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北京時間4月29日8時,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數超313萬,其中死亡病例數超21.7萬。 製圖: 知識分子(數據來源: worldometers)
導 讀
生長激素是歷史上第一個由生物技術公司獨立開發、申報並銷售的生物藥。本文講述了美國基因泰克公司開發這個蛋白藥的艱難歷程:不利的政策環境、內部資源的分散、白熱化的競爭、令人啼笑皆非的一期臨床試驗、FDA的拖延、無休無止的專利官司……跌跌撞撞、起起伏伏,一個項目的成敗和第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的命運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基因泰克披荊斬棘,終於使產品獲批上市,在科學和商業上取得雙重成功,成長為獨立的整合型製藥企業。然而,基因泰克的生長激素產品雖然比諾和諾德的產品早10年進入美國市場,但諾和諾德後來居上,用完全不同的創新方式在商戰中獲勝。基因泰克又是如何面對這一新的挑戰?跨越四十多年的傳奇歷史由金淘沙揀娓娓敘來,其中既有科研的艱辛和快樂,又有法庭上的刀光劍影。全文共三萬字,分三次連載。參考資料將在本期文末列出。
前文連結:
撰文 | 金淘沙揀
● ● ●
非法營銷行為
1990年 Swanson 辭去基因泰克CEO的職務,只擔任董事長。曾任職輝瑞、自1985年起開始擔任基因泰克COO 的 G. Kirk Raab 接任了CEO一職。然而,Swanson 和 Raab 相處並不融洽——兩人甚至到了不講話的地步。1995年,基因泰克的董事會得知了Raab在代表公司和最大股東羅氏談判時曾索取了2百萬美元的個人貸款擔保,Raab因此被罷免。Arthur Levinson,一位1980年加入基因泰克的科學家,成為下一任CEO。基因泰克又重返了以科學為主導的文化。
圖16. 基因泰克的前三任CEO: 從左到右依次為Bob Swanson (1976 – 1990), G. Kirk Raab (1990 – 1995), 和Art Levinson (1995 – 2009)。 圖源: 參考資料11和26;https://www.gene.com/stories/bench-to-boardroom?topic=defining-moments
在 Raab 的任期內,基因泰克生長激素的市場營銷非常激進,甚至遊走於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地帶。一個處方藥的非標籤使用並不違法,完全由醫生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而決定。但如果該處方藥的銷售商大力推銷其非標籤使用,誘導醫生多開處方藥,這就是違法的。據當時《美國醫學協會雜誌》 (JAMA) 的一個調查估計,40%的hGH用戶為非標籤使用者。
美國司法部於1995年開始調查基因泰克在1985-1994期間營銷生長激素的違法行為。基因泰克被指控,其醫藥代表有時極力推薦 Protropin 用於未經批准的用途,甚至給開處方量大的醫生變相地提供回扣。
1999年4月,基因泰克和聯邦法院達成和解協議,支付給美國聯邦5千萬美元。這在當時的製藥行業是比較大的一筆罰金。至此,讓大多數基因泰克人不堪回首的 「黑暗時代」 才算翻篇兒了。
Levinson 上任後對公司任何不道德的行為堅決說不,並禁止了許多激進的營銷行為。基因泰克的形象逐漸得到了改善。
白熱化的競爭
美國的生長激素市場按銷售額來算約佔全世界市場的一半,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從1995年起,越來越多的競爭者開始進入美國市場。
1995年,吞併了 Kabi 的 Pharmacia 被允許在北美銷售從基因泰克轉讓過來的生長激素產品—— Genotropin。同一年,諾和諾德 (Novo Nordisk) 與BTG (即後來的Savient) 的生長激素產品在美國獲批,但由於專利問題無法銷售。1997年,諾和諾德掃清障礙後捲土重來,在美國推出凍幹劑型的Norditropin。2000年,諾和諾德又推出了Norditropin 的注射劑。
到了2005年,美國市場上已經出現了5種不同品牌的生長激素和一種生物仿製藥。
需要指出的是,每個公司的策略都稍有不同。比如Sereno劍走偏鋒,專攻冷門適應症。它的 Serostim 於2003年獲批用來幫助愛滋病人恢復體重。它的另一個生長激素產品 Zorbtive 於同一年獲批治療短腸綜合症。Pharmacia 的 Genotropin 除了用在幾種常見的適應症外,還被允許治療普拉德-威利症候群 (PWS) 和小於胎齡兒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或SGA) 。
