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薛梅 東營報導
東營區弘文小學為全面提升學生勞動素養,創新勞動教育模式,學校成立了推行勞動教育領導小組,開展了「1+2+N+1」勞動教育新模式和《基於家校合作的小學勞動教育研究與實踐》兩項課題的研究。
「1+2+N+1」即1節勞動課,2個展示區,N個勞動實踐基地和1個多元評價平臺。該模式在學校一經推行,就得到了廣大師生的積極響應,取得了顯著效果。
每周1節勞動課,培養學生勞動技能。為了將勞動教育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學校編制了學校勞動指南讀本,還特別編寫了學校勞動教育校本課程《走進蔬菜瓜果世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嚴格落實每周1課時的勞動課設置,分年級設置勞動清單,積極與家長取得配合,共同做好培養學生生活技能的工作。學校強化師資引領,把勞動教育納入教師培訓內容,開展全員培訓,注重在各學科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此外,學校還積極邀請孩子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家人作為勞動教育的兼職教師和補充力量,不斷提高學校勞動教育教學寬度。特別聘請了萬泉村社會種植能手蔣師傅擔任勞動教育實踐課的指導老師,為老師和學生傳授種植技能和勞動知識。
打造2個展示區,提升學生勞動素養。「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要求。學校為落實這一要求,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特別打造了2個展示區,即「勞模風採展示區」和 「勞動工具展示區」發揮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向勞模學習、向勞模致敬,傳承工匠精神,讓學生認識簡單的勞動工具、了解勞動工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將「勞動最光榮」的理念從小根植於學生們的內心深處。
建立「N」個勞動實踐基地,展示學生勞動風採。學校為充分展示學生勞動風採,「多點開花」搭建展示平臺。首先,建立了校內「紅領巾種植園」綜合實踐基地,安裝了噴灌設備,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下,親自上陣給班級紅領巾種植園命名、整地、選種、播種、管理、收穫,種植實踐中學生全過程參與並共享勞動成果、體驗勞動的快樂。其次,打造校內「自助餐育」實踐基地,將學校餐廳作為學生自我服務的實踐基地,高年級學生輪流分發飯菜,維持就餐秩序,收拾桌椅、擦洗餐具等。再次,少先隊和政教處充分結合,聯繫周邊社區,並將其當作學生的勞動基地,讓學生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到社會服務實踐活動中去。第四,建立校外勞動教育基地,積極開展「愛惜糧食 從我做起」活動,組織學生在教育基地通過邀請田間稻農「上課」、體驗收割水稻等形式,讓學生們在勞動體驗中深刻領悟「粒粒皆辛苦」的含義。最後,各班級負責督促學生的日常勞動,如閱讀課完成後整理圖書、午休後自己整理床鋪、養護樓梯間綠植、「清潔校園、拔草護綠」等日常常規勞動活動。通過這些勞動基地,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勞動風採,增強了學生日常勞動的責任意識和合作能力,實現了勞動育人的良好效果。
1個多元評價平臺,評價學生勞動成果。學校現在已將勞動素養考核納入學生的《學生成長足跡》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從勞動內容、實踐態度、實際操作能力、勞動成果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與打分,建立學校、班級、家庭多元評價平臺,全方位激發學生的勞動能力。同時建立激勵機制,組織開展勞動技能、勞動成果展示和勞動競賽等活動,全面客觀地記錄學生課內外勞動的過程和結果,定期評選學校「勞動之星」,評選出來的「勞動之星」會在每周的升旗儀式和 「弘揚正能量、點讚弘文人」點讚臺上亮相併被頒獎,以此來達到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積極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