死亡」,我用的是關、停、並、轉。說死亡不太好,那你說改不改這80%?我當時回答中國品牌80%會關停並轉,不是預判,而是規律,現在也正在上演當中。
第三點就是發展最活躍。體現在「死亡」的同時,今年1—10月又新增了10個品牌。去年一年在中國上市的新車有1000款以上。我在這個行業已經30多年,你問我去年中國上市了哪些車型,我告訴你無法知道,所以中國老百姓(603883,股吧)幸福也是苦惱,你最後發現沒法選擇,選擇的寬度太大。今年儘管疫情這麼嚴重,也已經上市了542款,這是表現活躍。
第二個表現就是資本敢投,過去幾年幾張PPT就能融資到幾個億、幾十億的情況很多,幾張PPT就可以造車,說明資本市場對於中國汽車的產業,新勢力造車等等還是看好的。我們跨界又敢幹,原來不在汽車行業的人,都特別想進入到這個圍城裡來。前不久有一個跨界過來的領導就跟我說,進來之後才發現,汽車行業真的是值得敬畏的行業,突然發現進來之後出不去了,出去之後發現一身光溜溜的。
中國的老百姓也敢用,我們的多種能源、電動車、插電式、混合式、燃料式,老百姓都敢用,只要造得出來。輔助駕駛L1級L2級L3級我們都敢用。這也刺激了我們作為汽車公司或者這些創新公司的進一步發展,因為有人鼓勵我們。我們創新出來之後有人覺得好,有人用,我們就敢不斷地創新。
第四點,馬太效應凸顯。疫情發生得益於中國對疫情強大的控制,我們率先走出了市場經濟這個低谷,經濟的韌性,包括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帶來的利好。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今年中國前10個月已經出現7個月的正增長,比去年強,而且這個增長還挺嚇人,有6個月超過10%。汽車行業幾乎是每年都預測不準,所以又是一個出乎意料、喜出望外。
今年1—10月中國乘用車SUV銷售了1528萬輛,同比下降10%,這是一個累計數據。但是要看到一個新的點,就是在TOP10的中國品牌中,同比下降僅僅只有6.9%,比整個行業下降的低。市佔率不僅沒有下降,而且在去年的基礎上提升了1個多百分點,從30.7%提升到31.7%;集中度也在進一步提升。這說明中國品牌頭部TOP10的品牌市場競爭力在進一步增強。通過這些年的發展也要給大家傳播一個觀點,就是傳統汽車主流的中國品牌,其實在產品技術、質量已達到甚至局部超越合資品牌水平。與之相反的就是一些實力弱、抗風險能力比較差的尾部企業,無論是合資還是自主,其實出現了生存的困難,大幅度的下降,馬太效應凸顯,這是行業的一些特徵。
第二,整個行業在發生什麼變化?行業格局在重塑,行業煥新勢不可擋。
上午有嘉賓講,技術的突破帶來社會的前進,同時也帶來破壞性。其實對於我們這個產業也是這樣,5G、人工智慧、大數據為產業創新提供了沃土,再加上中國消費主體在年輕化,消費升級,所以在快速地改變汽車這個產業。現在的汽車不僅僅是一個車,它在向著服務生態轉化,進一步催生汽車產品的創新,推動汽車產業的煥新。現在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疫情之後長安汽車又一個「化」就是健康化,汽車產品在健康化,加上後端的新零售化和共享化,推動著這個產業向朝陽產業煥新。
未來的產品是大型的移動終端,是數據採集載體,是人員儲能單元和移動的多功能空間。汽車品牌不再是一個以硬體為主的汽車產品品牌,而是會延伸為汽車產品、服務產品,延伸為產品綜合的生態品牌。汽車產業從傳統製造業延伸向新製造業和新服務產業、綜合性產業發展,包括智能製造、智能服務、軟體。
面對這種形勢,汽車行業大家都在把握機遇,快速地實施轉型。以長安來看,怎麼轉型?如何在最新的輿論裡立於不敗之地?主持人說我們三年前就洞察到汽車行業必須發生重大變化,所以我們提出來要實施第三次創業,這幾年我們的銷售實施了非常好的效果,今年上半年整個行業下降10%,我們同比是增長的,而且比行業好18.8個百分點,接近19個百分點,包括我們的自主品牌,原因在於公司2017年毅然決然的歸零思考。
你不再是一個汽車公司,那不是汽車公司做汽車該怎麼做?所以第三次創業,長安將效率和軟體能力打造為核心競爭力,公司從傳統的製造汽車企業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轉型。今年有同事跟我說,現在好多公司都在向你們轉型,向你們三年前的目標轉型,我說不是,只是我們先提出了,佔了位,大家其實都是一樣的。
首先,要將服務創新和產品創新進行到底,打造服務產業。為什麼打造服務產業?因為我洞察到中國汽車產業裡服務做的不夠。各位到4S店維修的時候,到市場上購買一些服務產品的時候,你們心裡是心有餘悸的。其實我們這個產業裡還有很大的機會。
長安敢於打破這個行業的詬病,比如說我們有五大承諾,按時交付,凡是承諾了之後每晚一天我賠你120塊錢,今年我們賠了多少錢呢,賠了900多萬,值得,倒逼自己不斷的前行。同樣的,我們在產品創新上打造了一系列產品,所以今年長安汽車出現了歷史上揚。
其中長安有一款產品打造UNI—T產品,這是智能化的產品,很多人說這是概念車,不是的,這是量產車,從6月份上市到現在一直庫存終端是沒有的,供不應求。特別是我給大家報告一個數據,57%的用戶是從原來合資品牌轉移過來,說明中國品牌真正的和合資品牌在同臺參與競爭,這是一個點。
其次,將研發和技術量產進行到底。就是技術量產加速投放市場,科技的偉大不在於超級在於普及,我們敢於把600餘項智能化新能源等等技術,向我們的產品上移植,打造了一系列高科技的產品。大家可能有時候不太關注國產品牌,我今天告訴大家,長安開發的車裡面,你不用腳、不用手、不用眼都是可以的,開車可以不用眼。
此外,還要將生態創新和融合創新發展進行到底。我們加速轉型,成立打造2000人的軟體公司,和一汽、東風、長安一起投資160億元打造,打造T3科技、T3出行等公司,整個朋友圈發生了新的變化。在新的輿論競爭力中,我們打造了和華為、騰訊、高德、科大訊飛(002230,股吧)的聯合創新中心和聯合實驗室等等,以多元化開放的心態促進產業的轉型和發展,推動技術創新深耕汽車全價值鏈的運營,推動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我們認識到,面向未來,唯有僅僅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用開放的姿態和世界互聯互通,才能實現中國汽車的強國夢。長安汽車願意和業界所有的朋友來共同努力的探索未來的汽車和汽車的未來。
以上是我的分享,謝謝大家!
(註:現場速記內容未經本人審核)
(責任編輯:李顯傑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