圖17. 各個公司的hGH產品在美國被批准的歷史。每個粗箭頭的起始代表FDA批准時間。紫色框裡圈的部分代表該藥在該適應症受孤兒藥指定保護的7年市場獨售權。本圖是根據FDA網站上的數據和各公司年報記錄整理、匯總而成。
迄今hGH產品在美國已獲得FDA批准用於11個適應症;其中Norditropin 獲批的適應症最多(7個)。由於所有這些hGH產品的有效成分都相同,在實際操作中,醫生可以對某一個適應症開任何一種產品。這對 「開拓者」 來說很不利。拿到一個適應症的市場許可費時費力,比如諾和諾德的Norditropin於2008年獲得FDA批准治療小於胎齡兒(SGA),光3期臨床試驗就用了13年的時間。為了保護自己的投資,開拓者必須申請孤兒藥認證,以鎖住7年的市場獨銷權。但孤兒藥認證也無法保證它能獨佔這一適應症——其它品牌的標籤外使用或多或少會對其銷售有些侵蝕。
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各公司絞盡腦汁,創造新的競爭優勢。諾和諾德就採取了全新的創新方式。它雖然比基因泰克晚了10年進入美國市場,卻後來居上,入市10年後一躍成為生長激素市場的領導者。
Norditropin 進入美國市場
一提起諾和諾德,我們就會想到胰島素。諾和諾德是一家已有近百年歷史的丹麥公司。其聯合創始人之一的 August Krogh 因為闡明骨骼肌中毛細血管調控機制而獲得192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1922年,Krogh 攜夫人 Marie Krogh 應邀赴美國進行學術交流。在 Marie 的極力主張下,他們中途拜訪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與 John Macleod 和 Frederick Banting見面,並獲得了在北歐生產、銷售胰島素的許可。(禮來在1922年稍早一些也和多倫多大學達成協議,獲得了胰島素在美國的生產銷售權。Macleod 和 Banting 憑藉胰島素工作也獲得了1923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1923年,在回到丹麥後,Krogh和另一名醫生 Hans Christian Hagedorn 聯合創立了諾德,開始提純、銷售牛胰島素。1925年,諾德的兩名前僱員建立了諾和,與諾德競爭。1989年,在競爭了60多年後,諾德與諾和合併,成為今天的諾和諾德。
在2000年左右,諾和諾德的主營業務糖尿病產品佔公司銷售額的70%,而生長激素產品僅佔8%。在1999年進入美國市場之前,諾和諾德的生長激素已在其它國家銷售,積累了一些經驗。日本成為它的生長激素產品銷量最好的國家,佔全球銷量的40%。諾和諾德一直想進入美國市場,並於1995年獲得FDA批准,但被基因泰克用專利訴訟擋在了美國門外。1997年10月,諾和諾德通過法律手段奮起反擊,控告基因泰克和其它生長激素銷售公司在專利上侵權。1998年7月,幾方達成了和解協議,允許諾和諾德在美國銷售生長激素。
2000年6月,諾和諾德的 Norditropin SimpleXx,一種連帶注射裝置的hGH注射液,獲得美國FDA批准,並逐漸成為了其hGH系列的主打產品,最高達到了諾和諾德生長激素系列總銷售額的90%。
圖18. 諾和諾德當時的公司高管。左為從2000至2016年擔任CEO的Lars Rebien Sørensen,右為從2002至2015年期間擔任COO的Kåre Schultz(現為Teva的CEO)。圖源:https://nordiclifescience.org/lars-rebien-sorensen-tops-best-ceo-ranking/;https://en.wikipedia.org/wiki/K%C3%A5re_Schultz
按理說,諾和諾德比基因泰克晚進入美國市場10多年,應該很難撼動基因泰克的市場領先地位。二者的產品在性能上幾乎沒有任何區別,都是人的生長激素,都有191個胺基酸。除非有特殊原因,醫生一般不願意更換處方。但諾和諾德的優勢是:他們可以借鑑在其它國家的銷售經驗,還可以照搬他們在銷售糖尿病系列產品時的一些特有技術和策略。
首先,他們分析了一個患者在使用生長激素時的痛點:
1. 要想取得最大療效,患者需要在每天臨睡前皮下注射一劑生長激素,不可間斷。但兒童有時容易忘記,有時怕痛,往往做不到這點。有23%的兒童或少年每周會漏掉一次或多次注射,這削弱了生長激素的療效。
2. 普通人按照注射器的刻度注射的劑量很難保證準確無誤。
3. 開藥獲得醫療保險是一個複雜且耗時的艱難過程。但這又無法避免——每個月幾千美元的藥費是大多數家庭負擔不起的。
針對這些痛點,諾和諾德在10年多的時間裡推出了一系列的創新:
