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後期因連年戰爭導致財政赤字加之部分人利慾薰心使金圓券濫發

2020-12-23 騰訊網

民國早期,濫發紙幣的問題還不嚴重,因為當時市場上流通的都是硬通貨,也就是袁大頭和金條之類的金屬貨幣。

後來,由美國引發的經濟危機爆發。這場經濟危機不僅席捲了整個歐美世界,而且還波及了中國。

當時,歐美的紙幣都在狂跌,就連英鎊和美元也在狂跌。資本家們為了保值,便在全世界到處搜集黃金,因為在這個時候,只有黃金才是最保值的。其餘的東西,通通都是垃圾。受此影響,國際金價直線飆升,而銀價則是一路下跌。

中國當時由於是銀本位,銀元相對西方貨幣貶值了,中國的商品價格下降了。因而銀價貶值後,大大刺激了中國的外貿出口,同時也刺激了經濟發展。但是,國民政府的這種好日子沒過多久,就被美國人打破了。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為討好國內產銀州的議員,便通過了「購銀法案」,由財政部購入白銀作為貨幣儲備。此舉,頓時引起了國際銀價高漲。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前面說了,中國當時是銀本位國家,市場上流通的都是白銀。所以,當國際銀價大幅度上漲後,全球的資本家都瞄準了中國,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以換取中國市場流通的白銀。於是乎,中國便不出意外地出現了白銀外流,通貨收縮,引發利率急速上升的嚴重經濟問題。由這些問題隨之帶來的,就是部分銀行、錢莊倒閉,連錢莊都沒有錢了。

美國中西部好幾個州都是以開採銀礦起家的,國際銀價下跌,各家銀企很受打擊。當時白銀開採州在美國參議院裡有一定政治影響,這些州的議員便聯合其他州共同提案,要求美國聯邦政府干預銀價下跌。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為了選票,只能妥協接受這一提議,開始從政府層面用遠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白銀用於儲備。這麼幹的結果,自然就是全世界的白銀都流入了美國的國庫,中國也不例外。由於中國人做生意是直接用銀子,所以當白銀流出後,整個社會變得無「銀」可用,經濟迅速蕭條。

市場上充斥了大量的商品,但是市場上「沒錢可用」,這怎麼辦?老百姓還好說,拿商品換商品就可以了,但是政府呢?政府收稅總不能收實物稅吧?所以,發行新貨幣,也就是發行紙幣便成了民國政府理財的當務之急。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1月4日,國民政府頒布《財政部改革幣制令》。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農民銀行所發行之鈔票為法幣。並以法幣為發行國家信用貨幣,取代銀本位的銀圓。(法幣就是法定貨幣的意思)

當時的中國人都不認紙幣,認為政府發行的紙幣就是廢紙,所以老百姓還是只認袁大頭和金條。為此,民國政府頒布公告,宣布廢除銀本位制,將市面銀圓收歸國有,以一法幣換銀圓一元。並且,政府還宣布法幣與英鎊和美元掛勾,國民所持法幣可在指定銀行無限兌換英鎊和美元。

民國政府這麼一改,效果還是有的。因為當時銀行貸款和公家單位都用法幣,資本家要跟政府做生意,自然也只能用法幣。並且法幣也確實有購買力,也確實能無限制的兌換英鎊和美元。老百姓便開始接受了法幣。

不過,法幣的好日子也沒有持續很久,因為不久之後,抗戰爆發了。

抗戰爆發後,日軍大舉侵華,侵佔了中國大量國土。國民政府為了籌集軍費抗日,只能開始印鈔票。當然了,國民政府一開始也沒濫發鈔票。比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時,一法幣可以買兩頭牛,到了抗戰開始之後的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一法幣也還可以買一頭牛。物價還只漲了一倍。

但是,在這之後,法幣就崩潰了。崩潰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日本人狂印法幣,惡意衝擊法幣的信用價值。

當時,日本佔領華北和華中後,發現中國的法幣居然可以無限制地兌換英鎊和美元。於是日本人便在淪陷區狂收法幣,送往上海兌取國民政府的外匯。

一開始,國民政府不想法幣被毀掉,便分別從英國和美國借到了一千萬英鎊和五千萬美元的貸款用於平抑法幣的購買力。但是國民政府沒想到日本會偷印法幣,並且拿著偷印的法幣瘋狂套取國民政府外匯以及輸入到國統區,破壞國統區的貨幣穩定。(國府只印了14億法幣,日本印了40億)

