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許多領導者走向了兩個極端:一是對下屬太好,凡事都容忍,手段太弱;二是對下屬太嚴,凡事都苛刻,手段太硬。結果,無論怎麼樣,下屬就是不肯服從自己。
其實,問題的癥結在於,太弱或太強的方式都不適合駕馭下屬,要想駕馭下屬,就應孩了解下屬,對症下藥,該強的時候強硬,該弱的時候容忍。只有懂得恩威並施,才能成功地駕馭下屬,否則,即使使出你渾身解數也無法徵服人心。
晚清名將曾國藩是個知人善任之人,在其培養的清末大將中,有個叫劉銘傳的人,此人出生於淮北,身上帶有一股粗獷豪放的氣質。後來,在李鴻章的引薦下,曾國藩認識了劉銘傳。
與劉銘傳同期進入曾國藩幕府的還有個叫陳國瑞的人。他是湖北人,少年時便加入了太平軍,後來他投靠了蒙古王爺僧格林沁。曾國藩很快發現此人是難得的軍事人才,有勇有謀,善於用兵。劉銘傳與其在一起相處久了,就產生了矛盾。在軍營裡,兩人還發生過兩次械鬥,讓曾國藩很是苦惱。他一直在思考,希望能找到一個讓二人和睦相處的方法。
曾國藩了解到,劉銘傳也是個難得的將才,他所帶領的銘軍裝備先進,戰鬥力強。曾國藩很快找到了一個降服劉銘傳的方法。一次,劉銘傳犯了錯,曾國藩雖然也對其進行了批評,但卻並未追究其過錯,這讓劉銘傳心生敬畏而願意追隨曾國藩,也收斂了自己狂妄的個性。
而對於陳國瑞,曾國藩了解到,此人是因為佩服僧格林沁才投靠他的,要想讓其徹底降服,一定要用一些方法。
有一次,陳國瑞違反了軍紀。曾國藩先是義正詞嚴用極盡責難之能事,以滅掉他的囂張氣焰,然後趁機轉移話題,開始誇讚陳國瑞身上的優點。當時,陳國瑞表現得對曾國藩十分服從,曾國滿以為自己的目的達到了。但誰知道此人本性難改,一回到營中,便將曾國藩所說的話忘得一乾二淨了。曾國藩一看對其進行勸諫不起作用,就向朝廷請旨,要求撤去其職位。此時的陳國瑞才認識到,看樣子曾國藩這次是來真的了,趕忙向其求饒。
從這一故事中,我們發現曾國藩的用人術真非同一般。在對劉銘傳和陳國瑞二人身上,軟硬兼施、恩威並重的方法發揮得淋漓盡致。
實踐證明,這一方法確實有很強的實用性。第一,這樣做能收攬人心,第二,可以起到震懾作用。只要這兩方面能夠恰當地結合起來,就會達到明顯的效果。否則,這兩名悍將是很難馴服的。當然,也正是因為曾國藩會識人用人,才帶出了很多出色的將領。
總而言之,上司要想獲得下屬的信服,就要做到恩威並用,剛柔結合。因為,領導與下屬之間是一種權力等級差別的關係,只有恩威並用,才能維持這種關係,也才能樹立在下屬中的威信,從而獲得信任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