1. 重新設計注射裝置,讓其大小適中,便於兒童使用。針頭極細,降低了兒童注射時的痛苦。這種新的注射筆被稱做 NordiFlex,其設計借鑑於諾和諾德為糖尿病患者開發的胰島素注射筆FlexPen。NordiFlex於2004年獲得美國FDA批准,從此Norditropin NordiFlex成為諾和諾德的主要hGH組合產品。
2. NordiFlex裝有預先填充好的多劑量hGH注射液,並易學易用,通過撥盤調整數字來控制注射劑量。
3. 2010年,諾和諾德又推出了自動注射筆 Norditropin FlexPro,只需按一個按鈕,注射筆就會自動注射一個劑量;結束後會發出 「咔嗒」 聲,告知用戶一個劑量已經注射完畢。工業設計做到了極致。
4. 首次注射後,注射裝置FlexPro不需要放回到冰箱裡,可以在室溫下放置21天,連續使用,直至預裝的hGH注射液用完,即可丟棄。這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尤其在旅行時。而它的競爭產品在室溫下存放幾個小時便會失效。
5. 和注射裝置配套的還有相應的旅行包,廢棄針頭儲存盒等等。
6. 在醫生開完處方後,每個患者會被指定一個 Nordicare 專家,專門負責打通醫療保險的所有程序。
圖19. 諾和諾德推出的生長激素自動注射筆Norditropin FlexPro。圖源:Norditropin產品信息介紹(package insert)
也就是說,諾和諾德沒有把 Norditropin 僅僅作為一個單一的藥品來銷售,而是在為患者提供一個全面的解決方案。這一方案裡包括藥品,硬體(注射裝置),劑型(無需放回冰箱),和服務(Nordicare)。諾和諾德擁有多個專利,分別保護藥品、注射筆、和劑型。
在銷售生長激素10多年後,面對來勢洶洶的諾和諾德,基因泰克才意識到注射裝置在hGH競爭中的重要性。NordiFlex 成為諾和諾德在hGH產品上的最大競爭優勢。基因泰克也開始開發類似的注射筆,並於2002年7月推出 Nutropin AQ 筆。但此時諾和諾德已在美國立住了腳跟,並繼續擴大自己在注射筆上的領先優勢,開始蠶食基因泰克和其它hGH銷售商的地盤。
諾和諾德在與基因泰克爭奪生長激素的市場份額時,使用了第三種創新。
第三種創新
一提起產品創新,我們一般會想到兩種創新,突破性創新(從 「0」 到 「1」)和改進式創新。但諾和諾德的生長激素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第三種創新的例子:圍繞著一個核心產品(生長激素),實施一系列的補充創新。這些創新相互關聯,都是為了吸引用戶使用核心產品,使他們在使用過程中獲得最佳體驗。
圖20. 第三種創新:圍繞Norditropin核心產品的是一系列補充創新,使用戶體驗達到最佳。這一系列補充創新包括FlexPro注射筆、廢棄針頭儲存盒、筆盒、和注射筆聯合使用的隱藏針頭的PenMate、旅行背包、Nordicare和初次使用後可以一直保持在室溫的劑型。
第三種創新的最大難度是需要打破公司內部的壁壘,需要各部門協力合作。諾和諾德圍繞著 Norditropin 所實施的一系列補充創新有的來自工程師,有的來自科學家,有的來自保險專家。比如,FlexPro 注射筆中的hGH 溶液可在室溫下保存21天不失活,是劑型科學家經過幾年的實驗、試錯而研製出的成果。處於室溫溶液中的蛋白更容易發生脫醯胺化、氧化或肽鍵裂解,從而失去功能。諾和諾德團隊發現,在溶液中加組氨酸可以幫助生長激素蛋白抵擋這些降解反應,從而保持穩定。諾和諾德申請了相應的劑型專利,這樣又給 Norditropin 加了一道護城河。 (該專利於2015年在美國過期,2017年在中國、日本和歐洲過期。)
再比如,諾和諾德的注射筆針頭極細。但要做到這一點,卻不僅僅是簡單地改變針眼直徑這麼簡單。針眼越細,患者越不痛苦,但這對蛋白藥溶液配方的要求也會越高。在蛋白濃度或溶液粘度不變的情況下,用細針頭注射要比用粗針頭費力得多。指望一個兒童 (或自動注射器) 用20牛頓 (大約2公斤) 的推力給自己注射是不現實的。所以針頭變細,蛋白注射液的配方也需要做出相應的改變,減少粘度,減少阻力。諾和諾德在研製胰島素注射裝置時積累了相關的豐富經驗。這些經驗也被借鑑在提高生長激素用戶體驗方面。
實行第三種創新策略的另一個成功因素是強調以用戶為主,從患者的角度看產品。這在製藥公司中並不常見——大部分製藥公司把營銷的主要精力放在醫生和保險公司上。這和諾和諾德的企業文化也有很大關係。公司規定每個員工每年至少抽一天時間和一名糖尿病患者相伴。
這一策略風險小,收益大。即使不成功,公司的付出也將遠遠低於新產品發布失敗而帶來的損失。而且,這樣的策略應用得當的話,可以讓公司成為市場的領頭羊。2006年,在 NordiFlex 引進美國市場一年後,諾和諾德的hGH產品佔據了美國市場13%的份額,世界市場的22%,屈居基因泰克/羅氏之後排第二位。而到了2012年諾和諾德已躍居首位,佔世界市場28%的份額。2017年它的世界市場份額已經升至35%。
