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通訊員 周邦靜 攝影報導
老有所養、老還要有所樂。幼有所依,童年還要甜蜜。
為提升社區老人和孩子的幸福感,徹底解決城市老人特別是子女無法在身邊照顧老人的養老問題,同時,讓部分需要關愛的少年兒童不出社區就能找到依靠,今日(22日)上午,在重慶市慈善總會和九龍坡區民政局支持下,重慶市慈善總會石坪橋街道社區陽光基金正式成立,以鼓勵和推動居民守望互助,支持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實現社區可持續發展,共建和諧、康養、幸福家園。
據了解,截至今天上午,街道陽光基金已經募集到來自石坪橋街道轄區企業迪科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創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科達電器有限公司、恒生手外科醫院、祥奎恆心醫院等33家企業及個人的捐款759735.42元,加以市慈善總會先期注入的60萬元,石坪橋街道社區陽光基金目前基金池總募集到善款共計1359735.42元,物資價值14.27萬元!
社區陽光基金揭幕
孕育兩個基地
如今基地開始反哺社區
石坪橋街道是九龍坡區人口密集的街道,為了幫助轄區的社會組織成長 石坪橋街道之前打造了兩個基地,分別是「九龍坡區石坪橋街道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和「重慶市九龍坡區石坪橋街道青年就業見習基地」。
石坪橋街道辦事處魯主任告訴記者,通過多年的孵化,轄區企業逐步成長,並開始尋求各種渠道,反哺曾經幫助他們的社區。而一些在社區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們也開始在這片奮鬥過的土地上繼續成長。另一方面,社區的一些問題凸現出來。城市空巢老人逐步增多,一些孩子因為家庭原因也需要得到更多的溫暖與關懷,儘管社區志願者也有涉足這一塊,但明顯在數量和專業度上,亟待引入專業的服務隊伍。
老人關心自己在社區能夠享受的福利
成立社區陽光基金
為養老愛幼注入源頭活水
為把社區兩個基地及愛心人士的力量集合起來,在重慶市慈善總會和九龍坡區民政局的支持下,重慶市慈善總會石坪橋街道社區陽光基金經過前期的運作後正式於今天成立。
首批33家企業及個人為其募集了75萬餘元的捐款,加上市慈善總會先進注入的60萬元,石坪橋街道社區陽光基金目前基金池總募集到善款共計135萬餘元,物資價值14.27萬元。
重慶迪科汽車負責人彭洪德說,20年前,自己在石坪橋白手起家,通過20年的發展,自己的企業由小到大,現在已經走到了集團化的運作模式,這其中社區和政府給他的幫助不小,「我總想著,一定要回報社會。」
在今天上午的捐款環節,彭洪德捐出5萬元,他表示,這些錢會用於幫助社區困難群體,也是他的心願所在。
多種模式構建社區服務體系
引入專業隊伍
服務社區老人和孩子
如何用這些善款?答案是要讓捐款在陽光下使用。
重慶市渝中區樂至社工服務中心通過首批招投標,承接了石坪橋街道的社工服務,該中心副主任聶雪梅稱,他們會從兒童服務、司法矯正、精神障礙服務、助老等方面,給社區提供專業的服務。
據了解,石坪橋街道轄區內共有7個社區,區域面積3.06平方公裡,居民樓棟488棟,戶籍數36979戶,戶籍總人口65073人,實際常住戶數54893戶,常住人口148343人,流動人口密集。轄區內,需要幫扶的老人、孩子以及困難家庭就比較多。
石坪橋街道的居民6歲的女孩小安,父母離異後,母親在超市打臨工,母親和小安同母異父的哥哥一起居住在華福家園廉租房,偶爾過來看看小安。小安的父親,無業,有吸毒史,患有尿毒症、高血壓、慢性心衰等病,現長期透析治療。小安自出生開始就隨同父親一起納入低保,現在每月低保金額為1400元。因父親需要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小安又年幼,父子二人長期隨小安奶奶生活,三代人共同居住在一套一室一廳房屋內。
目前小安已經6歲,馬上面臨入學。但由於家庭條件限制,很難給其一個良好的學習、居住環境。
為此,社工給她打造一個獨立、安全且保護隱私的小小空間,點亮他們對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愛心志願者們將到孩子家中,和小安進行一對一溝通交流,引導孩子維護改善後的環境,通過陪伴服務幫助其養成良好的衛生生活習慣,引導家庭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聶雪梅表示,社工將帶領他們參加小組活動,幫助孩子提升人際交往及社會融入能力,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