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歷史】唐姓的來源與遷徙分布

2021-02-13 唐氏在線

山西唐氏ID:shanxitangshi「傳播唐人文化,聯絡唐氏宗親。報導唐族活動,弘揚唐氏精神。」

唐氏家族網絡專業交流發布平臺

唐(táng)姓源出一

出自姚姓和姬姓與祁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六世孫,姓伊祁,名放鄖,舜帝是黃帝十世嫡長孫姓姚名重華。堯舜是他們的諡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山西省翼城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還有複姓唐山姓、北唐姓改為唐姓。以上這5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唐(táng)姓源出二

源於西南夷,出自東漢時期白狼王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後漢書·南蠻傳》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古稱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數民族普米族的先民。普米族,自稱培米、拍米、批米,普米語中「米」意為人,培、拍、批是一音之轉,都是「白」的意思,即普米語的漢義為「白人」。普米族的他稱較多,漢文史籍依其自稱而寫作「般木」或「白狼般木」,即白狼族人,稱白狼夷。至晉朝時期,以他稱而寫作『西蕃』,清朝以後稱之為「西番」。在其周圍的少數民族中,藏族、摩梭人稱之為「巴」,彝族則稱其為「俄祝」,納西族稱之為「博」。清朝時期撰著的《雲南通志》、《維西見聞錄》等史籍中,亦將普米稱為「巴直」。普米族最初只有以上八大漢姓,其它普米族漢姓大多是後來才發展起來的,例如格母部落的漢姓已發展為郭、楊、馬、董、煙、肖、龍、宋、項等等。

這四個普米族部落現今主要分布在木裡鹽源後所、右所、中所、寧蒗蒗蒗、永寧、寧蒗溫泉、拉伯、西川、木底箐、翠玉、紅橋、新營盤、戰河、跑馬坪、永勝、麗江、維西、寧蒗金綿、西川、新營盤、寧利等地。從整體看,大分散小聚居是普米族分布的一個特點。普米族大部分與其他民族雜居,使之形成了開朗。豁達、豪放的民族性格。


唐(táng)姓源出三

據《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甘肅)羌族中有唐姓。

唐(táng)姓源出四

源於回紇族,出自元朝時期大臣畏兀人唐仁祖,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據史籍《元史·唐仁祖傳》中的記載,元朝時期,西域畏兀人中有唐仁祖。唐仁祖,字壽卿,畏兀人(回紇),因其祖輩稱唐古直氏,因此宋、元時期其子孫都以漢姓唐為氏。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爾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學士承旨。在此期間,元成宗尊太母元妃為皇太后,由於唐仁祖精於書法,特詔令他書寫冊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

唐仁祖逝世後,被追封為洹國公,賜諡號為「文貞」。在唐仁祖的後裔子孫中,皆以漢姓唐為氏。

唐(táng)姓源出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塔喇氏,人數龐大,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遊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ara Hala,漢義「曠野」。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白氏、唐氏、匡等。

⑵.蒙古族圖羅魯特氏,亦稱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lol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唐。

唐(táng)姓源出六

源於滿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他塔喇氏,亦稱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滿語為Tatara Hala,漢義「眾多」,世居扎庫木(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安褚拉庫(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寧古塔(黑龍江寧安)、扎克丹(今遼寧撫順)、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馬察(今吉林渾江)、佔河(今吉林雙陽)、烏蘇(今吉林伊通)、伊蘭木(今吉林市)、海州(今遼寧海城)、十方寺(今遼寧瀋陽石佛寺)、吉林烏拉(今吉林永吉)以及長白山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唐氏、譚氏、舒氏。

⑵.滿族泰瑚特氏,亦稱唐烏勒特氏,滿語為Taihut Hala,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唐氏。

⑶.滿族唐達氏,滿語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科普喀灘,今烏蘇里江北岸)。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唐氏、佟氏。

⑷.滿族唐古氏,亦稱湯務氏、陶古渾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唐括部,以部為氏,滿語為Tanggu Hala,漢義「百」,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唐氏、陶氏。

⑸.滿族唐佳氏,亦稱湯佳氏,滿語為Ta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安褚拉庫(今俄羅斯濱海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多冠漢姓為唐氏。

⑹.滿族唐尼氏,滿語為Tangni Hala,世居十方寺(今遼寧瀋陽石佛寺)。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唐氏。