第三種創新在藥物產品中的成功應用,甚至可以幫助抵抗專利斷崖。Norditropin 在2017年失去專利保護,但它在2018年依然保持著35%的世界市場份額。從2013年起,Norditropin 的每年全球銷售額都在10億美元以上,並在2016達到峰值13億美元。生長激素在諾和諾德手裡成為了一款真正的重磅藥 (blockbuster drug) 。
星辰大海
基因泰克最後在生長激素的競爭中輸給了諾和諾德。但此時生長激素已不是基因泰克的重點。基因泰克已把目光投向了遠方的星辰大海,而恰恰是第一種創新——突破性創新幫助他們實現了這一願景。
基因泰克在生長激素之後的下一個產品是tPA,一種溶血栓的蛋白藥。這個藥上市後的銷售遠低於預測。商業上的失敗使人們忽略了基因泰克在開發tPA時經歷的脫胎換骨。tPA需要其蛋白表面附有多糖結構才會有功能,但大腸桿菌中表達的tPA蛋白是「裸」的,沒有多糖,也就沒有功能。基因泰克的科學家們幾經摸索,率先建立了哺乳類細胞表達蛋白系統,成為第一家使用CHO細胞、第一家使用發酵罐來培養哺乳類細胞的公司。在tPA上市時,基因泰克除了在開發重組蛋白藥方面佔據領先地位外,還成為了生物生產工藝方面的專家。tPA使基因泰克從「細菌」公司變成了「哺乳類細胞」公司。這為隨後而來的單抗藥浪潮鋪平了道路。
從1997年到2003年,基因泰克接連有5個單抗藥被批准上市:Rituxan (1997) ,Herceptin (1998) ,Xolair (2003) ,Raptiva (2003) ,和 Avastin (2004) ,其中 Hercepin 和 Avastin來自基因泰克自己的內部藥物管線。基因泰克進入了最高產的黃金時代,引領了單抗藥的革命。
Herceptin 是一個劃時代的產品。它是第一個靶向致癌基因產物的單抗藥。而這個藥的最大功臣恰恰是午夜劫案的主角之一—— Axel Ullrich。
加入基因泰克後, Ullrich 對生長因子的受體很感興趣,並找到了EGF的一個受體 erb2/HER2。這些研究至少在早期是看不出來和產品有任何關係的。但基因泰克允許他繼續做這方面的工作,繼續發表這一領域的論文。這也體現了基因泰克寬鬆的學術環境。Ullrich又與UCLA的Dennis Slamon 博士合作,找到了HER2與癌症的相關性,並推出靶向HER2的單抗。但基因泰克一開始對這個項目並不看好,一直沒有批准立項。Ullrich 因此於1988年離開了基因泰克,到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任職。他繼續與 Slamon 合作,持續推出了一系列關於HER2和HER2單抗的論文。在這些證據面前,基因泰克終於決定開發這一產品。1991年,在 Ullrich 離開基因泰克3年後,他開發的鼠源HER2單抗被人源化,其中一個人源化抗體被基因泰克繼續開發,隨後被命名為Herceptin。赫賽汀到今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它的故事還被拍成了電影。
2019年,Ullrich、Slamon 和基因泰克的另一名科學家 H. Michael Shepard 因為在開發 Herceptin 方面的工作獲得了被譽為諾獎 「風向標」 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
後 記
1990年,基因泰克同意把60%的股份以21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羅氏。2009年,羅氏又以43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基因泰克所有的剩餘股份。
1991年,David Goeddel 離開了基因泰克,聯合創立了生物技術公司Tularik,開發針對癌症、炎症和糖尿病的小分子藥。Swanson在Goeddel 的邀請下加入了 Tularik 的董事會。2004年,安進以1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它尚未擁有的Tularik79%的股份。Goeddel於1994年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6年,Bob Swanson 辭去基因泰克董事會職位。1999年11月30日,在52歲生日的第二天,Swanson 因腦癌而病逝。如流星划過天際,他的一生雖短暫卻絢麗輝煌。
1986年,Peter Seeburg 離開基因泰克,返回德國,先後在學校、研究所任職。他於2016年8月去世,享年72歲。
