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古稱播州,名始於唐貞觀十六年,取義《尚書》「無偏無陂,遵王之義」,故名遵義,我們的城市格言是「遵道行義、自強不息」。遵義因遵義會議彪炳史冊,因國酒茅臺馳名中外,我們的城市形象語是「紅色聖地、醉美遵義」。
一、遵義文化底蘊深厚
遵義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享有「貴州文化在黔北」的美譽,自古以來,遵義大地文化氣息濃鬱,文人墨客燦若星河。
遵義遠古有「桐梓人文化」,遵義市桐梓縣巖灰洞發掘出距今20萬年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填補了中國古人類發展的歷史空白。
遵義漢唐有「夜郎文化」,漢代「夜郎自大」至今為人笑談。唐代李白流放夜郎時留下「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千古名句。遵義市桐梓縣夜郎鎮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夜郎」之稱,沿用至今,一個建制鎮千餘年來以「夜郎」命名,屬全國唯一。
遵義中世紀有土司文化,留下了「中國中世紀軍事城堡」海龍囤、「西南古代雕刻藝術寶庫」楊粲墓等許多嘆為觀止的文化遺蹟,其中海龍屯被評為2015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和世界文化遺產。
遵義紅色文化:1935年,紅軍長徵在遵義轉戰三個多月,在這片土地上演繹了「婁山關大捷」、「遵義會議放光輝」、「四渡赤水出奇兵」等讓世人廣為傳頌的革命傳奇和「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豪邁詩篇。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紅色文化是遵義文化最為璀璨的一頁。
遵義抗戰文化:遵義是浙江大學和福建馬尾海校西遷之地,浙大西遷辦學被後人譽為一次偉大的「文軍長徵」,竺可楨、談家楨、蘇步青、王淦昌、李政道、豐子愷等大家名家雲集遵義,成為遵義人民和浙大人的巨大精神財富,也是遵義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馬尾海校西遷遵義桐梓,培養了100多名抗日名將。同時,遵義還是張學良將軍與趙四小姐在大陸最後兩年演繹愛情故事之地。
遵義文人輩出。文化先驅有「漢三賢」、「清三儒」。漢代尹珍、舍人和盛覽,開創了黔北文化的先河。清代鄭珍、莫友芝合著《遵義府志》,被梁啓超先生譽為「天下第一府志」。黎庶昌先生曾任英德法西四國參贊,著有《西洋雜誌》一書,被譽為清代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有識之士。
建國以來,遵義湧現了一大批文化傑出人士。有傑出的外交家韓念龍,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劉遵義,著名詩人黎煥頤,著名作家蹇先艾、何士光、李寬定、王華,詩人廖公弦、李發模、崔笛揚,書法家雍抗,奧運冠軍鄒市明等,正是這些寶貴人才,鞏固了遵義「貴州文化在黔北」的地位。
二、投資遵義文化產業的獨特優勢
(一)交通區位佳,文化經濟輻射帶動強
遵義南臨貴陽,北倚重慶,西接四川,是昆筑北上和川渝南下之咽喉。自古以來,遵義是一個多元文化的交匯融合地,秉持黔北一脈相傳的本土文化,兼收並蓄了巴蜀文化、湘楚文化和黔中文化的影響,自成一系,培育了詩鄉綏陽、小說之鄉正安、燈謎之鄉桐梓,還有馳名海內外的雜技藝術,傳承久遠的川劇藝術、獨具風情的仡佬族文化等,使遵義文化呈現出一種強勁的輻射張力。
遵義交通發達,蘭海高速縱貫南北,杭瑞高速橫跨東西,已實現縣縣通高速,通車裡程1000公裡。渝黔快鐵通車後,遵義融入貴陽、重慶一小時經濟圈。遵義機場開通北上廣深及香港等24個城市航班,2015年旅客吞吐量達100萬人次以上,在西部支線機場名列前茅;仁懷機場即將投用。
優越的區位和四通八達的交通,使遵義成為文化產業新的投資窪地和發展高地。
(二)經濟發展好,產業市場潛力巨大
遵義是貴州省的第二大經濟、文化、貿易城市;全市國土面積30762平方公裡,轄15個縣(區、市),787萬人口,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133平方公裡、常住人口120萬,城鎮化率43%,200萬人口框架基本形成。輻射川、黔、渝人口1.5億。遵義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04元,城鎮居民人均文教娛樂消費2500元以上,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2015年,全市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153億元,同比增長13.2%,在西部30個同類城市中經濟增長速度排名第一,總量排名第五位;全面小康實現程度86.5%。在2014年和2015 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中,遵義市均位列市級行政區中盈利競爭力第一。
2015年我市文化產業預計總收入176億元,增加值70億元,從業人員9萬人,增加值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3%。文化產業市場巨大。
(三)創業平臺多,產業創新基礎厚實