⑺.滿族唐顏氏,滿語為Tangyan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遊流域)。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唐氏。

唐(táng)姓源出七

源於土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土族唐氏,源出土族拉什唐氏族部落,在清朝中葉多取部落名稱中的諧音漢字「唐」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唐(táng)姓源出八

源於藏族,出自民國初期西藏唐官,屬於以官職稱為為氏。民國初的北洋政府時期,在西藏地區設置了兩大官吏體系,其中之一就是唐吉忒官,負責輔佐北洋政府管理西藏地區政務事宜,可以由任何普通人來擔當,但必須通曉漢、藏兩族語言,不論職位,統稱唐吉忒官,簡稱唐官。其實,唐吉忒官的主要職責就是溝通漢族與藏族之間的語言與生活習俗,幫辦一應雜務。在唐吉忒官及其後裔子孫中,就有以其官職稱謂為漢姓者,稱唐氏,世代相傳至今。

唐(táng)姓源出九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為氏。今瑤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唐氏族人分布,多為明、清時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運動中,被地方漢族最高行政長官賜予的漢姓,亦有漢族兵員駐守邊疆時與各民族聯姻後帶入的漢姓。

 

相關始祖得姓始祖

主要為唐堯(伊祁放鄖、姬放鄖、帝堯)、虞舜姚重華、唐叔虞(姬叔虞)、唐仁祖(唐古直·仁祖)。

各支始祖

唐伯徵:駕前指揮,字遠稽,號遂良,隸丁癸石墓碑記山禁員,後裔步亨及衡英竹筠三契據。元配:高氏,封安人,葬楓樹山子山午向。子三:寶珍;珠;瑞。續配:謝氏,封安人,葬楓樹山高安人瑩同向石墓。子一:寶璌。是為善邑唐氏始祖。

唐 佑:字承裕,仕唐,任兩廣節度使,賜紫金魚袋,誥授銀青光祿大夫致仕,居道州鵝頸觜,繼居衡州踏水橋,後遷於潭生沒闕,諭葬於本邑淦田舊一百三都,今十六都十甲,地名金煙衡戌山,辰向有碑有志有圖有傳有墓田十二畝。元配:黃氏,誥授一品夫人,生沒葬闕。生子三:唐潼,唐灒,唐汴。是為金田唐氏在城堂始祖。

唐寧雄:仁公長子,名剛行四,唐朝中和間任豐城令避亂歸隱路過唐溪見山水秀麗遂由米嶺而遷歸焉,公謀謨神斷慷慨激烈正直自如既明且哲避地避地卒,創家業卒葬本都隴雲山,按米嶺古屬筠州今隸奉新。元配:諶氏,五裡人,卒葬與夫合墓。子二:進瞻;進穩。是為湖南瀏陽唐氏始祖。

唐壽興:丕謨之子,字松齡,號禮翁行敬四,公襟懷淡宕嘯傲山水因念,祖訓萬邑可家遂契妻子而遷焉,其才猷經濟道德文章真足垂裕後世綿遠無窮迄今五百餘年。蕃衍湘贛歷傅不朽者皆,公厚德之所致也,壽九十有八沒葬江西萬載城外塗陂真武形。元配:熊氏,沒葬萬載一都柞柱窩口虎形。繼配:趙氏,沒葬塗陂真武形與夫合墓。子二:虎,世居萬邑;彪,遷居瀏邑。是為湖南瀏陽唐氏始祖。

唐世旻:唐朝永州刺史唐世旻(即仁澤尊王,歷朝皇帝均有的敕封,北宋永州人民為祭祀他而建有唐公廟,南宋微宗帝敕賜「靈顯神祠」匾額)由山西太原徙楚零陵,其子元本、其孫承裕,均居零陵南鄉,厥後曾孫唐冕自北宋(977-997)年間,以家於東安之龍溪。冕生持(承信郎),持生信明,信明生澤(迪功郎),澤生幹(縣丞),幹生三子一女,自本、自木、自介,一女適伍進士,自本生天定、自木生天成、自介生天申,天申生元瑛,其元克、元楚、元添、元升乃堂兄弟也,元瑛生淑清,淑賢不知誰之子,淑清生仁卿,濟卿、壽卿、和卿乃叔伯之兄弟也。舊譜云:承裕公以後無考,天定以後,因宋元間遭世大亂,兵燹之害,無復考據,縱觀東安唐氏各宗支,世旻公後裔各自將明甫、良甫、章甫、玉甫、榮甫、賢甫、東甫、德甫、吉甫、康甫、宗甫、世甫等奉為立籍始祖纂修族譜。從家世始祖冕公至今歷時1033年,冕公派下至今38代,後代散居在各地,主要聚居縣城的龍溪河、紫水河以及湘江河兩岸村莊。