除了 Herceptin 外,Axel Ullrich 至少還有另外一項成就。在離開基因泰克後,Ullrich 於1991年聯合創立了SUGEN,主要開發蛋白激酶抑制劑。SUGEN於1999年被 Pharmacia & Upjohn 收購。輝瑞於2006年推出的著名小分子抗癌藥 Sutent,就來自 SUGEN 的管線。
Herbert Heyneker 在1984年離開基因泰克,加入基因泰克第一家剝離的公司 Genencor (Genencor是GenPharm最早的投資方,GenPharm後又被Medarex收購,繼續開拓) 。在之後的十幾年裡,他接連創立了一系列的生物技術公司:GlycoGen,ProtoGene, Eos Biotechnology。每個公司最終都被更大的企業收購。自2003年起,Heyneker 一直從事VC投資,專注於生物醫藥產業。
Dennis Kleid 可能是在基因泰克任職時間最長的元老。1986年,Kleid跨界轉入公司的法律部,一直擔任專利代理人,在基因泰克連續工作32年後,於2010年退休。
圖21. 日出時的基因泰克校園。照片由結構生物部的Kyle Mortara拍攝。圖源:https://www.gene.com/stories/the-everyday-moment?topic=defining-moments
2018年的全球生長激素市場已經膨脹到28億美元,而且預計將以每年8%的速度繼續增長。推動hGH銷售持續增長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hGH的應用繼續擴展。有些應用超出了醫療的範疇,甚至處於灰色地帶,比如在美國,很多運動員服用生長激素,以增加肌肉和加強運動能力;二是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GH改變兒童身材矮小的有效性。以日本、澳大利亞、中國和印度為主的亞太地區成為增長最為迅猛的區域。
如今的生長激素市場已遠遠超出了 Swanson 和基因泰克團隊在70年代末的預測。一個起點卑微的試點項目拯救了第一個生物技術公司。40年過後,它孵化出的市場依然在茁壯成長。而當年為之奮鬥過、煎熬過、堅持過、沮喪過、狂喜過的第一批基因泰克人,已化作滿天星,踏上各自新的徵程。他們幫助締造了世界生物醫藥產業,更造福了數百萬名患者。
正是:
卌載話滄桑,煮酒論英雄。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全文完)
- 致 謝 -
Akeagen公司的崔立斌博士曾建議我去加州大學(伯克利)圖書館網頁瀏覽。上面有大量的生物醫學和科技產業早期的口述歷史。在幾個月的拖延後,我終於踏入了這個信息寶藏,不禁流連忘返。科學家、企業家口中的每一段往事都令我痴迷。本文以這些口述歷史為主要參考文獻,希望能夠再現那段光輝歲月。感謝崔博士。
參考資料:
1. (1999). This Date in UCSF History: UCSF, Genentech Battle. Synapse - The UCSF student newspaper.
2. Abboud, P. C. L. (2003). A New Boost for Short Kid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3. Andersen, M. S. J. R. R. M. J. H. K. S. (2004). Novo Nordisk: Focusing the Corporate Brand.
4. Ayyar, V. S. (2011). "History of growth hormone therapy." Indian J Endocrinol Metab 15 Suppl 3: S162-165.
5. Baumann, G. P. (2009). "Growth hormone isoforms." Growth Horm IGF Res 19(4): 333-340.
6. Boyer, H. W. (2001). Herbert W. Boyer, "Recombinant DNA Research at UCSF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 at Genentech," an Oral History Conducted in 1994 by Sally Hughes. S. Hughes,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7. Crea, R., et al. (1978). "Chemical synthesis of genes for human insuli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75(12): 5765-5769.