於是到了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也就取消了無限制外匯買賣,任由法幣的價值開始下跌。隨後幾年,國民政府開始不行。而不行就是法幣崩潰的第二個原因。

至於說國民政府為什麼要不行,原因很簡單。因為國府真的沒錢了。

抗戰爆發後,東部富庶之地相繼淪陷,國府喪失了關稅和鹽稅收入,喪失了40%的農業產值和92%的工業產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度,國民政府的稅收只有4.3億元左右,與抗戰爆發前的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度的實際收入10.41億元比較,減少了60%左右,而這一年的軍費,卻需要16億元。由於國民政府控制下的西部省份無法開闢新的財源,國府只能飲鴆止渴,通過增發法幣來彌補財政赤字。

就這麼堅持了八年時間,國民政府印刷的法幣額度達到了5569億元,是戰前法幣印刷額度的400倍左右,當時一法幣只能買一條魚了,購買力大不如前。

日本投降報導

不過,好在日本當時也投降了。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當月,物價平均下降了三分之一,這是自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法幣政策實施後的第一次真正的物價回落。

然而,日本投降後,法幣並沒有結束價值狂跌的問題。原因跟抗戰時期一樣。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中,國民政府為支付與解放軍作戰的軍費,政府支出增加了3.2倍,但當時的收入卻只能支付支出的37%。為此,國民政府只能在法幣發行量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2.6倍以彌補財政赤字。此後,隨著戰爭規模的升級,法幣的發行量更如脫韁的野馬,由抗戰勝利時的5569億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萬億元,三年間增加超過一千倍,造成民間的惡性通貨膨脹。

當然了,打仗只是一方面原因。導致法幣貶值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大員囤積居奇,導致物資短缺,通貨膨脹。比如宋美齡的那些孔家親戚們就全是洋買辦,利用特權控制進口渠道,瘋狂囤積物資,但就是不拿出來賣。

試想一下,銀行沒日沒夜的印錢,但官商們卻在囤積貨物。這麼搞的結果會怎麼樣?很顯然的,市場上流通的錢,越來越多,但市場上流通的貨物,越來越少。

對於如此惡性通貨膨脹的結果,國府高層是心知肚明的。比如蔣經國就曾經在上海主持過「打老虎」的工作,但是打老虎的結果就是蔣經國被老虎們趕下來臺。

很顯然,當時的各種買辦,政府各級大員已經瘋了,這些人為了斂財,已經完全不顧黨國的安危了。而這些斂到財的大員富商,紛紛把錢轉移到海外、香港或者臺灣。至於大陸,這些人早就放棄了。

為了挽救自己的命運,國民政府只得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19日做出一次絕望的努力,以1:300萬法幣的比例發行「金圓券」。但是,金圓券沒有任何準備金,所以當金圓券發行後,它的結果自然是跟法幣一樣。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底,金圓券發行一個月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貶值。九個月後,金圓券的購買力和法幣被廢之前一模一樣。10個月的貶值速度堪比法幣發行14年的貶值速度,也是當時一大奇景。

總的來說,通貨膨脹在民國時代是沒辦法解決的問題。一方面,年年戰爭,國民政府每年都是入不敷出,除了印錢,國府無法解決財政赤字的問題;另一方面,國府部分高層在抗戰勝利後,各個都是利慾薰心,囤積居奇,使得市場上無貨可賣,這又助漲了通貨膨脹的現象。