 

遷徙分布

唐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16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1600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16%左右。唐姓發源地當有四處:陝西、山西、豫魯(今河南、山東間地)、湖北。上述陝西、山西、豫魯三地在發展中成為唐姓繁衍中心,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


 秦漢時,唐姓分布於江蘇、江西、四川、廣東、安徽、浙江、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據載,戰國時魏國人唐雎之孫唐厲遷於沛國(今屬江蘇),唐厲四世孫唐都任臨邛(今屬四川)令,唐都之孫唐林被封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穎川(今屬河南),唐蔚之三世孫唐帽任會稽(今屬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太守。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蕩不安,北方戰火連天,唐姓人隨著南遷隊伍,更廣泛地分布於南方各地。此時,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在那時任孫吳政權中的尚書僕射一職,唐固三世裔孫唐彬任晉鎮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涼州(今屬甘肅)刺史張軌之女,遂把家安到涼州,唐熙之子唐鄆任前涼凌江將軍,從涼州遷居晉昌(山西定襄縣西北),後發展成為唐姓歷史上最大郡望。唐鄆之曾孫唐瑤任西涼晉昌太守、永興侯,唐瑤之孫唐褒任後魏華州刺史、唐純任後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後魏涼州太守。隋唐時期,隨著河南固始人陳元光開漳入閩,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瑤的七世孫唐休王景任職宰相。宋元時又有唐姓人遷居南方,由北方發展而來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於南方了。明清時,又有唐姓人移居臺灣,遠徙海外的。

先秦時期

唐姓最初主要活動於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地。

秦漢時期

唐姓已經進入了山東、江蘇、安徽、四川、廣東等地。據史籍記載,戰國時魏國人唐雎之孫唐厲遷於沛國(今江蘇沛縣),唐厲四世孫唐都任臨邛令(今四川臨邛),唐都之孫唐林被封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潁川(今河南登封),唐蔚之三世孫唐帽任會稽太守(今浙江紹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陽太守(今安徽當塗)。

魏、晉、南北朝時期

社會動蕩不安,北方戰火連天,唐氏族人隨著南遷隊伍,廣泛地分布於南方各處。此時,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孫吳政權中的尚書僕射一職,唐固三世裔孫唐彬任晉鎮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涼州刺史(今甘肅涼州)張軌之女,遂把家安到涼州,唐熙之子唐鄆任前涼凌江將軍,從涼州遷居晉昌(今山西定襄),後發展成為唐氏歷史上最大郡望。唐鄆之曾孫唐瑤那時任西涼晉昌太守、永興侯,唐瑤之孫唐褒任後魏華州刺史、唐純任後魏太原太守,太原發展成為晉陽郡,唐氏重心。唐純之子唐令世,唐令世之子唐靈芝,為壽陽令。唐靈芝之子唐邕,字道和,北齊尚書。唐邕三子唐羲,唐鑑,唐懿。唐羲隋府州刺史,唐鑑為武賁郎將,唐鑑之子唐儉,字茂約,唐尚書特進莒國公。唐儉弟唐憲,字茂彝,終金紫光祿大夫。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後魏涼州太守。南朝齊國時有三吳地區農民起義首領唐寓之,曾攻佔錢塘(今浙江杭州),後稱帝,國號吳。可見,晉朝時,唐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甘肅、浙江等地也有唐姓的聚集點。南北朝時期的唐氏族人已相當廣泛地分布於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


