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疫情憂鬱 美國加州華人積極投身運動減壓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2月4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對許多人的精神情緒造成很大影響,美國加州不少華人通過健行和跑步來減壓、治療精神疾病。

阿罕布拉市的華人秦先生,疫情開始後成為亞凱迪亞市洛縣植物園常客。他說,自己本來做生意,但疫情開始後生意大受影響,他得了躁鬱症,坐立難安,經常發脾氣。之後他開始炒股,看著股價起起伏伏,他又得了心臟病。心病加上身體的疾病,讓他和家人都苦不堪言。

秦先生說,醫師建議他多做戶外運動,所以他從阿罕布拉開車到洛縣植物園健行。洛縣植物園很大,最開始他走一英裡(1609.3米)就疲憊得不行,但身體疲憊後,精神感覺輕鬆和平靜很多。所以他就走上了癮,從三四天來一次,到現在每天必須走一圈,才能安心回家。

華人孫小姐因為疫情待在家裡,生活和工作壓力讓她喘不過氣來,醫師說她患了焦慮症。她說,她最開始通過暴飲暴食來減壓,短短幾個月胖了十多磅。醫師生建議她運動減壓,她開始跑步,有一次居然跑了5英裡(約8公裡)。她說,跑步讓她快樂,現在她幾乎每天都要跑上幾英裡,跑步也讓她更苗條和自信,整個人也變得更加正向。

據精神科醫師表示,疫情期間焦慮人數大幅增加,焦慮主要表現為擔心、緊張、通常軀體症狀表現比較多,包括頭疼、肌肉酸痛。很多人表現為失眠,腦子停不下來,還有人感覺恐怖心慌,喘不上來氣。通常輕度不需要吃藥治療,看看心理醫師,做一些心理輔導,做一些行為改變,如有規律起居、鍛鍊身體就能緩解。中度以上需要吃藥,要看病情嚴重程度。

他說,焦慮患者需要做認知和行為治療,通常會鼓勵病人循序漸進的增加運動量,做一些適度身體鍛鍊。在注意防護的情況下,進行戶外活動,多和大自然接觸,平衡內心。同時增加社會交往,雖然現在不能和朋友見面,但是可打電話聊天,做一些自己有興趣的事情,轉移注意力。(張宏)