解放戰爭後期,國府高層們實際上已經放棄了大陸,他們的眼睛早就盯在了海外,紛紛轉移財產。至於大陸的通貨膨脹問題,他們已經不關心了。

相關焦點

  • 民國紙幣-貨幣發展史中的時代記憶
    因民國時期特殊的歷史原因,民國紙幣的收藏價值與其面額高低多半關係不大,主要與其品種珍貴與否有關,例如有孫中山頭像的紙幣比無頭像的紙幣價值要高些,各省地方銀行發行的紙幣因存世量較少,一般比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價值要高,題材上佳的比題材一般的價值要高,這中間差異很大。一些規格和面值特殊的民國紙幣的價值尤其不菲。
  • 元朝末年變亂:多次「變鈔」和濫發紙幣、掠奪民間財富
    與其他中華帝國更多是以金、銀、銅等金屬貨幣,作為國家主流通行貨幣不同,蒙古帝國和元朝卻是自始至終,都以紙幣作為國家的主流通行貨幣,並只有在後期才少量發行了部分銅錢,作為輔助貨幣進行流通。儘管在1234年就已滅掉了在中國北方的金朝,但蒙古帝國徵服南宋的戰爭卻花了四十多年,而金朝在滅亡前也是由於濫發紙幣、導致嚴重通貨膨脹的亡國教訓,對蒙古人也是一種近在眼前的提醒,他們明白,滅宋戰爭再拖延下去,依靠濫發紙幣來支撐戰爭的蒙古帝國,遲早也會被拖垮,所以,他們迫切渴望儘快結束這場戰爭。
  • 熱播電視劇《新世界》裡的金圓券、銀元究竟是什麼?
    民國九年袁大頭 那麼在民國末年的時候,一塊銀元,能買到多少東西呢?為什麼照相館師傅收到寶慧給的幾塊銀元之後笑不攏嘴呢?按照上面這個物價,北京一個四五口人的勞動家庭,每年夥食費132.4銀元。一年只花132塊錢,由此可見在當時如果你有10萬銀元那你就真的非常「豪橫」了。那劇裡說的金圓券又是什麼錢呢?購買力跟銀元又有什麼差距呢?
  • 民國瀘州地方財政概況,回首百年江陽金融歷史
    但是在過去清末民國時期它的面貌如何,可能很多人就不清楚,今天江陽沽酒客就來給家聊聊,關於民國瀘州地方財政概況。瀘州財政清代承襲明制「一條鞭法」,將丁稅併入田賦內,合併丁(丁賦)、條(雜稅)、糧(地糧),按畝計徵地丁銀糧。清末各種苛捐雜稅名目繁多,除在徵收正常稅之外加徵津貼、常捐、新捐、隨糧附加以及練兵、司法、教育、壯丁、工食、消防等費。
  • 董筱丹、溫鐵軍:民國危機與解放區折實貨幣
    這場通脹可溯至1929年那場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大蕭條」期間,美國為擺脫危機而調整了國內的貴金屬政策,其巨大成本外部化轉嫁導致了國民政府的貴金屬本位無法維持,但民國紙幣化改革後長期陷於高通脹,再度依靠「頂層設計」而把外匯作為本幣依據的「金圓券」深改,卻最終導致了民國金融、財政和經濟體系的全面潰敗。
  • 赤字貨幣化是什麼意思?財政赤字貨幣化爭論
    消息面:  最近,學界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討論逐漸升溫,「財政赤字貨幣化」引起熱議。4月27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一次會議上談到,「在疫情,也包括全球的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債務、高風險的『三低兩高』新態勢下,是否可以考慮財政赤字適度貨幣化?」
  • 民國央行最後四任總裁,個個如雷貫耳,結局卻叫人唏噓
    蓋因這一階段國共兩黨正在和談,社會各界對和平前景均寄予了頗高期望,加上外匯供應比較寬裕,官價和黑市相去不遠,市場總體上風平浪靜。誰知好景不長,到了1946年7月,隨著馬歇爾調停的失敗,大規模內戰爆發,物質消耗激增,物價井噴,而外匯官價依舊,導致「不盡洋貨滾滾來」,外匯基金瀕於枯竭。病急亂投醫,逢廟就燒香。
  • 徐高:從破窗理論看財政赤字貨幣化 中國沒到「財政赤字貨幣化」的...
    在當前全球需求不足的狀況下,「財政赤字貨幣化」有其適用的道理。儘管在當前需求不足的環境下,「財政赤字貨幣化」有其立論依據,但因為我國經濟已經開始從疫情衝擊中復甦,且我國本就有變相財政赤字貨幣化的工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在發揮著積極作用,我國目前沒有必要使用「財政赤字貨幣化」這樣的大招。「現代貨幣理論」在近年來成為宏觀經濟學界的一個熱門詞彙。
  • 牛戈:民國軍閥連年打仗,錢從哪來?
    (數據太長,不一一羅列了,有興趣的可參考《四川內戰詳記》《二十年來之川閥戰爭》《四川軍閥史料》《四川軍閥史》等)這是最嚴重的嗎?不是,在川軍劉存厚的防區,1930年代的稅捐已經徵到了21世紀。為什麼要徵這麼多的錢?軍閥們要養兵,要打仗的呀,槍呀炮呀軍裝呀什麼的不花錢嗎?
  • ——應當如何看待「金圓券事件」誘因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本刊研究員孫庭陽先生製作的這張圖讓人看了揪心。現在,幾乎所有人都不假思索地認為中國超發貨幣,但這張圖告訴我們,截至2020年11月,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長,不是基礎貨幣大肆投放所致,而是貨幣乘數不斷擴大的結果。理論上說:M2=基礎貨幣×貨幣乘數。
  • 社論|財政赤字貨幣化應適度 數量限制與規則制約是關鍵