隋、唐兩朝時期

河南固始唐氏族人隨陳元光開漳入閩。唐雎一支有唐瑤的七世孫唐休王景任職宰相。

宋、元兩朝時期

又有唐氏族人遷居南方,由北方發展而來的唐氏已是大量的居於南方了。宋朝有晉昌唐氏族人隨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寧都,後遷福建永定,廣東潮陽,大埔,又有遷梅州及廣西者。 明、清兩朝時期,又有唐氏族人移居臺灣,遠徙海外的。至此,唐氏族人足跡遍布中國大地。在清朝時期,閩、粵唐氏族人有的移居,進而又有人遠徙海外,如當代「航運大王」印度尼西亞華人唐裕等。今丹東鳳城鳳山鄉滿族他他拉部唐氏族人隸屬正紅旗滿洲,明崇德年間奉旨駐守奉天府(今瀋陽)新城堡,後其世祖他他拉·古巴達奉命移駐鳳凰城城東村,後裔今散居於鳳城草河、岫巖靈溝等地。宋朝時期號稱「五豸唐門」有:唐肅、唐詢(唐肅之子)、唐坰、唐介、唐淑問(唐介之子);唐坰後裔居於廣西全州、廣西灌陽、四川廣安嶽池、綿陽安縣、重慶等地;唐介後裔居於廣西玉林、桂林、廣東、四川廣安、四川綿陽、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唐姓人口分布比例

宋朝時期,唐姓大約有3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名列第四十四位。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唐姓總人口的31.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湖北、浙江、廣西,這五省唐姓大約佔唐姓總人口的78%,其次分布於江蘇、河南、安徽,這三省的唐姓又集中了16%。全國形成了以川鄂湘桂、蘇皖浙為中心的兩大唐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唐姓大約有5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5%,為明朝第四十一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唐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湖南仍為唐姓第一大省,但比宋朝時減少了近一半,約佔唐姓總人口的17.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浙江、江蘇、廣東,這四省唐姓又集中了24%。宋元明期間,唐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湘川、蘇浙皖贛、粵桂三大塊唐姓人口聚集地區。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萬激增到1600餘萬,增長了30倍之多,唐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二省,大約佔唐姓總人口的20%,其次分布於安徽、重慶、廣西、江蘇、貴州、雲南六省,又集中了20%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總人口的9.1%,為唐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湘桂雲貴川渝、皖蘇兩大塊唐姓高比率區域。在近600年間,唐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為移動的主流。

唐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湘桂渝、雲川東部、廣東北部、江西西端、湖北西南,唐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1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3%以上,這一區域的面積僅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4.4%,居住了大約30%的唐姓人群。在雲川西部、海南、廣東大部、鄂贛大部、皖蘇滬、浙江北部、福建西部、山東東部、河南南端、陝甘寧南部、青海東部、內蒙古東北角、黑龍江西北角,唐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0.38%--1.14%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3.7%,居住了大約20%的唐姓人群。

【山西唐氏】微信公眾平臺開通以來,一個腳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做著唐氏家族文化,盡最大力量宣傳唐氏文化,逐漸被唐氏宗親們認可、關注。

為了更好地「傳播唐祖文化,聯絡唐氏宗親;報導唐族活動,弘揚唐氏精神"。為此,我們特向廣大唐氏宗親徵稿,將唐氏家族的歷史典故、文字史料、活動照片、尋根信息等「文字、圖片、視頻」,以聊天的形式,發送給小編,讓小編更好的宣傳唐氏文化,更好的為唐氏家族服務,來吧,宗親們,快快參與!!!

投稿方式 :

1、直接發到「山西唐氏」的對話框裡點「+」號發送;

2、直接發送作品的網址連結;