相關焦點

  • 美媒:緩解疫情憂鬱 美國加州華人積極投身運動減壓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對許多人的精神情緒造成很大影響,美國加州不少華人通過健行和跑步來減壓、治療精神疾病。阿罕布拉市的華人秦先生,疫情開始後成為亞凱迪亞市洛縣植物園常客。他說,自己本來做生意,但疫情開始後生意大受影響,他得了躁鬱症,坐立難安,經常發脾氣。
  • 快過節了,美國的華僑華人你們還好嗎?
    原本每年最熱鬧的季節,如今在美國卻顯得有些「死氣沉沉」。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2月16日,美國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1671萬例,死亡病例超過30.3萬例。目前依然是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為了遏制疫情的持續發展,加州州府、紐約州州府等紛紛出臺了更為嚴格的防疫措施。
  • 美媒:美國南加州華人愛上國標舞 健身又抗壓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運動流汗加上舉手投足的優雅之美,讓不少人迷上國際標準舞和拉丁舞。在美國南加州,不少華人國標舞發燒友不惜重金投入,每年花費數千至上萬學費,學習舞蹈。據某跳舞中心代表Wendy林表示,疫情之前正常營業時,跳舞中心每天的私人班大概有60多堂課,其餘還有不同的小組上課,每組有幾十人。此外周五還有鬆散的舞蹈愛好者交流活動,每次100人左右。學員中,八成都是華人,除一些幾歲到十幾歲的孩子們為了培養課外專長,努力學舞外,發燒友中最多的是50歲左右的舞蹈愛好者。
  • 疫情下美國加州延後「逼遷令」 華人房東吃苦頭
    中國僑網12月21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包括舊金山灣區在內的無數租客都大受其苦,因為交不出租而面臨逼遷。美國聯邦、州和縣市政府因此立法,暫停和延後逼遷。
  • 為什麼美國社會對華人的歧視依然存在?
    華人若想改變目前的處境,提高社會地位,就必須提高參政意識,積極參與投票或投身政治,為群體爭取話語權。在19世紀中後期,成千上萬的中國勞工跨越太平洋來到加州,建立了美國西部最早的商業性漁場,並把加州大片的沼澤變為可耕種的農田,推動了加州的經濟發展,加州的工廠還招收了大批中國工人,高效地生產了眾多輕工業消費品。很少有美國人知道,151年前,上萬名來自中國的勞工冒著生命危險建設了美國第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
  • 中餐廳進駐美國加州東谷 當地華人好口福
    中餐廳進駐美國加州東谷 當地華人好口福
  • 支持當地醫療系統 美國南加州華人聯合總會捐口罩
    中新網4月10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當地時間4月8日,美國南加州華人聯合總會捐贈外科與N95口罩給仁愛醫療集團(AHMC),這些口罩將分配給集團旗下的八家醫院與兩家養老院,確保醫護人員與病患都有足夠的防疫裝備,整個社區的健康得到妥善照顧。
  • 美國加州華人玩海釣 喜獲150磅金槍魚
    中新網7月29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持續數月的居家避疫,讓民眾對大海和沙灘充滿嚮往。7月,美國南加海釣開始盛行,華人海釣好手與友人結伴出海,在聖地牙哥外海的聖克裡門島(San Clemente Island)附近海域釣上150多磅的藍鰭金槍魚(Bluefin),旗開得勝。
  • 身在美國的華人親述,疫情衝擊下的真實美國
    根據國內媒體的報導,「新型冠狀病毒」在美國蔓延引起了美國普通民眾的恐慌情緒,超市長排大隊、民眾囤口罩、囤米、囤槍、囤衛生紙....成了這一情緒下的反應行為。 但是,疫情下,美國民眾的生活真的是這樣嗎?疫情對當地華人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
  • 反歧視 美國南加州華人社團聯合會舉辦「多元化論壇」
    【美國新聞速遞】楊平俊洛杉磯報導 美國南加州華人社團聯合會於8月15日舉辦線上「多元化論壇」。華人社區聚焦營造一個相互理解和尊重、平等和包容的生態環境,建設和諧共處的多元化社區,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
  • 運動為何能減壓 這5種運動有效減壓
    現在的生活處處存在著壓力,減壓是不少白領都需要面對的問題。想要知道自己的壓力大不大其實很簡單,如果說你一進入放鬆的狀態就會出現頭痛的情況。那麼,運動為何能減壓呢?下面就具體的來了解一下吧。運動為何能減壓運動之所以能緩解壓力,讓人保持平和的心態,與腓肽效應有關。腓肽是身體的一種激素,被稱為「快樂因子」。
  • 運動減壓是良方
    運動可以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對心理壓力以及大腦狀態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運動緩解壓力,與體內腓肽效應有關。腓肽是身體的一種激素,被稱為「快樂因子」,能讓人平靜。當運動達到一定量時,身體產生的腓肽效應能愉悅神經。有證據表明,運動能減少焦慮感,通過鍛鍊能夠有效獲得對焦慮狀態的控制能力,哪怕是只有10分鐘跑步機上的鍛鍊,就可以立刻平息焦慮或者恐慌的感覺。
  • 100多年前,美國頒布歧視華人的法案,使抵制美貨的運動風靡中國
    華工為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梁啓超認為美國加州的繁榮,「實吾國人民血汗所造出之世界也。」然而,華工在美國卻沒有什麼政治權利,他們不被視為美國人,也不能辦理移民。在19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了周期性的危機,許多工人失業。許多美國人宣稱美國工人失業是華工造成的,因而引發了許多虐待、排斥華工的事件。
  • 美媒:美國加州華人玩海釣 喜獲150磅金槍魚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持續數月的居家避疫,讓民眾對大海和沙灘充滿嚮往。7月,美國南加海釣開始盛行,華人海釣好手與友人結伴出海,在聖地牙哥外海的聖克裡門島(San Clemente Island)附近海域釣上150多磅的藍鰭金槍魚(Bluefin),旗開得勝。
  • 美國南加州山火不斷蔓延,危及洛杉磯華人居住區
    來源:央視網據加州當地媒體《洛杉磯時報》9月9日報導稱,山貓山火(Bobcat Fire)從8日(周二)穿過天使國家森林公園後,繼續擴大燃燒面積。當地消防官員警告稱,伴隨聖塔安娜風的到來,大火可能對附近幾個華人社區的房屋構成威脅。
  • 美國加州華人最多的32個城市排名
    第29名,阿拉米達( Alameda city)      北加州阿拉米達郡,總人口為 77,409,華人10,596,比例為13.7%。 第28名,艾爾克圓( Elk Grove city )      北加州沙加緬度郡,總人 163,634,華人 10,758,比例為6.6%。
  • 美國新澤西州醫護用品緊缺,華人社區踴躍捐贈
    密爾本、短丘市華裔社區由密爾本、短丘市、中國協會發起的米爾本冠狀病毒社區同伴支持基金已從當地華人籌集了48,990美元美國社區。志願者們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從海外採購質量最高的FDA認證產品,而又不會耗盡有限的美國國內供應。
  • 多重影響疊加 美國南加州的華人職業介紹所元氣大傷
    中新網1月12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國南加州的華人職業介紹所(以下簡稱「職介所」)主要分布在蒙特利公園、聖蓋博、阿罕布拉、羅蘭岡等地。但近年來因為移民審核嚴格、網絡職介崛起以及2020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如今在華人社區鮮少看見職介所開門營業。業內人士表示,職介所元氣大傷,恐難翻身。
  • 美國科羅拉多華人為疫情發聲 積極捐贈物資
    中國僑網2月12日電 據美國《中美郵報》報導,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牽動著海外華僑華人的心。美國科羅拉多華人社區在歷次國內災情艱難到來時,都毫不猶豫地傾情盡力,伸出援手,在《中美郵報》上發出強力之聲。
  • 美國華人對種族歧視勇敢說「不」
    紐約羅斯·裡根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孫瀾濤表示,美國是一個移民「大熔爐」。經過上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雖然明面上的種族歧視言行不多了,但實際上少數族裔在就業、求職等方面依舊面臨著各種「隱形歧視」。失業、貧窮、曾感染新冠病毒……弗洛伊德生前的種種遭遇可以說是美國弱勢群體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