    他認為,沒有必要擔心赤字貨幣化引起通脹問題,因為現在整個貨幣運行狀態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通脹的機理也發生了改變,導致通脹的可能性非常小,幾乎為零。國外十多年來的量寬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且,適度地實現赤字的貨幣化,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結合成一種新的組合,緩解當前財政的困難,也可以解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的問題,比貨幣政策僅在再貸款、降準降息方面採取措施更有效。財政赤字貨幣化現象已經存在於一些發達國家,央行通過量化寬鬆政策購入國債和其他資產,在當前應對疫情衝擊的時候,進一步變成了無上限寬鬆。
  • 哈蒙德笑了 英國財政赤字狀況好轉
    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英國統計局在周二(8月21日)公布的英國財政數據顯示其7月份借貸放緩,除公共領域的銀行,英國公共領域債務截止至2018年7月底為1.77萬億英鎊。
  • 徐高:從破窗理論看財政赤字貨幣化
    類似地,在不同的宏觀經濟環境中,「財政赤字貨幣化」有可能利大於弊,也可能弊大於利。因此,對「財政赤字貨幣化」的分析一定要放在經濟背景中,而不能簡單地贊成或反對。  經濟中的需求不足往往與高儲蓄率相伴隨,並容易演變成為貨幣政策傳導路徑的阻塞。此時,貨幣數量論失效,貨幣總量變化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力降低。這種情況下借用財政的支出能力,可以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路徑。
  • 香港2020年度財政赤字為歷來規模最大
    新華財經香港12月6日電(記者李濱彬)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6日表示,香港本財政年度有超過3000億港元的赤字,是香港歷來赤字規模最大的一年。香港應努力推動經濟發展、尋求新增長點來創造收入。陳茂波在當日發表的網誌中表示,出現財政赤字的原因在於,自2019年中經濟開始下行、暴力衝擊對社會民生帶來破壞以及年初疫情對經濟帶來的壓力,特區政府在財政預算案推出逾1200億港元紓緩措施。這些措施主要是一次性開支,不會對特區政府構成長遠財政承擔。
  • 美國財政支出與赤字齊漲,市場關注美聯儲動向
    原標題:美國財政支出與赤字齊漲,市場關注美聯儲動向,專家警告股市有回落風險來源:匯通網為了緩衝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美國聯邦預算赤字一再膨脹,2020年第四季度季度預算赤字擴大了61%,失業救濟金導致支出增加,而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也準備部署更多的政府資金。
  • 陳茂波料港明年《財政預算案》仍出現赤字
    觀點地產網訊:12月21日,香港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自去年年中至今,香港先後受社會事件和疫情連環打擊,經濟陷入深度衰退,整體經濟、各行各業和市民大眾均承受沉重壓力,而短期展望仍然是充滿挑戰。
  • 美財長:現在不是擔心財政赤字或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時候
    來源:金融界網站美國財政部長史蒂芬-姆努欽(Steven Mnuchin)周一表示,立法者不應因擔心美國赤字規模或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而推遲新一輪抗疫紓困措施。姆努欽表示:「現在不再是擔心縮減赤字或縮減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時候了。有一段時間,美聯儲正在縮減資產負債表並恢復正常,因此好消息是,他們確實有很大的餘地來增加資產負債表。」他補充說:「而且我認為,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同時發力、以及我們能夠以空前的方式與國會合作都是經濟狀況能夠改善的原因。」
  • 2020年11月哥斯大黎加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7%
    據《今日哥斯大黎加》12月11日報導,11月哥斯大黎加政府財政赤字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7%,相當於26784.5億科朗,同比增長了1.76個百分點。儘管財政部長埃利安·維勒加斯(Elian Villegas)表示將竭盡所能降低這一比例,但預計年底仍將達到9.2%。國家財政赤字增加主要源於收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