3、添加QQ:1787092906

4、也可以將作品直接發到小編的郵箱:1787092906@qq.com。

5、小編個人微信號:myxinlong


微信號:shanxitangshi
山西唐氏:唐氏家族網絡專業交流發布平臺

想參與評論的宗親,可拉到最下方評論  

相關焦點

  • 唐姓的起源與早期分布!唐家人必須知道的!
    唐姓的起源     唐姓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大姓。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在中國當代100家大姓中,唐姓人口佔總人口的0.65%排在第26位。在歷史上,唐姓也是枝葉繁茂,名人輩出,不僅有忠臣良將、思想家,也有文人雅士、孝子烈女,甚至還有不少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
  • 【祭祖尋根】唐氏概述及湖南麻陽唐姓來源
    (簡介+來源+始祖+圖騰+族歌+家訓)      唐姓,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諡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一百年黃帝後,又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候(今河北唐縣),經歷夏商兩朝(大約1100年)。
  • 唐姓起源
    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也有分布。唐姓是中國姓氏人口排名25位的大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65%。唐姓遍布天下,今以四川、湖南、江蘇、山東、安徽、廣西六省區居多,約佔全國唐姓人口60%。構成漢族唐姓來源主要有兩支: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源於上古五帝之一唐堯。第二支是姬姓,為唐叔虞之後。
  • 【您貴姓】唐姓:桐封世澤長 鬱郡家聲遠
    唐姓自春秋三家分晉至漢唐,唐太宗李世民為感謝唐叔虞,重修唐叔虞祠並立唐碑祭祀叔虞,定國號為「唐朝」。從此唐叔虞祠名揚於世,隨著唐朝鼎盛、國威遠播海內外,漢民族揚眉於世界,國外人稱中國為「唐山」,稱中國人為「唐人」,堂堂皇皇的「唐」成為漢民族的象徵。  唐姓淵源  構成漢族唐姓的來源主要有兩支:祁姓、姬姓。  第一支出自祁姓。
  • 原來我的;唐姓起源這麼牛,唐家人轉起來!
    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蕩不安,北方戰火連天,唐姓人隨著南遷隊伍,更廣泛地分布於南方各地。此時,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在那時任孫吳政權中的尚書僕射一職,唐固三世裔孫唐彬任晉鎮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涼州(今屬甘肅)刺史張軌之女,遂把家安到涼州,唐熙之子唐鄆任前涼凌江將軍,從涼州遷居晉昌(山西定襄縣西北),後發展成為唐姓歷史上最大郡望。
  • 唐姓的起源(二)
    山西唐氏ID:shanxitangshi「傳播唐人文化唐姓的第二個來源,出自姬姓的叔虞。 帝嚳有個兒子叫棄,是堯的弟弟,堯繼位後,便將管理農業的官職「后稷」封給了棄,故後人將棄叫作后稷。棄的後裔繼承了「后稷」的官職。
  • 萬姓起源及遷徙分布
    萬姓遷徙分布 遷徙分布陝西省長安河南省洛陽市。  萬姓起源之白文解說  1、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為姓氏。周朝有大夫受封於芮國(在今陝西大荔縣朝邑城南,姬姓諸侯國,公元前640年為秦所滅),史稱芮伯。春秋時,傳至芮伯萬,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後因芮伯萬寵姬太多,便被母親芮姜趕出國去,住在魏城(今山西芮城),其子孫以祖父的字"萬"為氏。
  • 【探索發現】藍山縣姓氏之三: 唐姓
    姓氏來源:源出黃帝軒轅氏    唐姓有兩個主要來源:其一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其二出自姬姓,系周文王的後代。這兩支看起來不同來歷的唐氏,如果細加追溯,則都源於黃帝軒轅氏,實則同根異枝而已。除上述以外,唐姓還有一些影響較小的來源。春秋時,在今湖北隨州西北部一帶,有一個以「唐」為國名的姬姓諸侯國。後來,這一唐國被楚國滅亡,唐國遺民也有人以唐為姓。《後漢書·南蠻傳》載,東漢時,南蠻白狼部有人姓唐。「《三國志·郭淮傳》載,東漢末年,隴西羌族人中有唐姓。由此可見,當今唐姓人除主要支派外,其他一些人的來源是相當複雜的。
  • 塗氏遷徙分布地
    點左上藍色塗東雲名字可關注公眾號 涂姓從發源地從淮河中、下遊一帶遷徙到全國各地,主要分布在安徽
  • 天下王姓之太原王氏的遷徙及分布
    目前已有10萬王氏宗親關注加入王氏宗族人 從姓氏播衍遷徙這一個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到,遷徙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1、四周播衍遷徙 我國許多姓氏是以中原為其中心地帶向四周播衍遷徙,中原這一地帶,
  • 唐姓:中國古代最尊貴、最古老的四大姓氏之一
