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密工程》是由石偉執導,李幼斌、丁海峰、甘婷婷等主演的主旋律電影,講述了十萬工程兵從抗美援朝戰場趕赴戈壁為原子彈「造窩」的故事。他們堅持著「上不告父母,下不傳妻兒」的原則,在荒無人煙的沙漠裡建造原子彈基礎工程。與其他主旋律電影不同的是,影片沒有選擇著名的科學家作為主人公,而是聚焦於一群默默無聞的平凡英雄,弘揚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兩彈一星」精神。主題同樣是家國情懷,而這部電影展現出更濃烈的人的色彩,在弘揚家國情懷時不忘關照人本身。影片從人物塑造和觀眾體驗等方面注視和關懷「人」。主旋律得以與時代價值有了更為深入的融合。
立體人物的塑造
周作人曾在《新青年》發表了一篇《人的文學》。他說道:「我們現在應該提倡的新文學,簡單說一句,是『人的文學』。」將近一百年後的今天,這部電影也展現出了何為「人的文藝」。電影以先遣營營長魏鐵北為主要描繪對象,以他從抗美援朝回國到一期工程結束的經歷為重要線索,串聯起所有故事情節。電影剛開始時魏鐵北因在戰場上指揮失誤而由副團長降職為營長。他立過卓越功勳,被司令員稱為「工兵英雄」。但戰爭也給他留下無法消失的陰影——當聽到帳篷外風沙轟鳴的聲音他會從噩夢中驚醒。影片塑造的魏鐵北形象鮮明生動。他是工兵英雄,也是有一些小瑕疵的平凡人。當面對技術員劉小溪的感情暗示,他總是遲鈍地把這當作戰友情。當隧道快要塌陷時,他衝動地要帶營裡的兵進隧道救人。遇到強風沙,經歷斷糧,最和藹的炊事班老班長、與他最親近的戰友兼老鄉石安民、他喜歡的女孩劉小溪以及許許多多的戰友相繼犧牲,他的身體和意志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驗和磨礪。在這個過程中他完成了成長的蛻變,成為一名更成熟的工程兵。影片最後,魏鐵北再一次被組織委以重任,繼續帶領工程兵們進行第二期工程的建造。魏鐵北磨鍊成長的過程恰好也是原子彈工程艱難進行的過程。從影片的創作語境而言,這也是中國打破核壟斷、解除核威脅的過程。主人公的精神大廈和宏大工程在此影片中成功合築。
多層次情感引發觀眾共鳴
值得指出的是,這部影片對人不同類型情感都有全面的表達。魏鐵北與劉小溪之間時而引人發笑最終令人惋惜心痛的愛情大概是全劇最吸引人之所在。幽默愛情細節的加入放緩了影片的敘事節奏,也迎合了觀眾的觀影心理期待。在家國情懷的大愛抒發中增加「小愛」的成分,其實隱含的是對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以往的主旋律電影往往展示主人公為了革命不怕犧牲堅持鬥爭的正面形象。而影片把視野放低,去關注平凡的英雄和英雄的平凡之處。英雄也有愛情,也有糾結和痛苦。觀眾會心一笑再到默默流淚,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家國情懷的薰陶。
在這部影片中描述了另一種愛情。工程師和軍醫蘭婷明顯是一對夫妻,但是意外重逢後他們沒有任何對話,只是相顧微笑。而蘭亭在見到丈夫乘車離開後還是忍不住淚流滿面。兩種愛情元素在影片中結合起來,觀眾看到,不論是隱忍還是更直接的愛情,在國家需要面前都做出了犧牲。而人物做出犧牲的同時,他們的愛情擁有了一種更深刻的意義。注視人本身的同時指向家國情懷的主題。
以魏鐵北和石頭為代表的戰友情也是影片所要傳達的情感之一。影片著重用送窩頭這個情節來展現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在斷糧期間,魏鐵北把劉小溪送給他的窩頭留給石頭,兩人在推脫這半塊窩頭時也產生很多笑點。當石頭「奉命」吃窩頭時,先把手往衣服上蹭乾淨再捧起窩頭,足以見到他對半塊窩頭的珍視。影片中細節的刻畫使人物之間的關係更加清晰。
影片中親情要素不是通過人物直接的對話或動作而展現的。指導員肖大海突然接到同為工程兵的兒子在開隧道時犧牲的消息,忍住淚水怕被魏鐵北發現,只是叮囑身為營長的魏鐵北讓兄弟們都注意安全。這種情感的表達方式服務於肖大海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貼切人物性格,而推廣開來地對戰友安全的關心,以及「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這種犧牲精神的接續傳承都恰到好處地展現了家國情懷。
總的來說,觀眾經歷不同、年齡不同,情感觸發點不同。影片針對人各種情感——愛情、親情、戰友情的詮釋,使得更廣泛的觀眾能在影片中找到情感共鳴點。從受眾面大這個角度來說,《絕密工程》也是具有放大人關注人的積極意義。
對經典老歌的重唱
影片插曲《祖國不會忘記》是2001年由張月譚作詞,曹進作曲,黃鷺領唱的一首作品,曾傳唱大江南北。這首優質歌曲講述的背後的故事與影片中類似,刻畫了一群在深山之中甘於寂寞隱姓埋名為祖國奉獻一生的英雄。同樣的歌曲,同樣的情懷,不同但相似的故事,拓展了故事講述的維度。在觀影過後,觀眾在好奇「這首歌是什麼」的同時,會自發了解歌曲背後故事,這使影片的影響力有了延續、擴大的可能。這一類人物群像化,使影片主題也得以更好地升華。導演選擇這首歌作為魏鐵北回憶昔日場景時的背景音樂,給予觀眾熟悉感。在觀眾恍然「這歌我聽過」的時候,正擊人心。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在上映前也利用歌曲重唱進行宣傳,同名歌曲實際上是1985年創作和發行的。去年秋天,全國掀起了快閃熱潮,全民討論「我和我的祖國」這個話題,也使得這部影片在上映前已滿受觀眾期待,奠定了高票房基礎。這種經典歌曲的重唱使新一代與老一輩擁有共同語境,能夠進行深入的審美交流和作品探討。影片能把全年齡段的觀眾考慮在內,產生一種積極的聯動效應,也是其社會意義之所在。
此外,影片還滿足了人對美的追求。大漠落日的雄渾景象和石安民墜落前天空蒼茫的景象,以及魏鐵北祭奠戰友時光影的交接,都具有很強的審美性。魏鐵北離開工程駐紮地時的回憶也用了蒙太奇的鏡頭轉接手法,引導觀眾的情感達到設定高潮。往往使觀眾溼潤眼眶的地方、使觀眾用心思考的地方都存在影片注視「人」的目光。(作者: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朱雪華)
(點擊進入專題)