2013年遵義獲得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稱號。擁有茅臺酒釀造技藝等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59項省級、134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國6個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雙遺產」的城市之一。
遵義現有「全國文化產業示範基地」1個、「貴州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4個、市級示範園區8個、市級示範基地7個、市級示範企業7個。
遵義有高等院校5所,在校學生6萬餘人;高職在校生1.25萬人,中職院校25所,在校學生13.5萬人;有文化團體、藝術中心、各類文藝培訓基地、博物館文化館等100多個,廣播及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5%以上,文化藝術培訓市場潛力巨大。
遵義文藝創作繁花似錦,遵義雜技舉世聞名,多次在吳橋國際雜技比賽、西班牙雜技比賽等國內外重大比賽中獲得金獎,雜技歌舞劇《依依山水情》獲得了「國家舞臺藝術十大精品」劇目,文化部曾把四年一屆的「金獅獎」青少年雜技比賽定點在遵義舉辦;青年作家肖勤創作《丹砂》獲得全國第十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遵義市演藝集團編導的舞蹈節目《紅軍山上》榮獲中國舞蹈「荷花獎」;遵義市圖書館獲全國一級圖書館、全國先進集體。2015年遵義向黔進影視投資電視劇《二十四道拐》在央視播出,讚譽無數;影視作品《婁山關大捷》、《繡娘》有力推進。
(四)政策扶持有力,產業發展前景廣
一是有國發2號文件、西部大開發政策及烏蒙山片區、武陵山區區域扶貧政策以及國務院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等國家級扶持政策疊加,從產業、人才、資金等方面給予投資者最大扶持。
二是以《遵義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0-2020)》為發展藍本,為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創造條件。
三是全市有銀行、財務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128家,可為企業提供便利的融資渠道;設立了遵義市文化產業發展資金,可為文化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四是創建「投資者之家」,形成「代辦服務、親情服務、政策服務、法律服務」四位一體服務體系,做到「心心相印,給投資者家人般的關懷;優質服務,給投資者春天般的溫暖」。
三、文化重點產業及項目推介
遵義市把文化產業定位為全市經濟發展支柱產業。我們的目標是,力爭到2020年,全市文化及相關產業完成增加值200億元以上,佔地區生產總值比例達5%以上。
我們的措施主要是:按照積極培育、有所側重、聯動發展、梯度推進的原則,積極探索,大力實施「網際網路+文化」行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著力打造「一心帶動、兩翼齊飛、多點並進」的發展格局。【一心就是「中心城區文化經濟圈」,重點發展紅色文化、現代傳媒、演出演藝和創意文化產業。兩翼就是「赤水河文化產業帶」和「湄鳳餘文化產業帶」,重點發展酒文化產業、紅綠相間的旅遊文化產業以及茶文化產業。多點就是與一心、兩翼相匹配的康體娛樂產業組團、仡佬民族文化體驗區、黔北歷史文化區以及文學藝術創作集群為核心的四個文化產業發展「節點」。】我們的產業重點是「4+6」產業,即四大支柱產業、六大輔助產業。
四大支柱產業:紅色文化產業、酒文化產業、生態與休閒度假文化產業、茶文化產業。
1、紅色文化產業
遵義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是遵義最具品牌影響力和產業開發潛力的文化資源,也是遵義最具差異性競爭力的文化資源。
重點是保護與整合長徵文化資源,形成以遵義會議會址為核心的長徵文化體驗區,構建覆蓋全市的紅色文化網絡;梳理長徵歷史文化的文獻資料、影像作品;整合全市範圍內眾多紅色歷史遺蹟遺存,形成天然的紅色題材影視作品拍攝外景基地;開發紅色文化創意系列產品,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2、酒文化產業
遵義是中國經典醬香白酒的原產地,醬香白酒釀酒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著「名酒之鄉」、「中國酒都」之美譽,是中國酒文化名城。茅臺酒是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風來隔壁千家醉,雨後開瓶十裡香」,茅臺酒獨特的釀製技藝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李白鬥酒詩百篇」、「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酒與中國文化生生相息,遵義酒文化光彩四溢,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2014年遵義白酒產量40萬千升,白酒產業產值510億元;佔貴州規模白酒產量的90%以上。中國白酒看貴州、貴州白酒看遵義。
重點培育和提升酒文化品牌,開發系列多元化產品,舉辦各種酒文化交易觀光旅遊體驗,大力發展酒文化包裝設計,帶動民族民間工藝品產業發展。
3、茶文化產業
遵義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茶文化濃鬱,唐代陸羽《茶經》中記載:茶之出黔中,清《貴州通志》記載:湄潭的眉尖茶和務川的高樹茶均為貢茶。