    【全球唐氏宗親總會】加入唐氏家族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唐請關註上面【全球唐氏宗親總會】擁抱中華唐氏大家庭,攜手唐家人同行弘揚唐氏文化,繁榮唐氏家族,傳播正能量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幾千個姓氏當代姓風的人極少,歷史上的風姓名人也極少。歷史上有個叫風后的人,很有才能,連黃帝都稱讚: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也,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
  • 葉氏宗族的遷徙與分布,葉氏必看!
    長按關注加入葉氏家族群據歷史記載載明清時期葉氏族人已經繁衍到了大江南北,葉姓主要分布在今浙江、廣東、福建、江蘇、上海、安徽等東部沿海一帶。具體分布地區有如下:浙江的葉氏也有向省外發展的,如烏裎的葉氏就遷徙到了無錫、安徽、江蘇等地。 3、福建葉氏唐宋時期遷徙到福建的葉氏族人,不斷向周圍遷徙繁衍,仙遊古瀨葉氏徙居南安、德化境內,凌雲葉氏發源地福建省泉州南安市眉山鄉高田村。
  • 【轉】賴姓氏起源,以及遷徙分布詳解
    西周景王貴七年賴國被楚國所滅後,賴氏後裔被迫遷徙至鄢陵(今湖北宜城)。關於這段歷史,《春秋左傳·昭公四年》有一段記述:「楚子以諸侯伐吳……遂以諸侯滅賴。賴子面縛銜璧,士袒,輿櫬從之,造於軍中。王問椒舉,對曰:『成王克許,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王從之,遷賴於鄢。」鄢即荊州的鄢陵,在今湖北宜城一帶,一度為楚國都城,並非河南鄢陵。潁川賴氏後裔長時間在荊州一帶繁衍生息。
  • 【唐姓宗親會】唐氏​起源、圖騰、族歌、族徽、家訓,你知道多少?
    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在中國當代100家大姓中唐姓人口佔總人口的0.65%,排在第25位。在歷史上,唐姓也是枝繁葉茂,名人輩出,不僅有忠臣良將、思想家,也有文人雅士、孝子烈女,甚至還有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關於唐姓的起源,有關文獻和書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說唐姓的起源有兩個,有的則認為有六個。所以這裡對唐姓的起源問題作以分析。
  • 魏晉政治與族群︱徐璇:漢晉時期氐人的分布、遷徙與變亂
    (馬長壽《氐與羌》)兩漢魏晉時期是氐人發展歷史的重要時期,是把握氐的主要歷史特點的重要時期。梳理這一時期的氐人的遷徙與分布情況以及中原各政權對其的政策發展變化,有利於理清氐人參與齊萬年叛亂的真實情況。有關氐人的早期分布,馬長壽先生依據相關史料進行考證,證明氐人的原始分布和秦漢時氐人分布中心大體是一致的。
  • 唐姓:99%的唐姓人了解不全!看完,幾乎沒有不轉的!!
    郡望:晉昌郡:晉昌郡在歷史上有兩處:①該晉昌郡在西晉至北周時期分敦煌郡所置,治所在今甘肅安西,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安西縣、玉門市一帶,其地在隋朝時期均屬敦煌郡,唐朝時期又析出為瓜州晉昌郡。②該晉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間的後梁設於今陝西省石泉縣一帶。
  • 2021年牛寶寶起名字新生兒取名:好聽的唐姓男孩名字
    唐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漢字,它能令人想起我國古代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朝代唐朝,一個多元文化的朝代,有著豐富的文學底蘊,唐姓的男孩自然也會擁有同樣具有底蘊的名字。2021年出生的唐姓男孩要怎麼取名呢?相信好聽的唐姓男孩名字2021主題內容能給您答案。
  • 霸氣個性的唐姓男孩名字大全,你喜歡哪一個?
    唐姓在我國姓氏人口中排名第25位的大姓,人口約1010餘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65%。且姓唐的人口分布廣泛。所以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如何為姓唐的起到一個不是爛大街的好名字是很傷頭腦的事情,對此小編在這裡分享了一些姓唐的男孩名字大全,從而提供家長們更多的參考。
  • 甘氏的遷徙歷史,甘氏宗親一定要收藏!
    甘姓立姓至今已有幾年,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甘姓族人,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遷徙他鄉,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也正因為如此,才能使甘氏這個擁有悠久文化的姓氏在全國各地都能找到同姓人。甘氏最早的遷徙,可考證的可追溯在先秦時期,在這個時期,甘姓就已廣布於現今的河南、陝西、安徽等地。秦漢時,甘姓族人開始南遷,江蘇、四川、重慶等省市都有甘姓人入遷。
  • 玉壺胡氏歷史遷徙、繁衍和世界各地分布
    據民國老譜記載澤一公支派子孫分布:聰一明一公房:仁一公--智四、智七,仁五公一智十六,仁十八一智十一、智十四之子。孫分布:金村、竹坪、周坪、茗垟培、徐山壟、楓樹坪、朱田降、潘堂。聰一明二公房:A.仁三公智--端二房子孫分布:一、莊三:橫山頭、溪源、九龍(含南山)、盧山洞、新嶺頭、東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