8. David W. Martin, J. (2006). David W. Martin, Jr., M.D., "UCSF Professor, Genentech Vice President of Research, and Beyond, " an Oral History Conducted in 2004 by Sally Smith Hughes, Ph.D. S. Hughes,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9. Genentech (1979). First Successful Bacterial Production of Human Growth Hormone Announced.
10. Genentech (1994 - 2008). Genentech 10K Annual Reports. www.sec.gov.
11. Genentech (2016). "Defining Moments: the Approval." from https://www.gene.com/stories/the-approval?topic=defining-moments.
12. Goeddel, D. V., et al. (1979). "Direct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of a DNA sequence coding for human growth hormone." Nature 281(5732): 544-548.
13. Goeddel, D. W. (2003). David W. Goeddel, "Scientist at Genentech, CEO at Tularik," an Oral History Conducted in 2001 and 2002 by Sally Hughes. S. Hughes,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4. Hallewell, R. A. and S. Emtage (1980). "Plasmid vectors containing the tryptophan operon promoter suitable for efficient regulated expression of foreign genes." Gene 9(1-2): 27-47.
15. Heyneker, D. V. G. H. L. (1982).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 Replicable Cloning Vehicle Having Quasi-Synthetic Genes. USPTO. USA, Genentech, Inc.
16. Hoelgaard, H. H. S. L. S. A. R. (1998). Pharmaceutical Formulation. USPTO, Novo Nordisk A/S.
17. Hughs, S. S. (2011). Genentech: The Beginnings of Biotech,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8. Jr., R. K. (1999). Genentech Agrees to Pay $50 Million to Settle Growth Hormone Prob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19. Kiley, T. D. (2002). Thomas D. Kiley, "Genentech Legal Counsel and Vice President, 1976-1988 & Entrepreneur, " an Oral History Conducted in 2000 and 2001 by Sally Smith Hughes, Ph.D. S. Hughes,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 Kleid, D. G. (2002). Dennis G. Kleid, "Scientist and Patent Agent at Genentech, " an Oral History Conducted in 2001 and 2002 by Sally Hughes. S. Hughes,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1. Langreth, R. (1996). Growth Hormone Given to Kids For Uses Not Approved by FDA.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2. Lineback, D. R. K. (2017). The Power of Little Idea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3. Los, E. and R. G. Rosenfeld (2019). "Growth and growth hormone in Turner syndrome: Looking back, looking ahead." Am J Med Genet C Semin Med Genet 181(1): 86-90.
24. Martial, J. A., et al. (1979). "Human growth hormone: complementary DNA cloning and expression in bacteria." Science 205(4406): 602-607.
25. Nordisk, N. (2001 - 2018). Novo Nordisk 10K Annual Reports. www.sec.gov.
26. Raab, G. K. (2003). G. Kirk Raab, "CEO at Genentech, 1990-1995," an Oral History Conducted in 2002 by Glenn E. Bugos. G. E. Bugos,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7. Reh, C. S. and M. E. Geffner (2010). "Somatotropin in the treatment of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and Turner syndrome in pediatric patients: a review." Clin Pharmacol 2: 111-122.
28. Saenger, P. (2017). "Ten years of biosimilar 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 in Europe." Drug Des Devel Ther 11: 1505-1507.
29. Singh, S. M. and A. K. Panda (2005). "Solubilization and refolding of bacterial inclusion body proteins." J Biosci Bioeng 99(4): 303-310.
30. Strobl, J. S. and M. J. Thomas (1994). "Human growth hormone." Pharmacol Rev 46(1): 1-34.
31. Sumant, K. J. O. (2019). Human Growth Hormone (hGH) Market by Applicatio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nnel: Global Opportunity Analysis and Industry Forecast, 2019-2026, Allied Market Research.
32. Ullrich, A. (2006). Axel Ullrich, "Molecular Biologist at UCSF and Genentech," an Oral History Conducted in 1994 and 2003 by Sally Hughes. S. Hughes,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33. Ullrich, A., et al. (1977). "Rat insulin genes: construction of plasmids containing the coding sequences." Science 196(4296): 1313-1319.
34. Yansura, D. (2002). Daniel Yansura, "Senior Scientist at Genentech," an Oral History Conducted in 2001 and 2002 by Sally Hughes. S. Hughes,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35. Young, W. D. (2006). William D. Young, "Director of Manufacturing at Genentech, " an Oral History Conducted in 2004 by Sally Hughes. S. Hughes,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36. en.wikipedia.org
製版編輯 | 皮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