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0 07:1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馬悅 通訊員 程振偉
一支好鋼筆,是可以陪伴終身的。
但這個時代,大家習慣了在手機和電腦上敲打出文字,日常書寫大多用一次性的中性筆。鋼筆,還有它存在的價值嗎?
答案是肯定的——方寸之間有天地,落筆之處見真情。一支鋼筆也能成就一位藝術家。
《之江新語》全文、共232幅書法作品,以鋼筆寫成,端莊有度,清秀大氣,讓人們在重溫習總書記經典之作的同時,欣賞難得一見的硬筆書法——這些作品出自我省書法家王正良之手。主題教育期間,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機關黨委、浙江省硬筆書法家協會聯合舉辦了王正良手書《之江新語》鋼筆書法作品展。
王正良和他的鋼筆書法作品
一字一句,手抄《之江新語》
近日,記者在杭電行政樓見到王正良時,他正在為一群青年師生講解自己的書法作品。師生們邊聽邊看,不時議論著:「這篇《人無壓力輕飄飄》講的是幹部作風飄浮問題,文字短小精悍,很接地氣……」順著手指的方向,是王正良精心創作的鋼筆書法作品。
與共和國同齡的王正良,自幼酷愛書藝,苦臨名碑法帖。對於漢字,他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敏感。
從應徵入伍到轉業,從浙江青年報到中國鋼筆書法雜誌社,王正良始終沒有停止過對書法、對漢字的研究,天天與墨為伍,付情感於其中,筆隨心動,創作了一大批較有分量的毛筆和鋼筆書法作品。
2016年,「兩學一做」活動在全黨上下展開。作為一名老黨員,王正良也想用藝術的方式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正是那個時候,王正良萌生了用鋼筆抄錄《之江新語》的想法。
「《之江新語》每篇篇幅不長,短的只有兩三百字,長的不過四五百字,題材眾多,涉及到工作方法、思想修養、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方方面面,是需要反覆學習領會的。如果說經典是『知』,那麼,抄寫經典便是『行』。抄寫經典無疑是深度閱讀的方式之一。」 王正良是這樣理解的。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抄寫經典更需要「動心」。一撇一捺、一字一句地抄寫,留給了王正良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涵容情緒、安頓身心。一筆一划之間,精凝神聚,內心清靜,在重溫經典的過程中,領會字句背後的精神之道。
「抄寫的過程,也是悟理的過程。」以《要「平安」,不要「平庸」》一文為例,王正良向記者分享自己的體會,「《之江新語》體現了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理念,語言生動活潑、樸實無華,值得細細咀嚼和回味,我在抄寫中進一步強化了對習總書記治國理念的理解。」
正是這3年多的抄錄,讓王正良對做合格黨員、合格文藝工作者有了更深的理解——書寫是傳統文化,但僅僅有傳統是不夠的,應該結合時代作出新的創作:「文藝的活力和命脈在於創新,而文藝創新的根本動力在於時代的前進。」
「每一個字裡都是真功夫,沒有一定的恆心和毅力是堅持不下去的。」一位參觀的學生說。在杭電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吳一橋看來,主題教育期間重溫《之江新語》,讓師生們備感親切,王正良先生的作品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結合。
王正良
一筆一划,喚起書寫情懷
有人說,王正良有一支帶著魔法的筆。無論是毛筆書法還是鋼筆書法,都造詣頗深。於他而言,這種「魔法」是一份情感寄託,是一種對精神文化的追求。
讀初中時,學校組織大字比賽,讓王正良有了寫字的愛好。剛接觸毛筆書法,他時常有一種「再寫一遍」的衝動。摒棄了先臨幾個字,或同一個字寫多遍的做法,王正良選擇了通篇臨習——選定了字帖之後,從頭到尾通篇臨下去,一遍臨完了再臨第二遍。用他自己的話說,「那種滋味真叫享受。」
1979年,浙江省展覽館舉辦首屆書法培訓班,主講老師有姜東舒、朱關田、李伏雨等,也在那時,王正良追求書法藝術的欲望越來越濃烈。
自從西方鋼筆傳入中國,沿用了數千年的毛筆逐漸退居「二線」。鋼筆、鉛筆、原子筆這些硬筆書寫工具逐漸被國人接受,很快就成為人們日常書寫的工具。王正良試著把自己「派駐」到了硬筆書法界。
「所謂書法藝術,就是我們的先人在日常的書寫過程中,想把漢字寫得好看些,用東方人的抽象思維方式去追求美感,去寄託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懷而創造出來的漢字線條藝術。」王正良說,過去的人普遍使用毛筆,所表現出來的是毛筆書法藝術;現在人們普遍使用硬筆了,同樣以漢字為書寫客體,寄託想要表達的情懷,表現出來的便是硬筆書法藝術。
上世紀80年代初,國內興起了一股「硬筆熱」。年輕的王正良先後斬獲了省大學生鋼筆字比賽一等獎、全國首屆青年鋼筆書法大賽一等獎,成為中華青年鋼筆書法協會的常務理事。
網絡時代,鍵盤代替了鋼筆,語音輸入又代替了鍵盤,給人際交流帶來了便利和快捷。那麼,書法,尤其是硬筆書法,還有意義嗎?
