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梁玉冰分享工作體會。
除了分享優秀案例,當日還設置了攤位互動遊戲吸引市民參與。
由市民政局舉辦的中山社工十年回顧主題活動近日在南區良都全民公益園舉行。通過前期徵集,30個來自全市社工機構的社區案例被列為優秀經驗材料,為我市社會工作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經驗指導。
活動上,來自東區、南朗等鎮街的社工分享了本次入選案例《1+2互助模式 助力兜底幫扶精準化》《共築兜底保障網,燃點困難家庭希望的燭光》《不哭不哭,我能行——敘事療法在新生入學適應個案中的運用》的操作經驗。除了案例分享,當天活動現場還設置了遊園環節,通過攤位互動展示了特色服務和社工風採,讓市民參與到了解社工行業、支持社工服務當中來。
▼熱心鄰居扶起了「絕望家庭」
程秋霞分享了今年幫扶一名非戶籍困難家庭蘇婆婆的故事。81歲的蘇婆婆育有4名子女,與著46歲、智力障礙的小女兒相依為命。為幫補家計,蘇婆婆經常踩著三輪車在南朗附近撿破爛,今年已先後摔傷了三次。禍不單行,今年2月,其小女兒又被診斷患上了腎病症候群住進ICU,蘇婆婆一度萌生了輕生念頭。
程秋霞說,由於戶籍不在中山,中山一系列的助困政策無法幫助到該家庭,只能向市紅十字會、慈善總會申請部分照顧非戶籍人員的臨時救助。而蘇婆婆的另外三名子女由於「歷史原因」,對母親和妹妹表現得很「冷漠」。
跟進這個案例的過程中,程秋霞發現蘇婆婆和鄰居們的關係不錯,當中一名鄰居還是當地婦聯的執委方女士。通過動員,方女士為蘇婆婆發起了網絡眾籌活動,緩解了小女兒入住ICU帶給家庭的經濟壓力。隨後,程秋霞還以方女士為核心,拉動街坊四鄰、熱心網友、志願者以4名子女共同組建一個「小女兒互助群」。看到陌生人也為自己的親人如此賣力,大兒子阿光最先「軟」下來,請假回到老家聯繫妹妹所在戶籍的人社局和民政部門,為妹妹連結救助政策。隨後幾個兄弟姐妹漸漸地回到媽媽身邊,分擔高齡母親照顧妹妹的壓力。
「幫助這類重病家庭,經濟問題無疑是最現實和最迫切的,但幫家庭成員找到積極面對病情的支持網絡,鼓勵家庭成員攜手渡過難關,才是這一案例最後得到初步緩解關鍵。且思且行,中山十年社工路我只參加了3年,還很稚嫩。但我在這份工作中找到了自豪感和價值感,未來我會堅持下去。」程秋霞感觸地說。
▼「系統幫扶」讓無聲家庭找到希望
「幫助聾啞人家庭是一項複雜而漫長的工作,社會工作的專業理論、方法和技巧行之有效。最大的感觸是,我們幫扶一個人要從系統地幫扶一個家庭開始。」三角鎮公共服務辦公室的社工肖芬對自己的工作充滿自豪。
肖芬在今年1月正式接手這一個案,服務對象小玲(化名)父母都是聾啞人,沒有工作,殘疾人補貼是一家三口唯一的經濟來源,小玲儘管身體健康,但生活在無聲的家庭,語言發展水平卻明顯低於同齡兒童。
如何讓這個家庭擺脫「等靠要」思維定勢,幫小女孩在一個健康的環境裡成長?社工發現,小玲的母親有較強的就業動機。「社工及時肯定母親想法,並通過連結資源,幫助小玲的母親在中山郎峰旅遊用品有限公司順利就業。」此外,肖芬在家訪時發現小玲家中的院子圍牆有3處缺口,而小玲父親有五金焊接、維修電器等技能,她便擔任起「教育者」角色,「我向小玲父親強調圍牆缺口會對孩子安全造成威脅,他也從開始什麼都不管,被我說多了,就動手修理好缺口。」肖芬解讀說,這樣的舉措實際是鼓勵父親重新承擔起家庭的責任。
肖芬還連結京珠高速廣珠段有限公司親子志願者服務隊投身小玲家庭的幫扶中,「親子志願者服務隊每周末都會花半天時間家訪、陪伴小玲,通過讀卡片、玩遊戲等形式為小玲進行語言和行為幫教。目前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自信都在恢復。」
投身社會工作行業已經兩年半,肖芬告訴記者,一個兜底對象的幫扶往往需要一個家庭、一個社區的支持。「看到自己的努力能改變一個家庭、甚至一個人的一生,這種快樂是無與倫比的。」肖芬說。
▼「敘事療法」治癒新生適應問題
新生在適應入學過程中的哭泣是常見現象,服務對象小晴(化名)花了很長時間始終未能適應,由中山市益群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工梁玉冰打造的項目「不哭不哭,我能行——敘事療法在新生入學適應個案中的運用」講述的是一個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
「小晴總拉著媽媽不讓她離開,甚至追到學校外面,班主任的勸說也無法讓女孩冷靜下來。感受到小晴的焦慮和害怕後,我就與她進行了接觸。」梁玉冰介紹,小晴由母親照顧,因此對她有較強的依賴性,母親反映,自己在小晴幼年時曾說過「不要你了」這樣的氣話,因此每當母親離開,小晴便會緊張、焦慮和哭泣。「我決定用敘事療法為小晴賦能。」
運用共情、積極關注等技巧,梁玉冰首先逐漸取得小晴的信任,她敞開心扉訴說自己的故事,過程中,梁玉冰嘗試讓小晴講故事和思考問題時,將問題與人區分開、讓小晴明白自己有主動權和力量向「對小學生活不適應而每天哭泣」的問題抗爭。與此同時,梁玉冰和小晴一起發掘她身上的閃光點,也引導她和班內的同學互動、玩耍,建立起朋輩支持網絡,「同時,我也和她的母親進行交流、傳授溝通的技巧。她高興地告訴我,按照我們的指引做出改變,例如停止負面語言的暗示,自己和小晴的狀態都有了明顯的正面變化。」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便是為小晴賦能,梁玉冰積極為她尋找賦能的可能性,或幫忙搭建鐵塔模型,或幫老師和社工處理一些簡單的工作,3個月後小晴的情緒管理能力得到提升,輔導目標基本達成。
梁玉冰總結,小晴情緒反覆,甚至不斷用負面的行為加重情緒的壓力,使個案在開展過程中存在不少困難,不過,以敘事療法作為介入理論,社工成功將問題從小晴身上剝離,「在新生適應入學的過程中,哭泣是很常見的現象,敘事療法則是行之有效的解決方式。此外,在這一個案中我還運用了社會支持理論,帶動家長、教師、同輩和社工共同參與幫扶,下次遇到類似的案例時,我認為這些經驗是可供參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