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早期,濫發紙幣的問題還不嚴重,因為當時市場上流通的都是硬通貨,也就是袁大頭和金條之類的金屬貨幣。
後來,由美國引發的經濟危機爆發。這場經濟危機不僅席捲了整個歐美世界,而且還波及了中國。
當時,歐美的紙幣都在狂跌,就連英鎊和美元也在狂跌。資本家們為了保值,便在全世界到處搜集黃金,因為在這個時候,只有黃金才是最保值的。其餘的東西,通通都是垃圾。受此影響,國際金價直線飆升,而銀價則是一路下跌。
中國當時由於是銀本位,銀元相對西方貨幣貶值了,中國的商品價格下降了。因而銀價貶值後,大大刺激了中國的外貿出口,同時也刺激了經濟發展。但是,國民政府的這種好日子沒過多久,就被美國人打破了。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為討好國內產銀州的議員,便通過了「購銀法案」,由財政部購入白銀作為貨幣儲備。此舉,頓時引起了國際銀價高漲。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前面說了,中國當時是銀本位國家,市場上流通的都是白銀。所以,當國際銀價大幅度上漲後,全球的資本家都瞄準了中國,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以換取中國市場流通的白銀。於是乎,中國便不出意外地出現了白銀外流,通貨收縮,引發利率急速上升的嚴重經濟問題。由這些問題隨之帶來的,就是部分銀行、錢莊倒閉,連錢莊都沒有錢了。
美國中西部好幾個州都是以開採銀礦起家的,國際銀價下跌,各家銀企很受打擊。當時白銀開採州在美國參議院裡有一定政治影響,這些州的議員便聯合其他州共同提案,要求美國聯邦政府干預銀價下跌。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為了選票,只能妥協接受這一提議,開始從政府層面用遠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白銀用於儲備。這麼幹的結果,自然就是全世界的白銀都流入了美國的國庫,中國也不例外。由於中國人做生意是直接用銀子,所以當白銀流出後,整個社會變得無「銀」可用,經濟迅速蕭條。
市場上充斥了大量的商品,但是市場上「沒錢可用」,這怎麼辦?老百姓還好說,拿商品換商品就可以了,但是政府呢?政府收稅總不能收實物稅吧?所以,發行新貨幣,也就是發行紙幣便成了民國政府理財的當務之急。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1月4日,國民政府頒布《財政部改革幣制令》。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農民銀行所發行之鈔票為法幣。並以法幣為發行國家信用貨幣,取代銀本位的銀圓。(法幣就是法定貨幣的意思)
當時的中國人都不認紙幣,認為政府發行的紙幣就是廢紙,所以老百姓還是只認袁大頭和金條。為此,民國政府頒布公告,宣布廢除銀本位制,將市面銀圓收歸國有,以一法幣換銀圓一元。並且,政府還宣布法幣與英鎊和美元掛勾,國民所持法幣可在指定銀行無限兌換英鎊和美元。
民國政府這麼一改,效果還是有的。因為當時銀行貸款和公家單位都用法幣,資本家要跟政府做生意,自然也只能用法幣。並且法幣也確實有購買力,也確實能無限制的兌換英鎊和美元。老百姓便開始接受了法幣。
不過,法幣的好日子也沒有持續很久,因為不久之後,抗戰爆發了。
抗戰爆發後,日軍大舉侵華,侵佔了中國大量國土。國民政府為了籌集軍費抗日,只能開始印鈔票。當然了,國民政府一開始也沒濫發鈔票。比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時,一法幣可以買兩頭牛,到了抗戰開始之後的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一法幣也還可以買一頭牛。物價還只漲了一倍。
但是,在這之後,法幣就崩潰了。崩潰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日本人狂印法幣,惡意衝擊法幣的信用價值。
當時,日本佔領華北和華中後,發現中國的法幣居然可以無限制地兌換英鎊和美元。於是日本人便在淪陷區狂收法幣,送往上海兌取國民政府的外匯。
一開始,國民政府不想法幣被毀掉,便分別從英國和美國借到了一千萬英鎊和五千萬美元的貸款用於平抑法幣的購買力。但是國民政府沒想到日本會偷印法幣,並且拿著偷印的法幣瘋狂套取國民政府外匯以及輸入到國統區,破壞國統區的貨幣穩定。(國府只印了14億法幣,日本印了40億)