前些年,不時有人問王正良這個問題。他是這樣回答的:「寫漢字,無論是用硬筆還是用毛筆,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實用層面的寫字,藝術層面的書法,兩者對立統一,相輔相成。」
在他看來,電腦的普及與發展,替代了寫字的實用功能,把人們從為了工作而被動進行的寫字勞動中解放出來,使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把漢字書寫作為一種藝術、一種興趣和一種精神文化的追求。這就使硬筆書法也像當年毛筆書法一樣,在毛筆實用功能被硬筆所代替後,其書法藝術功能得以長足發展。如今,硬筆書寫的實用功能被電腦所替代,而電腦卻為硬筆書法藝術化進程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王正良指導學生書法
一心一意,傳遞字裡規矩
漢字,中華文明最重要的載體和最基本的元素。在王正良心中,漢字和由漢字所構成的文化內涵就是中華民族最顯著的特色。「漢字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所比擬不了的,它優美的字形表現在傳統書法的筆力上。」
如何讓這些文字、甚至有些生僻的字,在今天綻放出魅力?
王正良手書《之江新語》鋼筆書法作品
王正良做了一件令不少業內人士驚嘆的事——2008年起,他花了一年多時間,用鋼筆行楷書體抄錄了《中華字海》所收錄的85568個漢字。這不僅包括了現存漢語辭書裡的字,還有敦煌俗字、道藏難字、科技新造字等,可以說是漢字書法的集大成者。
談及彼時心境,他擺了擺手說:「談不上藝術性創作,只是抄錄,只是敬畏,只知道必須書寫順暢。寫完之後,心裡是一種舒坦、釋然,一種成就感。」他說,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設精神家園,藝術工作者理應成為時代的先覺、先行、先倡者。
曾經有人說,王正良的字似乎很「樸素」,每當這時,他都淡淡地回應:「規矩一些好。」
「普通鋼筆字與鋼筆書法的區別,就在於自己能否在那簡單短小的線條中賦予藝術的韻味、寄予感情的表達。」王正良說,書法必須依託漢字,脫離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和點線的本質而進行表現,不能認為是中國書法。
作為全國硬筆書法藝術事業的推動者之一,為鋼筆書法鼓與呼也成為了王正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他出版《青少年座右銘硬筆字帖》《書聖故地金庭古代詩選》,主編《錦繡中華硬筆書法》10冊/套,編著《古今行書字帖》,錄製《鋼筆行書2500常用字電視教學片》……另外,他還曾主持多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的日常工作,培育了一批批硬筆書法愛好者。他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小朋友主動把書法作為自己的興趣愛好。
書法是心靈的心電圖——寫好字,做好人。「明德首先要從藝術家本身開始,正確的思想認識、道德修養,對藝術創作有著決定性作用。藝術創作過程是人和藝術作品雙向作用的過程,兩者相互成全方能談得上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王正良說,提升全社會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認知,是書法家應該努力的方向。
看王正良寫字,記者不由得被吸引。引筆奮力,如鴻鵠高飛,邈邈翩翩,在墨跡中醞釀升華。細細觀察那些生動的漢字,能看出無窮無盡的變化:挺拔如峰,清亮如溪,浩瀚如海……這些筆墨作品給人一種莊重、穩定、坦率的印象,也是他的修養、性格、學識和做人做事的一分寫照。
15742054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