白居易詩《兩碗茶》,「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舉頭看日影, 已復西南斜」;「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是遵義茶文化的真實寫照。
遵義現有茶葉種植面積180萬畝,居全國地級行政區域第二位,茶葉產量7.5萬噸,居全國地級行政區域第四,綜合產值90億元。先後被授予「中國高品質綠茶產區」及「聖地茶都」稱號。在遵義,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已形成了一道絢麗的文化特色。
重點提升遵義茶文化的附加值,創意研發茶文化產品,提高茶葉的科技含量、提升遵義茶品牌影響力、完善茶文化服務、開發茶文化休閒體驗項目、開展茶文化觀光旅遊,建設茶文化體驗園、開發系列茶具工藝品。
4、生態與休閒度假文化產業
遵義是著名的宜居城市,喀斯特和丹霞並存,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豐沛,氣候宜人。全市森林覆蓋率54%,年平均氣溫15.1度,空氣品質指數排名處於全國前列,中心城區優、良天氣349天,優良率95.6%。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城市」。
遵義現有世界自然遺產 1 處、世界文化遺產 1 處、國家級地質公園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6個。已形成以紅色文化旅遊、綠色生態旅遊、酒文化旅遊、茶文化旅遊、歷史文化旅遊、民族風情文化旅遊等為主的6大特色旅遊線路。2015年全市接待遊客6221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47億元。
重點加強生態景觀與文化資源的結合,提升生態文化旅遊內涵,打造生態文化品牌,發展高品位城市休閒娛樂產業、度假康體養生中心、文化體育小鎮等。
六大輔助產業:會展節慶產業、現代傳媒與印刷包裝產業、演出演藝產業、民族民間文化產業、黔北歷史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
六大輔助產業文化特色鮮明,資源盤活率高,發展潛力巨大,拉動消費顯著,也是我們重點引進發展的產業。
四、重點推介項目
(一)土城文化創意園項目
1.背景:土城歷史文化厚重、紅色旅遊資源豐富,是古習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全省100個旅遊景區、100個示範小城鎮、100個產業園區和全市文化旅遊精品工程項目區之一。
2.總投資:1.2億元
3.主要建設內容:項目佔地2.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 1.76萬平方米, 主要建設多功能演藝廳和河邊商業街及園區建築。
(二)遵義縣長徵文化影視基地開發項目
1.背景:遵義是「會議之都,轉折之城」。本項目立足遵義紅色文化,融合民族文化、國酒文化、播州土司文化、茶文化,打造集影視拍攝、主題文化旅遊和藝術品鑑為一體的綜合性長徵影視文化產業城。
2.總投資:50億元
3.主要建設內容:主要建設長徵文化影視基地、長徵微縮景觀、長徵軍事體驗園以及開發拓展訓練基地(帳篷營地、汽車營地、鄉村風光體驗區)等。
(三)中國(正安)知青部落文化生態旅遊區項目
1.背景:「知青」源於1950年至1970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支援農村、建設農村的歷史運動。正安縣班竹上壩知青部落,是全國至今保存最完整的知青部落之一。場部舊址大門匾額為劉少奇之子——劉源的題字「中國知青部落」,有雙樓、辦公樓、會議室、職工宿舍、茶場山莊等設施,現仍有114名當年的「原裝知青」留守,另有6000餘畝知青茶園。
2.總投資:2.1億元
3.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知青名人蠟像館、知青文物館、知青詩人雕塑、知青史館、知青文學館、知青影視館、知青文物館、知青陵園等。
(四)中國•飛龍湖「烏江傳奇」實景演藝項目
1.背景:烏江,水力資源得天獨厚,為全國十大水電基地之一。河道穿行於深山谷之中,礁石林立,灘險密布,高峽出平湖--飛龍湖。目前飛龍湖景區已建成飛龍寨景區和浪水灣景區,成功申報為國家4A級景區、國家級溼地公園,榮獲全國十佳生態旅遊度假區。該項目地處景區核心部位,利用生、光、電等高科技全面展示烏江山水的傳奇和秀麗,該項目的建設將拉動整個貴州大旅遊,將是貴州高原上的一顆明珠。
2.總投資:3億元
3.主要建設內容:主要建設外景舞臺,觀景樓,觀景臺等相關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以及節目編排及演出。
(五)特色文化酒莊集聚區及示範帶項目
1.背景:項目地臨近「中國酒都」仁懷的「國酒門」,群山環峙,是川黔水陸交通的咽喉要地,依託航運,連接川黔通道。項目主要依託茅臺酒的深厚文化和本地自然條件,配套打造特色文化酒莊集聚區及酒文化示範帶。
2.總投資:10億元
3.主要建設內容:集中打造文化酒莊一條街,建設休閒娛樂、餐飲住宿等一體酒莊。
(六)鳳岡縣茶海之心景區開發項目
1.背景:茶海之心景區是以萬畝有機茶園為基礎,按照茶旅一體化的發展路子,圍繞茶園、森林、山脈、湖泊、自然村落而開發建設綜合性景區。
2.總投資:10億元
3.主要建設內容:規劃面積69平方公裡,打造茶旅遊樂一條街、環茶海山地自行車道、生態停車場、觀光步道建設、茶鄉賓館酒店建設,特色旅遊商品開發,大道景觀帶建設以及文化表演等。
從今天起,我們要做一個美美的文化人兒,早起不懶床,每周看一本書,學會聆聽每一段故事,然後和你們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