於是到了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也就取消了無限制外匯買賣,任由法幣的價值開始下跌。隨後幾年,國民政府開始不行。而不行就是法幣崩潰的第二個原因。
至於說國民政府為什麼要不行,原因很簡單。因為國府真的沒錢了。
抗戰爆發後,東部富庶之地相繼淪陷,國府喪失了關稅和鹽稅收入,喪失了40%的農業產值和92%的工業產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度,國民政府的稅收只有4.3億元左右,與抗戰爆發前的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度的實際收入10.41億元比較,減少了60%左右,而這一年的軍費,卻需要16億元。由於國民政府控制下的西部省份無法開闢新的財源,國府只能飲鴆止渴,通過增發法幣來彌補財政赤字。
就這麼堅持了八年時間,國民政府印刷的法幣額度達到了5569億元,是戰前法幣印刷額度的400倍左右,當時一法幣只能買一條魚了,購買力大不如前。
日本投降報導
不過,好在日本當時也投降了。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當月,物價平均下降了三分之一,這是自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法幣政策實施後的第一次真正的物價回落。
然而,日本投降後,法幣並沒有結束價值狂跌的問題。原因跟抗戰時期一樣。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中,國民政府為支付與解放軍作戰的軍費,政府支出增加了3.2倍,但當時的收入卻只能支付支出的37%。為此,國民政府只能在法幣發行量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2.6倍以彌補財政赤字。此後,隨著戰爭規模的升級,法幣的發行量更如脫韁的野馬,由抗戰勝利時的5569億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萬億元,三年間增加超過一千倍,造成民間的惡性通貨膨脹。
當然了,打仗只是一方面原因。導致法幣貶值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大員囤積居奇,導致物資短缺,通貨膨脹。比如宋美齡的那些孔家親戚們就全是洋買辦,利用特權控制進口渠道,瘋狂囤積物資,但就是不拿出來賣。
試想一下,銀行沒日沒夜的印錢,但官商們卻在囤積貨物。這麼搞的結果會怎麼樣?很顯然的,市場上流通的錢,越來越多,但市場上流通的貨物,越來越少。
對於如此惡性通貨膨脹的結果,國府高層是心知肚明的。比如蔣經國就曾經在上海主持過「打老虎」的工作,但是打老虎的結果就是蔣經國被老虎們趕下來臺。
很顯然,當時的各種買辦,政府各級大員已經瘋了,這些人為了斂財,已經完全不顧黨國的安危了。而這些斂到財的大員富商,紛紛把錢轉移到海外、香港或者臺灣。至於大陸,這些人早就放棄了。
為了挽救自己的命運,國民政府只得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19日做出一次絕望的努力,以1:300萬法幣的比例發行「金圓券」。但是,金圓券沒有任何準備金,所以當金圓券發行後,它的結果自然是跟法幣一樣。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底,金圓券發行一個月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貶值。九個月後,金圓券的購買力和法幣被廢之前一模一樣。10個月的貶值速度堪比法幣發行14年的貶值速度,也是當時一大奇景。
總的來說,通貨膨脹在民國時代是沒辦法解決的問題。一方面,年年戰爭,國民政府每年都是入不敷出,除了印錢,國府無法解決財政赤字的問題;另一方面,國府部分高層在抗戰勝利後,各個都是利慾薰心,囤積居奇,使得市場上無貨可賣,這又助漲了通貨膨脹的現象。
解放戰爭後期,國府高層們實際上已經放棄了大陸,他們的眼睛早就盯在了海外,紛紛轉移財產。至於大陸的通貨膨脹問題,他們已經不關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